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式.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式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辅导材料
一、《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考核说明
为保证小学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考试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总体说明
1、课程性质和考核对象
教育研究方法是开放教育小学教育、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凡参加其中一个专业学习的人员,均要参加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全国统一考试。
2、考核命题的依据
本考核说明依据中央电大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拟定。
主要教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孟庆茂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
3、考核方式
(1)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成绩总分合计60分为及格。
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分的2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分的80%,期末终结性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卷面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平时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包括:
独立完成中央电大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小册子;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以及平时收看IP课件,录像,参与小组的活动情况,学习笔记的记录情况和期中考试。
各试点教学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4、考试命题的原则和试题结构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之内,不得扩大或缩小考试的范围。
(2)考试命题将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覆盖本课程教材的第3、4、5、6、7、9章,凡在纲中未涉及的内容,不列为考试内容。
每份试卷的内容,应覆盖本课程大纲内容的70%以上的章节。
(3)试卷兼顾各学习目标层次。
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比例大体是:
识记30%;理解40%;应用30%。
其中,识记指对本课程各章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知道是什么”,有较清楚的记忆,并能够准确地表述。
主要试题形式为:
填空、单项选择。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有较系统地领会与认识“知道为什么”,对有关问题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简单说明。
主要试题形式为:
判断、简答。
应用指能够结合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论述、选择方法和计算。
主要试题形式为:
论述或案例分析和计算。
(4)试题保持难易适中,一般分为容易、比较容易、适中、较难4种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
容易题、比较容易题、适中题分别各占30%,难题占10%。
试题中的学习目标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后者反映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情况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在每个学习目标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两者不可混淆。
(5)试题类型及结构
本课程考试题类型有:
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论述和计算题。
本课程考试题结构为:
填空、名词解释、判断三部分约占内容的50%,简答、论述、计算三部分约占内容的50%。
(二)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三章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
考核范围
1、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2、信度和效度
3、取样设计的一般程序和五种基本的取样方法
4、研究变量的基本类型
5、操作性定义的意义和使用操作性定义的方法
6、研究计划
考核要求
识记:
取样、操作性定义、样本容量、随机性原则、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目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标准、信度、效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随机性原则、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
理解:
五种主要的无关变量、操作定义的概念和原则、研究指标的原则、完整的取样过程、取样的基本原则、取样的意义、研究设计涉及的4方面内容、研究计划的七个部分。
应用: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操作定义设计的基本方法、简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自变量因变量的设计。
第四章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
考核范围
1、研究文献的类别、特点
2、文献查阅、搜集的原则与渠道
3、文献的阅读、记录和分析方法
4、文献综述
5、内容分析法的概念特征和应用
6、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7、内容分析法的模式
考核要求
识记:
教育文献、文献的种类、文献法的定义和特点、搜集文献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文献综述、内容分析法、分析维度、文摘、外审、内审、平均相互同意度。
理解:
内容分析法的特征、搜集研究文献的两种主要方式、文献法的一般过程、文献综述的一般形式和结构、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分类整理的要求、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基本过程。
应用:
搜集研究文献的渠道、搜集研究文献的主要方式、记录研究文献的方法、鉴别文献的两种方式、阅读文献的三种方法、内容分析方法中的信度分析公式计算、内容分析法的四种设计模式。
第五章调查法
考核范围
1、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和类型
2、问卷的设计方法和问卷法实施的技术
3、访谈调查的一般程序和相关因素
4、访谈调查的设计方法、操作技能技巧
5、测验的功能和类型
6、编制测验和运用测验进行调查和评估
考核要求
识记:
调查访问法、问卷、结构型问卷、无结构型问卷、选择式、排列式、尺度式问卷、测验法、再测信度、复本信度。
理解:
调查访问法的步骤、调查访问法的优缺点、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问卷法的优点、测验的功能和类型、测验的客观性和研究对象。
应用:
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的实施与访谈技巧、访问结果的整理与分析、问卷的设计方法和问卷法实施的技术、测验的编制、运用和评估。
第六章观察法
考核范围
1、观察法的作用、特点和使用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2、观察的主要策略方法。
3、观察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
4、观察法在教育科研中的综合运用(总结、考察、预测)。
考核要求
识记:
观察法、观察的对象、观察计划的内容、图形记录。
理解:
观察的类型、特点、观察的策略、记录的方式、观察材料整理的一般步骤。
应用:
观察的设计、观察的实施策略、观察材料的整理与归纳。
第七章实验法
考核范围
1、实验法的特点、类型、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2、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确定方法和实验类型的选择步骤方法
3、实验室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4、现场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考核要求
识记: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和种类、因变量的种类、实验处理。
理解:
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控制的原则、单组实验设计、轮组实验设计、多组实验设计。
应用:
实验室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现场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变量的方法。
第九章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考核内容
1、研究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2、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
3、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识记:
名称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等比变量、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条形图、线形图、圆形图、全距、组限、累积次数表、集中量数、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积差相关。
理解:
统计表图的结构和类型、算术平均数的使用和优缺点、相关概念、相关系数、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
应用:
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直方图、多边图、累积次数图的绘制、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二、形成性考核册部分题目答案要点
第一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
1.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2.研究对象、思维加工的形式
3.数学模拟、物理模拟
4.各学科共有的方法、哲学方法
5.科学性、具有推测性
6.演绎与归纳
7.模型化方法、类比方法
8.信息论、系统论
9.协同学理论、突变论
(二)、
1.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是指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加以调查、审查、讨论及思考,然后分析和综合所得的结论或结果。
狭义的研究是指以严密的方法探求某项事实的原理,获得正确、可靠的结果,本书所讨论的教育科学研究,包含广义与狭义理解的研究。
2.假设是对于一定范围的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或原因的一种推测性的说明方式。
假设具有两个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与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性;②具有推测的性质。
3.科学方法论则是研究科学方法的专门学科,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
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要保证科学研究的正确进行,也就是使获得的研究结果可靠、准确,能说明所要探讨的问题。
4.黑箱方法是不打开黑箱以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只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信息及其动态过程,来定量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功能和行为方式,以及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三)、
1.自觉性、组织性、继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
2.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或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准备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
4.
(1)按照应用范围划分可分为:
一般和特殊方法。
(2)按照科学研究阶段划分可分为:
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对研究资料分析整理和推论的方法。
(3)按照研究方法性质划分: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法。
(四)、
1、见P5~7。
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型划分较恰当。
2、见P11~14。
(1)、选择性;
(2)、确定性;(3)、具体性;(4)、发展性。
3、见P14~23。
教育科学方法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
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保证科学研究的正确进行,也就是使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靠准确,能说明所要探讨的问题。
4、见P14。
科学方法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创造过程。
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同其它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样,是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理论。
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第二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
1.实际需要,
2.假设性,
3.分析,
4.问题的分解,
5.问题的转移,
6.知识、态度和能力,
7.态度和能力、知识,
8.学生、为本
9.价值性原则
(二)、
1.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2.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三)、
1.一般途径:
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观察;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探讨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探讨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广泛的查阅文献,或者是在对他人成果的研究考察中受到启发,发现研究问题;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等。
2.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很复杂的,正确划分问题的类别,对于确定研究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这些类别有⑴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2)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3)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4)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确定研究问题的三原则:
(1)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实用上有价值;
(2)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3)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四)、
1、见P27~28共八点内容
2、见P30~33
3、见P28~29
第三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
1.信度2.性质,比例抽样3.选择样本4.假设,方法,5.被试方面的因素6.外部效度,内部效度7.收集和分析,回答8.实证,符号
(二)、
1.研究取样是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为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而随机选取的一定样本容量的样本。
2.即能够独立的变化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3.即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
4.中介变量即位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起联系、传导、转化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作用的变量,由于它起中介作用,因而得名。
5.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6.样本容量是指样本内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
7.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
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
8.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三)、
1.C,2.D,3.D,4.B,5.C,6.A,7.D,8.A,9.B,10.A。
(四)、
1.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整群随机取样法,多段随机取样法。
2.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
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具体抽取方式有两种:
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
3.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先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统计上称为层),再根据类型的数量在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或比率),然后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和确定的各类型样本抽取数量,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4.主要内容:
分析、确定研究的变量的性质和特点;辨明无关变量;确定研究变量的数目;考虑变量的测量水平。
5.取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
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
6.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规定总体、选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容量并选取样本。
7.方法与程序描述法、动态特征描述法、静态特征描述法
8.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观测指标(变量指标)
(五)、
1.依据取样理论,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和足够多数量的样本,可以推论出总体的情况。
取样设计的优势主要有四条:
(1)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2)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4)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2.
(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
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
·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
·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
·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当知道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2)等距随机取样法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一般情况,其样本更为准确、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误差小。
但是,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等距随机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
(3)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
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等距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容量少。
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
分层随机取样法的局限性是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分类。
有时候,这一点在实际研究前难以做到。
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则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估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
(4)整群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样本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
如教学实验一般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
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常用此法。
此外,在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中,整群随机抽样易于组织,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其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因各群间差异较大)也比较大。
(5)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可综合运用各种抽样方法,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对研究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情况十分有效。
其不足是抽样误差相对于简单随机取样大。
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5条:
(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3)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
(4)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5)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4.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消除法。
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
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
消除无关变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无关变量产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恒定法。
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它也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基本方法。
(3)平衡法。
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
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5、见P51~52主要有四个过程
第四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
1.定量分析2.内容加工方式3.提出课题和假设4.浏览、粗读5.图书馆,计算机互联网6.参考文献查找方式7.分析单位8.传播内容9.见P108~110的四种模式,随便列出三种即可。
如:
A-X-T;A-X-S;A-X-Y等等模式10.分析单位取样
(二)、
1.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文摘属于一种期刊性情报检索刊物,它以简短的文字概括介绍一定时期内有关文献的题目、出处及简要内容。
3.外审”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
4.“内审”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
5.分析维度也称分析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
6.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它是运用内容分析法时工作量最大的、操作最细致的阶段。
7.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三)、
1.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
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
2.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
首先,文献积累应努力做到内容充实和丰富。
其次,积累文献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
第三,积累文献应该全面。
3.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就需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
可以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方式,有重点的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
4.对分类整理文献的两个要求:
一是不能以今天的观点甚至理想来美化或苛求历史历史性文献中的内容;二是不能随意剪裁史料,来满足预先编制的结论或现成的结论。
5.“内审”方法指:
文字性文献的互证、用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或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对照,进行判断。
6.总体上,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
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
7.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对评判者进行培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四)、
1.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文献法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
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文献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要被使用。
没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是不需要查阅文献的。
因此,文献法是每个教育科研工作者(或者说教育研究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2.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个人交往和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
图书馆是搜集文献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也是最早出现的文献集中形式。
中国古代称之为藏书阁或藏经楼,以藏书为主。
近现代图书馆(例如,英国的图书馆)大都实行面向社会、以利用为主,提供开放式服务,并发展为多个图书馆的联合协作、文献交流、资源共享的开办趋向。
现代图书馆成为收集、整理、保存、传递科学文献知识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机构,也是教育文献交流系统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查寻资料的主要场所。
档案馆是收集国家需要长期保管的档案和有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编目、保管、研究和提供查询、备案的专门机构。
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业,它是科学研究部门、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或自然标本等的主要收集场所。
凡一切可能有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的团体或机构,诸如文化事业单位,教育学术团体,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等,不论其有无图书馆,但为开展业务工作,总要收集或生产出一些文献资料(例如,“动态”、“工作通讯”、“内部文稿”之类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小型报、刊等),都可以作为教育文献的资源和搜集渠道。
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是搜集研究文献资料的一条重要渠道。
在学术会议上,不但可以阅读会议论文等资料,而且可以面对面地质疑、提问与讨论,相互交流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课题。
从与有关专家、同行的交谈中,研究者还可以获取许多有价值的动态情报,了解别人正在做什么、将来打算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等。
这些信息对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与同行专家、学者进行个人交往,是获取研究资料、情报的重要渠道。
计算机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的网上资源量可以称之为数不胜数,从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到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天文、新闻、娱乐等等,应有尽有,浩瀚无边,几乎一切人类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在这里找得到。
3.搜集研究文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检索工具查找方式和参考文献查找方式。
检索工具查找,指利用现成(或已有)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
现成的工具可以分为手工检索工具和计算机检索工具两种。
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
目录卡片指简要记录文献资料要点(例如题目、作者、出处、年代等)的卡片,它是目前最常用的,对各类图书馆或资料室所藏文献图书进行检索的工具。
目录索引是汇集了一定时间内各类文献的题目与出处的一览表,其特点是分类明确统一、按时间顺序编排、便于检索。
目录索引主要有综合目录索引、报刊目录索引、专业目录索引和专题目录索引等。
文摘属于一种期刊性情报检索刊物,它以简短的文字概括介绍一定时期内有关文献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