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458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儿推拿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儿推拿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儿推拿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儿推拿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法.docx

《小儿推拿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推拿法.docx

小儿推拿法

小儿推拿法

小儿百脉汇集于掌,适宜于5岁以下小儿的推拿法有多个版本,而以周老的最为简单、实用。

今将周老小儿推拿法的有关内容从《火柴棒医生手记》中单独抽出,并参考其他版本作了少量补充,供人们试用。

一、小儿推拿手法

1.清、补脾土 

部位:

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

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

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清、推大肠  

部位:

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

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

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

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清肝木  

部位:

食指指腹。

  

操作:

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注意:

“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  

部位:

中指指腹。

  

操作:

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注意:

“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

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6.清、补肺金  

部分:

无名指指腹。

  

操作:

直推为清,名“清肺金”;旋推为补,名“补肺金”。

“肺金”实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

  

7.补肾水  

部位:

小指脂腹。

  

操作:

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水”。

  

注意:

“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

  

8.揉外劳宫

部位:

第三掌骨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

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止痛作用。

 

9.推上三关

部位:

小臂前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用。

  

10.清天河水

部位:

小臂内侧,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侧推或用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水”,是退热重要手法,还有宁心与安眠作用。

11.退六腑

部位:

小臂后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注意:

退六腑大寒,相当于中药之犀角、羚羊角,非40℃以上之高热,不可轻用。

12.分推肩胛骨

操作:

沿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推如弯月,名“分推肩胛骨”(如箭头所示),本手法宣肺止咳,对久咳急气患儿适用。

 

13.揉肺俞  

部位:

第三、四胸椎间,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操作:

用双手拇指指尖作揉法(右手为顺时针,左手为逆时针)。

  

14.推脊柱

部位:

上起大椎穴,下至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

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名“推脊柱”,为退热重要手法。

 

15.推尾椎

部位:

自第4节腰椎到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为补,又名“推七节”;下推为“清七节”。

补法止泻,清法治便秘。

  

16.揉长强

部位:

肛门与尾骨之间。

  

操作:

用指尖作揉法,名“揉长强”。

可止泻。

  

17.捏脊

操作:

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从尾椎骨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成人高血压患者从颈部向下捏至尾椎骨),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起捏至颈部发际处为止,以脊柱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

  

说明:

捏脊多用于治疗小儿积聚一类的疾患,如食积、疳积、呕吐、便秘、泄泻等,故又称“捏积”;还可消除肝、脾肿大,并有医治百病与抗癌作用。

  

18.揉内关

部位:

伸臂仰掌,腕横纹上2寸(以患者的手量)两筋之间。

有宁心安神,镇静止吐作用。

  

19.揉、压足三里

部位:

外膝眼下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说明:

在周老小儿推拿诸多病例中,唯有“急救中毒性菌痢患儿”一例,用的是指压双足三里附近的“高升点”,其余皆按揉足三里。

有强壮、消炎、治胃肠道疾病作用。

  

20.揉三阴交

部位:

内踝尖上3寸(用患者的手取),胫骨后缘稍后。

  附:

小儿推拿用润滑剂  为减轻摩擦,避免损伤小儿皮肤,损伤时可将姜汁、葱白汁、酒精或清水等涂于推拿部位,这些润滑剂可根据病情、时令选用。

有强壮、消炎作用,对治肠炎、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

 

二、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  

摘自《火柴棒医生手记》  

1.早产女婴(不足2公斤,第236页)  

每天捏脊一次(5遍),取左手补脾土2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100次,补肺金200次,补肾水200次,揉板门150次,推上三关150次。

  

2.先天性哮喘(1岁以下/2岁以上,第170页)  

取左手补脾土200/300次以上,清心火、清肝木各100次/各200次,清肺金300次/300次以上,补肾水200次/300次以上,揉外劳宫100次,推上三关200次,分推肩胛骨(此是主穴)50次/100次。

  

3.先天性心肌炎(2岁,第143页)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清肝木200次,清心火200次,补肺金300次,补肾水300次,揉内关300次,揉三阴交300次,捏脊5遍。

  

4.中毒性肺炎,高烧41℃(2岁,第42页)  

清肺金300次,清脾土、清肝木、清心火各300次,补肾水400次,揉外劳宫200次,推上三关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推脊柱300次。

  

5.百日咳(1-2岁,第66页)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清肺金300次,补肾水300次,揉外劳宫200次,推上三关300次,分推胛骨100次,揉肺俞50次。

  

6.疳积(2岁,第46页)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补肺金、补肾水各300次,揉外劳宫15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双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

  

7.疳积兼肠炎(2岁,第153页)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推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补肺金、补肾水各300次,推上三关300次,捏脊5遍,揉双足三里200次,揉双三阴交200次。

  

8.腹泻(3岁,第53页)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推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推上三关300次,推尾椎300次,揉长强300次,揉双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

  

9.中毒性菌痢,高烧40℃(4岁,第145页)  

治痢与退热双管齐下: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推大肠200次,揉板门15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清、补肺金各150次,补肾水300次,推上三关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推脊柱300次,捏脊5遍,指压双足三里附近的“高升点”5到7分钟。

  

10.白血病,高烧40℃(4岁,第127页)  

采取以捏脊为中心的降热与水肿的医治法: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清肝木、清心火各200次,清、补肺金各150次,补肾水300次,推上三关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推脊柱300次,捏脊5遍。

  

11.休克(5岁,第60、73页)  

掐人中,掐揉手精威两穴,捏双脚太溪、昆仑及揉背部双肺俞。

  说明:

“精威”是“精宁”与“威灵”之合称。

此两穴在手颈部两侧用单拇指甲掐之,或用中指端作揉法,两穴掐5-10次,揉100-200次。

  

12.感冒发烧(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清肺金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补肾水、脾土各300次,推三关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脊200次,若高热40度以上,加退六腑300次。

  

13.感冒咳嗽(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清肺金300次,补脾土、肾水各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300次,分推肩胛骨50-100次,揉肺俞100次。

  

14.呕吐(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补脾土300次,清大肠(从虎口推向指尖)100次,推板门(从掌根推向指尖)100次,按双足三里3-5分钟,揉涌泉100次(左旋)。

又吐又泻,加揉尾尖300次,推尾椎300次(由下向上)。

  

15.便秘(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清大肠3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脾土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补肾水300次,清肺金200次,指压双外关穴3-5分钟。

  

16.小儿夜啼(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补清脾土各15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补清肺金各15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17.遗尿(五岁以上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补脾土800次,补肾水800次,推三关300次,揉丹田20分钟,按压百会2-3分钟。

  18.脱肛(五岁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补脾土300次,推大肠100次(从指尖推向虎口),补肺金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摩丹田5分钟,推尾椎(向上)300次,揉尾尖500次,压百会2-3分钟,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18.小儿盗汗(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补肺金300次,补脾土、肾水各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20.小儿口舌生疮不吸奶(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清心火、肝木各200-300次,清肺金300次,清脾土300次,补肾水300次,揉内、外劳宫各100次。

  

21.小儿皮肤病与瘙痒症(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清肺金300次,清心火与肝木各200次,清脾土300次,补肾水300次,清心火与肝木各200次,清脾土30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揉双曲池穴各100次。

  

22.小儿腹胀不适(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清脾土300次,清大肠2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板门200次(由指根推向指尖方向),清心火、肝木各10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

  

23.小儿厌食(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补脾土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补肺金、肾水各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

  

24.小儿舞蹈症与多动症(四岁小儿,四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清脾土400次,清肝木、心火各300次,清肺金300次,补肾水500次,揉双合谷、双太冲各3-5分钟,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25.小儿大脑发育不全(四岁小儿,四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补脾土500次,清心火、肝木各300次,补肺金、肾水各500次。

揉双合谷、双太冲各3-5分钟,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26.小儿自闭症(五岁小儿,五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

补脾土500次,清肝木、心火各400次,补肺金、肾水各500次。

揉双合谷、双太冲各5-7分钟,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5-7遍。

胆小要服用归脾丸,与六味地黄丸联合使用,早晨服用六味地黄丸,晚上服用归脾丸,服用量为成人的三分之一量是对的!

以服用浓缩丸为好。

总之,一个是先天之本,一个是后天之本,都要兼顾。

一般三个月为一个疗程,时间太短难见效!

鲜莲藕炖水鸭母(不会生蛋的淘汰水鸭,一般都养了多年,肉的质量较佳)三五天吃一次,不愿吃肉就喝汤,也是滋阴与运化脾胃同时并举,效果不错!

————药补不如食补!

上海科技版的《中药大辞典》是可以当作饮食调养的百科全书来参考,值得购置一套,置之案首,经常查阅!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

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

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

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

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

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

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

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

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

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

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

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

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运法与旋推法的异同运法:

均在体表作环形推动都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幅度较大,频率较慢,每分钟约80-100次旋推法:

运动幅度较小频率较快,每分钟约160-200次【捏法】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下面介绍捏脊法(图198)的两种操作方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

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

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

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

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

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

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

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

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

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本身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而且还具有“线”状及“面”状,这是特点之一。

有相当多穴位都聚结在两手,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这是特点之二。

本文着重介绍小儿推拿穴位位置、操作方法、次数(时间)、主治及临床应用。

其中“次数”仅代表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治疗时参考,临诊时尚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疾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

上肢部穴位治疗时,一般不分男女,仅操作一只手即可,临床习惯于推拿左手(亦可推拿右手)。

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后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下肢。

亦有根据病情或患儿体位而定顺序。

但是对于疼痛较敏感的穴位,或具有较重刺激力的手法一般都放在最后操作,以利得到患儿的配合。

◆头面部穴位【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

30~50次。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

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

30~50次。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

眉后凹陷处。

操作:

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次数:

30~50次。

主治:

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位置:

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

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

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

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位置:

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

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

20~30次。

主治:

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位置:

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

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

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

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

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位置: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

30~50次。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

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风池】位置:

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操作:

用拿法,称拿风池。

次数:

5~10次。

主治:

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临床应用:

①感冒、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颈项强痛可与揉列缺、揉颈项部肌肉合用。

【天柱骨】线状穴。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

操作:

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

次数:

推100~500次。

主治:

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

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作用同推天柱。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1.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等。

2.镇惊通窍按揉百会、揉迎香。

3.升阳举陷按揉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