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400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

《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docx

高二语文诗词赏析专题随堂讲义五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

(五)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并结合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情。

答:

【易错点点睛】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自把孤樽孹蟹斟”“一江秋色无人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期中“自”“孤樽”等词是关键。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可以概括为:

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可以概括为:

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专题测试】1: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易错点点睛】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

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何来枯荷的响声,原来未眠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分为特点。

诗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

幽寂、荒凉、冷清。

情景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

凄凉悲怆。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应是孤独、寂寞、伤感。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诗歌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物,阵阵捣衣声是触发起无线的愁肠。

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

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专题测试】2: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例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易错点点睛】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

评析“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实际就是表明,这两个字用得好,所以表明好与不好的看法这一步实际可以不谈。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二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穿”字是穿梭行走。

“数”是细数。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二字所描述的景象。

“穿”字描写了诗人肚子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

“数”形象地道出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的神态。

第四步,说说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已经,或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寂、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就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寂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专题测试】3:

阅读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答:

【易错点点睛】

第一步。

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名“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向,使诗歌内容虽多而集中。

第四步,紧扣要点,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书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名“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专题测试】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

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例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赞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略加分析。

答:

【易错点点睛】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本诗的语言特色是:

朴素率真。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过程红心理展露无疑。

感情朴实,流露自然。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朴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

第四步。

接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犹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专题测试】5: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例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阙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

【易错点点睛】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了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

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

景中见情,情寓景中。

第三步,梳理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女湖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对离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了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

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

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专题测试】6: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例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看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

【易错点点睛】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明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一是指,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

第二步,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的生活活力,是叶的本质美。

“看叶”,绿影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

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

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一是说,这张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

通过这一包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走着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众人的审美趣味。

【专题测试】7:

阅读下面一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例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答:

【易错点点睛】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本词是“咏梅之作”/本词是“怀人之作”。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是咏梅之作。

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或直接或间接写梅。

上阕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雨“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

下阕岁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是怀人之作。

上阕写梅。

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见上文)。

【专题测试】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那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例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

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答:

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

【易错点点睛】

这首诗题为“裴给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诗中没有直接出现“白牡丹”一语,只是在第二句写“争赏街西紫牡丹”,那么就要好好想一想,第三句中的“玉盘”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体。

回答是肯定的。

这样,解答本题也就不是很难了。

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专题测试】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在本诗歌中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例1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通过在谢朓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苦闷,也流露出了的思想。

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

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易错点点睛】看作者。

孟子说过“知人论世”,意思就是要通过了解作者来推测印证其创作。

还有人说过“诗如其人”,说的就是诗歌就其特点来看,它就是诗人的内心情感的外露。

因此作者的身世、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诗作,与诗作发生必然的联系。

所以看作者,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解读诗歌很有帮助。

李白对现实不满,但是有豪放的性格,把握了这点,诗歌的主旨就很好理解了。

对现实不满,自然郁闷,豪放,自然就有发泄,借酒浇愁。

1.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消极避世;直抒胸臆。

2.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

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

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

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专题测试】10: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例子11:

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

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师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凯非常反感。

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

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

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

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

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易错点点睛】看注释,破解难点。

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地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

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

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须充分利用诗下的“注”,并借助许凯的“评论”来读懂诗意。

许凯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

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他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

如果按照许凯那种意见,我们可以改诗句为“国破家亡在此朝”,但诗味全无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错,反而以小见大,富有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答案答题意思对即可)

【专题测试】11:

鉴赏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完成诗后各题。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

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

指秋天。

③南冠:

指囚徒。

④玄鬓:

指蝉。

①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②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例子12: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易错点点睛】看题干,参透诗歌提示。

有些试题,命题者为了使学生在鉴赏时不至于误入歧途,往往有意识的要在问题前面加以必要的引导,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应该仔细阅读,这样才会势如破竹,破解诗歌主旨。

对于这首诗在鉴赏时,题干上一句“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已经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交代得非常清楚了。

顺着提示细心阅读,加以提炼很容易就能找到试题的答案:

“水影明如练”属于静景描写,“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属于动景描写,两者和谐统一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一句中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

【专题测试】12:

阅读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完成诗后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人写送别,常表露出一种愁苦、无奈,或凄凉伤感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从“景”与“情”两方面给予简要赏析。

例子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易错点点睛】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可以作为第一层次;后四句,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为第二层次。

【专题测试】13: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长歌行》鉴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例14: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易错点点睛】

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写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问: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西北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北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步骤二)

【专题测试】14:

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

(8分)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

李白。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

例15: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易错点点睛】看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

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

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专题测试】1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