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0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6805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论文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政治论文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政治论文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政治论文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政治论文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论文03.docx

《政治论文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论文0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论文03.docx

政治论文03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对策分析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

张璐31336016

摘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式。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祖国的“北疆生态屏障”,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能源资源基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国的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字生态文明内蒙古建设思路对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

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

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

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

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

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建设生态文明,突显我党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的变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人本主义的温情宣言。

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

一是把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一些地方单纯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是各级官员扭曲的政绩观,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单纯追求GDP增长指标是片面的,它没有估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而且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GDP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最终制约人与社会的发展;二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三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

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三者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近些年来,在环境、资源方面存在大量不公正现象,如城市向农村无偿倾倒垃圾,河流上游企业向下游大量排污,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廉价使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等等。

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特别是日益增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突出矛盾,解决地区、企业、个人等内部之间的不和谐,重建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公正秩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二.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1.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准确把握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新方位

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

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维、新论断充满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和极为丰富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必将引领内蒙古的发展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

内蒙古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系统多样,是全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内蒙古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拥有118.3万平方公里的疆域、13.2亿亩草原、3.55亿亩森林、6368万亩水面和湿地,草原、森林面积均居全国之首,水面、湿地和沙漠、沙地面积也位居全国前列,不仅是祖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系统,而且是众多江河水系之源、北方大陆性季风必经之地和国家主要的林业、牧业基地,一旦草原沙化、林地缩减、水源被污,必然殃及“三北”,乃至对全国的生态安全造成难以估价的影响。

因此,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出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就占到了内蒙古总面积的86%。

正是由于内蒙古特殊的生态地位,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历来高度关注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并寄以殷切期望。

内蒙古资源丰富但发展不充分,亟需加快发展又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期。

内蒙古开发晚、建设迟,至今发展仍不充分,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亟需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内蒙古依托资源,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之带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大规模开发导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

是继续走传统资源型经济“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还是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道理是明白的,选择也是不难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发展的惯性,一些地区、部门在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上还没有调整到位,为单一追求发展速度而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事还时有发生。

今天,面对保护地球家园的国际义务和共同责任,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保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环境、美丽家园的呼唤和期盼,内蒙古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之路的抉择显得格外重要而紧迫。

草原民族对大自然生之俱来的热爱和草原文化崇尚自然的核心价值理念,成就了游牧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朽传奇,也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怀着对生态恶化的切肤之痛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一直在与生态恶化做斗争,先后涌现出宝日勒岱、王果香、尹玉珍等一大批全国造林治沙模范。

九十年代开始,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生态建设和生态移民全面铺开,各地陆续实施了“围封转移”、“集中发展”、“进退还”战略和“蓝天、绿地、碧水”工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内蒙古采取工程、技术和经济、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推动生态建设进入到新阶段。

草场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了全覆盖,草原和森林利用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草原平均植被盖度已从2001年的30.58%恢复到现在的43.1%,仅“十一五”就恢复森林植被面积244.2万亩。

沙尘天气由上个世纪的年均近20次下降到近5年的年均9次左右,影响范围、强度、持续时间均呈下降趋势。

先后关停“三高”企业3000多户,全面完成了国家节能减排各项任务,重点监测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由平均200天左右上升到了350天左右。

到目前,内蒙古的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已经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为进一步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精心谋划内蒙古科学发展新格局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一切文明的根基。

内蒙古面临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必须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树立新理念、谋划新格局。

(1)树立“敬畏与爱护自然”的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现代文化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文化要先行。

我们必须从积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必须从上百年生态环境的变迁中接受教训,增强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自省和行为自觉。

首先,要加强生态素质教育,建设生态认知文化,逐步将生态环境知识列为义务教育的必修内容,把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纳入高等学校的普修课程,把对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纳入轮训计划,建立终生生态环境教育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素质。

其次,要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提高生态成本意识,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调整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主要产业及项目指南,配套各项政策,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到生态文明的轨道上来。

第三,倡导“节约为荣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生态文化时尚,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广以节能、节水为重点的绿色消费方式,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使生态文明成为大众幸福生活的内在要求,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树立“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用生态理念和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对过去的农牧业发展方式加以彻底改造,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型农牧业,减少面源性污染,提高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比重,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与生态环境增美并进。

在牧区实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靠品质、品牌、品位赢得市场、增加收益。

其次,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动资源型产业战略转型,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此外,要大力发展各种服务业,不仅要发展现代金融、信息、物流、技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支撑;还要注重发展电商、家政、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要把农业集中在水资源较好地区发展,把工业集中到开发区发展,把人口和服务业集中到城镇发展,“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开发面积保护99%的森林草原和耕地。

(3)树立“美丽与和谐共进”的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现代人居社会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很重要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为各族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当前的内蒙古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期,在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同时,有许多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转向农村发展,因此,一定要统筹好城乡建设和社会管理。

一方面要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理念,科学规划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集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分布合理的生态化城市体系,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功能和审美功能,让水系、林草与城市融为一体,使城市规模扩张和承载能力提升相得益彰,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园林化同步发展。

另一方面,要推进生态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移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规划、基础先行,建设越来越多的特色村镇,实现生态农村和园林城市的交相辉映,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1.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基本思路

1.1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培育全区各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文化素养,从而促成公众由被动转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

(1)高度重视公民生态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来传播绿色理念,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唤起人们关爱生命的道德良知,培养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

(2)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强化人们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对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加以规约。

(3)倡导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方面要根据长远发展目标提倡文明生育,优化人口结构,以适应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明,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2加强党和政府的生态执政建设

(1)党和政府的制度保障。

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治区决策中如果能固化成制度或法律,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2)提高政府机关的生态执政素质。

各级政府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掌握和支配着公共财政及各种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力量,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要树立科学政绩观和民生政绩观,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

(3)是各级党政干部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动员工作。

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1.3加强政策和立法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我区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1)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尽快补充修订环境保护法,杜绝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

(2)提高法律监督水平,加大执法力度。

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使企业和个人朝着守法的方向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相应的全国统一管理,不受地方、部门利益干扰的监督机构。

强化监管地方政府的执法行为,完善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

(4)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有效措施

2.1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建设美丽内蒙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证。

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之计在于逐步建立一整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要继续加快生态文明立法步伐,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补偿制度,林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制度,监督、监测体系和业绩考核、评价、奖惩制度。

尝试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产成本外部化问题的全部成本核算制度,争取探索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税费制度和基金制度,尝试建立生态环境区际补偿机制和资源环境代际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培训教育制度和宣传动员体系,推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框架,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注重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生态的热情,不断总结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体制、新模式,实现美丽内蒙古建设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2.2加大公共投入力度

加大公共投入力度,为建设美丽内蒙古提供可靠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建设美丽内蒙古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公共事业,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委的直接指导下,由自治区、盟市、旗县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并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动员广大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广泛参与。

在实施过程中,要落实好《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着力搞好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自治区重点生态项目建设。

要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争取把更多的自有资金和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生态工程建设和项目投入。

要继续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借助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力量建设生态。

要积极开展水权、地权置换和碳交易、排污权交易,利用生态环境受益地区的出资和其它市场办法筹集建设资金。

要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办法和政策,着力引导产业化生态治理和建设的规模发展。

要规划、设计、推出一批公益林、碳汇林、人工草原和沙漠治理区,争取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和民间力量参与建设。

2.3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稳步推进生态移民,为建设美丽内蒙古创造先决条件。

生态问题的背后是人口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牧区人口与牲畜大幅度增长是造成草原过度利用、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自治区要研究制定利用草原的新对策,逐步把草原利用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要从根本上解决过牧超载和保护生态的问题,必须下决心把一部分牧民转移出来。

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与生态协调的要求,承认并尊重广大牧民的草场承包权益和转移出来的生态价值,对他们进行足量的经济补偿和充分的就业培训。

要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利用内蒙古地域空间大、产业选择多的优势,支持帮助他们转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就业和生活,让更多的转移人口成为城市居民、企业员工,真正使他们“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口数量,禁止新的人口流入并对以往非正常流入人口进行清退或多方式转移,从源头上减轻草原牧区和生态恶劣地区的人口压力。

2.4优化五大生态系统

优化五大生态系统,为建设美丽内蒙古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一是优化和再造林业生态系统。

全面落实《大小兴安岭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工程和启动实施大青山南坡绿化、沙漠锁边林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林地确权工作进程,调动全社会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积极性、责任心和行动力。

二是推进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

要在总结完善“草畜双承包”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模式。

草畜平衡区要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从严控制牲畜放牧数量。

阶段性禁牧区要强化草原修复能力,确保正常年份草原自然修复年年有好转。

局部水资源条件较好,但人口较多、靠天然草原难以维持生计的牧区,要逐步建设人工草场,走建设养畜之路。

半农半牧草原地区,要继续推进“退耕还牧”、“退牧还草”工程,大力推广舍饲圈养模式。

三是下大力气完善水生态系统。

争取在国家支持下搞好黄河、嫩江、西辽河等重点流域和呼伦湖、乌梁素海、居延海等湖泊综合治理。

积极探索通过留凌造湖、引水济湖、退田还湖等措施保持和扩大湖泊、湿地面积。

采取节约用水、人工增雨、污水处理再利用和控制面源性污染等工程与技术手段,争取留住每一滴水。

以农田节水工程建设和节约用水技术推广为重点,发挥好每一滴水的作用。

四是治理好沙地生态系统。

沙漠、沙地及其邻近地区要以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契机,结合人工增雨工程继续做好飞播绿化、产业化治沙、沙子开发利用等工作。

按照“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的要求,科学治沙、科学用沙,大力发展沙产业。

五是切实保护好大气环境。

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性气体排放总量。

采取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大幅度降低企业特别是能源重化工和养殖企业的排放,全面完成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就当今的时代而言,人类已步入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文明应当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

因此,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严峻性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杨国听:

“生态文明应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并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9期.  

[2]潘岳:

“弘扬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3]民建中央:

“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方式”,《人民网》.

[4]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4-4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人民出版社,2010,20.

 

论文题目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对策分析

 

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专业:

应用数学

姓名:

张璐

学号:

31336016

指导教师:

程宝华

 

2013年12月0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