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
《垫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垫片冲压模具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垫片冲压模具设计
苏州市职业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名称“垫片”冲压模具设计
2012年2月27日至2012年3月9日
共二周
院 系机电工程系
班级
姓名
系 主 任陶亦亦
教研室主任李耀辉
指导教师聂福荣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4)
二、零件工艺性分析......................................(7)
1.材料分析.............................................(7)
2.结构分析.............................................(7)
3.精度分析.............................................(7)
三、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8)
四、零件工艺计算.......................................(8)
1、排样计算............................................(8)
2、冲压力计算..........................................(9)
3、压力中心计算........................................(9)
4、刃口尺寸计算........................................(10)五、模具总体设计......................................(12)
1、模具类型的选择......................................(12)
2、定位方式的选择......................................(12)
3、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12)
4、导向方式的选择.....................................(12)
六、主要零部件设计......................................(12)
1、工作零件的结构设.....................................(12)
2、定位零件的设计......................................(13)
3、卸料板的设计........................................(14)
4、模架及其它零部件设计.................................(14)
七、冲压设备的选用......................................(15)
八、心得体会............................................(16)
九、参考文献............................................(17)
苏州市职业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
冲压模具设计A
起讫时间:
2012.02.27~2012.03.09
院系:
机电工程系
班 级:
10模具
(1)班
指导教师:
聂福荣
系主任:
陶亦亦
一、课程设计课题
题目:
“垫片”冲压模具设计
冲压件如图1.1所示,通过对冲压件的分析设计一幅模具。
二、课程设计要求
1.工艺方案正确;工艺设计计算准确;模具结构合理;图面整洁;图纸尺寸标注齐全;图样标注符合国家标。
2.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全面、规范;书写工整;文字通顺;条理清楚。
三、课程设计工作量
1.手工绘制模具总装图一张
2.手工绘制工作零件图2~3张
3.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约3000~5000字)
四、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有指导书的可省略)
1.课程设计说明书封皮
2.目录
3.课程设计任务书
4.说明书正文(即设计计算过程及模具结构设计)
冲件工艺性分析
确定冲压工艺方案
工艺计算(排样设计、冲压力计算、模具刃口尺寸计算、压力中心计算等)
确定模具总体结构方案
选择与确定模具主要零件的结构与尺寸
校核模具闭合高度及压力机有关参数
5.参考文献
二、零件工艺性分析
1.材料分析
工件为图1所示的落料冲孔件,材料为Q235钢,材料厚度2mm,生产批量为大批量。
工艺性分析内容如下:
图1.1
Q235为普通碳素结构钢,具有较好的冲裁成形性能。
2.结构分析
零件结构简单对称,无尖角,对冲裁加工较为有利。
零件中心有一圆孔,孔的尺寸为φ10
,满足冲裁最小孔径
≥
的要求。
另外,经计算孔距零件外形之间的最小孔边距为5mm,满足冲裁件最小孔边距
≥
的要求。
所以,该零件的结构满足冲裁的要求。
3.精度分析:
零件上有2个尺寸标注了公差要求,全部为自由公差,孔尺寸可按IT14级设计,外圆尺寸可按IT14设计。
由公差表查得其公差要求,X1=0.5,X2=0.5,所以普通冲裁可以达到零件的精度要求。
对于凸凹模分别按IT6级和IT7级加工制造。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零件可以用普通冲裁的加工方法制得。
三、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零件为一落料冲孔件,可提出的加工方案如下:
方案一:
先落料,后冲孔。
采用两套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
落料—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
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两道工序、两副模具,成本高而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
方案二只需一副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都较高。
尽管模具结构较方案一复杂,但由于零件的几何形状较简单,模具制造并不困难。
方案三也只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也很高,但与方案二比生产的零件精度稍差。
欲保证冲压件的形位精度,需在模具上设置导正销导正,模具制造、装配较复合模略复杂。
所以,比较三个方案欲采用方案二生产。
四、零件工艺计算
1、排样计算
设计复合模,首先要设计条料排样图。
由于此工件为简单对称几何图形,其排样图选用直排。
图如下:
2、冲压力计算
该模具采用复合模,冲压力的相关计算见下表:
根据计算结果,初选设备为开式压力机J21—6.3。
项目分类
项目
公式
结果
备注
排样
冲裁件面积A
A=πR²-πr²
235.5mm²
条料宽度B
B=D+2a
23.6mm
查表2.5.2得,最小塔边值a=1.8,a1=1.5
步距S
S=D+a1
21.5mm
一个步距地材料利用率Π
Π=A/BS×100%
46%
冲压力
冲裁力F
48984N
L=62.8mm
=300MPa
卸料力Fx
Fx=KxF
22042.8N
查表2.6.1得Kx=0.45
推件力
=nKtF
107764.8N
n=8/2=4
Kt=0.55
冲压工艺总力Fz
Fz=F+Fx
178791.6N
弹性卸料,下出件
3、压力中心计算
因为此工件为对称图形,所以其压力中心为几何中心,即垫片的中心。
4、刃口尺寸计算
根据零件形状特点,刃口尺寸计算采用分开制造法。
材料为Q235,厚度为2mm可查得凸、凹模最小间隙Zmin=0.246mm,最大间隙Zmax=0.360mm。
(1)落料件尺寸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由φ200-0.52mm可查凸模制造公差分别是δT=0.013mm,凹模制造公差分别是δA=0.021mm。
将以上各值代入
≤
校验是否成立,经校验,不等式成立。
即DA=(20-0.5×0.52)0+0.021=19.740+0.021mm
DT=(19.74-0.246)0-0.013=19.4940-0.013mm
(2)冲孔基本公式为
尺寸φ100+0.43mm,查得其凸模制造公差δT=0.011mm,凹模制造公差δA=0.018。
经验算,满足不等式
≤
。
dT=(10+0.5×0.43)0-0.011=10.2150-0.011mm;
dA=(10.215+0.246)0+0.018=10.4610+0.018mm。
5.卸料装置中弹性元件的计算
弹性元件采用橡胶,相关计算如下:
(1)橡胶截面积选择为矩形,确定自由高度
H自=[L工/(0.25-0.30)]+H修
式中:
L工----冲模的工作行程(mm)。
对冲裁模而言,L工=t+1
H修----预留修模量。
根据模具设计寿命一般取4-6mm,此处取6mm。
所以H自=14mm
(2)确定L预和H装
L预=(0.1.-0.15)H自
H装=H自-L预
式中:
L预---橡胶的预压缩量
H装---冲模装配好以后橡胶的高度
L预=2mm
H装=12mm
(3)根据橡胶所需面积
式中:
-----橡胶所产生的压力,设计时取大于或等于卸料力;
P-----橡胶所产生的单位面积压力,与压缩量有关;
A-----橡胶横截面积。
A≥FX/P=2500mm2
因为最大相对压缩量4mm在允许范围内,故可以使用。
五、模具总体设计
(1)模具类型的选择
由冲压工艺分析可知,采用复合冲压,所以模具类型为正式复合模。
(2)定位方式的选择
因为该模具采用的是条料,控制条料的送进方向采用导料銷,无侧压装置。
控制条料的送进步距采用初始挡料銷初定距,固定挡料銷定距。
(3)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
因为工件料厚为2.0mm,相对较薄,卸料力也比较小,故可采用弹性卸料。
(4)导向方式的选择
为了提高模具寿命和工件质量,方便安装调整,该复合模采用后侧导柱的导向方式。
6、主要零部件设计
(1)工作零件的结构设计
1.凸凹模结构设计
冲孔凸模设计成台肩式。
其总长L可按公式2.9.2计算:
L=h1+h2+t+h=15+15+2+10=42mm
式中
h1---凸模固定板厚度,mm;
h2---落料凹模高度,mm;
t---材料厚度,mm;
h---增加长度。
它包括凸模的修磨量,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0.5-1mm),等,一般取10-20mm
凸凹模总长:
L=h3+h4+h5=15+12+12=39mm
h3---固定板厚度,mm
h4---橡胶高度(装配后的高度),mm
h5---卸料板厚度,mm
2.凹模的外形尺寸计算
标准模架的选用依据为凹模的外形尺寸,所以应首先计算凹模周界的大小。
由凹模高度和壁厚的计算公式得:
凹模厚度H=kb(H>=15mm),所以H=15mm(查表2.9.5得K=0.4)
凹模壁厚C=(1.5~2)H=12~16mm(>=30~40mm)
取凹模厚度H=15mm,凹模壁厚c=30mm,
凹模宽度B=b+2c=(20+60)=80mm
凹模长度L取100mm(送料方向)
所以,凹模轮廓尺寸为L×B×H=100mm×80mm×15mm
(2)定位零件的设计
卸料螺钉8×35;导料销,挡料销均用6×16;螺钉选用M8×16。
(3)卸料板的设计:
卸料板的周界尺寸与凹模的周界尺寸相同,厚度为12mm。
卸料板采用45钢制造,淬火硬度为40~45HRC。
(4)模架及其它零部件设计
模架由上、下模座和导向零件组成,是整副模具的骨架,模具的
全部件都固定在它的上面,并承受冲压过程的全部载荷。
模具上模座
和下模座分别与冲压设备的滑块和工作台固定。
上、下模间的精确位
置由导柱、导套的导向来实现。
模架选用适用中等精度,中、小尺寸压件的后侧导柱模架,上模座在导柱上滑动平稳,常用于横向送料(从右向左送料)的级进模,操作方便。
上模座:
L/mm×B/mm×H/mm=100mm×80mm×30mm
下模座:
L/mm×B/mm×H/mm=100mm×80mm×40mm
导柱导套的配合精度,可以根据冲裁模精度、模具寿命、间隙大小来选择。
导柱:
d/mm×L/mm=20mm×130mm
导套:
d/mm×L/mm×D/mm=20mm×70mm×28mm
垫板:
L/mm×B/mm×H/mm=100mm×80mm×4mm
凸模固定板:
L/mm×B/mm×H/mm=100mm×80mm×15
凹模的厚度已为:
15mm
凸凹模的长度为:
39mm
凸凹模固定板:
L/mm×B/mm×H/mm=100×80×14
卸料板:
L/mm×B/mm×H/mm=100×80×12
模具的闭合高度:
H=(30+40+30+29+4)mm=133mm
可见该模具闭合高度小于所选压力机JH23-6.3的最大装模高度(150mm),可以使用。
七、冲压设备的选用
根据冲压力的大小,选取开式压力机JH23—6.3,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公称压力:
63kN
滑块行程:
35mm
滑块行程次数:
150次/min
最大闭合高度:
150mm
闭合高度调节量:
40mm
滑块中心线到床身距离:
130mm
工作台尺寸:
240mm×390mm
工作台孔尺寸:
100mm×155mm×φ120mm
模柄孔尺寸:
φ25mm×55mm
垫板厚度:
60mm
经对比符合要求,可以使用此压力机。
八、
心得体会
这次课程设计历时两个星期,在这两个星期里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翻书查资料,刚开始时感觉无从下手,经过查资料,看案例,才开始试着做。
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对冲模一点也不了解是的。
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学习,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自己知识的很多漏洞,看到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急需提高。
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意识到平时的课还是要认真听的,平时不落下课程,如果平时能把该学的都掌握住,等到用的时候不至于不知所措。
所以对于自己专业课还是要认真学的,也为自己以后更好的就业努力!
九、
参考文献
[1]成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模具实用技术丛书编委会编.冲模设计应用实例.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6
[3]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薛启翔.冲压模具与制造.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5]许发樾.模具标准应用手册.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10
[6]王孝培,冲压手册.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7]冯炳绕,韩泰荣.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
[8]彭建声.冷冲压技术问答(上、下册).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6
[9]许发樾.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手册.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10]彭建声,秦晓刚.模具技术问答.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11]寇世瑶.机械制图.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12]朱光力.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13]史铁梁.模具设计指导.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