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6833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一、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1.背景:

董仲舒上书汉武帝说,如果让各种学说与儒学处于同等地位,必然要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2.内涵:

国家应大力倡导儒家的君权独尊思想,禁止其他学说与儒学齐驱并进。

3.影响:

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二、丝绸之路

1.开通:

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开通。

2.路线:

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3.作用:

作为重要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三、贞观之治

1.背景:

唐太宗吸取了隋亡教训,基本上做到广开言路。

2.治国政策

(1)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唐太宗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

(2)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唐太宗推行唐初创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来替代劳役。

(3)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唐朝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

唐太宗常到学校视察,下令扩建校舍,增招生员。

(5)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上层,消灭东突厥。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3.结果与影响:

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四、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1)任用贤能:

任用贤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用人的基本原则。

让才干出众、敢直言进谏的姚崇、宋璟担任宰相。

(2)发展生产:

鼓励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

(3)整理财政:

清理土地和户口。

(4)废除酷刑苛法(5)倡导节俭

2.影响:

经过唐玄宗的治理,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五、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

隋朝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2)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

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

(1)特征: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2)分类:

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

明经科。

(3)程序:

常科考生一般先在地方州府进行初试,合格者进京参加由尚书省职能部门组织的“省试”。

录取者经吏部考查后,量才任用。

(4)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它的出现表明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由推荐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

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这一制度创立后,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六、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的提高。

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一带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

棉花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

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___景德镇__成为瓷业生产中心。

3.商业繁荣:

(1)交子和会子的出现:

为适应大宗买卖的需要,方便商人交易,北宋时,“交子”在___四川___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

南宋时,发行了纸币“__会子___”。

(2)城市的繁荣:

南宋都城___临安府___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4.对外贸易: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主要有广州、泉州等。

政府在这里设市舶司进行管理。

5.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移的原因:

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经济迅速发展。

(2)南移的过程: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

秦汉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

唐朝中期以后,转移速度加快。

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3)表现:

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盛产水稻的

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

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和造船业等在全国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也超过北方。

与此同时,南方赋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七、明朝君权的加强

1.废除丞相: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把朝廷的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一措施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2.设立内阁: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不得干预六部事务。

以后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凌驾于六部之上,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内阁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权。

八、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

(1)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2)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2.金文:

(1)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司母戊”

3.小篆:

(1)秦统一全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

书写简便的隶书也逐渐流行。

(2)汉朝时,隶书广泛使用。

4.草书、楷书和行书:

汉朝后期形成,三国两晋时成熟。

九、孔子

1.生平:

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死后,弟子们将他的谈话以及他与门人的问答编成《论语》。

2.思想家:

他提出“仁”的学说,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

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3.教育家:

(1)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2)编订《诗》《书》和《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

(3)在教学中,他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

十、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

这样就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

各学派之间相互批评,激烈辩论,彼此影响,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地活跃起来。

2.最重要的学派、代表人物:

学派

人物

国别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孟轲

邹国

《孟子》

治人要实行“仁政”

儒家

荀况

赵国

《荀子》

强调把“礼”和“法”结合起来;认为人力可以征服自然

道家

庄周

宋国

《庄子》

思想消极,“无为而治”

墨家

墨翟

鲁国

《墨子》

“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法家

韩非

韩国

《韩非子》

主张加强国君的权力,用法律统治人民

兵家

孙膑

齐国

《孙膑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

十一、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1.发明:

(1)西汉:

开始用麻造纸。

(2)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2.意义:

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二)印刷术

1.雕版:

唐朝末年,成都已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

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朝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宋朝时期雕版印刷进入全盛时期。

2.活字:

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三)指南针

1.发明:

(1)战国:

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器具司南。

(2)北宋:

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

(3)南宋:

出现“罗盘针”或“罗盘”。

2.外传及意义:

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四)火药

1.发明:

(1)唐朝时,炼丹家发明了火药。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以后各种火器相继发明。

(3)宋元时期,火器运用已很广泛。

2.外传:

13世纪~14世纪,火器传人阿拉伯和欧洲。

中国近代史

考点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

(1)目的:

(工业革命完成后)打开中国大门,掠夺原料和市场

(2)时间:

1840-1842年

2.《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8月。

(2)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④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4)影响:

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

1894-1895

(2)概况:

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没。

2.《马关条约》

(1)时间:

1895年。

(2)地点:

日本马关。

(3)签订者: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4)内容: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影响: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目的:

镇压义和团运动

(2)时间:

1900年(庚子年)

2.《辛丑条约》

(1)时间: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

(2)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多两;②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④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3)影响:

《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点二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代表(部分地主官僚)

中央:

奕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3.目的和方式:

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4.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①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②曾国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③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①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②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送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科技、外交人才。

(4)筹建了北洋(亚洲第一海军)、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新式海军。

5.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影响:

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洋务运动是中国化的开端。

二、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

1905年成立于东京;孙中山任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

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它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4.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3)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它推翻了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局限性:

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三、新文化运动

1.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

2.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3.主要内容:

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4.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高举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考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南昌起义

1.时间:

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建军节)。

二、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

1935年1月(长征途中),贵州遵义。

2.内容:

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考点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1.经过: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19日占领沈阳全城。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影响:

(1)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完全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2)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以新京(今吉林长春)为“都城”,扶持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任“执政”。

3000万东北同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

(3)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二、七七事变

1.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

揭开了中华全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三、台儿庄战役

1.时间:

1938年春。

2.指挥者:

李宗仁。

3.概况:

(1)日军进攻徐州,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李宗仁组织中国军队将一路日军阻止在台儿庄。

(2)经过激战,歼敌1万多人。

4.意义:

(1)是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2)它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四、百团大战

1.目的:

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2.时间:

1940年8月至1941年l月。

3.地点:

华北地区。

4.指挥者:

彭德怀。

5.目标:

以破坏敌人交通线。

6.意义:

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

至此,中国抗日战争结束。

2.原因: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结果。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3.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2)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考点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概况: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2.意义: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考点六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产生过程:

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纷纷投资于新式企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了。

这时,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当时最著名的企业有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和同文书局等。

2.发展阶段:

(1)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外部环境,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发展最快的是面粉业和纺织业等轻工业,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刘鸿生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2)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竞争更为激烈。

(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4)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和美货的泛滥,民族工业发展更加艰难,处于崩溃的边缘。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背景: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近代工业、商业、交通业、通讯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中国人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习俗变化

(1)剪辫子: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

(2)易服饰:

随着清王朝的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

式样活泼、色彩绚丽的新式服装如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流行起来。

(3)变礼节:

在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叩头等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取代,后又改为握手礼。

(4)改称呼:

“大人”“老爷”等称呼改为“先生”“君”,政治理想相同的人之间互相称“同志”。

20世纪中叶以后,“同志”“先生”逐渐成为民众间的一般称呼。

3.变化实质:

这些变化表明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中国现代史

考点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

1953--1957。

2.任务: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成就:

l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二、三大改造

1.时间:

l953年--l956年底。

2.范围: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形式:

对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合作社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到公私合营的方式。

4.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

(1)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

(2)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的伟大决策。

(3)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率先实行的省份:

安徽(小岗村)、四川。

2.基本内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3.特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

4.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启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方针: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途径:

在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3.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

4.政策:

国家放权让利,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及利改税等政策,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政策。

四、经济特区的设置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1.经济特区的设置

(1)提出:

1979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2)建立:

1980年国家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

l988年,国家又决定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3)特点:

在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特区采取与内地不同的、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国家还为外商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4)作用:

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

深圳特区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外开放的扩大

(1)80年代:

5个经济特区--l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2)90年代:

①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设置浦东新区,使之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②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成都、昆明、西安、南宁、长春、西宁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

③我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对外开放作用

(1)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五、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

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发表南方谈话。

2.时间:

1992年1月至2月。

3.地点:

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4.内容:

(1)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3)明确提出判断是非的三条标准,即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