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881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

《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好的学习方法1.docx

最好的学习方法1

学习方法1

参考书的选择与使用

现在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参考书可谓汗牛充栋,包装也很精美,单是封面就很能让人产生一种购买的冲动。

但大家一定要克制住这种冲动,翻开书认真看看里面的内容。

参考书的种类,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单纯的题库,集中了各种各样的练习题,只有答案没有讲解;二是讲解性的,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做详细的讲解;三则是把前两种结合起来,既有比较详细的讲解,也有大量的练习。

购买的时候要注意搭配,既要有讲解的,也要有一定的练习量。

而且最好配一本跟教材同步讲解和练习的书,能够补充老师讲课漏掉或者自己上课没有听清楚的内容。

对于题库题典之类,要看看后面的答案是否详细,如果全都是单纯的ABCD和运算结果,完全没有思路或证明过程,这种书购买的时候要慎重。

很多人买书喜欢在开学之前一两周集中购买,我觉得十分不妥,因为新学期的内容你完全不知道,对参考书的优劣缺乏辨别能力,看到哪本书名字响亮、印刷精美、目录编排得比较好,就决定购买,往往不能买到真正适用的参考书。

大家在选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可以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问问他们的意见,最好多问几个,不仅要得到一个“好”与“不好”的评价,还要让他们对书的内容、优缺点都做一下介绍。

他们能从学生的角度来对自己用过的参考书做出评价,也没有个人利益的因素在里面,连问几个人都觉得比较好的书一般不会差;

二是提前预习新学期的内容,对新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至少认真看一下前两章,然后再去挑选,这样可以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或者也可以等到开学一两周之后,上了一些课,听听老师的推荐,然后再去购买。

总之购买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不要刻意选择那些难度很高的参考书,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就用什么难度的书,所谓“欲速则不达”,如果你基础不太好,非要用一些难度很高的书,只能浪费时间而无所收获。

三是尽管经过精心挑选,还是可能买到不适合自己的参考书。

如果买了之后实在不中用,要舍得放弃,再换一本。

毕竟你的学习成绩比那么一二十块钱重要得多。

书买了之后自然是要拿来用的,不能放着当摆设。

用的过程中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不能光做题不看讲解。

很多参考书在每个单元前面都有大量的知识讲解,或者有很多典型例题,在使用这种类型参考书的时候,最好先把前面的讲解和例题认认真真的看一遍,然后再做后面的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参考书,与其泛泛而做两三本参考书,不如认认真真的把一本好的参考书用好做好。

二是不能因为有了参考书就忽视听课。

现在市面上流行各种教材全解,有的同学甚至把教参都买来了,发现老师讲的东西上面全有,老师没讲的上面也有,觉得没有听课的必要。

这种想法实在大错特错。

书上讲的再好再全,不能代替老师有重点、有详略的分析和讲解。

从速度上来看,似乎看书获得知识要快得多,但从实际效果和知识的牢固程度来看,听课仍然是最佳的选择。

总之,参考书和课本的关系,是辅导材料与核心内容的关系,参考书与听课的关系,是必要的课外补充和主要的学习途径的关系,不能用参考书来代替课本或听课。

把它看成次要的东西,并不是忽视它、不好好利用它,恰恰相反,只有真正摆正其位置,才能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最大限度的发挥参考书的作用。

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五、课外书的选择

我是提倡多读课外书的。

不论文科理科、中学小学,多读课外书有很大的好处:

读课外书的第一个好处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人生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本好书,有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志趣。

林肯出身贫穷,小的时候家里既上不起学也买不起书,在12岁以前由于一些很偶然的机会只读过四本书——《圣经》、《华盛顿生平》、《天路历程》、《伊索寓言》。

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惊讶的发现,这四本书组在一起正好构成了林肯生命中最主要的四个方面:

《圣经》——仁慈,博爱,具有非凡的同情心,坚信正义的力量,这是林肯性格中最基本的元素;

《伊索寓言》——林肯是世界上最善于讲故事的政治家,常常用一些脱口而出的小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讲家,语言生动,平易近人;

《华盛顿生平》——他从22岁开始致力于政治活动,最后成了美国总统,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声誉只有华盛顿能与之相比;

《天路历程》——这本书描写了虔诚坚贞的基督徒一路跋山涉水,经过“失望泥沼”,在“困苦山”奋力攀行,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达到了天国之城。

林肯一生经历过童年丧母,青年丧偶,中年丧子,在各种政治竞选中八次落败,终于登上总统宝座,带领美国人民彻底消灭了奴隶制度,并在战争结束后遇刺身亡。

这样的对应既富有神秘色彩,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书籍对一个人命运的决定作用。

晚期希腊哲学斯各多学派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而书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性格。

林肯的性格与兴趣显然与他早期读的四本“课外书”密切相关。

12岁的时候,林肯终于可以上学了,他白天上学,放学后必须帮父亲做大量的农活,直到天黑才能开始看书。

望着林肯那张被炉火映得通红的面颊,他的继母不禁问道:

“你为什么要这么用心的读书?

你想长大后做什么呢?

“妈妈,”林肯抬起头看着喜爱自己的继母,答道,“我不想一辈子干这种简单的工作。

我想……将来成为一个伟人。

我高中的时候选择文科,很大原因是觉得理科的东西过于枯燥,对物理化学提不起兴趣。

大三的时候,我突然在网上看到了一本网络科普读物《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写得通俗易懂、极具文采,把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家的个人轶事、学术争论讲得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堪称一部震撼人心的物理学史诗。

虽然作者还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人,但写作水平远在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之上。

看得我激动不已,花了两天两夜看完,心里最大的想法就是:

“要是让我再选一次,我说什么也要选理科。

这是从正面来说,如果从反面来说。

养成爱读课外书(当然是内容积极向上的课外书)的习惯,就可以有效杜绝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沉迷于电脑游戏。

因为一般来说正儿八经的课堂教学是比较枯燥的,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毕竟只是孩子,总要寻点有趣的事情来做。

有了读课外书这个习惯以后,他就喜欢多读书,到书中去寻找乐趣,抵御各种不良习惯的力量就强了一层。

我们从更实际的层面来说,既然阅读课外书可以培养兴趣,那么当你发现对某门科目不感兴趣的时候,不妨试着去找两本相关的课外书来看看。

比如你对物理很反感,就可以找几本介绍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科普读物来看看,就会发现高中物理的东西原来这么有用、这么重要,很多当代物理学的成就和难题都和高中物理的知识密切相关。

于是你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就出来了,这个时候,物理就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成了研究科学前沿问题必须掌握的工具。

伟大的目标驱生伟大的动力,有了这个信念,学好物理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当然,需要注意这种科普读物一定要在你所能理解的水平之内,如果过于深奥,读不懂,产生了挫折感,反为不美。

读课外书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扩展知识面,锻炼全方位的思维能力。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有内在联系的。

沧海非有其广,不足以成其深。

现代重要的科学突破,都是在学科交叉领域取得的。

而高考命题的改革也朝着跨知识点、跨学科综合考察的方向发展。

所谓“触类旁通”,多看书,不仅可以开阔知识面,也可以锻炼各种思维能力。

我们同寝室的老孙是当年广西历史第一名,他谈起他高中学习历史的感受:

“学习二战的时候,众多的人名、地名、时间弄得我晕头转向。

后来有人推荐我看了前苏联拍的历史记录片《解放》。

这部片子长达七个小时,拍的非常生动具体。

看完之后,我对整个二战的进程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对于战争中的地点、人物、战役搞的一清二楚。

后来二战不仅不让我头痛,反而成了我的兴趣所在,我又去读了朱可夫元帅的回忆录,约翰·托兰的《最后一百天》,邱吉尔的《二战回忆录》等等。

再回过头去看课本上那几页关于二战的内容,就显得很小儿科了。

按道理说,几页纸应该比厚厚的好几本书要简明扼要得多。

既然只要求弄懂几页纸的内容,何苦花那么多时间去看好几本书呢?

其实,几页纸的东西往往比好几本书要难以理解,对此我是有很深刻的感受的。

我一直就对经济学感兴趣,所以在大一大二还没有考虑考经济学的研的时候,仍然试图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

于是我到书店里去选书,希望找一本内容比较少,可以“迅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书。

果然找到一本《简明西方经济学教程》,只有200页,32开本,只买10元,而且序言里说就是给初学者看的。

有人向我推荐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我一看,好家伙,大16开的厚达600页,价值大洋68元整。

我觉得看这个东西肯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于是买了《简明西方经济学教程》回家研读,谁知第一章上来就看不懂。

后来我真正把西方经济学学到中级水平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确实讲得非常简单。

但为什么当时我就死活看不懂呢?

原因就是它太薄了,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讲清楚,很多理论没有用大量生动的实例来说明。

看起来很薄,读起来这里想不通那里想不通,前面的没弄明白后面的就更加一塌糊涂。

人们常说:

“书越读越薄。

”我想说:

“书其实应该是很厚的,但因为读的遍数多了,所以就变薄了。

”一本真正面向初学者的读物,应该由读者把它变薄,而不是作者去把它变薄。

后来我绝望了,只当浪费了10元钱,重新花了68元去把萨谬尔森的《经济学》买来读。

果然讲得非常详细全面,通俗易懂,看得津津有味。

600多页,36章,我利用大二的暑假学习,那个时候正值我父亲病危,白天照顾他,给他吃止痛药、倒痰盂、陪他说说话,晚上我心情难过,无法入睡,就拿出来慢慢阅读,每天一章,再辅之以萨谬尔森自己编写的配套练习。

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对整个西方经济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我实现从法学到经济学的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面我在“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中讲到“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放心运用”时,举了我学习高等数学使用人大版教材和复旦版教材的不同感受,也很好说明了对知识做全面了解的重要性。

我们的教材一般都比较薄,知识点列的很全,但分析往往欠详细,例题也不多,这因为它是配合老师讲课用的,不是自学教材。

所以你自己埋头看教材肯定吃亏,即使看懂了也要比别人多花很多时间、精力,首先是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其次就是要看一些能把知识间的关系、来龙去脉讲清楚的课外书。

但是,多读课外书固然好处多多,也不能过度,必须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

如若打着“看书”的幌子,心安理得的不精读课本、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那就舍本逐末了。

对初三(九年级)和高三毕业班的同学来说,在复习冲刺阶段应该尽量少读或不读课外书。

我整个高三只读两本课外书——《余秋雨文集》和《余光中散文》,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语文作文的写作水平。

人的一生有很多时间看书,为什么非要用这决定命运的一年来看呢?

我虽然高三只看了两本课外书,但这种放弃阅读享受的结果是我如愿以偿的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人大图书馆藏书上百万册,一个图书证一次可以借五本书,期限一个月,四年的时间里我利用这一资源,读了好几百本书,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历史、哲学等。

大家算一笔账,高三加上本科的五年里,第一种做法:

我从高三紧张的复习中抽空多读几本书,最后考入一个比较差的大学,在一个比较差的图书馆继续读书。

第二种做法:

基本不读课外书,而考入人民大学后全心读书。

那一种做法可以使我五年的读书数量更多、质量更高?

显然是第二种。

在江津这样的县级市,我能获取的图书资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书店,卖的都是一些档次不高的畅销书,就算我高三一年根本不学习,全用来看各种课外书,我又能多看多少好书呢?

把这本账算清楚了,你就知道如何取舍了。

反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多读课外书就非常必要的。

我在安徽蚌埠讲课的时候,有一个母亲问了一个问题,她说:

“我的孩子在读小学三年级,语文数学都能考九十几分,但就是考不了一百分,该怎么办?

”问完之后顿时全场哗然。

其实有很多考入重点大学甚至清华北大的学生,乃至状元,都并非从小学开始就成绩一直保持领先,真正成绩比较稳定的时期是在高中。

至于这个家长连考九十几分都不满意,一定要求孩子考一百,那就难免吹毛求疵了。

我觉年级越低,成绩对未来的发展越不重要。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该做什么?

当然要把基础知识学好,但更重要的是开阔知识面、活跃思维,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如果从小就逼得太死,除了语文数学什么都不知道,那才真的成了书呆子。

即使小时候在严格管教下成绩拔尖,真正到了高年级,科目数量、深度的增加,考试的题型、考察的角度也越来越多,就很难再保持高分。

而那些原本成绩中等的学生,因为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学习心态保持良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往往能够突飞猛进,把成绩上升一个很大的档次。

谈了读课外书的利弊,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课外书呢?

余光中先生在《开卷如芝麻开门》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论述颇为精妙:

“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先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

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

这种态度,不能斥之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也一定混乱。

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

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些浅薄得不值一读。

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

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分量,未可一概抹杀。

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

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之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之为清晰动人的哲学家。

……一个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

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我倒还想补充两句,如果一本书拿起来觉得看不懂,无非有两种原因:

一是作者故弄玄虚或文不达意,这种书当然没有读的必要;二是作者写的很好,但你现在的水平还达不到,这种书也不应该读,而应该等你过一段时间水平提高了之后再读。

所以,不论那种原因,对于课外书只要你读不懂,就不该勉强自己去读。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人云亦云,别人都说好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你。

真正的智慧都是相通的,智慧也决不会只集中在哪一本书里或哪一个人手中,少读一本书,少看某一个人的著作,天塌不下来。

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本书:

《圣经》。

米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

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必米尔顿逊色多少。

我在本书中说靠背诵余秋雨的散文来提高作文水平,但并不是让大家都去背余秋雨,有的人觉得余秋雨的文章写的过于矫揉造作,读起来很不爽快,那你就没必要强迫自己去读余秋雨。

世界上没有读过余秋雨而能把文章写的很漂亮的人海了去了。

再比如我自己,非常不喜欢读钱钟书的文章,我曾经买过好几本钱钟书的散文集来看,没有哪一次能看上十页的。

说实话,我就是觉得他老人家的文章完全就是没完没了的典故的堆砌,毫无激动人心之处,我倒更喜欢读叔本华,叔本华的散文几乎没有任何引用,但处处都是诱人的思想。

所以尽管大家都说钱钟书好,独独我不喜欢,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写作水平。

相反,如果别人说好的东西,你明明不喜欢还要装着喜欢或者强迫自己喜欢,那么没有兴趣的阅读只会使你浪费时间和金钱而一无所获,甚至把你身上原本具有的优点都给掩盖了。

所以,选择课外书有一个很简单易行的办法:

你拿起来,随便看五分钟。

如果它在五分钟内吸引了你,那就可以买;如果五分钟之内不能吸引你,无论是读不懂、不喜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就不要买。

这个方法难免错过一些好书,但现在市场上书实在太多,不得不快刀斩乱麻,节约出选书的时间来读书。

这也符合第一章《高考成绩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中说的“信息经济学”的原理。

 

第二讲、整理

“能否很好的梳理学到的知识,是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最大差别。

——中学教育问题专家《北大状元的家庭教育》、《清华状元的家庭教育》作者夏擎荷

“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记得越少越容易记,记住了一个纲,心中就有了底,就有了信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河南省高考文科第三名郭慧敏

 

看完书之后该怎么办呢?

——整理,把书上的知识整理成体系。

只有成体系的东西才能真正记得牢。

在各地演讲中,有不少同学问我,说:

“我经常看书,看的遍数也不少,看的时候也什么都懂,可无论看多少遍,过两天就什么都记不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没有注意把知识整理成体系。

我举一个例子:

6734985124948592847520487,这串数字,谁能在五秒钟之内把它记住,即使强行记住了,又能记多长时间?

我们再来看这串数字:

1234512345123451234512345,这串数字,又有谁在五秒钟之内记不住的,而且记住了之后,是不是过了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忘记?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就是前一串数字是没有规律的、不成体系的,而后一串数字是有规律的、成体系的,所以第一串数字非常难记而第二串数字非常好记。

同样,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把知识整理成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整理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有利于解题。

我时常打这么一个比喻:

题目的相关内容就象一池水,答案就好像水中的鱼。

如果我们头脑中的知识没有成体系,就好像用手在池中捉鱼,扑腾了半天,全身都湿透了也未必捉得住。

如果我们的知识成了体系,你就能从题目体现的知识点获得线索,通过上下左右的各种联系把相关的知识点都想到,然后有条理的做答。

这就好比有了捕鱼的网,往水池里一扔,自然就把鱼抓起来了,毫不费力。

我举某一道高考政治试题为例:

3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到: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

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养殖业外,还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2分)

这道12分的大题应该怎么做?

有人一看哲学启示,又有12分之多,赶紧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哲学启示都弄上去,答了足足12点。

老师一看,这学生不错,知识还挺丰富,字也不少,就给你两分吧。

你这道题就算完了。

如果你把知识体系记得牢,你就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两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讲人和社会历史的关系,与本题联系不大,因为本题是讲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再想到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主要是讲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正确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外因等,也与本题关系不大。

然后剩下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结构可以这样记: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加以利用的。

”如果你认认真真看过教材,就知道教材在讲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那一部分专门举了环境问题为例来说明,你再往下想这一节的知识点,就可以答题了。

如果你答得还不保险,还可以加进去物质决定意识的几个知识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可以认识和改造物质,这种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规律是客观的,人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遵循规律的行为可以从自然界获益,违背规律的所为必将受到自然的处罚。

(3)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但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正确到错误的过程。

(4)在洞庭湖区,以前人们没有认识到自然规律,盲目违湖造田,破坏和生态环境,受到了规律惩罚;现在开始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维护生态环境,经济也得到了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再来看看标准答案:

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分);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分);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未分选要受到惩罚(4分)。

比较一下,如果你是评卷老师,你会给我的答案多少分?

后面两点的两个四分肯定是到手了吧,第一点可能有点差距,但也算到了点子上吧,给2分或3分,这样,道12分的大题,10分或11分都到手了。

这就是拉知识体系的好处。

我只是举政治为例,历史也一样,甚至对物理、化学也很有用,对于跨知识点的考题,能不能尽快明白它考察的是那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的链接点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

所有这些,都需要平时注意梳理知识体系,只是不如政治那么显著。

关于整理,我主要介绍三个方法:

(1)目录法

在看完书之后,回过头来再把目录认真的分析一下。

为什么要看目录呢?

因为目录是全书的大纲,看目录是浏览全书内容的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我们的中学课本中所讲的知识都是非常基础的,甚至说非常简单的,正因为它简单基础,所以它的编写都是非常规范,很有讲究的。

比如高中数学的平面几何的知识框架,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在著名的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形成了,已经经过了二十三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编排规范、思路完整的教材编写模式。

所以,看目录怎么编排,为什么这个知识点要放在第一章,为什么这个知识点要放在第一章第一节,为什么我们高中政治课高一学经济学常识、高二学哲学常识、高三学政治学常识?

为什么哲学常识中先学唯物论、再学辩证法、再学唯物史观?

为什么物理课先学光学、再学力学?

为什么化学先学无机化学、再学有机化学?

这些先后排列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边看一边想,把这些问题基本想通了,你对全书的知识体系的了解也就差不多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郭慧敏是当年河南省高考文科第三名,她在演讲中提出了“标题记忆法”和我的“目录法”可谓不谋而合:

“对于一个文科生,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将一本又一本的政治、历史汇成体系装入脑袋里了。

在背书的时候,我不急着看或者是背重点和正文,我喜欢先看看这一课的题目以及课下的几个小标题,弄明白这课要讲什么,思路是什么,然后再开始正式的背诵。

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可以通过记容量相对较小的纲而将课本上的知识系统的记住;

二是通过标题和目录的归纳、总结,可以了解课本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是增强信心。

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记得越少越容易记,记住了一个纲,心中就有了底,就有了信心。

把“看目录”的思想加以扩展,不仅要看书前的目录,你把书打开,每一章下面还有节,每一节下面还有小节,有的小节下面还有黑体字。

你再把这些东西浏览一遍,想想其中的联系。

不仅是看完全书之后再来做这项工作,你每看完一章、甚至看完一节,都应该把书合上,回想一下本章或本节讲了哪几个知识点,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内在联系是怎么样的。

如此反反复复,必然能够在看完书之后整理出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把知识掌握记忆得十分牢靠。

(2)“体系题”法

这个方法的名字听起来很怪,“体系题”的名称是我生造出来的。

我们平时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其中有这样一些题,它们看起来是一道很普通的问答题、分析题、解答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解题思路或参考答案实际上是在帮你拉知识体系。

比如这样一道题:

“试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

它看起来是一道普通的问答题,实际上它的答案在帮你纵向的拉一个体系: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开始——秦统一中国是中央集权的正式确立——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完善——隋唐是中央集权发展的鼎盛时期——宋元时期则是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明清是走向极端并开始没落。

就这样,本题的答案把我们从战国商鞅变法一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整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发展线索给你说清楚了。

对于这样一道题,你就不能说做了完事,还应该真正把它参考答案中的线索提炼出来,把这条线索弄清楚,甚至说把答案背下来。

因为这种纵向的线索在目录中无法体现出来,自己看历史书,根据“唐宋元明清”这么一溜看下来,也理不出线索来,所以要借助“体系题”把它弄清楚。

这样的题还有很多,比如“试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征”等等。

这样的题不仅文科有,理科也有,理科的“体系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主要是那些跨知识点的综合性解答题。

它可以从光学一直考电学,也可以把牛顿力学三定律串起来考。

通过做这样的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