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6832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docx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

刘起华,文谨,王菲,封立红

【关键词】中药;穴位;经皮给药;综述

中药穴位给药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

这种疗法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药物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能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更专且疗效确切,是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

笔者现就相关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1药物剂型

  1.1散剂、糊剂、饼剂、丸剂

  这4种剂型为皮肤给药最古老的剂型,即将中药研为细末,加调和剂如水、蜂蜜、酒、醋、姜汁等调和而制成,临床使用较为普遍。

孔氏[1]采用炙麻黄、白芥子、细辛等药末,加生姜水、饴糖适量,调成糊状,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1000例,总有效率达96.0%。

杨氏等[2]用麻黄、白芥子、细辛、地龙、肉桂、麝香等药粉及姜汁调和制成消咳平喘膏,治疗咳喘症200例,总有效率达91.0%。

虽然这类剂型制法简便,但存在粘着力差、用水调敷后药膏易于干枯,含菌量大,易导致皮肤感染,易霉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1.2硬膏剂

  该剂型是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加热,炸枯后过滤,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丹,滩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

周氏等[3]用菟丝子、杜仲、白芥子、僵蚕、延胡索、甘遂、细辛,以麻油和红丹熬炼成黑膏药,敷贴治疗哮喘126例,总有效率达99.2%。

黑膏药作为皮肤给药的古老剂型,具有药物治疗和物理热敷的双重作用,且粘着力强。

但黑膏药中药物有效成分受工艺过程的影响较大,常常造成活性成分的破坏或损失。

因此,进一步改进黑膏药的工艺,保留更多有效成分,值得深入研究。

  1.3软膏剂

  该剂型是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后敷贴穴位的一种半固体制剂。

许氏等[4]应用麝香、白芥子、细辛等经醇提和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制成水包油型乳剂基质软膏,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

水包油型乳剂基质可容纳中药提取的挥发油及水、醇提取物,透皮扩散速度快,但该剂型稳定性差,敷贴固定不够。

  1.4涂膜剂

  该剂型是用高分子化合物有机溶剂溶解药物而制成的液体涂剂,用时溶剂挥发形成薄膜。

邓氏等[5]用雷公藤、乳香、没药、生胆南星、川芎等,药物粉碎浸泡,水提4次,过滤,浓缩醇沉,过滤,得药液。

将该药液与聚乙烯醇加热搅拌混合,制成复方雷公藤涂膜剂,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总有效率为56.7%。

其制备、应用方便,无需裱背材料,但载药量较小。

刘氏等[6]以麻黄、黄芩等6味药材的提取物制成膜剂,以穴位给药,有明显的止咳平喘作用。

  1.5贴膏剂

  该剂型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经炼合、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的外用制剂,临床已广泛应用于挫伤、肌肉疼痛、关节酸痛和风湿痛等疾病。

贴膏剂具有药物容量高、剂量准确,透皮性、贴附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物,对人体无致敏与刺激性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高氏等[7]用细辛提取挥发油、甘遂水煎、白芥子打碎加红花油适量等制成浸膏,加基质和透皮剂制成直径3~5cm的圆形贴膏,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90例,总有效率为93.3%。

林氏等[8]用聚乙烯醇凝胶为载体制成中药咳泰贴膏,动物实验表明,咳泰贴膏外贴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具量效关系;而临床研究表明,双侧肺腧穴位贴敷咳泰贴膏后,止咳祛痰有效率为91.6%,急性支气管炎(风寒袭肺型)有效率为96.0%,其中75%的患者在30~120min起效,提示穴位刺激有一定的药物效应放大作用。

谢氏等[9]将当归中主要挥发油成分正丁烯内酯制成聚乙烯醇凝胶贴片,药效学研究表明可使豚鼠哮喘潜伏期、跌倒休克期显著延长,具有一定的平喘功能。

  2作用机理

  穴位是人体经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有反映病痛及通过刺激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作用。

穴位作为给药窗口,吸收药物,传递信息,产生治疗作用,这与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基础和理化特性有关[10]。

研究发现,穴位具有较周围皮肤阻抗为低的特性[11],其原因在于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12]。

赵氏等[13]研究表明,药物经皮吸收存在两种通道,即经角质层进入真皮层再进入血液循环吸收的主要过程和直接经汗腺、毛囊入血液循环的附带通道。

药代动力学解析结果证实了穴位经皮吸收具有双通道、双过程复合的特征,且穴位可能存在特殊的加速吸收通道。

  3促进穴位给药吸收方法的研究

  穴位给药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表皮,可通过改变皮肤的条件或结构,或改变药物的性质来促进吸收。

  3.1穴位发泡法

  该法是将具有引赤发泡的药物贴于穴位皮肤上,起到一种微面积的化学性、烧伤性刺激作用,由于表层屏障受到破坏,加快了药物的渗透,从而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14]。

白芥子、斑蝥、甘遂等均是此种易引起发泡的药物[15-16]。

  3.2贴敷部位加温法

  该法是采用热敷、光线照射等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汗液积存、湿度增加,皮肤角质层膨胀转化形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渗透。

康氏[17]采用贴敷加温灸治疗哮喘及腹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3离子导入法

  借助一装置通过电流增加透皮吸收率,包括离子导入、电渗作用、离子流体力学作用、电穿孔和电渗入给药模式[18]。

  3.4加用渗透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可能改变了皮肤的生理结构,使表皮角质层疏松,从而使药物易于穿透扩散。

黄氏等[19]应用氮酮加速其贴膏中药物的吸收。

氮酮作为一种新型渗透促进剂,其渗透作用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小,目前其应用日趋广泛。

  4穴位贴敷在临床的应用

  4.1哮喘

  穴位贴敷疗法应用最普遍的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

白氏等[20]临床观察了9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治疗组48例,在缓解期于双侧心俞、肺俞、膈俞上贴敷由白芥子、细辛、桂枝、延胡索各等份的中药定喘膏;对照组42例,缓解期不给予任何治疗和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哮喘病情分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凌氏等[21]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麻黄、附子、细辛按比例用生姜汁调和成药饼,贴敷于肺俞、肾俞、脾俞、风门、百劳和定喘穴,每次贴敷3个穴位,每年三伏天的初伏、中伏、三伏治疗,连续3年,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83例,总有效率第1年为78.0%,第2年为84.0%,第3年为91.0%,表明连续治疗较长时间则疗效更佳。

  4.2痛症

  范氏等[22]对心绞痛患者采用神阙、至阳、虚里穴位贴敷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在改善症状、心电图及减少用药量等方面,神阙组均明显优于其他组。

蔡氏等[23]采用穴位贴敷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并与针灸治疗96例对照。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20%,对照组为78.13%,穴位贴敷疗法疗效优于针灸治疗(P0.05)。

李氏等[24]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痛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3儿科病症

  单氏等[25]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1124例,结果治疗后的哮喘患儿其发作次数减少。

吉氏等[26]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敷贴与中药内服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4.4乳腺增生

  本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牛氏等[27]将三棱、莪术、制胆南星、冰片制成薄片,观察穴位贴敷法与口服中药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

经过3个疗程治疗,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7.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3.3%,穴贴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

  4.5变应性鼻炎

  吴氏等[28]用白芥子、细辛等8味药制成药饼,贴敷于大椎、风门(双)治疗变应性鼻炎239例,总有效率达83.9%。

穴位贴敷治疗后IgM、IgA、IgG均较治疗前增高,IgE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穴位贴敷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且具有方法简便、疗程短、疗效好的特点。

  4.6其他

  殷氏等[29]对单独穴位贴敷与传统针刺治疗高血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前后2组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刺和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均有良好的疗效。

黄氏等[30]采用温灸配合穴位贴敷与单纯温灸对比治疗脾虚泄泻,结果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二者联合运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董氏[31]探讨中药贴敷穴位治疗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5穴位给药的优势与局限

  穴位给药疗法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功能,是二者相互协同、相互激发和迭加的结果,较单纯用药或针灸均有一定优势;另外,药物小剂量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气血,使其直达病所,可产生相对较强的治疗效果[32],同时避免了肠胃、静脉、肌肉等途径给药而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弊端。

  穴位给药的局限在于丸、散、膏、糊剂中药物的溶解率不高,加之药物的有效成分又很难迅速、充分地透皮、透穴,被经络吸收利用,限制了药效的发挥;此外,由于目前对经络实质、腧穴的结构基础及其接受药物刺激引起强大的效应机制和途径缺乏足够了解,从而限制了穴位给药疗法的进一步研究、应用。

  6展望

  穴位贴敷不但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而且,由于穴位刺激能通过经络感传影响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相互激发和协调作用,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而使药物的外治效果优于内服效果。

我们应充分认识穴位贴敷疗法优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掘,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透皮治疗理论和技术,选择新材料、新方法,制备出高效、先进的透皮给药现代制剂,为临床应用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孔凡平.麻芥止咳定喘膏穴贴法防治支气管哮喘1000例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4):

29.

  [2]杨宗善,张西相,赵武,等.消咳平喘膏穴贴治疗咳喘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1992,13(3):

97-99.

  [3]周韩军,王再孔.用敷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12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2,24(6):

29.

  [4]许济群,刘隆,戴望生,等.麝香定喘膏外治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89,4

(1):

219-221.

  [5]邓兆智,林院昌,欧润妹,等.复方雷公藤涂膜剂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再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3):

180-183.

  [6]刘建平,李运曼,张灵霞,等.止咳平喘膜剂的研制与穴位作用机理初步探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6):

426-428.

  [7]高雅,田元生.肺康咳喘贴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9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2,21(3):

29-30.

  [8]林亚平,周静,朱新宇.聚乙烯醇凝胶及其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

(2):

93-95.

  [9]谢文利,李宏捷,朱江.正丁烯呋内酯PVA凝胶对豚鼠平喘作用的研究[J].天津医药,2007,35(10):

764-765.

  [10]ZhuZongxiang.Studyonthelowimpedancenatureofthemeridianlineontheepidermisandstratumcorneumanditsmorphologicalbasis[A].Compilationoftheabstract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aper[C].TheFirstWorldConferenceonAcupunctureMoxibustion(WFAS),1987.141.

  [11]KaslowAL.Anewtechniqueforacupuncturepointfindingandstimulation[J].AmJAcup,1975,3

(2):

157.

  [12]祝总骧.经络在表皮层和角质层的低阻抗特性及其形态学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1988,3(5):

33.

  [13]赵鑫,刘建平,朱家壁.茶碱微乳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37

(1):

28-32.

  [14]谭兴贵,廖泉清.中国民间特色疗法[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1.

  [15]张瑞娟,韩世娈,王敏.穴位贴敷发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2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1):

21-22.

  [16]艾清源,杨细海.斑蝥膏穴位发泡加服理咽汤治疗梅核气100例小结[J].福建医药杂志,1980,2(6):

20-21.

  [17]康培英.贴敷加温灸的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3):

27-28.

  [18]RiriereJE.Foreignmedical[J].ScienceSectiononPharmary,1998,25

(2):

110.

  [19]黄兰珍,樊家珠,吴瑞华,等.哮喘贴膜治疗儿童哮喘[J].中成药,1993,15(5):

24.

  [20]白丽君.中药定喘膏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48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4):

381-382.

  [21]凌楠.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3):

22.

  [22]范准成,李密英,奚正隆,等.穴位贴敷治疗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7,17(9):

527.

  [23]蔡雪映,刘建桥,刘瑛.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14

(2):

19-21.

  [24]李全付,刘天骥.自拟白芥子膏穴位贴敷治疗痛痹200例[J].四川中医,2008,26(7):

120.

  [25]单翠英,林忠嗣,卞镝.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及免疫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

845-846.

  [26]吉训超,许华,李宜瑞,等.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61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7,39(6):

38-40.

  [27]牛博真,李艳慧.穴位贴敷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3):

179-182.

  [28]吴晖,庄金梅,李华.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239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5):

41-42.

  [29]殷之放,汪司右.针刺与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5):

9.

  [30]黄映君,刁本恕.温灸合穴位贴敷法治疗脾虚泄泻证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1):

27.

  [31]董彩兰.穴位贴敷治疗骨科卧床患者便秘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5):

399-400.

  [32]吴震西.谈有关中医外治发展的几个问题[J].江苏中医,1999,20

(2):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