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686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

《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 课件整理.docx

政治经济学课件整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整理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变革

一、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一)“经济”一词的中西比较

(二)古代的经济思想:

1.奴隶主与封建地主贵族的经济思想;

奴隶没有经济思想,封建社会平民的经济思想。

2.色诺芬(前430—355年)《经济论》最早提到“经济”一词,并第一次下定义为“奴隶主家庭经济管理”。

3.这时期人们也在探讨经济问题,但是没有把经济问题作为专门对象研究,其思想夹杂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中。

(三)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1.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莱田(孟克列钦)在《<政治经济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陛下。

1615年)》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概念,“政治”有“社会结构”或者“国家”的意思,标志着经济学研究范围已经是国家或者是社会的经济问题,如对外贸易、航海业、工厂手工业及国家经济政策。

2.背景:

民族国家早就形成,统一的民族经济、国民经济已经开始形成。

3.重商主义学说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还不是科学。

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四)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将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其研究成为科学。

第一,奠定劳动价值论的初步基础;

第二,一定程度上研究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及其分配,揭示封建地主、资本家以及工人之间的对立;

第三,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局限性:

将资本主义制度当成永恒存在的,合乎人性的社会生产形式。

2.时代背景及阶级斗争背景。

(五)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1.19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

马尔萨斯、萨伊、大卫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詹姆斯穆勒及麦克库洛赫);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西尼尔、约翰穆勒、凯里、巴师夏

2.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新的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一个方向:

德国、美国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

另一个方向:

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说:

(奥地利学派庞巴维克、门格尔;数理学派杰文斯、瓦尔拉斯;美国学派克拉克)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歇尔。

3.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凯恩斯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现状。

(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古典经济学时期,研究经济问题的著作大多冠名为“政治经济学”,如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1.政治经济学外延窄,经济学外延宽。

但是似乎应该是“经济科学”。

2.政治经济学强调政治,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

大概来讲,经济学是研究财富问题,从色诺芬以来就是如此,蒙克列钦也没有改变这种传统,否则就不是经济学了。

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被詹姆斯·穆勒(约翰·穆勒之父)概括为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对古典经济学研究对象作一个解释和概括。

  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即财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

不仅是研究活动本身,关键是研究财富活动这形成的各种关系。

人类经济行为涉及两方面关系,人与物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前者如表现为经济行为的生产力方面或资源配置方面或经济运行方面,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后者表现为经济行为的生产关系方面或经济制度方面,如人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

前者的研究内容如供求、成本、价格、效用、利润等,后者研究内容如政治、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影响等。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二者是结合,这也是蒙克列钦传统。

简单讲,就是既研究经济运行,又研究经济制度,并将二者结合。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

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两类:

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

棉花、砖瓦等。

(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属于哪一类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三、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

1.生产力:

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2.生产要素中还包括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信息等。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振兴我国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

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

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有三种: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二、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2)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

(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4)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社会解决制度与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实质及其功能

1.经济制度的含义

2.经济制度的功能

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决定因素

1.生产力是经济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2.正确理解和认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制度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规定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它是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形式和结构的总和。

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和结构,以及由它所决定的分配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形式和结构,包括微观经济运行(企业)、宏观经济运行(政府调控)和运行的基础(市场),其内容有经济决策的形式和结构、经济调节的形式和结构、经济信息的形式和结构、经济管理的形式和结构、经济利益的形式和结构等。

2.经济制度的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破除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研究如何转变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就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及其正常发展所需的保障条件。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探索和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3.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规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及发展方向;而恰当的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制度的运行和完善。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

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

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经济发展的三种形态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平均分配和进行集体劳动。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劳动者本身奴隶,这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是赤裸裸的统治与服从、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地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以及农奴。

封建地主主要通过地租形式对农民进行剥削。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的内容: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1)社会分工。

这是商品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产品的需要。

但仅有分工并不能决定交换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因而不能决定商品存在的必然性。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存在的决定条件。

它决定了不同商品生产者的权利是平等的,需要提高对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产品。

这个条件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区别:

(1)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

(2)产生时间不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具体表现在:

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3.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和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是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特征有:

(1)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2)生产的目的是提高产品交换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

(3)简单商品生产者本人也在自己的经济单位从事劳动。

发达商品经济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其特征有:

(1)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条件的商品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2)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需要。

(3)工人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从事联合劳动。

4.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原因: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

(2)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形式。

(3)商品中的矛盾中隐藏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只有从商品入手,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矛盾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性。

(4)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5)建立在商品分析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第三章商品和货币

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础。

劳动价值论着重研究的是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本章通过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理论的阐述,揭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把握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深刻领会价值规律的内涵。

本章的重点:

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发展的阶段;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和作用形式。

本章的难点: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于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价值的形式价值规律的内涵。

第一节  商品的二因素

一、商品使用价值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体现一定的生活生产关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具有特殊性,它是通过交换用以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的使用价值。

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

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批判“效用决定价值”论及“供求决定价值”论

三、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3)一切有用的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矛盾、互相排斥。

商品只有首先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为了实现价值,又需要先让渡使用价值。

第二节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二、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两者又是不同的、矛盾。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

3.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和其他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节  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

价值的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的量是指价值的大小。

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决定的,但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关系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成败得失的命运。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同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才能胜任的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三、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或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

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的因素:

生产资料的规模、质量和效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程度;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越来越显得重要。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是指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

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的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致使私人劳动不能成为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1)这个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的根源;

(2)这个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3)这个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商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第四节货  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在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在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之上,就叫做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等式:

1只绵羊=2把斧子

在这个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在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等式左端的商品处于主动的地位,它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因此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

处于等式的右端的商品则处于被动地位,它只是充当绵羊的等价物,起着表现左边商品价值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表现为他们相互依存,少了任何一方就不成其为价值形式。

对立表现为等式两边的商品不能同时处于相同的形式。

在简单价值形式下,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物的这种社会性质还表现得不充分。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经常地同其他许多商品相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被一系列不同的商品表现出来,就叫着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等式:

1只绵羊=2把斧子

        =3公斤茶叶

=5公斤盐

=1克黄金

=若干其他商品

这个价值形式使得商品的价值本身第一次真正地被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表现得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

但这个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局限性,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仍不充分,商品交换比较困难。

3.一般的价值形式。

当一种商品从众多的商品中分离出来,并与一切商品交换,因而成为其他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时,价值形式便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

等式:

2把斧子=

  3公斤茶叶=

5公斤盐=1只绵羊

1克黄金=

若干其他商品=

从扩大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变,它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使得商品交换成为通过媒介物进行交换,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价值形式的局限在于不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

4.货币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他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等式:

2把斧子=

  3公斤茶叶=

5公斤盐=1克黄金

1只绵羊=

若干其他商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自发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的必然结果。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作为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作为货币又是特殊商品:

(10它是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存在的,是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材料。

(2)货币的使用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是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一般剩余价值。

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要求货币自身的量能够计量,在技术上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