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026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备考高考历史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J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8.J1[2013·大纲全国卷]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

这表明(  )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18.A [解析]本题以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切入考查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开始于1861年,排除C项;自1842年《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的海关总税务司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项与基本史实不符;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是总理衙门任命的,不代表英国,所以D项内容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为A项。

38.H1H2J1[2013·浙江卷]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桑蚕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8.[答案]

(1)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问的第一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计日受值”“王江泾镇‘多织绸……居者可七千余家’”作答。

(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鬼国……通商……中国商人……狂”“农人……家家置纺车”“无……心种菽粟”作答。

第(3)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6.J1[2013·重庆卷]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6.B [解析]此题以柱状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的思考判断能力,解此类题关键是读图,看数据的变化,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从图示可以看出1843—1847年英国输入中国的产品呈增长趋势,原因是《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1848—1852年则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B项符合题意。

39.J1R1[2013·广东卷]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骛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9.[解析]本题以新材料切入考查顽固派思想与维新派思想的比较。

(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即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核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角度回答第二小问。

(2)问根据材料一可以概括刘锡鸿和郭嵩焘的思想分别是顽固派思想与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前者是中体西用,后者突出资本主义特色。

第(3)问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国人对西学态度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第(4)问材料一突出的是人物自身的价值观念,材料二突出历史发展演变的影响。

[答案]

(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1.[2013·临沂期中模拟]“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

B.中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

C.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破产

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

1.D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

随着上海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苏杭,带来社会生产的变化,使更多的人从事纺织业。

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仍然是手工劳动,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2.[2013·广东百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年份

船只数

吨位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099

8584

1849

331

133

142357

52547

1855

437

157191

1863

867

3400

300500

964309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  )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2.A [解析]在鸦片战争前,广州是清朝对外贸易的中心。

据材料信息可知,1844—1863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数量和吨位都在增加,但上海增加速度远远快于广州。

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故选A项。

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3.[2013·广州调研]“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3.A [解析]据材料中“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迁移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内容,可推断为洋务运动,故选A项。

4.[2013·江苏如东县调研]“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材料表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某一派别的主张,可将题干设问转换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主张。

据“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A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5.[2013·皖南八校联考]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结论。

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

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

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

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

5.C [解析]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因素存在,但是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也存在。

故二者的认识都不全面。

 

J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5.J2[2013·四川卷]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

“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5.A [解析]美国提高白银价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中国的金融稳定。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解危机,废除银本位制,实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故本题选择A项。

7.J2[2013·四川卷]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7.C [解析]此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获取图片有效信息。

图片是民国时期关于“力士香皂”的广告,并且由著名影星“胡蝶”代言,其广告内容为:

“力士香皂芬芳馥郁,历久不退,且着虚和润,无干燥损虚之弊,敢进一言为介绍。

”A项表述绝对,“都”字表述不合理;B项中著名影星代言并不能得出其社会地位崇高的结论;C项是对广告内容的正确理解,广告内容突出了产品功效;D项中,材料体现不出普通民众对明星代言的认同程度,“广泛认同”表述不当。

8.J2[2013·江苏卷]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17

213482

138

247969

178

342211

208

461812

1928

1352

290791

1930

2792

415447

1932

3456

577257

1935

3895

675173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8.C [解析]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故C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全面抗战发生于1937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A项;B项应发生于一战期间,与题干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D项签订于1946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

19.J2[2013·福建卷]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19.C [解析]本题从工厂数量变化的角度考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变化,考查考生准确解读表格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图表内容“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

A项不符合史实;实业救国不一定是减少外国企业,故B项不正确;国货运动使外资工厂的产品受到冲击,工厂数量减少,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时间不符,D项不正确。

18.J2[2013·北京卷]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18.D [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洋纱进口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洋纱不仅在通商口岸使用,而且在沿江的内陆地区也大量使用,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判断,当时洋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有所降低,但绝对不是“萎缩”,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在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尤其是棉纺织业发展较快,对棉纱的需求大增,从而出现了材料描述的情景,D项正确。

15.J2[2013·安徽卷]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15.B [解析]本题以饼状图为切入点,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图片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一直占有重要份额,民族资本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故本题选择B项。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因此A项错误。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因此C项错误。

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国内局势而非国际局势,故D项错误。

1.[2013·武汉模拟]据记载:

从1900年至1911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

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C.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D.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1.A [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是20世纪初,为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因此“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政治革命”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排除C项。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下,更多人投资实业,故选A项。

2.[2013·广州模拟]下图的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这里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

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的工作:

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

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

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

A.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2.A [解析]据题干“民国二十二年”以及统制经济政策的内容,说明中国当时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故选A。

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或者不符合史实。

1.[2013·北京东城模拟]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

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

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

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注:

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统计)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答案]

(1)政治:

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

经济:

中国逐渐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情况:

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商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商办企业: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

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

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

外商企业:

《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3)因素:

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解析]第

(1)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丧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角度分析回答。

(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不同。

比较三类企业变化情况回答发展情况,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的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

第(3)问,联系社会动荡等知识回答主要因素。

2.[2013·扬州模拟]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

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年增

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与中央和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三 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

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2)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

 

2.[答案]

(1)特点:

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

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优势:

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

(2)原因:

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

利:

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

弊:

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

(3)影响:

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

认识:

民族独立是中国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