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2834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三个班,共133人。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就是为了让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千字文》的声韵之美。

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文学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5、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课题

 

第一学期

第一周

《千字文》(节选一)

第二周

《千字文》(节选二)

第三周

《千字文》(节选三)

第四周

《月夜》《乡思》

第五周

《山中》《济上作》

第六周

《断句》《宣城见杜鹃花》

第七周

古城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楼阁

第十一周

屈原

第十二周

李白

第十三周

杜甫

第十四周

苏轼

第十五周

关汉卿

第十六周

曹雪芹

 

第二学期

第一周

《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

第二周

《重别周尚书》《送友人》

第三周

《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第四周

《塞下曲》《秋望》

第五周

《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第六周

《塞上听吹笛》《征人怨》

第七周

丝绸之路

第八周

玄奘取经

第九周

鉴真东渡

第十周

郑和下西洋

第十一周

玉器

第十二周

青铜器

第十三周

漆器

第十四周

文房四宝

第十五周

彩陶与黑陶唐三彩

第十六周

瓷器紫砂壶

第1课时  《千字文》

(一)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一)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

(一)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第2页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

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2课时  《千字文》

(二)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二)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二)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

(二)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第5页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

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荀子《劝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时  《千字文》(三)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第7页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

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

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 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

背一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  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

(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

(北魏)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

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读一读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古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城”的概念,了解“城”的由来及作用。

2、了解平遥古城的文化特色及历史渊源。

3、激发学生了解古城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城”: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耸立着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它们精美秀丽,有着精彩动人的故事,镌刻着一段段历史,记录着一个个人物,让我们走进古城,走进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中去吧!

2、了解“城”的定义

城的本意为城墙,后来引申为城池、城市等概念。

它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战争的需要,通常和护城河一起,构成严密的防线。

3、默读小故事

二、认识平遥古城

1、说说平遥古城的由来

2、了解平遥古城的位置、年代、形状、城内布局等。

(学生说)

3、介绍平遥古城墙修建的年代、高度、周长及形状。

(师介绍)

三、拓展活动

欣赏云南丽江古城、湖南凤凰古城、四川阆中古城的图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他们的历史与故事。

四、小结

 

第8课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塔”的概念,了解“塔”的由来及作用。

2、了解大雁塔和应县木塔的文化特色及历史渊源。

3、激发学生了解塔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塔”:

1、塔,源于古印度,原是佛家收藏经卷、保存高僧舍利的建筑物。

它随着佛教的传入一起来到中国,扎根在中华大地上,被佛教人士尊称为“佛塔”。

2、了解塔的代表

陕西的大雁塔和山西的应县木塔很有特色。

2、认识大雁塔和应县木塔

1、自读大雁塔的简介。

2、了解大雁塔的建筑特点、历史故事以及地位(学生说)

3、自读关于大雁塔的小故事,加深印象。

4、出示图片——应县木塔,了解应县木塔的外形特点、建筑特点以及历史典故。

三、拓展活动

查一查

在我们齐鲁大地上,矗立这多处保存完整的古塔,它们早已成为城市或寺庙的标志性建筑。

欣赏山东省内现存的著名的古塔图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故事。

四、小结

教学反思:

 

第9课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桥”的相关知识。

2、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化特色及历史渊源。

3、激发学生了解桥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一座桥,就是一种民俗文化。

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修建了无数的桥梁。

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也装点了河山。

2、认识赵州桥和卢沟桥

1、自读赵州桥的简介: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今河北赵县。

2、了解赵州桥的建造人、建筑特点、历史故事以及地位意义(学生说)

3、自读关于赵州桥的民间传说。

4、出示图片——卢沟桥及石狮,了解卢沟桥的位置、年代、外形特点、建筑特点以及历史地位。

三、拓展活动

品一品

有人形容赵州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对照赵州桥外景图,细心品味一番。

想一想

卢沟桥上最有名的就是那些活泼可爱的小狮子,你可以尽情的想象一下,它们到底有哪些姿态?

四、小结

教学反思:

 

 

 

 第10课楼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江南四大名楼”。

2、了解黄鹤楼和滕王阁的文化特色及历史渊源。

3、激发学生了解楼阁的兴趣。

教学过程:

1、认识“江南四大名楼”

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江苏的阅江楼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2、认识黄鹤楼和滕王阁

1、自读黄鹤楼的简介

2、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历史故事以及地位意义(学生说)

3、自读有关黄鹤楼的诗句,了解大意。

4、出示图片——滕王阁,了解滕王阁的位置、年代、建筑特点以及历史地位。

5、齐读《滕王阁序》

三、拓展活动

查一查

我国民间有“四大名楼”“八大名楼”和“十大名楼”之说,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这些说法分别指的是哪些名楼?

这些名楼分别位于我国的哪些省市?

四、小结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屈原

 教学目标:

1、 通读全文,了解大体意思。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屈原。

3、背诵《橘颂》一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宋朝的梅尧臣有诗《五月五日》云——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二、通读全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三、讲解文意。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来到这里?

"屈原说:

"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翁说:

"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

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

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

"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

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

"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四、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屈原。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五、布置作业:

背诵《橘颂》一诗。

橘颂

屈原

原文:

译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啊。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啊。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啊。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啊。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啊。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啊。

 

第12课时李白

 教学目标:

  1、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李白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李白诗歌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诗词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李白诗歌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CAI(内含李白诗意图、李白头像、李白诗歌名句集锦等)及《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古典音乐磁带。

  3、学生自制有关李白诗的诗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及电脑网页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古典诗词的意境,导入主题。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

  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同学们已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课件出示李白头像特写]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

今天,在此时、此地,老师和大家一同来――“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用古典音乐作背景,以古香古色的画面并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典氛围,将学生引进古诗的意境]

  二、汇报展示所收集的李白其人、其诗的资料。

  1、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请大家首先汇报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

  

(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

记住了哪些?

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 

(1)通过汇报交流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

(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