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64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docx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

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

 

  专利代理人是帮助发明人获得专利权的帮手。

一个

代理人的基本要求是,能够从发明人的技术方案出发,撰

写出规范的专利申请文件并能够顺利取得专利授权,然而,

仅仅如此并不表明其就是合格的代理人。

笔者以为,一个

合格的代理人应帮助该专利技术方案获得一个保护范围最

大化且权利较稳定的专利权。

我们知道,专利权的保护范

围与专利权的稳定性往往是一对矛盾,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越大,则该专利权的稳定性越差,而代理前的专利检索要

做到绝对无漏检是很困难的,这也对专利权的稳定性留下

了可能的隐患。

要实现上述目的,就需要专利代理人在专

利代理过程中付出大量创造性的劳动。

一个优秀的代理人

更应该同时是受托案技术的“共同发明人”,将一件很具体

的发明形成一个很完整甚至超出发明人思路的方案,这需

要代理人付出更多创造性的劳动。

笔者从 1992 年从事专利

代理工作始,一直在探索这一问题,在此,想结合自己曾

经代理过的一件“无中生有”的专利案谈谈对专利代理人

在专利代理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的理解。

 

  1998 年 10 月,受申请人 F 公司的委托,笔者为其代理

了名为“内表面开有高低螺纹齿的传热管”的实用新型专

利申请。

其申请号为 98242525.2、申请日为 1998 年 10 月

27 日。

申请人在委托时提供了如下的技术资料。

  1 拟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样品及结构图,如图 1。

  

  2 背景技术:

现安装于热交换器中且液流在管内进行

物态转换的传热管常用无螺纹管,即其内表面光滑的传热

管。

  3 根据笔者的要求,申请人自行做了检索,并交给笔

者一份“最为接近的现有技术”;日本国 R 株式会社于 1985

年申请的名为“内表面开有螺纹的传热管”发明专利(以下

称日本专利),它的内表面开有齿高相同的螺纹,其申请号

为 85103367(CN1012994B),结构如图 2 所示。

  笔者就上述三个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显然,“最为接近”

的现有技术(日本专利)较传统的内表面光滑的传热管,由于

该传热管的内表面开有螺纹。

螺纹齿“形成多个汽化核心

及增大了汽化表面积,使得传热性能大大得到改善”。

  与日本专利相比,而拟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中,唯一

不同的是,在传热管内表面开有的螺纹齿中有两种齿高的

齿;高齿与低齿。

显然,发明点就在于此,必须由此入手。

 

  于是,根据笔者的要求,申请人提供了高齿与低齿的

有关参数,包括高齿与低齿的齿高之比及其范围,齿数之

比及其范围、高齿高度与管壁壁厚之比及其范围,齿截面

形状,证明拟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的传热性能较日本专利

更为优越的实验数据等。

  笔者找出了拟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中所有的技术特征,

并对其区分,哪些是必要技术特征,哪些是非必要技术特

征,哪些是共有技术特征,哪些是区别技术特征。

按常理,

已经可以进行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了,权利要求!

完全可以

按如下方式撰写:

1 一种安装于热交换器中且液流在管内

进行物态转换的内表面开有高低螺纹齿的传热管,其内表

面开有多条螺旋形螺纹齿,所述螺纹齿对管轴的螺旋角(β)

为 7°到 30°,螺脊横截面内的顶角(α)为 30°到 60°,

其特征在于:

传热管的内表面开有两种高度的螺纹齿,两

齿间的横截面积与高齿的高度之比为 0.15 到 0.55。

  然而,笔者并未轻易下笔,而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即

高低齿的传热管(拟申请的技术方案)较等高齿的传热管(日

本专利)传热性能为什么会更为优越?

申请人对此无法解答。

经笔者和申请人共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并反复讨论,我们

发现,由于冷媒在传热管内不断蒸发,其液面高度亦不断

降低,在液面高度较高段,高低齿的传热管内存在二次搅

流效应,搅流效应更加明显,在液面高度低于高齿的高度

而高于低齿的高度段,它仍保存着较多的汽化核心,此外,

气阻效应得到了缓解。

  由此,笔者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传热管内的螺纹

齿的高度应该为多种,传热管的换热系数更高,此外,为

了保存着较多的汽化核心,理想的传热管内的螺纹齿的高

度应随冷媒在传热管的液面高度不断降低。

这一设想经技

术人员的讨论、分析得到认同。

  于是,笔者撰写了如下的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安装于热交换器中且液流在管内进行物态转换

的内表面开有高低螺纹齿的传热管,其内表面开有多条螺

旋形螺纹齿,所述螺纹齿对管轴的螺旋角(β)为 7°到 30°,

螺脊横截面内的顶角(α)为 30°到 60°,两齿间的横截面

积与高齿的高度之比为 0.15 到 0.55,其特征在于:

传热管

的内表面开有高度不等的螺纹齿,即本实用新型为内表面

开有高低螺纹齿的传热管。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内表面开有高低螺纹齿的传

热管,其特征在于:

管内内表面螺纹齿齿尖的轴向连线为

一条由多段直线按一定规律组成的折线,该折线围绕一条

与传热管相平行的中轴线波动。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任一所述的内表面开有高低螺

纹齿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

高齿与低齿的齿数之比值其

分布区域为 0.5-2.0 。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任一所述的内表面开有高低螺

纹齿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

低齿与高齿的齿高之比值其

分布区域为 0.6~0.9。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任一所述的内表面开有高低螺

纹齿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

高齿高度与管壁壁厚的比值

其分布区域为 0.6~0.8。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任一所述的内表面开有高低螺

纹齿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齿尖的轴向连线为锯齿线。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任一所述的内表面开有高低螺

纹齿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

螺纹齿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8 根据权利要求 I 所述的内表面开有高低螺纹齿的传

热管,其特征在于,螺纹齿截面形状为三角形,高齿与低

齿的齿数之比值为 1,齿尖的轴向连线为锯齿线,其高低螺

纹齿交错排列,低齿与高齿的齿高之比为 0.8。

  该专利申请于 1999 年 11 月 3 日授权,授权公告号为

CN2347132Y(以下称 F 专利)。

  2000 年 9 月 26 日,法国 T 公司就 98242525.2 专利(F

专利)委托已退休的原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委员 Q 先生为其

代理人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请求方代理

人提交了 1996 年 6 月 19 日公开的中国第 94192366.5 号发

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作为证据。

  笔者这才发现,当初申请人给出的技术方案原来并非

出自于自身,而是“泊来品”。

申请人当初并不清楚法国 T

公司已经申请过专利,检索时也未能检出,申请人当初提

出专利申请,更多的是一种策略,一是希望防止有其他的

仿制者在中国抢先申请专利,进而制约申请人自身的生产

经营;二是基于“阻吓策略”,希望对不知情

的同行产生干扰和制约。

  第 94192366.5 号申请是一份国际专利申请,由法国 T

公司于 1994 年 6 月 2 日提出,申请号为

PCT/FR94/00646,该申请于 1995 年 12 月 7 日进入国家

阶段,1996 年 6 月 19 日在中国公开,名称为“用于空调和

冷却设备的换热器的槽管及相应的换热器”,公开号为

CN1125000A。

  该专利(以下称法国专利)同样为内表面开有高低两种螺

纹齿的传热管,其摘要为:

(1)通过螺旋角为 5°至 50°,

顶角(α)为 30°至 60°的螺旋肋

(2)在管内形成槽,其特征

是:

所述肋

(2)形成至少含有两个不同高度的肋的周期性变

化的形状:

一个高度为 Hh 的肋称为“高”肋(2h),另一个

高度为 Hb 的肋称为“低”肋(2b),H b/Hh 之比在 0.40 和

0.97 之间;每一个“高”肋均与一个平底槽(3)相邻。

其摘

要附图如下。

  

  细细比较两份专利,对于传热管的结构,仅两处不同:

1 对螺纹齿的称谓不同(法国专利称螺旋肋);2 部分表述

方法不同:

法国专利中称“所述肋

(2)形成至少含有两个不

同高度的肋的周期性变化的形状”,F 专利称“传热管的内

表面开有高度不等的螺纹齿”,除此之外,F 专利中的主权

项的全部特征完全为法国专利所覆盖,各从属权项中的比

值范围也完全为法国专利所公开。

  在无效宣告请求书中,请求方代理人 Q 先生对 F 专利

的权利要求 1~8 逐一进行评述,对每项权利要求中的各项

特征进行比对分析,结论是各项权利要求不是没有新颖性

就是没有创造性,因而,不符合专利法第 22 条第 2、3 款

的规定。

  面对这份说理充分、逻辑严谨的无效宣告请求书,专

利权人感到无望,再次委托笔者担任无效程序中的代理人。

笔者认真研究了无效宣告请求书及两份专利文件。

显然,

这两份专利文件所依赖的确实是同一结构的传热管,“传热

管的内表面开有两种高度的螺纹齿”这一结构确实没有新

颖性,在此前提下的一些附加技术特征也确实没有创造性。

然而,笔者当初撰写文件时设想出的结构方案却成了眼下

的“救命稻草”,即“传热管内表面开有两种以上齿高的螺

纹齿”这一结构却是有新颖性,同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

员”也是非显而易见的。

于是,笔者对权利要求书进行了

修改,将原权利要求 1 与权利要求 2 合并,放弃了对原两

种齿高螺纹齿的保护,将原来的“传热管内表面开有高度

不等的螺纹齿”修改为“传热管内表面开有两种以上齿高

的螺纹齿”,并以此为基础于 2000 年 11 月 10 日进行了答

复。

  合议组于 2001 年 3 月 12 日进行口头审理。

口审中为

更有力地说服请求方代理人和合议组,笔者分析了不同液

面时,两种高度螺纹齿的内螺纹管和三种高度螺纹齿的内

螺纹管,它们分别在汽化核心、搅流效应、二次搅流效应,

气阻效应诸点上的差异。

  经过口审,专利复审委员会于 2001 年 3 月 19 日作出

了第 WX3113 号审查决定,决定要点称:

现有技术与权利

要求所述技术方案之间存在区别技术特征,并且区别技术

特征使该技术方案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和进步,则现有技术

不影响该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决定“驳回无效宣

告请求,维持第 98242525.2 号实用新型专利权。

本决定为

终局决定。

  至此,这一建立在由笔者代理时“灵机一动”产生的

技术方案上的专利权得到最终确认。

这可谓是一个“无中

生有”的专利权。

笔者在当初的代理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

成了一个“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

  经办上述专利的申请代理及无效代理,笔者略谈如下

体会。

  1 代理前的检索工作非常重要。

对现有技术的准确把

握不仅对形成高质量的申请文件尤其是权利要求书有至关

重要的影响,也避免了专利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付出的创

造性劳动成为“重复劳动”,成为无用功。

  2 专利代理人的创造性劳动首先体现为,在发明人的

具体技术方案基础上通过分析,筛选,抽象,概括从而获

得有较大保护范围的专利权。

优秀的专利代理人不应该仅

仅是一个将发明人的技术方案简单地转化成“专利语言”

的“翻译”。

  申请人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少部分的申请人能够提

供一个较为像样的技术交底书,绝大多数的申请人往往只

能提供附图及较简单的相关说明,这些说明中内容五花八

门,有设备描述,设备优点,成本分析,操作说明等,而

代理所需的技术内容,以拟申请实用新型的机械产品为例,

该产品的构成,各个部件间的结构关系、连接关系或作用

关系以及各部件如何动作一直到工作完成,这些并不完全,

有的只是很少涉及,甚至部分申请人只能提供附图或样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