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张氏大典福建卷》编写细则.docx
《《中华张氏大典福建卷》编写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张氏大典福建卷》编写细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张氏大典福建卷》编写细则
《中华张氏大典·福建卷》编写细则
根据《中华张氏大典·福建卷》(以下简称“大典”)编辑大纲,在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领导和专家指导下,参照《福建姓氏志》的编写要求,吸收各地市张氏文化研究会、各村宗祠开展《大典》编辑的有益建议与意见,为统一规范,方便编写,特拟定《大典》九章节编写要求。
以下按《大纲》章节顺序排列。
第一章中华张氏源流(略)
第二章福建张氏源流
一、编写要求
1、简要明了介绍有关县(市、区)概况,历史沿革、管辖范围和乡镇建置。
2、以一县(市、区)为单位(含大典中各章节均以县为单位汇总上报),编写张氏源流的衍派,分布、迁移、发展等内容。
3、以派系、以村庄(或自然村)分述,人口。
4、每一条目应写明何朝何年何人,从何地迁入,传衍几世,人口多少。
例:
闽侯县上街镇厚美村张氏,元朝至正四年(1354年),十四世(张睦派)麒鹿公,从南通镇泽苗村迁入,传衍27世(凤池四十一世),人口2630人。
5、地名表述
迁移村庄是旧(老)地名,应在括号注新地名。
例:
从东渎(马尾快安)迁城门镇厚峰(仓山后坂)村。
6、凡入闽始祖均应附始祖像及始祖墓照片各一张。
7、正错范例对比:
例
(1):
错:
始祖子秋公,300多年前,由甘蔗镇双池迁入竹岐乡竹西村。
正:
始祖子秋公,于清初由甘蔗镇双池后江迁入竹岐乡竹西村。
例
(2):
错:
张名嘉公原籍湖广省即今湖北省襄阳府人。
正:
张名嘉公湖北襄阳人。
例(3):
错:
开先支系招财公明朝万历23年(1587)年从沙县迁到延平区塔前镇蔡坑村。
正:
(开先派)**世招财公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87年)从沙县**迁延平区塔前镇蔡坑村。
传衍**代(世),人口**人
8、该章节均不釆用表格形式表述。
例:
闽侯县张氏源流
(含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概况
闽侯县,素称“八闽首邑”。
1913年由闽县和侯官县合并而成。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南侧,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
196年(汉建安元年)置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
631年(唐贞观五年)侯官并入闽县。
702年(武周长安二年)复置侯官县。
981年(宋太平兴国六年)闽县析置怀安县。
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同属福州。
1580年(明万历八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自此闽县、侯官两县并立。
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县,辖地范围不变。
1946年划闽县、侯官县城区建立福州市。
1950年—1971年,先后有鼓山、洪山、盖山、新店、建新、琅歧、马尾、亭江、城门和岭头、宦溪、红寮等乡镇从闽侯县划归福州市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等五区管辖。
福州市五城区在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曾隶属闽侯县,源流并入闽侯县叙述为妥。
闽侯县张氏人口49327人,福州市五城区张氏人口19488人。
闽侯县(含福州市五城区)张氏主要派系有张睦派系、化孙派系、大湖山东张敬派系、甘蔗山前厚齐派系、青口庄头张载派系,竹岐大洋伯现派系以及其它十五支派系。
闽侯县是张睦派系的发祥地,现居住闽侯县的主要是张睦后裔,占全县张氏人口的83%多。
张睦派系
张睦(841—926),唐河南光洲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人。
唐末从王审知入闽。
闽王王审知授睦三品官,领榷货务,总理国计,赐第于福州东街凤池坊,累封梁国公、尚书右仆射,镇闽大王。
其后裔以“凤池”为堂号,称“凤池张氏”。
从各地族谱记载,有“廊、庑、膺、赓”四子说和“廊、庑、廂、膺、赓”五子说。
其子孙分布海内外。
一、张睦子廡(庸)公派(有子宗昭、宗屑、宗询、宗景、彦蕤、彦纵)
(一)宗昭支系
马尾区快安张氏
二世祖宗昭,由侯官惠化里迁入。
人口2725户、11230人。
在村人口20户,80人。
其后裔散居福州各地及侨居海外。
十一世觉公迁君山,后迁上岐。
十一世知公迁永南里泽美境(城门镇别头村)。
六世敏道公迁古田。
十七世四环公迁浚边。
十八世元台公迁永南里后坂(城门镇厚峰村)。
迁长乐城关40户,160人。
迁美国、加拿大等国外约10户,40人。
仓山区浚边村张氏
十七世四环公,元至正元年(1341年)迁浚边。
繁衍四十世,总人口1273户、5362人(含外迁台湾约160人,25户)。
在村人口770户,3150人(含迁往福州市区的有200户,900人)。
迁马尾区罗星街道......。
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马尾区亭江镇契嵛村.....。
以下略
(二)宗屑支系
闽侯县南屿镇南屿街张氏
五世祖晓公从侯官惠化里迁入。
人口515户,2247人。
分布本镇各村有:
南旗村人口195户,790人。
国外30户,120人。
南前村张氏91户,370人。
另迁国外15户,60人。
尔贤公于明万历47年(1619年)迁入元峰村,传11代,繁衍四十二世,人口795人159户,(含居福州58人,14户,居甘蔗15人,4户)。
高岐村缸窑自然村,始祖张敬兵与张敬平兄弟迁入。
人口3户、16人。
四十世敬堃公迁仓山区下洋,人口4户,21人。
四十世敬滋公迁福清琯尾,人口6户,25人。
另迁国外30户,120人。
闽侯县荆镇镇关中村坂尾自然村张氏
佑公于明隆庆年间由南屿迁关源兴贤里(坂尾自然村),人口135户,572人。
迁本镇王坑洋32户,114人。
迁国外12户,50人。
(三)宗询支系
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灵峰自然村张氏
十七世连公迁入。
人口79户,372人。
(四)宗景支系
闽侯县洋里乡田垱村张氏
元朝初期,十四世乾公由古田梅洋召南里迁入肇基。
传衍至今41世,人口2435户、10286人。
其中,在村552户,2295人。
外迁1883户,7991人。
(含迁居港澳台9户,39人。
国外143户,705人)。
闽侯县鸿尾乡鸿尾村柏溪自然村张氏
洋里乡田垱有三支不同支系迁入。
人口122户,476人。
1、二十六世,孙亿字仲原,迁入,繁衍三十七世,人口35户,129人。
2、二十六世,孙僖公,明末清初迁入,繁衍三十七世,人口14户,55人。
3、二十七世,永钊公,清初先迁到穆源桥头村,后迁柏溪自然村,繁衍三十九世,人口73户,292人。
二、张睦子膺公派(膺公有子鲁苗、鲁薰、鲁芸、彦钢)
(一)鲁苗支系
闽侯县洋里乡金田村张氏
元朝时期,肇基祖十五世天锡公未知由何处迁来,族谱无记载。
繁衍人口436户,1842人。
其中出祖外迁365户,1551人。
闽侯县大湖乡大湖村韩坂自然村张氏
十七世泗公从洋里金田村迁入。
繁衍37世,人口40户,165人。
(含居福州8户,31人。
居竹岐3户,13人)。
某世祖迁树兜自然村,人口45户,189人。
二十四世仁运公,清初迁荆溪镇关东村东境自然村......。
某世祖迁廷坪乡汶合村......
闽侯县小若乡尚格村张氏
十八世祥公迁入。
人口60户,250人。
孔贞公迁福田村梧峰自然村。
人口70户,285人。
(其中居福州10户、50人,居甘蔗10户,40人。
)
(二)鲁薰支系
闽侯县洋里乡陞见村张氏
肇基祖十六世佛庆公于明弘治年间从田墩湾迁入。
人口421户,1613人。
外迁人口924户,3695人。
)。
分布本乡各村有:
二十六世,允栋公迁洋里乡岭兜村见村自然村,(义房文泮后裔)人口26户,90人。
二十三世,学元公迁洋里乡仙门洋村,人口39户,153人。
廿八世,略
廿二世,略
十九世,嗣启公迁.......
廿三世,学元公迁......
闽侯县鸿尾乡南园村张氏
二十七世世武、世会和世何公分别迁入。
其中:
程洋自然村人口16户,84人。
里段自然村人口......。
后洋自然村人口......。
西墘自然村人口......。
下岐自然村......
三、张睦子赓公派(赓公有子可义、可雍、可迁、可严、可朂)
闽侯县南通镇泽苗村张氏
南通泽苗(俗称白苗又称泽江)张氏属张睦子张赓支系,肇基始祖是张睦的五世孙张仕禧和张居瑞,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1053年)由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迁到泽苗。
泽苗支人口5529户,22126人(其中在本地区1318户,5120人)。
分布本镇各村有:
。
泽苗村泽道自然村157户598人。
泽苗村新亭自然村150户640人。
以下略
闽侯县上街镇联心村石门街自然村张氏
泽苗张氏福房二十五世文显公约于明正德或嘉靖年间迁入,传18代,人口498户,1700人(其中,本村473户,1601人。
迁居国外19户,73人。
港澳台6户,26人。
)。
大湖乡山东张敬派系
闽侯县大湖乡岭头村山东自然村张氏
始祖敬公,明登进士第,授礼部右侍郎,明朝弘治二年,由浙江处洲府龙泉县卜迁福建侯邑山东嘉东里(大湖乡岭头村山东自然村)。
敬公生永资、永基、永库三子。
自三房发家,繁衍19世,总人口931户,4032人,其中在村123户,550人。
本支分布:
尔尚公,清朝康熙十四年,迁居六锦村东岭自然村。
繁衍13世,人口73户、336人(含居福州32人、7户、甘蔗94人、21户)。
五世仕懽公迁居尾桥村红山自然村,(原名南山头,1971年改为红山。
)人口24户,112人。
二世祖永基公先迁大池村,后迁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寿山村。
五世祖文居公迁居罗源县霍口乡福溪圆村。
五世祖仕诰公,字宗运,迁奎石村......
以下略
甘蔗镇山前厚齐派系
闽侯县甘蔗镇山前村张氏
始祖厚齐公讳英,字翠屏,登宋政和进士。
官福建行省中书员外郎,因家闽县时升里藤山小岭,后遂分支于西门板桥头。
万历年间,汉公迁瀛洲三英铺(山前村),繁衍十八世,人口215户,966人。
迁移南平9户,38人。
将乐4户,20人。
武汉7户,32人。
上海22户,98人。
新加坡25户。
缅甸18户。
青口镇庄头张载派系
闽侯县青口镇庄头村张氏
始祖弼公,字大用,号岐江,属载公第六世裔孙。
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随父慎素公,别号格庵。
宋理宗嘉泰巳卯榜第11名进士,历任南京宁国县知县。
因南荼寇扰乱庐陵,全家避乱,随父居福州瀛州,后置田庄于山下,故名庄山,总人口400户、1630人。
十一世克胜公迁往连江县江南乡横搓村,繁衍一十六世,150户,600余人。
二十世兴勤公迁居青口镇青布岭村,繁衍七世,17户,80余人。
汝仁公次子友善公传至十七世,则恩公迁往何处不详。
仲昌公三房汝广公传十世,克洪克纯迁何处不详。
四世祖,国和公次房叔殷公传至十二世,宗元公迁往何处不详。
张化孙派系
闽侯县鸿尾乡岩石村官坪张氏
由福建汀洲(今上杭县)太拔村迁入,繁衍16代,人口35户、140人。
闽侯县鸿尾乡大坑村张氏
始祖文杨公从福建汀洲(今上杭县)太拔村迁入,繁衍7代,人口55户、230人。
闽侯县鸿尾乡大罕村温洋自然村张氏
235年前,始祖星亮从福建汀洲(今上杭县)十五都白村里下道湖迁入,繁衍19世,人口90户、365人。
其中有10户又迁到竹岐金溪罗洋。
属张化孙后裔。
闽侯县鸿尾乡安樟村张氏
安樟村的安樟、下洋、崘垱等自然村张氏。
235年前始祖星亮胞弟从福建汀洲(今上杭县)十五都白村里下道湖迁入,繁衍19世,人口15户、60人。
属张化孙后裔。
竹岐大洋伯现派系
闽侯县南屿镇五溪村张氏
始祖伯现公原居延平府沙县十四都高桥,于明朝永乐帝年间迁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八都陈洋,传至8世朝夏公迁候邑关源白岱(东坑),传至13世,家举公迁到南屿五溪村(称边尾),繁衍20世,人口8户、39人。
闽侯县竹岐乡春光村大洋自然村张氏
始祖伯现公曾祖佛保,祖福来,父大帑世居沙县十四都高桥,明初军屯永泰县丹云乡陈洋,旋迁大洋,传21代,子孙分布于闽侯县竹岐乡、鸿尾乡和永泰县丹云乡,......
其他派系
闽侯县竹岐乡蒲洋村帮洋自然村张氏
始祖松、竹、梅三兄弟,于明朝景泰年间,未知何处迁来,待考。
繁衍17代,人口42户、220人。
闽侯县荆溪镇曾湾自然村张氏
始祖弥胜公,约在明末清初从闽垣章郡海澄县(漳州龙海市)迁到福州市红墙,后转迁闽侯荆溪镇关东村曾湾自然村,繁衍18世,人口76户、378人。
闽侯县大湖乡碾坑村张氏
始祖广公,未知何派系,由延平府将乐县二都后湖,于大明永乐元年(1403)迁居碾坑村,繁衍21世,人口32户、121人。
仓山区半洲张氏
未知属何派系。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始祖张伯源,字如清,任闽县儒学教谕,由江西迁侯官洪塘(洪塘村半洲)。
其后裔散居福州各地及侨居海外。
人口约200户,800人。
晋安区长基张氏
未知属何派系。
始祖发兴公,生于明朝洪武九年,从上四府(未知那府)塔仔墩迁来,繁衍22代,现有人口85户,359人。
以下:
略
第三章张氏文化
第一节楹联精选要求:
1、标明何县何村以及宗祠家庙全称;
2、楹联全文,按上联下联从左至右排列,如-对楹联中字数太多,则按上下行排列;
3、如对楹联内容作注释者,则在该联下方注明;
4、楹联均不用表格形式表述;
5、每座宗祠家庙可精选楹联五幅左右;
6、统一釆用简化汉字;
7、楹联以乡镇为单位依次排列。
例:
同安区西洪塘张氏宗祠楹联
尊祖为人表率,敬宗传世楷模。
祖有精觅洪塘卜大展,裔无爽策胜地开宏图。
儒林衍派远播仁心成家计,景顺传芳长施惠德教子孙。
以下:
略
闽侯县南屿镇凤池张氏宗祠楹联
裔本轩辕五子挥破蚩尤创弓箭建功赐姓蕃衍於今成巨族
籍源固始元祖睦佐忠懿开闽疆立业封公楷模垂世最功昆
以下:
略
南靖县德远堂楹联
“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
“德乃祖,功乃宗,行其庭必恭敬止;远而孙,近而子,入是室惟孝友于”。
注释:
(此联乃邻村张氏十五世孙张金拔进士手书。
意思是说,张氏能有今天,都是祖宗的功德,子孙来到这里,都必须善孝父母,善友兄弟,诚心跪拜,不得亵渎祖宗神灵。
)
以下:
略
第二节族规家训要求:
1、标明何县何村以及家族全称;
2、在主文上方标明族规家训出处;
3、如是文言文,则应有注释,否则将不予釆用。
4、族规家训均不用表格形式表述;
例:
化孙公家规: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
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
以下:
略
邵武市清河张氏八益公至重九公支堂规十二则
世家大族未有不以积德为基址,今自祖宗卜筑斯地,户口
虽未称繁盛,而绵绵延延世泽如线,子孙正宜谦虚辑逊,以和睦著以乡里,尚骄已傲物鲜不招,尤至族中或有因财相较,必须经族众凭情理处置,不得逞凶肆迫,恃强称霸计告公庭,以伤族谊。
如有犯此者以圮族蔑祖论,罚银三两,存众公用。
若因闲事闲非尤所痛惩。
以下:
略
第三节祭仪祭文要求:
1、标明何县何村以及何家族为何事而举行的祭仪祭文;
2、如是文言文,则应有注释,否则将不予釆用;
3、祭仪祭文年代、地区、文稿数量不受限制。
例:
纪念鄞江始祖化孙公八百三十周年庆典
祝文维公元二00五年,岁次乙酉,仲春月望二甲辰日之良辰,值此鄞江始祖化孙公诞辰830周年庆典佳期,.......
龙文区漳滨张氏祭祀
纪念祖上开发造化功德。
于大宗“崇本堂”,每年冬至上午举行祭祀典礼。
组织:
由全社六房头及山仔顶角逐年轮流为主持者,应召集各房协商操办。
经费:
由各房头及社里族亲人士捐资收入支付。
司礼:
大通一人(司仪:
有威望、知礼节、学识渊博、相貌端庄、声音宏亮者任之。
)
施主:
一人(选年老德高望重者任之,代表先祖教诲)
主祭:
宗孙一人,各房及山仔顶角各一人(宗孙应长子孙)计8人。
有前.....
第四节墓志铭墓记要求:
1、标明何县何村以及墓主全称;
2、墓志铭年代、地区、文稿数量不受限制。
3、如是文言文,则应有注释,否则将不予釆用。
例:
张睦公墓志铭
入闽始祖张睦,生于唐代武宗会昌至宣宗大中间。
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
唐僖宗乾符三年,任光禄大夫,其时中原动乱,群雄割据。
......
闽侯县元峰村凤池张氏家朱公墓志铭
旗山东麓元江河畔元峰张氏
原祖张睦来自河南唐朝入闽
............
第五节典故佳话要求:
1、标明何县何村典故佳话;
2、标明此典故佳话出处(何地、何人、何刊物);
3、如是现代的真人真事,应附有可证明其真实性的证件。
4、典故佳话产生年代、地区、文稿数量不受限制;
5、典故佳话必须与张姓人或事相关。
例:
龙海市蔡坂水仙花
水仙花雕刻技艺:
据清乾隆版《龙溪县志》《漳州府志》载:
“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购之。
”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在清代已闻名国内外。
水仙花雕刻分为动物、植物、人物形态以及风景、器具等九大类百余种造型。
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1953年,蔡坂村省级劳动模范张恭阳送十二粒水仙花给毛主席,1959年开始,......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源于唐代张远彦《历代名画记》,又见于明代无名氏的《宣和画谱》。
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
第六节堂号由来要求:
1、标明该堂号的原史出处;
2、堂号数量、地区不受限制。
例:
百忍堂
据《寿张县志》和《旧堂书》载:
东平郡寿张县古贤村(今河南省台前县桥北张村)有一妇孺皆知的姓张的人家,人丁兴盛,男耕女织,勤劳节俭,全家尊老敬幼,团结和睦,是一个典型罕见的大家庭。
......
德远堂
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的妻子华一娘,携次子张光绍,从马头背张屋坪来到塔下肇基。
“塔下”是堪舆大师为华一娘择地建村时“踏下一步即是风水宝地”一语中“踏下”的谐音,该村并无塔。
华一娘率子孙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峡谷两旁建屋垒房,拓荒种地,硬是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随着家族的人丁兴旺,后代子孙们又陆续建起了一座座方圆土楼和吊脚楼。
为了纪念华一娘老祖,后裔们就在“踏下一步”的地方建了一座“张氏家庙”,取名“德远堂”。
第七节诗词文献要求:
1、标明该诗词文献在何县何村何处遗存;
2、标明此诗词文献出处(何地、何人、何刊物);
3、诗词文献作者仅限福建籍张姓;
4、诗词文献不受年代、地区、文稿数量不受限制。
5、该诗词文献在当地当时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或获得县级以上表彰的。
例:
张化孙遗诗(又称外八句)
清河世系源流长,卜处移居闽上杭;
光前孝友垂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
百忍家声思祖道,千秋金鉴慕宗祊;
二九苗裔能凛训,支分富盛姓名香。
第八节宗亲活动要求:
1、标明何县何村何宗祠家庙何时为何事举行活动;
2、简介该活动概况、社会反响、收获等;
3、每一场活动可附图片二张。
例:
闽侯县上街镇厚美村张氏“十代同堂”盛典
“十代同堂”,二次庆贺:
1994年秋,实现“十代同堂”。
上街厚美族亲组团回泽苗拜祖。
30多余辆汽车,并有乐队、十番、高跷以及各种匾额,宛如长龙,绕道福州市区,穿越城门、乌龙江大桥直抵泽苗,行程40余公里。
泽苗族亲盛情接待,办酒席超百桌,并聘请闽剧团演出以增欢乐气氛。
拜祖礼成后,“十代同堂”的踩街队伍环游泽苗7个自然村,盛况空前,引来福州地区各地观光者逾万众。
1999年新春,再次庆贺“十代同堂”。
第九节文化建设要求:
1、主要反映省地市县张氏文化研究会、各县市乡镇村张氏宗祠(理事会)开展张氏文化建设的成果及业绩;
2、应是经验总结而不是流水账。
3、每篇文章文字控制在3000字以內;
4、可附突出有代表性的证书、牌匾或报刊报导以及受到地(市)级以上领导首肯的照片-张。
例:
仙游县敬老奖学铸爱心
2003年,政府批准成立“仙游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氏委员会”。
十三年来,在姓氏源流、谱牒文化、祠堂文化、祖德家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以宗亲联谊为平台,接待台湾、海南岛、广东、厦门、永泰等地宗亲寻根竭祖。
编发《仙游张氏通讯》15期。
胜利完编《仙游张氏族谱》,参加“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
收回张氏总祠,并成功举行间隔70多年的中元祭祀和联谊活动。
2008年,由张氏企业家、宗贤和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有识之士倡议筹资成立“仙游县张氏敬老奖学基金会”。
同年开展有史以来的春节寿星团拜和奖学表彰活动。
九年来,向全县1600多位九十岁及九十岁以上寿星送去礼金和礼品,2011年张茂涨任第三届会长后相继向760多位八十岁以上寿星拜年。
对416位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本科一)的优秀生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在全县产生良好的影响。
我们开展“敬老奖学”活动的做法受到省张委会表彰,被授予“文化事业先进单位”。
莆田市、仙游电视台、仙游今报等新闻媒体做了专题报道。
附:
照片
第十节谱牒编写要求:
1、标明该族谱是何县何村族谱;
2、族谱应是2015年12月以前编修的;
3、收集《族谱》中的主要内容为:
编修时间(含始修、续修、重修不同时间);不同时间的编修人姓名;谱载谱序、世系表(具备谱牒基本要素。
即:
开基祖名、从何地来、开基时间、堂号、历经几次修谱与时间、谱牒版本、字辈诗句、世系年代用箭头流线书写拉串、每年祭祖祭祀活动规定时间、内容)、碑文、祭文、坊墓、重大事件、传记等,但具体内容不必展开。
4、谱牒编排顺序,按省行政区划编排惯例进行。
例:
连江县《高楼张氏族谱》
明隆武二年(1406年)由张承锦等创修以来已历九次修辑。
1914年又经陈若航重修。
谱载黄帝、挥公、杜棠张氏始祖乔公等画像、历次修谱谱序、建祠纪事、名字歌词、男笵传略、职衔秋榜、祭祀弁言、宗祠楹联、入闽世系、高楼系纪总图,以及各房世系图等。
永泰县《嵩口张氏族谱》明洪武十三年(1830年),张致中始修;张清、张诏续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张朝宪三修;淸康熙四年(1685年)张一熙四修;淸雍正十年(1732年)张宗升、张方振五修;……
第四章宗祠家庙
一、编写要求
主要撰写始建人及始建年代、宗祠朝向、历次重修及资金来源、主要负责人、占地和建筑面积、基本结构、平面布局、建筑风格、艺术价值、简介姓氏源流(源出何省何地﹖何时从何地迁入福建﹖本村本姓始祖何人﹖何时从何地迁入本村?
又分别于何时迁往何处?
此章源流文字与第二章内容有些重复,可酌情增减)、很有价值的牌匾、石碑(应有简介)等。
可附上精选的牌匾、石碑、宗祠(家庙)外景正靣照片各一张。
例:
闽侯县洋里乡田垱村张氏宗祠
宗祠座落于闽侯县洋里乡田垱村,属凤池派系。
元朝初期,十四世张乾公由古田梅洋召南里迁入,繁衍至今四十一世,人口一万多(包括外迁)。
宗祠始建于元代,坐亥向巳兼乾巽向,占地面积约800多平方米。
宗祠曾经七次修建。
乾隆辛酉年(1741)重建。
2014年成立宗祠修建理事会,发动宗亲积极捐资。
当年2月动工,2016年10月竣工。
土墙换砖墙,增加雕刻百子千孙石柱,浮雕花岗岩二十四孝图和天官赐福图,恢复进士、解元、文魁、武魁等牌匾。
外逞修建大型停车场和喷水池。
宗祠飞凤冲天形,背靠天湖山峰,面朝卷书案双贵峰,明堂圆聚,水口重重关锁,藏风聚气,确是真龙正穴富饶发祥之福地。
宗祠为单进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四井杠樑,穿门式承柱坐木架,诸宗祠中独特结构,高深合局,尺寸合度,大有气魄,巍然可观。
正座大厅设有神主龛,供奉列祖列宗神主牌,旁边两厢房和回廊,周围土筑风火墙,几百年来祠内樑柱椽板灰尘不粘,更无蜘蛛网,堪称一奇。
大厅内木柱挂满了裔孙敬赠的金字楹联。
回廊两边墙上镶嵌着献资者芳名录石碑。
每年十二月初十日,举行祭祠大典。
附:
新建宗祠照片一张
第五章美丽乡村
一、编写要求
1、被县及以上人民政府授予美丽(文明)乡村称号的;
2、或已按上级规划要求正在建设、並已取得明显成效的乡村;
3、古迹含桥亭、井坊、塔、楼阁、名宅、书院、寺庵境、堂祠、革命纪念性建筑物、古墓、名人墓、摩崖石刻、碑刻;
4、凡县及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