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9608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

《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doc

“片组户”民情联系 区域化统筹服务

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2011年08月22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年来,杭州市按照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实践中,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了“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

“我们主要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主轴,通过体制的重构,实现功能的重组,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政府的主导力量功能、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功能、居民的自治参与功能得以有效整合与互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更加突出,区域化党建的资源整合功能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发展、服务和谐稳定的任务得到落实。

”杭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由此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以“双品牌”示范点建设为抓手,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组织体系

2000年以来,杭州市实施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原有4622个村调整为2081个。

针对村规模调整后党组织管理幅度大、党员集中活动难、服务作用发挥难等情况,杭州市对全市村党组织进行“上提下分”,实行村建党委、组建支部,把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专业合作社、各类协会上,村党委由调整前的113个增加至542个,党总支由340个增加至1165个,6192个党支部(其中组级支部5818个)覆盖了全市3万个村民小组,以此优化了农村党组织设置。

通过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从行政村延伸到自然村和村民小组,从居住地延伸到工作地,从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其他产业领域。

近年来,杭州市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新变化,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服务作用的要求,大力推进服务强、党建强“双品牌”示范点建设,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不断扩大党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杭州市通过“支部小班化”,把党支部建在楼道、居民小组、退管小组、专业协会上,在居民小区以20至30名党员为基本规模,建立了2713个楼道党支部,在撤村建居社区组建了854个居民小组党支部;在全市9744个退管小组中组建了1700余个党支部,充分发挥3.6万名企业退休党员的作用,引导42万名企业退休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杭州的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也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有6万多家,登记的社会组织有4000多家。

为此,杭州市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抓好从业80人以上以及50—79人且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6417家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把党组织建在园区、楼宇、市场、商圈、特色街区和行业协会上,共组建党组织1416个。

以“片组户”民情联系为载体,构建“无缝隙、无盲点、无遗漏”的联系服务网络

在杭州,“66810”为民服务法、“15分钟党员服务圈”等做法老百姓耳熟能详,24小时呼叫系统、村民事务全程代办等形成了便民惠民的精细服务机制。

近年来,杭州探索建立了以乡镇(街道)党组织为核心、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全体党员为骨干的“片组户”民情联系服务制度,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为建立联系服务架构,按照“因地制宜、便于联系、便于服务”的原则,划分管理网格。

城市社区以小区、楼幢、巷弄为基础,农村以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区域为基础,以100—200户家庭为单元科学划分管理网格(片),由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片长。

在管理网格(片)内,以30—50户家庭为单元,成立联系服务小组,由村(社)工作者、支部书记、退管小组党支部书记等担任组长,并明确乡镇(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村和社区,乡镇(街道)机关干部每人联系1—2个管理片区、联系3—5个服务小组,每月到片、组走访不少于4次,入户不少于10家。

目前,全市共划分15007个片、59540个组,联系居民家庭186.46万户。

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全市基本形成了“一卡、一档、一报、一线”的“四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即下发民情联系卡,公开乡镇(街道)机关联片干部、片长、组长和联户党员等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做到一户一卡;建立住户档案,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联系走访台账,详细记录每个片区各类人群的具体情况,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以区域化党建为龙头,构建“上下贯通、多元互动、资源共享”的为民服务格局

江干区采荷街道由辖区单位和组织推荐产生党建共建工作会议代表,组成街道党建共建工作代表会议,仅去年代表会议就通过平等协商、互动交流,协调解决了辖区党建工作、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问题231个,联合开展党建共建活动56次,党建共建会议成了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的议事堂、连心桥。

杭州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整合凝聚各类资源的核心和枢纽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由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市和县(市、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党的社会工作委员会,配备了1至2名专职党务工作者。

全面推广党建共建工作代表会议制度、党建共建联合会、党建共建委员会等做法,完善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建共建协调机制,形成“党建共抓、发展共谋、和谐共促、矛盾共解”的良好工作格局。

整合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的资源,为居民提供“敞开式”、“零距离”的“一门式”服务,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基层社会管理结构。

坚持党组织带群团、党员带群众,把工青妇组织的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资源,积极整合到联系服务群众中来。

根据区域资源,以街道干部、辖区党员、居民代表、楼道组长、志愿者为基础,吸收驻区力量,组建公共服务团队。

按照专业特长,组织驻区单位医生、护士、行政执法人员、计生协管员、外口协管员、助老协理员、保安员、律师、教师、文艺工作者,组成专业服务团队。

针对居民需求,组建“和事佬服务队”、“功能性服务小组”、“姐妹帮扶队”等个性化服务团队。

目前,全市共组建了21426个服务团队,参加党员干部人数21.2万人。

从2007年开始,杭州市在县、乡、村三级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已建成13个县级、204个乡镇(街道)和2231个村(社区、企业、园区等)党员服务中心(站点)。

各级党员服务中心都设立了党员活动室、电化教育室、远程教育播放室、接待谈心室、图书阅览室、党员信息管理网、服务热线电话网、党务公开栏、服务窗口等“五室两网一栏一窗口”,广泛开展党员集中轮训、党建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培训,开通党员教育、创业致富、服务民生等视频点播和网络互动,组织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老党员过政治生日、年轻党员党旗宣誓和举办党建知识图片展、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宣传月等活动,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证明信》8.09万件,帮扶困难党员270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等共计2230万元,引导和组织有能力、有特长的党员开展便民、利民和社会公益志愿者服务31100余次,举办困难群众再就业招聘会630余场,受理解决党员、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7200余个。

同时,还积极整合行政服务中心、村(社)公共服务站和辖区单位资源,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组织和驻区单位相结合、无偿服务和低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街道(社区)服务体系。

目前,全市社区内大部分单位的活动场地向居民就近免费开放,市、区两级中小学体育运动场地已实现全部向社区居民开放。

以建设和谐社区(村)为目标,构建“契合民意、民主平等”的社会沟通平台

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杭州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点对点、面对面、线连线、网连网”的扁平式基层社会沟通机制,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扬。

——“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

近几年来,在实施旧城改造、庭园改善等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中,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绩于民,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了以民主的方式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工作机制。

通过入户调查、听证会、现场答疑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确保信息公开;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调整的问题,鼓励人民群众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中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各方利益均衡化;组织专家、义务监督员、志愿者、居民代表等,对项目质量、施工安全等进行检查监督。

——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大力推广居民大会、居民议事会、党员议事会、居民听证会、社区恳谈会等做法,畅通群众充分表达渠道。

以“诉求聆听室”、“社区恳谈会”、“温情港湾”、“热线电话”、“政民互动网站”、“社区网站”、“社区微博”等为载体,搭建沟通顺畅平台。

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党员民主听证等多项行之有效的制度,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目前,全市有43.7%的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参与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企业占非公有制企业的47.8%,其中383家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48家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3家被评为全国创建劳动关系模范企业。

——矛盾协调化解机制。

针对居民的异质性比较明显、利益分化比较突出、不同群体的利益存在明显分歧的实际,坚持以“民情热线”、“律师进社区”、“和事佬服务队”等为载体,采取政策解释、情绪调节、心结打开、纠纷调解等方式,提前介入干预,及时化解矛盾。

目前,全市912个社区中,活跃着一支2万多人的“和事佬”队伍,其中党员占60%以上,他们“常在小区走一走,常到楼道看一看,常进家庭听一听,看到陋习说一说,碰到纠纷劝一劝,遇到困难帮一帮”,成为社情民意的“气象员”和民间纠纷的调解员,较好地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主体地位保障机制。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真落实人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在去年的社区组织换届中,515个社区党组织实行“公推直选”,占换届社区总数的87.4%,居委会的直选率达73.8%,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在今年第一季度,全市1753个村党组织采取公推直选方式进行换届,占行政村总数的84.2%,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较好地推动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近年来,各地还创新了许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新平台和新机制,如上城区的“湖滨晴雨”工作室,湖滨街道组建了一支由各层面近百人组成的“金字塔”型的民意收集队伍,形成了一套由信息传递机制、跟踪反馈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三项机制组成的“连环锁”型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蜘蛛网”型的民主共建体系,探索了一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复合体”型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新路子。

江干区探索社工“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机制,把组织评价、居民评价、绩效评价进行了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以“三有一化”为重点,构建“条块结合、功能共振”的基层党建保障机制

市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保障工作,坚持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到基层,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坚强支撑和创造有利条件。

围绕“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这个重点,以村(社区)集中换届为契机,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按照“三个80%”的目标(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45岁左右的占80%、具有“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双带”本领的占80%),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线,拓宽选人渠道,创新选拔方式,加大培养力度,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去年社区党组织换届结束后,及时组织全市1000余名新任社区书记集体“向党旗宣誓、向群众承诺”,切实增强他们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今年的村级组织换届中,坚持“先定事、后选人”,严把资格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美容化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