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568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docx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案例分析

教师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教师的成长只能由教师自身在特定的教育场景中实现。

因此只有立足于对教师成长现场的把握,展开实然性的研究,才能为应然性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与理论前提。

对于教师指导的问题,不是纯理论可以解决的,通过量化分析,仅仅了解教师指导的一种状态,但却不曾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究竟教师真实的指导行为怎样,特点如何?

有共同之处吗?

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这就是本章要完成的任务。

一、教师指导行为的类型分析

区域活动开展中,教师指导行为究竟怎样?

带着这个疑问,我对原始资料进行归类编码,总结发现教师的指导行为有些共同的地方,随之进行抽取概括,总结出有效指导和无效指导两大类,具体五小类的形式。

指导是否有效的指标界定为:

1.教师的介入是否是适宜的,有没有干扰幼儿活动;2.教师的指导是否促进了游戏的发展,是否给予幼儿一定的正面影响;3.幼儿是否接受了指导,指导结果对于幼儿是否产生帮助。

这些指导的类型,并不是具体单指某人,而是综合分析教师的指导案例,从中归纳总结的,也就是说,某些类型教师都会有,某些也许仅仅出现在个别教师身上,伴随环境的变化、教师心情的变化,

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

(一)教师指导行为的类型

下面通过具体案例对教师指导行为及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类型一:

(有效指导)观察——以角色扮演介入——促进游戏开展——展开评价

案例1:

“吉米小卖部”

“吉米小卖部”开张,顾客的光顾很少,生意冷冷清清,两个售货员无事可作。

教师发现问题,就走过去,以游戏角色介入要求买件衣服。

幼儿急忙说:

“我们不卖衣服,没有衣服卖的。

”“那你们可以去进货啊,去美工区联系,去定做衣服不就有了吗?

”教师启发着。

两名幼儿觉得可行,就跑到“美工区”了,美工区的小朋友也很配合,就这样,教师将小卖部的幼儿与美工区的幼儿联系了起来,架起了幼儿之间交流的桥梁。

不久美工区的幼儿做好了衣服,小卖部的售货员把它交到了教师手里,教师夸赞道:

“不错,衣服做的满合适的,我很喜欢。

”两个小家伙特开心,忙说:

“欢迎下次光临。

”游戏结束,师生共同评价时,教师提到了这件事情,表扬了小卖部的幼儿服务态度好,热情又聪明,很会办事情,也表扬了美工区的小朋友富于合作精神,手艺非常和棒。

接下来几天,小卖部前热闹了起来,好多幼儿前来买东西,售货员忙的不亦乐乎。

此时朱老师又引导幼儿,人手不够要招聘员工了,可以找那些员工呢?

一幼儿大声说:

“要业务员,专门去买东西的。

”“再要个服务员,专门维持纪律的,得让顾客排队,人太多,太乱了。

”另一名幼儿也在嚷嚷。

(孩子是聪明的,只要教师引导恰当,孩子可以想到好多

事情。

)就这样,小卖部在教师的引导下,越办越红火……

分析:

商店游戏主要是一种社会性游戏,买卖双方互相交往,构成了游戏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同伴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经验,促进了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但是,笔者观察,玩商店游戏经常出现没顾客光临的尴尬局面,后访谈得知这在幼儿园是常见现象。

而该教师能针对这个弊端,通过适宜的角色扮演,恰当的介入,使商店游戏合情合理地顺利开展,同时,这种引导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并不显得突兀。

在评价中通过强调幼儿游戏的优点,无形中为下次小朋友的光临埋下伏笔。

此案例,教师的指导是有效恰当的。

案例2:

建筑区

孩子们在建筑区热火朝天地搭建着,教师也参加了游戏。

教师:

“我们来比比看,看哪个建筑家最会动脑筋,搭建的作品又快又好。

”孩子纷纷干起来,不一会一幼儿搭好了一座别墅,而又有一位小朋友建好了一座凉亭。

而教师还没有完成作品呢。

教师吃惊地问:

“你们怎么建的这么快啊?

有什么窍门吗?

”一幼儿说:

“很简单,只要你想好了,就开始干,一会儿就能建成。

就这么容易。

”教师笑笑说:

“你们真能干,对,只要想好了,一会儿就能干成。

”接下几天,教师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与幼儿一起构想游戏主题,如:

公园、小学、图书馆等,当然这些都是在参观之后,幼儿有了丰富的表象资料基础上开展的主题活动。

主题的完成,不再是单一的完成,变成集体完成一件作品,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

分析:

该案例中,教师也是以角色扮演介入的,目的明确,为了了解幼儿实际发展水平。

游戏中,教师能抓住关键进行指导。

“你们怎么建的这么快呢?

”“想好了就开始干,一会儿就能建成。

”着重强调了幼儿的坚持性,引导幼儿做事情有目的,有计划。

“想好了就开始干”这种思维习惯对大班幼儿是要重点培养的,同时引导幼儿喜欢加入集体,意识到集体的力量,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促进儿童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类型二:

(有效指导)观察——充分等待——以旁观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案例3:

美工区的指导

在大二班,成立了“汽车制造厂”,主要是“提高幼儿对各种汽车的观察、分辨能力,掌握各类车的外形特征、名称及简单用途;练习用各种废旧纸盒作玩具,提高粘贴能力;培养认真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转自于教师的区域活动的目标记录)

一名“圆圆”小朋友为她的卡车安装车轮,她用胶水把4个车轮分别粘到车身的两侧,就试图让卡车站起来,但失败了。

她再次粘好,再次尝试让卡车站立,反复3次,最后准备放弃,制作别的东西了。

教师始终在一边观察,此时,她拿起旁边的已经做好的汽车范

例说:

“你知道这辆汽车的车轮为什么粘的这么牢靠吗?

”“圆圆”摇摇头,“你摸一摸就知道了。

”孩子用手摸了摸,想了想,说:

“好像很硬。

”师点点头:

“是的,他是硬的。

为什么是硬的而你粘的会软呢?

”圆圆想想,“因为胶水干了。

”此时老师摸摸该幼儿的头,

笑着说:

“真聪明,胶水干了就会变硬,卡车就可以站立起来了,你自己试试看。

”圆圆继续她的尝试,而教师又去观察其他小朋友了。

一名男幼儿跑到教师身边,说:

“老师,作车轮用的圆形卡片没有了。

”师:

“你说怎么办呢?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别的东西可以代替车轮用吗?

”那位男幼儿,听了老师的话,回到活动区,重新找车轮了。

他一会儿拿起药丸壳,一会儿又拿起小瓶盖,在那比划着。

后来,他用4个小瓶盖当了车轮用。

(教师并未插手)

分析:

“汽车制造厂”是从美工区派生出来的。

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粘贴、剪、画等手工操作,但由于它是以主题游戏的形式出现,孩子们在这里是通过扮演角色来完成“工作”,活动性质从学习性变成了游戏性。

孩子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强,活动的效果也更好。

该活动中,教师注意将学习性转换成游戏性,注意了呈现的方式。

教师注重观察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不是对幼儿放任不管,同时教师还注意了等待,不是过早给予幼儿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独立完成任务。

该案例中,教师是以旁观者身份介入的,当观察到“圆圆”多次尝试解决问题,没有成功准备放弃时,教师及时引导,并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幼儿解决了问题。

教师的指导是有效的。

案例4:

“投票选举”

“建筑工地”规定6人参加,当老师说完可以到各个活动区游戏时,好多幼儿冲向建筑区,出现了混乱现象。

大家都不想退出,吵吵嚷嚷的声音惊动了丛老师。

了解完情况后,丛老师说:

“你们告诉我,建筑区规定是几个人玩的?

”(6个)“那现在怎么办呢?

”幼儿互相看看,都没有说话,看样是没有人愿意退让。

教师继续:

“好,那你们集体讨论商量,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有幼儿喊:

“投票选举,我们投票。

”其他幼儿附和着,最后,定下来幼儿自己进行选举。

在选举中,幼儿的天真和部分幼儿的有心暴露无遗。

但无论幼儿怎样投票,教师始终未干涉,只是微笑的在一边给予关注。

(因为建筑区是在楼梯的一个拐角处,并不干扰其他幼儿的活动)最终,6个人去玩,4个选择了其他游戏,剩下4人继续郁闷。

教师开始安慰,最后,2人去别处游戏,剩一人流泪,一人继续在建筑区外观望着。

(整个选举过程前后用了约半个小时)

在活动结束的讲评时,教师提到了此事:

“本来活动时间是50分钟,可是建筑区的入区人员选择,就浪费了半个多小时,活动的时间只剩下20分钟,想想看,选票入区好不

好,浪费时间吗?

选票最终产生的人员是公平的吗?

这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大家有没有好办法?

”幼儿开始小声议论,有的认为要轮流来,有的还是希望先来者先入区,有的认为作规定,每天该那个组进行分配。

最后,达成协议,还是自由选择,不过要相互监

督,连续多次去活动的幼儿应该礼让玩的较少的幼儿。

分析:

整个建筑区活动人员的产生,教师始终没有给予自己的观点,而是微笑的关注,让幼儿自己解决。

在解决中,产生了主持的、唱票的、拉票的,俨然一个小型的选举。

事后笔者特意了解了教师的真实想法,为什么不给予制止。

很显然,投票是浪费时间的。

教师说,原本是想让幼儿自己表现一下大度与礼让的,让他们自己处理好这件事情,也没有想到他们会想到选举。

但当时,就觉得应该支持,这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里面包括了许多东西,情感、交往、点数等多方面知识。

不过,事后的确发现有些浪费时间,所以在讲评时,就指出了这个弊端。

该教师对幼儿尊重、信任,给予充分的自由,同时指导时灵活多样,这点是充分肯定的。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教师始终在等待,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等待他们精彩的表现。

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把握指导的时机,切勿过早给予,过多包办。

案例5:

“游戏区大串联”

实验幼儿园中大班上午通常是角色游戏的大串联。

常开的活动区有:

银行、医院、动物园、小吃店、幼儿园、菜市场、娃娃家、建筑区等系列游戏,各区之间通过“钱”的流通进行交往串联。

打破了活动区对人数的限制、玩具和游戏材料不得拿出本活动区的规定,以及游戏中途儿童不得更换活动区的规定,允许调整游戏环境,玩后再恢复原样。

例如,“娃娃家”的“爸爸”要看书,“妈妈”要给“孩子”讲故事,就可以到图书区借几本书来。

但游戏结束收拾玩具时,要把所有的玩具重新恢复原位。

教师的指导通过提出要求内隐其中:

扮演角色,先入为主。

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要服从角色的需要。

如果你想扮演

的角色已经有人了,你就要改扮其他人物进入游戏,或去玩别的游戏;自定规则,少数服从多数。

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小朋友自己商量决定。

如果大家意见不一致,就要少数服从多数,谁也不许称霸。

一旦游戏规则确定了,大家都要执行,不经集体通过,谁也不得任意中途改变。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兴趣极高,每个幼儿各有所事,各区之间的交往频率高,幼儿之间的互动也很多。

教师巡回在各区之间,观察指导,适时的以角色身份介

入或者以旁观者身份介入。

最后,以幼儿相互诉说,今天挣了多少钱,怎么挣得?

花了多少钱,又是怎么花的?

在这种轻松愉悦是讨论中结束今天的游戏。

分析:

该游戏活动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整体感觉就是幼儿兴趣极高,活动气氛热烈,每个区域都发生了联系,幼儿没有任何外在的压力,没有任务的约束,玩的更放松、更尽兴,而教师更多的是以角色或旁观者身份介入指导,指导内容多倾向一些生活经验、情感交流方面。

同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他们游戏已经打破了活动区对人数的限制、玩具和游戏材料不得拿出本活动区的规定,以及游戏中途儿童不得更换活动区的规定,允许调整游戏环境,玩后再恢复原样。

这点是可以借鉴发展的。

类型三:

(有效指导)观察——以指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开展

案例6:

笑笑理发室

理发室又没有顾客了,冷冷清清。

教师开始扮演理发室的经理来吸引幼儿的加入,指挥员工们练习洗发、剪发、吹发等基本功。

孩子们玩的非常开心。

有了教师的加入,顾客多了起来,这样理发室的生意又好了。

没几天,又出现了问题。

顾客过多,等待时间过长,幼儿你推我挤,秩序有些混乱。

教师利用游戏讲评时间,引导幼儿想办法,最后建议理发室增加服务项目,备有书刊、画册以及智力游戏等,

供等待的顾客排队时阅读。

就这样,问题解决了。

分析;

几乎每个中大班都有自己的理发室。

由于它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每个幼儿都有过理发的经验,因此该游戏得到许多幼儿的欢迎。

但实际操作中,却有许多理发屋没有顾客光顾的冷清现象。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发游戏的情节,吸引幼儿的加入,将游戏拓展开。

该案例中,教师的指导成分多些,但是适宜的,像游戏中出现了拥挤、等待现象后,教师及时想办法进行疏导,建议幼儿增加阅读项目,而不是等着幼儿自己解决。

这种指导方式见效快、效果好,不但解决了问题,也促进了游戏的发展。

这是值得肯定的。

类型四:

(无效指导)无观察——指导者身份介入——缺少等待——监控游戏过程

案例7:

美工区活动

一个宽阔的美工教室,今天该大二班活动。

活动内容有:

剪纸、橡皮泥、绘画、指点画等。

大班幼儿自制力增强,都能很自觉的选择活动内容,没有出现争抢入区现象。

幼儿各自忙碌,教师一旁观察巡视。

下面是笔者观察到的教师指导记录。

师:

“你做的是什么啊?

”教师对着一名正在捏橡皮泥的男幼儿说。

幼儿:

“作大饼。

”师:

“小班的弟弟妹妹都会做大饼,你还做大饼啊?

”(口气故作夸张)幼儿未

给予理睬,教师也没多问。

教师接着夸旁边一女生:

“嗯,你的萝卜很好,有眼睛、鼻子,真好看。

”女孩子开心极了,继续工作。

还有一女孩子在做花篮,师:

“花篮做的不错,要是再加上些花就更好了。

孩子笑着说:

“我正准备添些花呢。

”师:

“好,待会我看看你的花篮最后是什么样子,我想它一定非常好看。

”教师看完橡皮泥区,又到剪纸区、绘画去等。

“你剪的是什么啊?

这么漂亮。

”“你这幅画是什么意思呢?

”“呵呵,兔子怎么会和花一样高啊。

”(以上都是教师指导时的语言,教师时不时的摸摸幼儿的头,或给去一个微笑一个正面的肯定。

分析:

教师的指导基本上是以语言介入,通常以询问开始,并时时给予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遵循着“观察-询问-评价”的方式。

但有时候,教师的询问实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例如:

教师老是问:

“你在画什么?

你正在干什么?

”且不说是否干扰幼儿,单就这句话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教师指导的关键是要判断幼儿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幼儿是否遇到了困难?

如,幼儿无法顺利进行活动,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反复进行无意义的话活动时,教师也要干涉指导;当幼儿无所事事时,教师更应该进行引导。

案例8:

“谁先下棋”

4名幼儿在下棋,但谁先走,谁后走,争论不休,无法定夺。

4人争论的声音引起了教师的注意。

教师来到棋区,(并没有停顿观察,而是直接问话)问:

“你们怎么回事啊?

声音这么吵?

”A:

“我们在决定谁先走棋。

”B:

“我提议剪刀石头布,可我们4个人,太乱了,不好进行。

”C叫到:

“不是的,刚才是我赢,应该我先走的。

”教师:

“好了,4个人你们黑白配,先手心手背,第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就算是赢。

”幼儿接受老师的观点,执行起来,但教师并没有离开。

在幼儿实行该方法时,每次该谁赢,教师总是再一边提示,且语气明显急躁,直到幼儿一个一个产生胜负的顺序后,教师才离开。

我及时的与教师交流。

笔者:

“你刚才到棋区去处理问题,你为什么过去啊?

”师:

“他们太吵了。

”笔者:

“你觉得他们自己不可以解决谁先下棋的问题,是吗?

”“是啊,”教师看我一眼,很不好意思的笑着说:

“其实,我也知道大班小朋友,可以自己解决的,我只是有些着急,呵呵,我也知道现在提倡什么要学会等待,可是实际情况,哪有那么多时间等待啊。

该案例中,教师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有时不想等待,等待需要耐心,同时也怕等待最终没有结果浪费时间。

所以,究竟教师该如何看待等待问题,如何实施,这确实是个难题。

不禁又想起,一位教师的困惑(访谈内容),“我现在越来越不会教书了,糊涂了。

十几年前刚工作时,觉得带班很简单,陪幼儿玩,和他们说话,教他们唱歌、跳舞;一起下楼锻炼身体,想教啥教啥。

现在是什么话都不敢讲,什么事都不敢做,有时候,孩子不会时,我看着都着急,那怎么办呢?

教还是不教?

是手把手教,还是让他们自己不断尝试不断的失败?

不断积累失败的经验?

”等待的度该如何把握,这有待进一步探讨。

但该教师观点值得推敲,“积累错误的经验”,失败是痛苦的,长期的失败会带来受挫的感觉,挫伤积极性,影响自信心,丧失斗志。

孩子们毕竟太小,反复失败,这样做合适吗?

案例9:

故事区的指导

教师观察到,故事区的小圆桌前围了好多幼儿,声音吵吵嚷嚷的。

教师并没有了解情况,直接介入:

“这张桌子不能有那么多小朋友,一位小朋友讲故事,两位小朋友作听众就可以了,剩下的赶快到别的区去。

”说着,就拉开身边的幼儿离开。

经老师一介入,刚才热闹的场景不见了,幼儿悻悻离去。

剩下三个幼儿,“那我们谁先讲呢?

”“你们轮流来好了,这点小事情不要来问我。

”教师不耐烦的离开了。

不多会,故事区又闹腾开了。

教师再次询问,原来孩子们都想讲,但不乐意听。

教师教育道:

“你们要听别人讲,别的小朋友在讲故事时,要学会认真听,这很重要。

你们只顾自己说自己的,有什么用啊?

你们已经是大班小朋友了,要学会听,学会欣赏。

”孩子们就一个讲,两个听起来。

不久,那个讲故事的又来告状了:

“老师,他们不听我讲了。

”老师苦笑着说:

“那你自己想想啊,为什么他们不听呢?

你要使你的故事有趣有意思,吸引他们才行啊。

试试看,使自己的故事更有趣。

”幼儿嘟着嘴巴离开了。

分析:

教师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这很重要,但该教师开始的指导有些唐突,幼儿为何要聚集在园桌前,他们在干什么?

教师应该了解后,在给予干涉。

教师应时刻意识到,幼儿做任何都是有他的理由的,不会无故乱扰。

同时教师在指导时,指导的成分很大,直接告知幼儿应该怎样,其实,幼儿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

教师应意识到,什么情况下指导,例如,有的幼儿游戏无目的,不知道玩什么,活动中常常无所事事,或频繁变化活动类型及材料;有的幼儿游戏中出现发呆、无意识摆弄材料的现象等。

此时,就是教师介入指导的时候。

类型五:

无观察——指导缺少目标意识——不予反馈——指导无效

案例10:

“老师说得什么意思”

三名幼儿在美工区画东西。

(两名女生A、B,一名男生C)我静静地在一旁观看,不多会,教师来到他们面前,问:

“你们在干什么啊?

”A:

“制作游戏牌。

”师:

“你要在你的卡片上写你们自己的名字,已经大班了,应该知道这一点的。

”教师说完,并没有注意幼儿的反应就匆匆离开。

A看着B说:

“老师说的什么意思啊?

”(很明显,女生A并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

)B:

“就是说,你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在你的游戏牌上。

”A:

“干嘛要这样做啊?

我不明白。

”B没有抬头,仍旧画她的画,心不在焉地说:

“老师说了就要这样做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长时间动静的C突然说:

“老师真是莫名其妙,她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说完,朝着另外两名幼儿大笑。

分析:

教师毫无意义的介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也许,该教师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指导的目的,也许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询问而已。

这种现象笔者观察到集中出现在某个教师身上较少,通常教师都能做到有目的指导。

案例11:

混乱的指导

活动前教师分配任务,开展的活动区有:

娃娃家、小医院、小舞台、理发店、手机销售点等。

教师的指导如下:

进入手机销售厅,“营业员哪去了?

你们顾客怎么不排队啊,乱哄哄的,要遵守秩序。

”边说边拉扯着身边几位小朋友排队。

“营业员”立刻认真工作,卖起手机来。

教师发现幼儿没有收钱就给手机,直接对“顾客”说:

“你要问这个手机多少钱啊?

你,(指向“营业员”)给了顾客的手机,要向他们要钱,知道吗?

”(此时,教师如果以顾客的身份进入游戏,以自身的榜样进行示范游戏,效果会更好。

)接着走到医院,在挂号处,提醒“护士”要给“病人”出示挂号单。

教师看到病床上躺一幼儿,并没见医生就诊,忙说:

“哎呀,这个病人躺在床上怎么没有医生来看病呢?

医生呢?

”“医生跑出去了,”护士应着。

“上班时间要工作,不可以随便出去的,病人会有危险的,瞧,他现在肚子都疼死了。

”最后,只好护士来看病。

路过娃娃家,“声音小声点,你们会吵到娃

娃的,妈妈哪去了,怎么都是爸爸留守啊?

”未等幼儿做出反应,就去理发店了。

教师看没有顾客,就以顾客身份加入游戏,让“美发师”修饰头发……。

分析:

整体感觉,就一个字“累”,这位教师真累。

各个活动区兼顾,维持纪律,提醒规则,教授游戏方法,介入游戏,这位小班教师忙的一塌糊涂。

的确,小班缺少游戏的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教师要比中大班更加辛苦,指导的频率要高。

作为旁观者,我感到这位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身份,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游戏者,该教师有过强的教师意识,语气、行为明显带有强制性,不像是在指导游戏,更像在监督幼儿游戏。

虽然教师表面并没有导演、没有强制,指导行为已经显现出教师的权威,小班游戏的指导,似乎以角色身份加入,与幼儿共同游戏更适合。

同时,应针对性指导某区,其他区域可适当放手,这样有缓有重,教师的指导会更具体更深入,而不是零碎的涉入。

小班游戏的指导应侧重于“稳定情绪、建立常规、注意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案例12:

“超市不是这样玩的”

带班教师在活动区间来回穿梭着,路过超市时,看见超市中的幼儿将所有的碟子都摆放在桌子上,就快步前去。

教师来到超市前,边收拾碟子边对幼儿说:

“超市不是这么玩的,不是小吃店,碟子不需要全部摆在桌子上,快收起来。

”幼儿看着老师,没反应,低着头。

教师并不在意幼儿的表现,只管自己收拾碟子。

(此时,教师也没有向幼儿解释为何不能摆放碟子。

)教师收好碟子后,又转向银行区,“你们怎么这么吵啊,声音太大了”,“ⅩⅩ,你是银行的职员,怎能乱跑呢?

”(声音明显不耐烦)边说边抓住该幼儿,硬邦邦地将其拉回银行区。

刚一转脸,又向着另一方向大叫“ⅩⅩ,娃娃家是从楼梯上去的呀,

你怎能爬上去呢。

分析:

短短二十多分钟,作为旁观者的我来说,没被幼儿吸引,反被忙碌的教师吸引注意力。

整体感觉就是教师太累,太吵。

恰恰相反,不是幼儿吵,而是教师的声音吵,我都被教师的声音打乱,更何况活动中的幼儿呢。

此时的教师,已明显是干扰了幼儿的活动。

(一个典型的监督者)

(二)分析与思考

以上是从具体案例分析中,综合归纳得出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有五种类型,指导有效性是三种:

教师分别在观察的基础上,以游戏者、旁观者或是指导者介入游戏,促进游戏的开展。

无效指导主要是无观察的介入,干扰了幼儿的游戏,且不注重指导的反馈,即指导有效性的考虑。

在问题处理过程中,各自教师有各自的观念和指导方式,但采用的指导策略,指导行为产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

教师应如何避免指导的无效,应该如何更好的指导幼儿,这值得我们思考。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从教师的角色、教师的作用等几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促进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教师指导行为的合理性。

1.教师的角色定位——指导者、游戏者的双重角色

活动区活动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由原先的知识传授、完全控制变成一种间接干预、隐性指导。

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转变,认为隐性指导就是不指导,如此,造成活动区无指导,无法发挥活动区应有的教育功效。

关于教师指导角色的问题,有好多描述,诸如,教师是观察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等等。

笔者认为,教师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身份主要是教育指导者与游戏伙伴双重角色。

教师在与幼儿游戏时,应注意以双重角色身份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遵守游戏规则。

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

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环境氛围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减少对成人的依赖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行为。

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影响。

教师指导的关键在于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在游戏中教师还需通过其自身行为的直接指导和一系列具体的影响方式,发挥游戏对激发幼儿自主性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作用。

教师还需注意发挥自身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作用。

游戏中,教师要以自身行为的示范、强化和情绪感染等作用,引导和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

年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