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246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

“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

”材料反映了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信息提到了汉代、元代的粮食生产,没有提及江南耕种水田获利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也没有提及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故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浙右水田的粮食产量高,并不是说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故C项错误;据材料“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

‘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

”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错误。

2.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B.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C.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C

【解析】

“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说明雇工们既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又可以随便离开窑主,其间不存在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雇佣现象,故选C。

3.《御倭杂著》载:

“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

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B.小农经济的脆弱

C.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D.海禁政策的恶果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严禁商道于是转而为寇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见材料认为海禁政策是倭寇横行的重要诱因,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信息,排除B;材料揭示的是倭寇与海禁政策的关系,和社会矛盾激化没直接关系,排除C。

故选D。

4.1513年一个西班牙人抱怨:

“今天一磅羊肉的价格在过去可买一头整羊,磅蜡或油的价格顶的上过去的12磅。

”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人口激增

B.商业中心转移

C.贵金属涌入

D.奴隶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口激增并不是引起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故A项错误。

新航路开通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这促进了欧洲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兴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衰落,但这并不是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亚洲、美洲等地的金银贵金属大量涌入欧洲市场,导致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故C项正确。

奴隶贸易是指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掠贩黑奴,以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中赚取暴利。

该贸易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累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但并非引起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狄更斯描写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

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没有。

”这表明了工业革命

A.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B.使民众和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既强调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又强调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贫富分化,即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强调了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只强调了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强调了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奖励商勋章程》等相关法规。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奖励实业顺应时代潮流

D.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政府颁布一些奖励实业的法令并不能说明其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看不出“开始改变”这一信息。

故A项错误。

材料中清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并未表明这些实业的创办者是官僚,所以谈不上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故B项错误。

1904年,中国的国门早已被打开,早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

故C项正确。

清政府虽然鼓励实业发展,但是没有主动变革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是在外来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的。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7.电灯、自来水刚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击”,“谓(自来水)饮之有毒,相戒不用”。

这表明近代上海

A.战乱频仍民生多艰

B.城市设施完善

C.工业文明曾遇阻力

D.市民善于学习西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乱频繁在材料中并无相关信息涉及。

故A项错误。

电灯、自来水等刚刚出现,显然城市设施还未完善。

故B项错误。

上海市民对电灯、自来水等有疑虑心态,这说明近代工业文明在上海曾遇阻力,得不出“善于学习西方”的结论。

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8.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年则达到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这主要得益于

A.余粮收集制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新经济政策

D.集体农庄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余粮收集制的推行破坏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出现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现象,故A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故B项错误;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执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故C项正确;此时苏联集体农庄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9.罗斯福认为,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

为此政府实施了

A.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

B.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C.调整农业,增加粮食生产

D.整顿银行,保证存款人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罗斯福为了提高低收入工人的购买力而采取“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的措施,选A是符合题意的。

材料未涉及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方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农业,选项C不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银行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

10.一位传记作家说,撒切尔夫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改变了英国政坛和社会“以谈论金钱和经济效益为耻”的过时做派,成功地开创了政界和商界人士共同管理政府的新模式。

他所说的“新”主要表现为

A.实行统制经济

B.减少国家干预

C.社会市场经济

D.福利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统制经济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针对经济“滞胀”现象,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因此材料“新”主要表现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项符合题意。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西欧的德国、法国和北欧的瑞典为主要代表。

这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C项排除。

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发展起来,撒切尔夫人时代不能体现出“新”,排D项。

11.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1928---1933年,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一倍多。

苏联工业生产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的妥协

C.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答案】C

【解析】

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且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推动工业化进程。

故答案为C项。

A项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时采取的措施,排除;BD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本题要抓住时间信息“1928—1933年”,正是苏联的“一五”计划实施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时期,根据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由于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使得这一时期工业增长很快。

12.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遵守该法规的企业,美国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的蓝鹰标志。

当时的美国企业应尽的“责任”是

A.遵守公平经营规章

B.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C.实行全面计划经济

D.做好社会福利事业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企业要遵守公平经营规章,只有如此,政府才颁发蓝鹰标志,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

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

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关闭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的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摘编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

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

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特点:

江南地区市镇大量涌现;沿江与运河的市镇进一步发展;沿海城市发展趋于停滞;边陲地区市镇得到发展。

原因: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

(2)变化:

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

影响:

推动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便于西方的经济侵略;导致大量的手工业者破产,社会矛盾激化。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关闭不一”、“在西南地区…,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哈密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可知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史实,及材料一中“明、清两代随着政区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可知形成其特点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

(2)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可知变化是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从材料二“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可知变化是近代工业城市兴起,从材料二“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可知变化是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从材料二“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可知变化是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第二小问评价,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对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的瓦解、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便于西方的经济侵略、社会矛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生命既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

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

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曲。

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

不久,两者也要碰头?

——摘编自【美】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运用中外现代经济史史实,探讨学者杜兰特的理论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理论)观点:

东(社会主义)西(资本主义)方社会相互借鉴,相向而行。

探讨:

历史上东方借鉴西方文明,如:

苏联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制定新经济政策;新中国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史上西方也曾借鉴东方的成功经验,如:

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实施罗斯福新政,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开创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并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推行。

可见,东西方社会相互借鉴,使人类经济模式呈现了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基本历史趋势。

【解析】

【详解】首先,概括杜兰特的理论观点,根据“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等信息得出东西方社会相互借鉴,相向而行。

其次,运用中外现代经济史的史实进行探讨,注意知识范围是“中外现代经济史”,结合所学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借鉴的一面,最终也都朝着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向前行,因此这里的探讨主要是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列举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相互学习的例子即可,例如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等。

最后,得出结论,对探讨进行升华。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

“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国家。

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

“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加以阻挠。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材料三(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已经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

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企业的计划不切合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材料四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1953年9月全会上,他提出要种植玉米。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农业政策。

(2)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

“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答案】

(1)农业政策:

余粮征集制;粮食税。

(2)手段:

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

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

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单一公有制。

(3)因素:

劳动力与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

(4)改革: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原因: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解析】

【详解】

(1)“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加以阻挠”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非常手段”指的是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

斯大林"用行政办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结台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的“新型现代途径”的“新”表现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高积累、单一公有制等。

(3)“原因”由材料概括得出。

材料信息“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

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企业的计划不切合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得出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匾乏、计划经济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等。

(4)“改革”措施由材料信息“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赫鲁晓夫还提出要种植玉米”概括得出。

改革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