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379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

《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核心理念.docx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一】文化的传播者;

【二】潜能的开发者;

【三】学习的促进者;

【四】发展的伴随者;

【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

(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七、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实行探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八、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

【一】潜能开发观;

【二】问题探究观;

【三】学生主体观;

【四】行为实践观;

【五】个性差异观;

【六】师生合作观;

【七】生命发展观;

【八】评价过程观。

九、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一】激发导入,自学探究;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四】激励评价,引伸探究。

十、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一】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善于创造性思维,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应激”的创造素质,能够多侧面地思考问题。

十一、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让教师“动”起来。

【二】让学生”动”起来。

(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感受;

(2)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3)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

十二、怎样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

【一】针对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1)目标弹性化;

(2)辅导层次化;(3)合作层次化。

【二】开发气质差异,采取异质异教。

【三】尊重兴趣差异,鼓励自选学法。

【四】、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

(1)多向评价;

(2)多层展示。

十三、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讨论。

(1)研究协商;

(2)有的放矢;(3)互相提问;(4)动态分组。

【二】及时调整合作方式。

【三】科学组织分层学习。

十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二】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

(1)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

(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3)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态度。

【三】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十五、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一】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创设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

(2)创设“激发矛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三】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十六、怎样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

【一】精心设计,保证探究活动的开展。

(1)营造特定的研究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于探究;(3)提供探究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探究。

【二】铺路搭桥,保证探究活动的畅通。

(1)问题要有探究性;

(2)讨论要有针对性;(3)练习要有实践性。

【三】留足空间,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

(1)少“占”多“让”;

(2)少“扶”多“放”。

十七、怎样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二】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有的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灵魂。

有位教育专家说: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

"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现代教育观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教师还应确立教育即服务、教育即交往、课程即生活、合作即发展、学习即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

一、教育即服务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教师是知识的重要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对学生享有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始终以施教者的面孔出现,面作为学习主人、发展主体的学生,却只能是唯言是听、惟命是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管理服从状态。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教育是一促产业,也是一种消费。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必然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发挥服务功能。

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诸如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常识的需要等等,而这些需要大都要求在学校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师服务,而教师的这种特殊的服务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多重角色,教师的这多重角色功能也就是教师应有的多重服务功能。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将世界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而教师服务被列为其中第五大类。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即服务,服务即教育,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为人民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努力为学生的健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教学即交往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任何人都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现代教学交往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教学即交往"的教学本质观,就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和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师生间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交往策略,改善师生间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学交往活动,使之达到心灵相通、情感相依、精神相融。

这就要求打破"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周转"的固定模式,摆脱学科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应 试第一、分数至上、英才主义的传统桎梏,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支持性合作学习环境,创设安全自由的互动性教学交往情境,努力把自主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自主活动的时空交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问互问、质疑释疑、讨论辩论、表演表达、交流合作、创造成功的教学交往机会。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发生动态的、实质性的教学交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也只有使学生成为教学交往的主体,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三、课程即生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外延与学生学习的外延相等,学生既需要在课内打基础,又需要在课外谋发展,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这一超念,对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将生活引进了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外学习和生活积累运用结合起来,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时空、开放评价,使生活成为活的"教科书",引导学生去生活这本"无字书",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有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

四、合作即发展

在传统教育观念里,教师习惯于以学科为中心实施教学,各自为战;习惯于个体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画地为牢;习惯于更多地关注自治和个人发展,自以为是,致使各学科形成教学壁垒,处于封闭状态,缺少必要的联系、沟通与合作,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靠自己扛"。

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综合性、跨年级、跨时空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

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交融与沟通,增强同伴的交流与对话,交往与兼容,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教学经验融合,相互启发,拓宽思路;教学实践反思,相互切磋,砥砺思想。

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与专家、学者的合作,与研究室、实验室、图书室、资料室等相关教学辅助人员的合作,与社区教育力量的合作等等,形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达成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使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融合和利用,使教师在动态生成课程、生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从而实现合作发展、共生共荣的理想目标。

五、学习即生存

21世纪将是学习的革命化、社会化、终身化的社会,人们都将走进信息高速公路,学习力成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成功,生命才会成功。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

面对以几何速度不断翻新的信息洪流,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不再是他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是否具有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学习最新知识的能力。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写道: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

"然而,传统教育中,教师单一型、终身型、学科纵向型的科研课题结构,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T型知识结构,既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中有深度,又要求教师在百科知识领域里有广度,要求教师做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因此,面对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标准,教师就应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作为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实际需要,作为保持良好心态、拓展精神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学习化社会中,教师只有深切体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博学善教的深层内涵,牢固树立"学习是生命的第一需要,生命的每时每刻都是学习的起点"的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努力增强"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及时补充信息的能量,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中,不落征帆,不辱使命。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要首先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自觉将新思想、新理念付诸教育行为、运用于教学实践、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积极践行者、勇于探索者。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

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

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

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

“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

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何谓“理念”?

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意识。

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

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

“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

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

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课堂教学叙写的是目标,而不是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

“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

"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

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2、能力训练目标

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联系,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

3、情感训练目标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德育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树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显然,这位教师不了解目标陈述的技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行为主体混乱;有些行为动词不明确;有些是目的而不是目标:

目标分类不科学;简单问题复杂化。

可以想象,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没有目标导向的,只能凭经验行事。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

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

45分钟的课堂效益。

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

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

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

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

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

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

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

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

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

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三、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

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

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

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非可能,也无必要。

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

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

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