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6850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达标习题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及答案

综合达标测试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4·昆明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法思想与秦的富强

韩毓海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

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

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

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

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

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

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

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

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

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夸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

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

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

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

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

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

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

“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

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更生的基础。

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

两种文明的砥砺》)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

墨法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B.墨法思想是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

D.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

解析:

“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有误,原文是说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的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秦对中原文明的“武器的批判”。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墨家法家倡导的政治主张既难行又难听,所以在民风奢华,缺乏开放的胸怀与自省精神的发达地区没人理睬。

B.墨法思想的很多政治主张会触及六国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阶层的权益,所以不被六国统治阶级接受。

C.商鞅的“农战”立国思想与秦国百姓不善言辞文饰,不喜欢舞文弄墨、巧言令色,作风务实的国情相适应,因此大受欢迎。

D.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秦地,是很适合推行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的地方,这是墨法思想虽成于魏却归于秦的主要原因。

解析:

因果倒置,以偏赅全,混淆主客观。

选项句将原文因果关系搞反了,原文只说墨子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并非墨法所有的主张。

“难行”“难听”是就“文明发达地区”而言的主观感受,而非墨法主张的客观属性。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法思想培养了秦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推动秦国走向富强,并最终统摄四海,说明墨法政治理想在秦得以高度实现。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王扫六合,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表明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解析:

有关“预见到”的内容理解有误,荀子观察到的是“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更生的基础”。

答案:

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4·安徽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

父宝,习《欧阳尚书》。

哀、平之世,隐居教授。

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

光武高其节。

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

“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后有冠雀衔三鳣[注]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

“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

数三者,法三台也。

先生自此升矣。

”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

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宝乃自往候震曰:

“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论曰:

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诚以负荷之寄,不可以虚冒,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

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节)

【注】 鳣(zhān):

俗称小黄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武高其节     高:

高贵

B.不亦厚乎    厚:

丰厚

C.诸儒称之    称:

称赞

D.诚以负荷之寄    诚:

确实

解析:

高:

形容词,意动,认为……高尚。

答案:

A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何谓无知

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夜无知者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代刘恺为太尉

窃为大王不取也

D.则将焉用彼相矣

割鸡焉用牛刀

解析:

为,动词,担任/动词,认为;A项,何,副词,怎么;B项,者,助词,……的人;D项,焉,表疑问,哪里、怎么。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震出身于名门,其八世祖被封为“赤泉侯”,父亲杨宝在哀、平二帝时,隐居民间,教书为业。

B.杨震赴郡途中路过昌邑,举荐故人荆州秀才王密任昌邑令,王密暮夜投金以谢,但却被杨震拒绝。

C.杨震任职太常寺之前,太常博士选拔举荐人才大多不根据实际才能,而杨震到任举荐了一批名士。

D.杨震拒绝任用李常侍之兄及皇后兄所荐亲信,但此二人随即被司空刘授征召,很快又被破格提拔。

解析:

“举荐故人荆州秀才王密任昌邑县令”有误,应是:

王密已任昌邑县令,是杨震曾经举荐的。

答案:

B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就,卒于家。

(4分)

译文:

(2)宝乃自往候震曰:

“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6分)

译文:

答案:

(1)建武年间,官府特地召请,(因为)年纪老身体有病没有赴任,最终死在家里。

(“公车”代指官府;‘特征”指‘特地征召”;“就”指“赴任”;“于”指“在”,每个1分,共4分)

(2)耿宝就亲自前往拜见杨震说:

“李常侍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征召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

”(“乃”指“就”;“候”指“拜见”;“重”指“倚重,看重”;“辟”指“征召”;“唯”指“只是,仅仅”。

每个1分,判断句句式1分,共6分)

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

他的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功被封为赤泉侯。

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任丞相一职,并被封为平安侯。

他的父亲杨宝,熟习《欧阳尚书》。

哀、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

居摄二年,杨宝与两龚、蒋诩一起被朝廷征召,他于是逃避隐匿,不知去向。

光武帝认为杨宝的节操很高尚。

建武年间,特地派官家车辆征召他入朝做官,但他因年老有病,未及成行,老死家中。

杨震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

当时的儒生因此说:

“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

”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

后来有冠雀衔三只小黄鱼,飞到讲堂前,人们拿上鱼对他说:

“蛇鳣是卿大夫的官服的象征。

数目为三的,是三台的规定。

先生从此要高升了。

”杨震五十岁时,才开始在州郡做官。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征召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

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

杨震说:

“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

“深更半夜没人知道。

”杨震说: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能说没人知道!

”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

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

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

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

“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

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

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

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

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

“李常侍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征召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

”杨震说:

“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

”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

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

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

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评论说:

孔子说“在危机的时候你不援助,那么要你这辅助者做什么”。

确实因为担负的责任重,不能用徒有虚名的人来假充,显贵的位置,忧患责任也深重啊。

延光年间,杨震为丞相,用公正端方的态度来时待当时邪恶的当权者,以公平道义为先,以自身得失为后,真可以说是心怀王臣的节操,知道自身所任职位的职责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2014·保定市第一次模拟]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8~9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歙州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

县衙斋室。

8.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

(5分)

答:

答案:

羁臣远谪的忧愁;(2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

(3分)

9.“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景语作结(或融情于景)(2分);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2分);意蕴悠长,表达出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2014·甘肃省河西五市第一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苏洵《六国论》)

(6)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人生代代无穷已 (3)官盛则近谀 (4)侣鱼虾而友糜鹿 (5)洎牧以谗诛 (6)川泽纡其骇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014·长春市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四家书楼

谈歌

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

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

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

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应付唱酬,情感自然愈演愈深。

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

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

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

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

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

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旗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

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

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

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

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

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

三人好生无趣,便起身告辞。

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

“聚会败家,已成定局。

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

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

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

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

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

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

“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

”郝伯力冷笑道:

“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

”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

“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藏书抵账就是了。

”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

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

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

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

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

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败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

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

“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

”郝伯力叹道:

“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

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

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

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

”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

“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

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

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

冯氏取出三张银票,淡淡道:

“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

聚会生前叮嘱我,一定要将这些还给你们。

三人张口结舌:

“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

冯氏摇摇头:

“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手里借贷银两。

他三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

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

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

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

“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

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

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通过读书人家藏书的故事告诉我们:

藏书对当事者是一件伟事,更是一件苦事,但却能够提升书的思想价值。

B.“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两处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丁聚会内心的沉重与痛苦。

C.小说对丁聚会形象的塑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聚合卖书这一情节就是从正面衬托聚会的形象。

D.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明写丁家忧书、保书、传书,暗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两条线索交织。

E.小说塑造了旧时藏书家的群体形象,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艰辛历程,让我们感慨之余而肃然起敬。

(2)丁聚会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伏笔,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6分)

答:

(4)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8分)

答:

解析:

(1)A项,不能提升书的思想价值。

C项,聚合卖书情节是对人物的侧面塑造;D项,明、暗线颠倒。

(4)解答此题,要紧紧围绕小说结尾与全文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作答。

观点明确2分,论据充分,言之有理,要点清晰,6分。

其中观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答案:

(1)E(3分)B(2分)A(1分)

(2)①喜欢谈论诗书,热爱收藏图书。

②性情稳重,深谋远虑。

③忍辱负重。

④重情义,讲信用。

⑤重道义,有文化责任感。

(答出3条即可,并作简要分析)

(3)①前文交代“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

呼应后面冯氏揭示的真相“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

”②三人到丁宅讨债“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

后文“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揭示出郝伯力是知情人,帮助丁氏父子完成计划。

③小说开篇介绍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

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

”父兄去世后,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

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

”前面埋下伏笔,后文照应。

(找出两处即可)

(4)观点一:

同意改为“丁家书楼”。

小说情节主要是围绕丁家书籍的保存与传世展开的,且书楼收藏的书籍主要是丁家的书;丁家人为藏书付出了钱财、声誉和家庭离散等代价;以“丁家书楼”为题,既可以突出丁老人、丁聚会和冯氏的牺牲精神,也可以突出中国文化传承的艰辛。

观点二:

不同意改为“丁家书楼”。

小说情节是围绕丁、郝、郑、王四家为藏书的保存和传世而付出艰苦努力展开的;除了塑造丁聚会的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三位藏书家郝、郑、王的形象,赞扬了这四家保存与流传藏书的贡献;以“四家书楼”为题可以突出中华文化传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主题。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2014·哈尔滨三中第一次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自中央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我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今年春节期间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现象明显减少,广大群众对返璞归真的节日表示欢迎。

看来,风清气正是众望所归。

B.屡屡发生的“扶人”被讹事件,使得人们面对等待救助的陌生人不敢上前。

扶危济困这一中国人曾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如雪泥鸿爪,几乎无迹可寻。

这值得全社会的反思。

C.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张虹不畏强手,最终勇夺金牌,铩羽而归。

一时间,这个长相甜美的冰城姑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D.日前,中国移动开通了4G服务,马云等人纷纷抱怨4G资费太贵,网友则认为4G应该有新的资费体系,而中国移动却坚持认为,其资费设置合理,对此,我莫衷一是。

解析:

A项,返璞归真:

去掉外表的修饰,还以本来的面目。

B项,雪泥鸿爪:

往事遗留下的痕迹。

C项,铩羽而归:

鸟儿损伤了羽毛回来。

比喻遭受失败或不得志后沮丧地回来。

D项,莫衷一是:

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主语应该是多个人。

答案:

A

13.[2014·浙江省六校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

B.国家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低药价,而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却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了,代之同类的高价药,这让消费者非常不满。

C.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D.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

解析:

A.结构混乱。

应为“必须本着公平均衡的原则”或“必须以公平均衡为原则”。

B.“代之”后加“以”。

C.“减轻”改为“降低”。

答案:

D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2013年1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就“黄金大米”事件评论说,“黄金大米”事件暴露出少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卫生部要求相关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合作、探索未知领域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举一反三,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①项目的承担单位对个别的科研项目监管不善

②科学道德自律失范

③科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