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338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绿色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绿色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绿色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绿色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经济.docx

《绿色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经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经济.docx

绿色经济

关于经济发展前景由“黑”变“绿”的思考

——让绿色经济由影响转变为主导我们的生活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华硕能源比重。

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设>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2、23页

改革开放初期,著名的“白猫黑猫”理论曾经给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粗放型发展经济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可持续发展这只“绿猫”有可能成为中国新一轮增长的方向。

现在的中国不能走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黑色模式”,需要启动“绿色经济”,从“黑猫”模式过渡到“绿猫”模式。

近年来,“低碳”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已开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必将对我国从“高碳”向“低碳”转变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从“十一五”的节能减排到“十二五”的低碳经济,不仅是理念的重大改变,更表明我们的发展思路和眼光更为长远。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低碳生活”、“低碳消费”渐成时尚。

那么,到底什么是“低碳”?

“低碳”对于国家发展、企业生存和人民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1、低碳经济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历史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度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次“碳”:

“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

“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低碳经济,中国发展新模式

低碳经济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主权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

为此,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

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

美国、日本、欧洲已经在低碳产业领域投下了重注,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特别强调,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

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革,所以它是为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2、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模式是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开始向各行各业延伸。

“低碳经济模式”,它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各行各业的特性制定高标准环境治理措施的要求,满足了社会对低碳排放的需求,也满足了企业的市场需求,使企业得到更好的社会形象,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低碳生态产业集群,是用生态工业园的理念与模式来发展和管理的低碳产业集群。

投资、研发、生产、分销以及相关的工程建设、BOT项目投资等。

我们与各地政府、工商企业进行紧密地合作,协助城市、农村、工业区、工厂、学校、医院、社区等进行低碳生态规划与节能规划,并参与生态项目(垃圾处理水处理)与能源项目的直接投资(BOT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新模式。

低碳经济是将传统的高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的低碳发展为方向,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种发展模式是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等效的经济产出,以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低成本发展、低代价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通过温室气体的捕集、温室气体的埋存、低碳或零碳新能源等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规模。

换句话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理想状态是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3、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新选择

从“九五”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虽然单位GDP资源、能源和废弃物排放强度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还相当严重。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为核心,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采用法律、行政、经济、工程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社会系统。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它要求认识并尊重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社会形态的描述,而低碳经济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

要建设“两型”社会必须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而低碳经济就是体现可持续种发展本质的经济模式,因此,它必然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措施,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

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

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石油、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

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

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即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

但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的发展,我国的资源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更何况还要给子孙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所发生的深刻变革。

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我国刻不容缓的现实压力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所负责任大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

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1、低碳经济是一种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及信息化浪潮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人类将走向低碳化时代,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的经济衰退还孕育着以新技术为引导、新经济增长模式为基础的经济革命。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反思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思考未来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能源清洁开发、GDP绿色增长;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在低碳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性技术创新上还没有完全拉开差距。

我国应重视并及时把握这一潜在的产业革命的机会,加快部署,为我国未来长期的经济增长奠定技术与产业基础。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

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低碳经济转型。

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经济的发展模式,从长远和全局的视角,规划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积极创造有利的环境。

2、发展低碳经济应该立足于国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国际上先进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应当积极借鉴。

在目前及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应该结合国情,有序地、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积极推进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秩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

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应该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节能应当是我国长期优先坚持的战略,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

3、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

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

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中远期(如2030年、2050年)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

在政策方面,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

由于碳税的税率由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低碳能源的税负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因此它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作用。

4、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

一方面,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锁定效应”。

低碳技术主要指那些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的碳中性的技术。

低碳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依赖于其发展的路径。

一种技术的市场份额不只取决于市场偏好和技术可能性,而且还依赖于报酬递增和历史小事件,两者联合作用可能导致次优技术占主导地位,从而产生某种锁定效应。

这也同样适用于制度方面。

由于现代技术系统深深嵌入在制度结构之中,导致技术锁定与制度锁定的因素相互作用,加剧了技术锁定。

技术锁定和制度锁定理论对于低碳技术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如果能尽早研发新技术并配合以相应措施,那么稳定温室气体浓度的成本将大幅下降。

比如将二氧化碳稳定在500体积浓度,相比正常情况下的技术变化率,加快技术创新和应用可有效降低所花费的成本。

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创新需要创新系统的支持。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有较大比重,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也相应较高。

从目前形势看,低碳技术将是未来全球竞争中的战略制高点。

发达国家很可能会利用其技术优势,推行与碳有关的交易规则制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低碳技术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创新需要系统对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的支持。

对单个技术及其发展方式最恰当的理解是将其作为更广泛的技术和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

低碳技术创新需要创新系统的支持,这一创新系统涉及国家、区域、部门创新系统以及技术系统等诸多方面。

5、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减排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持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中期,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长期,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

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将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

6、构建以点带面的低碳经济试点区

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

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

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了“低碳城市”。

7、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

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发展低碳经济谨防落入碳陷阱

全球都在谈低碳,碳税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将争取在5年内推出碳税的相关政策。

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多地冲击我们的眼球,一种说法也甚器尘上: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好准备,试图以“碳关税”的形式,在碳排放方面给中国的出口企业设置一道很难逾越的“壁垒”,对高耗能进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经济学有很多不同的分析经济活动的方法,但有一点是相通的:

社会经济若想正常运转,社会中的某种普遍性的经济行为必须是财务上为正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憎恨由政府强力控制下用分配到具体企业节能减排指标的手段来约束企业的化石能源消耗(不然政客们就别想赢得选举),因为这在财务上,至少在发达国家工业基础条件下的财务上,净节能减排是财务为负的,这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

在很多学者专家大肆宣传碳经济、碳货币的时候,很可能,我们会给自己下一个“套”。

碳经济中一项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内容就是清洁发展机制。

很多不了解清洁发展机制规定的人认为,我们从碳经济中获得了“额外的”收益,殊不知清洁发展机制的运行条件中就规定了一项叫“额外性”,额外性规定如果中国企业想通过交易其所上马的节能减排项目所获得的减排权来获得经费,那么这个项目除去清洁发展机制资金后必须要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也就说如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来购买中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减排权,那么这些项目就必然在经济上不可实现。

如果中国的节能减排项目全部依赖外国的碳经济,那么,中国的节能减排事业显然很被动!

“低碳”作为一种社会的和经济的指标,与各国的政治经济需求、金融资本的介入有很大的关系。

从2006年开始,国际上已经出现了“碳交易”市场,并以“碳配额”为标的,进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易和制约,形成了一种市场机制,把碳排放量作为一种商品。

目前发达国家倡导碳经济的目的是为开征“碳关税”、实施国际贸易“碳壁垒”做铺垫。

但是,如果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如果把排放权限于对碳的排放,仅把它界定为商品交易的标的和价值量,我们将会跌入“低碳经济”和“碳配额”的陷阱里。

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什么总是联系在一起?

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把新能源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且希望发展中国家也把新能源作为重心,这样他们就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占据主动,然而,我国国情不同,国民还有大量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不能寄托在新能源产业之上,而依然需要仰仗传统的产业发展与升级。

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沿着美欧低碳经济的路子往前走。

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碳能源的供给,关键是有低碳技术的支撑。

迄今为止,大量的低碳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发达国家所推荐的一些低碳技术的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如英国壳牌公司曾提议把他们的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作为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然后算作壳牌公司的碳减排量。

二氧化碳在地下很不安全,想避免“碳陷阱”,我国必须加快发展低碳技术,加大低碳技术等研发力度。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不能大跃进,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最终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不能盲目地让西方发达国家牵着鼻子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