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讲座第7节语言锤炼.docx
《高考作文讲座第7节语言锤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讲座第7节语言锤炼.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讲座第7节语言锤炼
专题演练推进7
语言锤炼
多年来,高考作文实行等级评分标准。
其中,“基础等级”的表达部分提出“语言通顺”的要求;“发展等级”所列四项,“有文采”为四项之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在操作层面上,“语言通顺”与“有文采”似乎成了作文语言评价这把尺子的两头,“通顺”划归基础,基础之上的呢?
较高的境界被认为是“文采”。
作为写作的一种导向,“有文采”,始终是文章表达几近完美的恒在诉求。
孔子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文章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
他强调文采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但是,每年有不少考场作文,常常无锤炼可言,连语言的基本要求都难以做到,在文采上就特别地表现出一种不自信和少追求。
文章形象干瘪,色彩单调,修辞缺失,词句呆板,由是导致了思想枯萎。
很多考生几乎是自动放弃了语言的锤炼,他们实在不明白“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这个浅显的道理。
但丁说过:
“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对于骑上,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考场作文因其评价的特殊性,似乎更功利地渴望思想与文采的相互辉映。
毫无疑问,思想与文采的互动性,其实早已深刻地反映在文学大师的写作实践里,他们的实践也就如星月般映耀,不管你愿意否,都要垂示了莘莘后学。
语言的锤炼功夫,当然要体现在坚持不懈地实践语言的基本要求上。
一是准确,是用俭省的语言规范而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它是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语言魅力所在之一。
一篇文章的优劣,不在于堆垒了多少华丽的辞藻,最关键的还是表情达意的精当、遣词造句的贴切。
准确所要做的,就是语言的恰到好处,一如西子之美,增一分则过胖,减一分却太瘦。
孔子说“辞达而已”,说的就是准确这个意思。
历览古今名家名篇,用语准确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二是简洁,是遣词造句乃至行文要做到简明扼要,删削可有可无的内容。
它是语言成熟的一大标志,也是优秀语言的共性。
语言的常见病是叙事的拖沓和议论的驳杂,正与简洁精神相背。
行文应当用最经济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以加大语言的信息量。
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说得好: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郑板桥也提倡“删繁就简三秋树”。
简洁,就是在不害意的前提下,将文字减至不能再减。
三是流畅,是语言的无所滞碍,是语言条理性、生动性与节奏感的完美结合。
流畅是通顺的更高层次,也是语言的基本要求。
文从字顺,读来如行云流水的语言,使人如沐春风;相反,磕磕绊绊,滞涩别扭的语言,使人如夜行山路,苦不堪言,当然是不能卒读。
为力求流畅,一句实在改不好的话,要坚决舍弃,做到宁缺勿滥。
语言流畅,通常被认为是遣词造句的流利与畅达,这只是表象,其本质是语言所呈现出来的唯美性。
四是生动,是对语言的更高要求,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主要体现。
恰当地运用各种语言表现手法,把话说得既明白无误,又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意味隽永,令人耳目一新。
通常,生动与形象总是相提并论,不仅散文、小说少不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考场议论文的语言也可以写得富有色彩和灵性,让人回味。
简言之,语言生动,应描绘形象,飞扬神采,显示个性,在创意中涂抹亮色。
语言的锤炼功夫,更以流畅、生动为义无反顾的追求。
说到语言的流畅,作文教学常常是背文采而就语法的。
病句固然要清除,但只做文句的疏通工作,就不是作文了,这很有舍本逐末的味道。
说到语言的生动,考生写作往往是弃文采而缀词句的。
行文当然要连贯,但只做语言的连接工作,也不是作文。
道理摆在这里:
文采全无,仅可达义,文章算是通了,但远离了文采飞扬的境界。
说到高考作文语言如何做到“有文采”,无妨将之归结为语言的四味,即诗意味、书卷味、生活味、哲思味。
一为诗意味,即作文可追求诗意的效果。
普通的语言具有理念化的功能,而文学的语言具有诗意化的功能。
文学语言的诗意化功能主要是靠形象的描写来完成,它通过形象等表达普通语言无法表达的现象、感觉、情怀等。
高考作文当然可以借重简约而生动的描写,去再现形象,从而婉约地传达心曲。
表意不直白的语言,会使字面义与内在义产生一定的距离,而这样的句子能耐人寻味。
朱光潜就说过:
“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
”作文高手,是善于使语言有诗味的。
当然,纯熟地驾驭物象,还得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揣摩,婉曲的表达。
高考作文的确容留散文样式的表达,使作文具有优美的意象和意境,而这样的文章会即刻灵动起来,鲜艳起来,蕴籍起来,最终给人以无尽的美的感受。
二为书卷味,即作文可调和书卷的气息。
借重丰厚的书本积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时的语言,化用了许多来自书本的积累,使文章的语言有了书味,而这种语言是具有表现力的。
书卷味不是罗列多少名人逸事和掌故,而是不露山水,将阅读的积累自然地融化在字里行间。
即使达不到“郁郁乎文哉”的地步,也颇觉作者肚里有几本书垫底,语言有几分文化气息,一路摇曳着青山绿水,使人盎然着阅读的兴趣,或者有些目眩,或者有些回味。
对每个中学生来说,语言从来不是天赋的,大抵都有一个先读起来,再写起来的过程。
读书而感受书卷中的意念,并影响你的心态和思想。
在书乡里浸淫日久,自然见识广阔,气质高雅,语言有味。
三为哲思味。
语言既然是思想的载体,让语言闪烁智慧的火花、思想的光芒,就应该是写作、也是考场文的追求。
思想的深刻性总是能赋予语言以特质。
凡名篇佳构,往往理性十足,思悟尤深,内涵颇丰。
考场作文若能注重掘进文章的思想、深化文句的意蕴,必将展现出语言的内化美与厚重美。
考生要善于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观点的提升处适时嵌入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于叙议中见哲理、于行文中见真义,这样才能使文章表现思想的宽度与深度。
向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要思想,包括名言警句,是每个青年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
学习作文的过程,其实是由认识肤浅到思悟深刻的过程,思想走向成熟,就是对社会有了读解、对人生有了顿悟。
将哪怕是并不太多的读解与顿悟表现在文章里,哲思味就会弥漫在笔尖。
四为生活味。
生活是取之即在,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要想使自己的语言有所出新,就要走个性化的路子。
而所谓语言的个性化,最终都源自自我对生活的悟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琴弦奏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地源泉,就必须教会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
”像看重宝藏一样关注生活,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慧眼所见,由事物的表层走向深入,积累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并以发现的眼光、悟性的笔触去表现,所写不无提炼。
从遣句到推理,从感受生活到思悟人生,全都打上个性的烙印,文章便生活味足且富于个性色彩。
生活味的语言,不仅能凸显文章个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再现生活情境,而使语言最具表现力。
生活味的语言,一旦自然地从笔端流淌出来,文章其实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从古至今,大凡有成就的诗人、作家,无一不向生活要语言。
生活中的语言大餐,总是让人回味。
文章语言的运用,尽可以多味兼具。
最后,讲讲怎样锤炼语言。
其一、有灵活的句式,试着整散结合。
文章句式参差,姿态变幻,并非文墨的小技巧不足以喻文章之大。
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种语言的驾驭能力。
长短句、整散句恰到好处地揳入文中,每每有音韵错落、色彩谐和、气势营造的效果,相映涉趣,能使文章韵味增多,语言出彩,情感转浓。
同时,也确能表现出作者较高的语言素养。
刘勰《文心雕龙》做的是文学批评的工作,也给我们做了语言的榜样。
读“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佳句,真如美人当前。
其二、有生动的修辞,做些色彩添加。
善用修辞手法,很轻易地使语言生动形象起来。
各种修辞都有其固有的手法和功能。
比喻会使叙议具象鲜活,排比可获语言声势气韵,引用能添思想人文内涵……包括化用名句,也能收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奇效。
众所周知的《滕王阁序》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来。
刻意运用修辞,由初用的较为生硬到后来的很是圆通,会有一个过程,但尽快缩短这一过程,文章自能上到新的台阶。
其三、有鲜活的形象,使之情韵饱满。
生动每每有要求于形象,文章(即使是理性的议论文章)具有形象性就不言而喻。
这在中国是有其历史传统的。
《论语》每有说教,也多见形象。
像《子罕》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并非孤例;《先进》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更是哲理画意诗情俱在,言有尽而意无穷。
至于《庄子》更富于形象性。
一次“逍遥游”、一个“蝴蝶梦”,早借无涯的想象绘无穷的境界。
抽象的理性思考用具象的人性画面来加以表达,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对人的感染是强烈的。
这是极高的语言艺术。
其四、有理性的思考,求得旨趣深远。
理性的思考,是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见其学养的丰厚、认识的深刻的第一步。
考生应该懂得掌握理性思考这一作文利器的重要性。
理性不悖于感性,就在于美好的形象往往有精深的思想附丽。
自浅至深,由表象到内在,从具体感知的生活走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作文才可便捷地收言近而旨远之效。
孟子说: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这是对文章旨趣深远的最好诠释。
旨趣深远,说到底是思想成熟的产物,作文之初,让我们捕捉理性的灵光。
高考命题也有一个利于“有文采”的语言表现的问题。
2007年高考湖南卷标题作文“诗意地生活”,行文尽可以文采飞扬。
2008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从韩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上谈“意境与哲理”,谈意境就诗性些、显豁些,谈哲理就概念些、内敛些。
2008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
自选角度,谈我喜欢的滋味。
其设题,应是新材料的路子。
2007年高考福建卷标题作文“季节”,因了无新意,易于宿构,而遭致诟病。
2008年福建卷作文题算是做了反正的工作,复归于新材料作文。
命题从选喝饮料上切入,很是形象,预留了思悟的空间,也便于“文采”语言的表达。
但或者考虑有所不周,该命题入了“心灵的选择”的彀,故很难脱模式的嫌疑。
2009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这也是一种”也是半命题的形式。
这保证了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写,有感可发。
填充的内容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关键。
可填些什么呢?
填写好了,能演绎出颇具生活情味的故事,也能反映出一定时代精神的内容。
关键要写出“这一种”,以独特取胜。
总之,不管作文题目如何,行文驱遣由心,情之发动,即便题目有所囿限,仍可表现出语言“文采”的极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操千曲而且晓声,观千剑而识器。
”无非是有所借鉴多做锤炼的意思。
锤炼而后能工,能妙笔生花。
惟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做到:
形神俱备,庄谐两能,如花之舞风。
【范文展台】
一、语言漂亮雕琢的考场作文示例:
【题目1】(2011年某名校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孩,泪流满面地感激为身无分文的她端来一碗面条的老人。
老人说:
我只是偶遇你,做了一件于我举手之劳的事;每天,你的父母、身边的人为你做这弄那,你想过要感激他们吗?
是呀,很多时候,我们会感激街口的灯光以及路旁篱笆上开放的牵牛花,却忽略了恒久照耀着我们的太阳。
请以“感激”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不要写成诗歌。
计分:
60/60。
离家出走的感觉
某示范校一考生
我要起程了。
生平第一次独自走离这烟雨迷离的江南。
我为我自己的解放而欣幸,翘首前程,只觉当义无反顾。
但当我千方百计地去扩张自己的梦想时,每每袭来的挫折感却刻骨铭心梦魇般缠绕着我。
我并不认为那只是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把自己的种种失败都归咎于老师、亲人以及一切外在条件,却从不考虑自己的消极懈怠或任何主观原因上的放弃。
也许我忽略了一些看似平常却很重要的东西。
踽踽独行于旅途,伴随我的只有空空的行囊和怕我孤独的影子。
游人如织,热闹却不属于我。
在长城城头,偶见一位年轻的妇女,双手或牵或扶她的小孩和老人,拾级而上。
这极平常的一幕,此刻竟勾起我对亲情浓浓的眷恋。
我太渴望回到那梦魂牵绕的江南,如同倦鸟归巢,去呢喃啁啾于烟花细雨的阳春三月和枫叶染丹的清秋十月。
于是,驻足在古老的烽火台顶,我颤栗于劲吹的朔风中,满怀憧憬地轻声呼唤。
亲人没有回音。
茫然中,旷宇里一个浑厚的声音在我的耳畔想起:
家的屋檐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但你终须独自前行。
太阳底下,群山在我脚下蜿蜒,长城在山颠高举起它高傲的头颅,雄浑的苍穹默默注视着仿佛亘古不变的一幕。
我弯腰拾起不知哪位游人随意采下却又漫不经心丢弃的一片树叶。
迎着阳光,举起叶片,斑斑点点的叶面和密如丝网的叶脉,似乎在向我诉说叶儿的故事及它曾经的风霜。
任风将叶儿从手中吹落。
忽然,我感觉无论它怎样的柔曼如风中的一朵飘雪,终要执著于大地,能如此,便可无怨无悔。
一如我的离家,漂泊中不应迷失了曾经的追求。
我必须学会,自己去面对成与败,独立地上下求索。
其实,我的生活里不乏色彩斑斓的花瓣,它们洒落在我的身旁,我却常常熟视无睹,太过忽略。
现在,我只需弯腰如拾起叶儿般拾起几片花瓣,便寻找到生命中的最珍贵。
出走的尝试是苦涩的。
苦涩过后,或者齿颊留甘,不是背弃亲情,而是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执著于人生的必由之路,便是成功。
我为自己抹去腮帮的泪水,向长城的另一座烽火台攀去。
【点评】
作者以自己的一次离家出走的亲身经历,感悟生命的无悔追求,并为全文立骨。
作者的表达没有停留在通常出走的失败上,也没有停留在一般对亲人的感激上,而是将思想掘进,阐释了“学会对自己负责”的主旨。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高远,其文学素养也远远超出一般,一篇才情满溢的力作。
感激平常
某示范校一考生
春雨滑落脸颊,冬雪凝成美玉;流星划过天际,花朵播下芬芳。
此时的我们,定会心存感激,感激上天赐予美的精魂。
〔开篇兼用整句和比喻,清新美丽的意象,灵动自然的表达,有如小溪轻灵流淌,内容和形式均具诗性之美。
〕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激街口的灯光与陌生人的微笑,却忽略了父母给予的温暖,很多时候,我们会感激在身旁舞蹈的轻风,却忽略了恒久照耀着我们的太阳和月亮。
惊艳的美丽,我们应该感激,但平常中的美好,更值得我们感激与珍惜。
〔紧扣话题,表明主旨:
平常中的美好,更值得我们感激与珍惜。
〕
离家出走的女孩,泪流满面地感激为她端来面条的陌生老人,却淡远了父母的关心与体贴,不知老人的一席韵味深长的话是否点醒了这个迷途的女孩?
偶尔拂过脸颊的清风固然带来了凉爽,却会将无心地瞬间逝去。
偶遇,只是偶遇。
而那永远给我温暖,送我光明,放射光芒,洒下清晖的,永远只是平平常常地给予关怀。
在静默里奉献的,才是我的太阳与月亮,几乎被我遗忘的太阳与月亮!
〔观点既明,便流转意韵,交融情理,发乎自然,而动乎心志。
〕
我也曾离家去千方百计地扩张自己的梦想,无端地,就把自己的种种失败都归咎于亲友以及诸多外在条件,却从不考虑自己的消极懈怠或任何主观原因上的放弃。
其实,生活里不乏璀璨的阳光和斑斓的花朵,我却常常熟视无睹。
有时,只需稍一回眸,便寻到生命中的最珍贵。
〔用例选取自身的生活,既体现了内容的充实,又发抒了人生的感动。
〕
女孩是善良的吧?
她懂得感激擦肩而过的清风,也许在她的故事的结局中,她终会感激永远陪伴着她的太阳与月亮吧。
〔补一悬想,对人对己都有美好的愿望在。
〕
六十岁之前的洛克菲勒是刻薄寡恩的,人人咒骂,疾病缠身;六十岁之后的他学会了感激,虔诚感激每一个人的帮助,甚至感激如芒刺背的诤言。
由此,我们才有幸看到一个遍施福音,举世赞誉的慈善大家。
〔此例颇能支撑“平常中的美好,更值得感激”的观点。
〕
感激平常,我们不只是在个人的生活中应该如此,还应对社会发展中的许许多多的平常人怀抱感激。
〔过渡,思想有所层进。
〕
他们,包括我们的父母,没有惊动天地的事业,没有感泣鬼神的成就,或者此生注定了只是生之长河中微不足道的水珠、沙砾。
可是请别忘记,是沙石铺成河道,是水滴聚成浪花。
是它们使长河汹涌澎湃,从远古而来,向未来而去,奔涌出灿烂辉煌的姿态,奏响成雄浑壮阔的乐章,而生生不息。
无数的平常人汇聚,用如椽巨笔写下绚烂诗篇,绘出宏伟画卷。
社会人生因他们而伟大,而鲜活。
别忘了,我想说,英雄人物固然高岸,但平常故事天天都在动情地演说。
〔上升到社会人生进程的层面来讨论一个平凡的话题,摄入形象,以形驭理,见作者眼界的穿透力、思想的深刻性以及语言的锤炼功夫。
〕
其实,生活的本质是平凡,也是伟大。
我们对吃穿住行或许有不同的追求,但本质都是延续生命。
换言之,就是活着。
活着,只一丝阳光的抚摩,只一缕大地的芬芳,只一声父母的叮咛,我们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普遍而持久的关爱。
〔再用一组意象紧扣话题。
〕
每天,太阳与月亮都在俯看人世,千年万年,最平常的关怀与奉献,理应换回最虔诚的感激。
感激平常,我们会拥有温暖;感激平常,我们会用这温暖去创造新的温暖。
所以,请你感激平常。
〔攀升思想,表达祈愿。
〕
【点评】
本文情韵流转,一气呵成,是一篇形质俱佳的文章。
语言之美,源自作者对话题内蕴的准确、透彻的把握,来自作者思想所能攀升的高度。
作者深厚的写作素养、优美的情感特质,使文章在语言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其内容的表达尤现生动和灵性。
特别要说说的是,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复、呼告等)的运用,也使行文增添了气势和音韵之美。
计分:
60/60。
二、语言平实自然的考场作文示例:
【题目2】(2009年高考福建卷)
作文(70分)
题目:
这也是一种
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这也是一种幸福
福建一考生
不是每一份爱都许诺得起“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经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生离死别;涸辙之鱼,相濡以沫,这也是一种幸福。
——题记
爸是医生,妈是护士。
两人都在同一所医院上班,科室仅隔了三层楼,几乎每天都是一同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又一同回来。
向来,我是不肯承认他们的爱情或是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
他们的爱情,太平凡,太普通;他们的婚姻,太匆忙,太急迫。
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婚姻,又怎能担得起“幸福”这样一个甜蜜的词汇呢?
在我看来,要爱,便当如唐玄宗与杨贵妃般,“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才是轰轰烈烈的幸福;要爱,便当如焦仲卿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才是生死与共的幸福;要爱,便当如张爱玲与胡兰成,敢爱敢恨,纵然最后挥剑斩情丝,不也有了一种曾经爱过而痛彻心扉的幸福吗?
然而妈听完我的话后,笑着拍着我的头,说:
“你还太小,不懂什么叫幸福,妈幸福着呢。
”说完她就笑了,笑得似乎那份甜蜜从心里一直溢了出来,幸福流了一地。
真的吗?
难道是我自己一直都错了,一直都不明白他们的所谓幸福,那为生离死别、山盟海誓、轰轰烈烈而划上等号的“幸福”,一直就在他们身边吗?
我开始寻找,寻找幸福。
我看见妈生病时,爸爸做好了饭菜,坐在妈旁边,一口一口喂着她,又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她吃下药。
妈那本因病而恹恹的脸色,在刹那间有了阳光般的灿烂。
我看见妈闲来无事时,为爸梳头,梳着梳着,便感叹:
“唉,怎么这么多白头发了。
”爸便回头一笑:
“不都老了吗?
”接着两人便笑开了,彼此眼中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甜蜜。
我看见妈上班回来,说着:
“好累啊,还要做饭。
”刚刚才喊累躺在沙发上的爸立马鲤鱼打挺般跳起来,说:
“我去做!
”妈面带着笑意随爸进了厨房,一会儿便听到妈温柔的呵斥:
“你出去,你出去,在这里帮倒忙。
”
我还看见……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耳旁传来熟悉的旋律。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爸和妈的幸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琐碎的柴米油盐里,也在那条他们一起走了二十年的路上。
不是每一份爱都需要“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苦苦追寻;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肝肠寸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就是一种幸福。
【点评】
从“向来不肯承认他们的爱情或是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的否定,到看见妈妈“笑得似乎那份甜蜜从心里一直溢了出来,幸福流了一地”的惊羡,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就是一种幸福”的顿悟,显示了作者探寻幸福的过程。
文章语言是本真的,看似不事雕琢,却于随意的记叙中,恰到好处地点染一两句古人关于爱情的歌唱,使文章雅俗互见,幸福的意味也就更显浓郁了。
不足千字的文章,简单的内容,借助清新的文字,显得波澜起伏,表现了自己对父母的一份独特的理解。
计分:
60/60。
【题目3】(2009年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又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知之·行之·思之
广东一考生
古语云:
“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
“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
“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
没有常识,何以行之?
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的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的地广与冬天的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如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
“作新民”;曾子曰: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现时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吗?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以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说法,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点评】
这是一篇有文化含量的考场作文。
文章语言贵在晓畅,虽略带古典的气息,主题仍是以平实行文。
文章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写作,不在“常识”的概念上纠缠,开篇从“易有三训”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
知之,行之,思之。
三个分论点又围绕中心层递推进,并借简洁的语言,将认识不断深化,事理不断深入。
文章也有不足,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忆还不够准确。
例如:
老子“大象若希”,应为“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出《大学》,应表述为“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康诏》“作新民”,应为《康诰》曰:
“作新民。
”
曾子“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语出《大学》,应为“《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该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记忆古籍的文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