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重大改革回眸》自带重点和关键词.docx
《岳麓版历史选修《重大改革回眸》自带重点和关键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选修《重大改革回眸》自带重点和关键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选修《重大改革回眸》自带重点和关键词
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1、梭伦改革
一、背景:
贵族政体
1、爱琴文明、荷马时代:
君主制;
2、7世纪,建立贵族政体,贵族集体执政;最高长官为执政官,设战神山议事会;
3、债务奴隶制,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矛盾尖锐,贵族政治面临危机;
二、内容(措施)
(一)经济
1、颁布“解负令”;
2、废除债务奴隶制——保证平民人身自由;
3、鼓励发展工商业;
(二)政治:
1、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划为四个等级(五百斗、骑士、双牛、雇工)
意义:
以可以改变的不平等替代不能改变的不平等;
2、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②创立:
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公民法庭:
充分体现平民参政权的民主机构;
补: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西周:
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秦:
军功授爵
汉:
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
九品中正制
隋唐→明清:
科举制
三、评价:
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基础;
四、特点:
中庸、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五、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政治
1、划分新行政区,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部落,以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2、改造国家政权机构:
五百人议事会和最早的比例代表制;
3、陶片放逐法
六、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过程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黄金时期
七、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积极:
①确立了一些列民主运作的新方式;
②有利于雅典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2、消极:
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3、实质:
是奴隶主贵族的独裁;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背景:
社会大变革
1、政治:
宗法分封制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诸侯争霸,礼乐制度破坏;
2、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私田出现,土地私有确立,出现地主阶级;
3文化:
百家争鸣,法家受重视;
4、诸侯争霸的需要;
二、管仲改革——春秋
1、内容:
相地而衰征
a.直接目的(作用):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影响:
客观上加速井田制瓦解,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鲁国:
初税亩
二、战国魏文侯变法
(一)内容
1、政治: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a.意义: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打击旧贵族势力;
2、经济:
“尽地利”的农业政策
a.意义:
从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3、政治:
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法典——《法经》
a.目的:
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b.作用: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
4、吴起:
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二)影响
①通过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②拉开了战国变法的序幕;
※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的区别:
1、管仲改革:
偏重经济领域,强调经济基础;
2、魏文侯变法:
经济变革进一步深化,政治领域变革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经济基础兼有上层建筑;
土地私有→地主阶级→政治制度
3、商鞅变法
一、背景
1、政治:
宗法分封制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诸侯争霸,礼乐制度破坏;
2、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私田出现,土地私有确立,出现地主阶级;
3文化:
百家争鸣,法家受重视;
4、秦国落后,秦孝公即位,希望变法图强,下《求贤令》;
二、内容
1、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军功授爵)
意义:
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的特权,树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建立什伍编制,全民皆兵
3、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具体:
“为田开阡陌封疆”,允许自由买卖土地;重农抑商;
意义:
①废除旧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②从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
③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④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4、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作用:
改变分封制地方威胁中央的弊端;
5、什伍连坐制度
6、轻罪重刑制度弊端:
法律过于严苛;
7、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8、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三、评价
1、性质: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变法运动;
2、积极影响:
①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②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
③收富国强兵之效,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基础;
3、消极影响
①焚烧诗书,文化专制;
②严刑峻法,法律严苛;
4、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民族歧视政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4、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5、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政权;
二、内容
(一)第一阶段
1、均田制——为改革奠定基础;
A.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B.目的:
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C.性质:
土地国有制;
D.影响:
①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抑制土地兼并;
②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北方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③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封建化;
2、整顿吏治:
俸禄制度——为改革提供政治保障;
A.内容:
规定由国家发放官吏俸禄,严惩贪污枉法;
B.影响:
①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
②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
3、三长制——保证均田制实行
A.内容:
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设三长,地方管理机构,清理户口土地,征发徭役兵役;
B.影响:
①使农民脱离宗主,成为国家编户;
②配合均田制,国家收入增加;
③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二)第二阶段
1、侧重点:
汉化政策;
2、目的:
学习采纳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文化;
3、主要内容
A.迁都洛阳;
B.移风易俗:
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行汉制,与汉族通婚;
4、作用:
①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②洛阳城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深远;
③促进民族融合;
④迁都:
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⑤移风易俗:
加强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5、实质:
生产方式农耕化、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加速政权封建化;
三、影响
1、性质:
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全面封建化改革;
2、北魏:
①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②加快北魏的社会的发展;
3、中华民族:
促进北方地区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特点:
封建化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五、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支持和孝文帝本身以身作则,坚定信心;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5、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三冗”、“两积”的弊端;
3、辽和西夏严重威胁着北宋边境的安全;
4、庆历新政及其失败;
5、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二、内容
(一)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二)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1、富国:
理财措施
A.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
B.募役法——以钱代役;
C.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保证农业生产;
D.方田均税法——按土地面积收税;
E.市易法——政府低息贷款;F.均输法——各地财物转运京城;
G.作用:
增加了政府收入,保障农业生产,抑制土地兼并;
2、强兵
A.内容:
①精简军队;②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B.影响:
①节省了军费;②提高宋军战斗力;
3、辅助措施:
科举选官
①改革科举制度:
经义策论取代诗词章赋;
②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针对恩荫);
三、评价
1、性质:
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局部调整;
2、积极:
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3、消极:
由于用人不当和新法内容不切实际,出现新法扰民的现象;
四、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无法从根本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矛盾;
2、直接原因:
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主要原因)以及变法支持者宋神宗的病逝;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④王安石的个人因素,书生意气使然,变法措施有的不切实际,有的操之过急;
补充:
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比较:
相同:
①目的都是富国强兵;②都取得统治者支持;
③都是地主阶级封建性变革;
④变法内容都触动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⑤变法者命运相似;
⑥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了调整;
不同:
①商鞅变法处于新旧交替的战国,
王安石变法处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
②商鞅变法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的封建制度
王安石变法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③商鞅变法:
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局部调整;
6、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
4、民族:
民族国家观念崛起;
5、宗教:
天主教会腐败;基督教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二)宗教改革率先在德国出现的原因
1、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
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
3、现实:
德国每年向罗马教廷缴纳大量苛捐杂税,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
人文主义的熏陶;5、导火线:
兜售赎罪券;
二、马丁·路德改革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
(一)内容:
1、因信称义
A.影响:
①否定教会权威;②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③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使人获得精神上自由和灵魂自我救赎自主权)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3、简化宗教仪式,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二)作用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②形成新教路德宗,影响德国和北欧地区;
三、加尔文改革
1、内容:
A.信仰得救B.先定论
C.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D.制定严格道德标准E.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家庭F.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拳共和国;G.迫害异端;
四、英国宗教改革
(一)背景:
1、英国较早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2、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二)亨利八世改革
1、内容:
颁布《至尊法案》:
①教会最高首领为英王;②解散修道院,没收财产;
③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2、作用:
①严重削弱天主教会实力;②加强王权;
(三)伊丽莎白一世改革
1、①重申《至尊法案》;②通过《三十九条信纲》;
2、影响:
①成立国教会;②保留较多天主教成分;
五、宗教改革的评价
1、性质:
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经济: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
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4、政治:
打击了天主教会,引起天主教会的改革;
5、历史:
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五、宗教改革的形式及其原因:
1、形式:
宗教异端;
2、原因: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天主教会势力强大;
③中世纪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宗教神学;资产阶级没有可依靠的先进理论;
7、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1、经济:
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
改革前夕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
3、思想:
出现要求变革的呼声;十二月党人何知识分子群体;
4、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5、沙皇主观上认识到唯有改革才能自救;
二、改革内容:
(一)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1、内容:
A.政治:
宣布废除农奴制;
B.经济:
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块土地;
2、评价:
A.积极:
a.政治:
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b.经济:
①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②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③为发展提供劳动力,农民获得土地;
B.消极:
a.政治:
获得自由的农民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又受到村社束缚;
b.经济:
农民为赎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二)司法改革
1、内容:
颁布《司法章程》;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陪审制;
2、评价:
A.积极:
①全面建立了近代司法体系;
②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
B.消极:
①司法改革实际进程缓慢;
②普通群众不具备法律意识;
(三)地方自治
1、内容:
农村:
地方自治局;城市:
杜马;
2、评价:
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做出贡献;
三、影响
1、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
①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②促进俄国近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
3、消极:
①改革很不彻底;②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背景
1、政治:
动荡不安;
2、经济:
包税制;影响:
导致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尖锐;
3、18世纪末,英、法入侵;
4、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内忧外患;
二、阿里改革内容
(一)创办近代工厂
1、以军事工业为主(兵工厂、造船厂、火药厂);
2、发展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3、保护民族工业,培养本国技师;
(二)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设高级国务会议,领导政府各部门工作;
2、简化地方行政区划;
3、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
4、整顿社会秩序,消灭盗匪;
(三)军事改革
1、创办步兵学校;
2、招募士兵,扩建军营,加强训练;
3、发展海军,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
(四)对外扩张
三、评价:
1、性质:
封建性质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积极:
A.政治:
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
②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B.经济:
①发展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②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C.国家:
①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②成为地中海中部头等强国;
3、消极:
A.工业:
面临着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困境;
B.壮大军事实力和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四、败因
1、只学习西方的科技而没有改变政治制度;
2、缺乏群众基础,没有得到社会成员的有力支持;
五、与洋务运动的对比
(一)相同
1、背景:
内忧外患;2、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3、作用:
促使国家走向现代化;
4、败因:
只改革器物不改变制度;
(二)不同
1、内容:
埃:
涉及经济、政治;中:
经济改革;
2、主持者:
埃:
最高领导者中:
封疆大吏
3、结果:
埃及:
废除中:
延续;、
9、日本明治维新
一、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
A.政治:
日本社会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幕藩制下四民不等;
激化阶级矛盾,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B.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C.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D.社会:
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的强烈不满,动荡不安;
2、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强烈(吉田松阴);
4、明治新政府的建立A.改革倒幕失败;B.武装倒幕,大政奉还;
二、内容:
1、《五条誓文》——体现改革决心;
2、政治: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取消封建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3、经济:
A.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B.殖产兴业:
①兴办军事工业;
②发展交通运输业、通讯业;
③派遣使团访问欧美;
④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⑤培养人才;
4、文明开化
①国民皆学,发展近代教育;
②宣传启蒙思想;
③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④社会生活变化;
5、军事:
实行征兵制,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6、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和神权色彩,议会权力有限,权力中心在天皇)
总结:
1、政治: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2、经济:
承认土地私有;殖产兴业;
3、文化:
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4、军事:
征兵制,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三、评价
(一)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二)积极:
实现了近代化
1、经济:
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促进了近代化;
2、政治:
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社会文化:
打破了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4、军事:
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5、外交:
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6、其他国家:
为落后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启迪;
(三)消极:
导致日本成为发动二战罪魁祸首
1、经济:
地主土地所有制制约了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2、政治:
①藩阀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②君主立宪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3、思想文化:
推行思想专制,实行愚民政策,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
4、对外政策:
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
四、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1、历史潮流:
19世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力量对比:
封建专制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
四强藩的支持;
3、政策措施:
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的实施了全面、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4、国际环境:
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相对宽松
的国际环境;
比较: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相同:
1、背景:
内忧外患;
2、目的:
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3、内容:
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建立一批近代企
业、新式军队和学校;
4、影响:
近代化开始起步;
不同:
背景:
日:
维新前倒幕运动,基本扫除了改革障碍;
中:
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阻挠;
目的:
日:
发展资本主义;中: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日:
冲击封建制度,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中:
单纯学习西方科技;
影响:
日: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独立强国;
中: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大加深;
10、戊戌变法
一、时代背景:
1895-1898
1、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政治:
民族危机严重,列强瓜分中国;
3、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4、社会:
《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5、思想:
维新思潮的兴起;
二、序幕:
公车上书
1、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显示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力量;
3、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三、准备工作: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
2、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4、创办报刊,宣传维新;
5、建立强学会、保国会;
6、与顽固势力论战: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倡导西学;
四、内容:
1、政治:
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军事:
增强军事力量;
4、文化教育:
传播西学,建立京师大学堂;
五、失败:
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败因:
1、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弱小,与旧势力力量对比悬殊;
2、重要原因:
①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②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和观望;
③变法手段单一,纯自上而下的“诏令”方式,变法操之过急;
④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皇帝没有实权;
3、直接原因:
袁世凯的叛卖;
六、历史意义:
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1、性质:
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
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6、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对比: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1、社会背景:
日: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幕府统治危机;
中: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领导力量:
日:
武装倒幕成功,倒幕派实力强大;
中:
维新派力量薄弱,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3、政策措施:
日:
逐渐改革,大力推进;中: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4、国际环境:
日:
列强侵略亚洲其他国家;中: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