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3885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docx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精选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467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470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474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477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482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487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496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

皮肤、粘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

次要症状:

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血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用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

(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

(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

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

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

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

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

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

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

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

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

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推荐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

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紫草、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3.阴虚火旺证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

4.气不摄血证

治法:

益气健脾摄血

推荐方药:

归脾汤加减,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

(5)兼证加减

a.血瘀明显:

加积雪草、丹参、红花、水蛭、桃仁、泽兰等。

b.兼湿热:

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

c.兼湿浊:

加黄连、大黄、蒲公英、附子等。

d.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砂仁、木香等。

e.关节肿痛者加秦艽、忍冬藤、牛膝、桑枝等。

(二)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药注射液、中成药。

1.丹参制剂:

有血瘀表现者丹参制剂(复方丹参、丹参酮、香丹、丹红等)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

2.清开灵、穿心莲内酯或热毒宁:

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适合于兼有风热症状者。

3.中成药:

血瘀明显者可使用复方丹参片;胃肠道有出血者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有风热证者可选用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口服液等。

紫癜反复发作者可选择雷公藤多苷片。

(三)中药熏蒸疗法

可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方药。

参考用方如下:

1.血热妄行和阴虚火旺型可选用:

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当归、地肤子、苦参、红花。

2.风热伤络型可选用:

苦参、百部、赤芍、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红花。

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设定适宜温度和时间。

(四)儿科基础治疗

1.营养支持疗法可选用维生素、电解质等。

2.合并感染时治疗:

可短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支原体、抗病毒药物等。

(五)护理

1.一般护理:

包括房间、床铺、生命体征的测量等。

2.饮食护理:

忌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和煎炸、炙烤、油腻、硬固之品;根据患儿体质制定饮食计划。

3.情志护理:

向病人介绍本病知识,减轻紧张及恐惧心理,保持心态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1.中医证候学评价

通过中医四诊信息动态分析,观察中医证候改变。

2.疾病病情变化评价

临床缓解皮肤紫癜消失,关节疼痛、腹痛消失,评价点之前1周无反复。

显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有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减少30%~50%。

无效紫癜仍反复发作,出现次数、数量与治疗前减少小于30%或较前加重。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

或有轻度发绀。

1.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肺部听诊:

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血象:

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

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l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

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2.4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

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1.风热闭肺证:

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

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毒热闭肺证:

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与阴虚肺热证)

在肺炎病程恢复期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表现有多汗、胃肠功能紊乱、体质虚弱或肺部啰音经久不消者。

(1)阴虚肺热证可有低热不退,咳嗽少痰,盗汗,面色潮红,唇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指纹紫。

(2)肺脾气虚证可有咳少痰多,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自汗食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或指纹淡红。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药汤剂

(1)风热闭肺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开闭

推荐方药: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2)痰热闭肺证

治法:

清热涤痰,泄肺开闭

推荐方药: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蒌壳、桑白皮。

(3)毒热闭肺证

治法:

清热解毒,泄肺开闭

推荐方药: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甘草、知母。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

治法:

健脾益气,宣肺化痰

推荐方药: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人参、白术、云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

(5)正虚邪恋证(阴虚肺热证)

治法:

清热宣肺,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

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玄参、贝母、生甘草。

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内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煮散剂服用方法:

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

3.中成药

辨证选择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猴枣散等。

(二)中药注射液

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

(三)外治法

1.药物敷胸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各证型。

2.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

3.肺炎贴经皮治疗,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或肺部听诊有明显的湿性罗音者。

4.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

5.药物敷脐疗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者。

6.中药灌肠法,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

7.拔罐疗法;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

8.天灸疗法(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者。

(四)护理

1.室内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40%~50%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

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

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

1.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情况

2.体征:

肺部罗音改善情况;

3.理化指标:

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二)疗效判断

临床痊愈:

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消失,其它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消失或X线全胸片阴影明显吸收。

显效:

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体征明显好转。

有效:

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

无效:

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根据年龄、潜在的原因及部位不同,将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

具体判断条件见表1:

表1:

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

年龄(岁)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次∕年)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次∕年)

反复气管支气管炎

反复肺炎

0—2岁

2+—5岁

5+—14岁

7

6

5

3

2

2

2

2

2

注:

(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因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是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二)证候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

1.肺脾气虚证:

屡受外邪,咳喘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咳嗽多汗,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弱,指纹淡。

2.气阴两虚证:

反复感冒,手足心热,低热,盗汗,神疲乏力,平时多汗,口干喜饮,纳呆食少,肌肉松弛,咽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3.肺胃积热证:

反复感冒,口渴,伴口臭或口舌生疮,夜寐欠安,纳差,大便干,咽红,舌红,苔厚或黄,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肺脾气虚证

治法:

补益肺脾。

推荐方药:

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山药、煅牡蛎、陈皮、甘草。

中成药:

童康片、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气阴两虚证

治法:

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

玉屏风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黄芪、防风、白术、沙参、麦冬、五味子、鸡内金、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中成药:

槐杞黄颗粒等。

3.肺胃积热证

治法:

清宣肺胃。

推荐方药:

凉膈散加减。

连翘、栀子、黄芩、薄荷、桔梗、牛蒡子、芦根、大黄、朴硝、竹叶、生石膏、甘草。

(二)其他疗法

1.捏脊疗法:

操作时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

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

每次反复捏6遍。

每天捏1次,每周治疗5天,4周为1疗程。

2.穴位注射法:

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

常规注射消毒,得气后注射,每次每穴0.2~0.3ml。

隔3~4天注射1次,1周2次,4周为1疗程。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

随访12个月,呼吸道感染次数和病情符合同年龄组正常标准。

显效:

随访12个月,呼吸道感染次数较疗前平均数减少2/3以上。

进步:

随访12个月,呼吸道感染次数较疗前平均数减少1/3~2/3。

无效:

随访12个月,呼吸道感染次数较疗前平均数减少<1/3。

(二)评价方法

1.疗效观察时间应在1年以上,注意排除随访期间的混杂因素,同时在进行疗效比较的时候要考虑中医药干预的季节性。

2.疗效评价在强调呼吸道感染次数的同时,还可包括病情轻重(上感、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病程长短(患病天数)等内容。

3.在疾病疗效评价的同时,宜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的评价,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药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哮喘)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发作前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或突然发作。

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伴呼气延长;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4)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或闻及湿性啰音,心率增快。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

大部分患儿特异性IgE明显升高。

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

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

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将哮喘分为三期:

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1)急性发作期:

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两肺听诊闻及哮鸣音。

(2)慢性持续期:

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3)临床缓解期:

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4.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临床特点

轻度

中度

重度

危重度

气短

走路时

说话时

休息时

体位

可平卧

喜坐位

前弓位

讲话方式

能成句

成短句

说单字

难以说话

精神意识

可有焦虑烦躁

常焦虑烦躁

常焦虑烦躁

嗜睡、意识模糊

呼吸频率

轻度增加

增加

明显增加

减慢或不规则

辅助呼吸肌活动及三凹征

常无

可有

通常有

胸腹反常运动

哮鸣音

散在、呼气末期

响亮、弥漫

响亮、弥漫、双相

减弱乃至消失

注:

只要存在某项严重程度的指标(不必全部指标存在),就可归入该严重程度

(二)证候诊断

1.急性发作期

(1)寒性哮喘:

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多白沫,鼻流清涕,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浮滑。

(2)热性哮喘:

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稠色黄,鼻流浊涕,发热面红,口干咽红,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3)外寒里热:

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黏色黄,鼻流清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滑数。

(4)虚实夹杂:

咳喘持续发作,喘促胸满,端坐抬肩,不能平卧,面色晦滞带青,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无力。

2.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1)痰瘀内伏证:

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缓解,咳嗽减轻,痰液减少,面色如常,二便调,纳增,夜寐安。

舌淡或淡暗,苔薄腻。

脉弦滑。

(2)肺气亏虚证:

乏力自汗,易于感冒,面色淡白。

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3)脾气亏虚证:

食少便溏,倦怠乏力,面色少华。

舌淡苔少,脉缓无力。

(4)肾气亏虚证:

动则气促,面色淡白,形寒畏冷,下肢欠温,小便清长。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急性发作期

(1)寒性哮喘证

治法:

温肺化痰、降气平喘。

推荐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苏子、制半夏、白芍、甘草等。

中成药:

小青龙口服液等。

(2)热性哮喘证

治法:

清肺化痰、降气平喘。

推荐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杏仁、生石膏、地龙、葶苈子、甘草等。

中成药:

咳喘宁口服液等。

(3)外寒里热证

治法:

解表清里,止咳定喘。

推荐方药:

大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桂枝、生姜、生石膏、白芍、黄芩、五味子、甘草等。

(4)虚实夹杂证

治法:

温肺平喘,补肾纳气。

推荐方药:

参附龙牡汤加减。

党参、制附子、细辛、煅龙骨、煅牡蛎、苏子、甘草等。

2.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1)痰瘀内伏证

治法:

化痰止咳。

推荐方药:

二陈汤加桃仁。

陈皮、姜半夏、茯苓、桃仁、甘草等。

(2)肺气亏虚证

治法:

益肺固表。

推荐方药:

玉屏风散加减。

生黄芪、白术、防风、甘草等。

中成药:

玉屏风颗粒或玉屏风冲剂等。

(3)脾气亏虚证

治法:

健脾化痰

推荐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等。

(4)肾气亏虚证

治法:

补肾益气

推荐方药:

金匮肾气丸加减。

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甘草等。

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等。

(二)特色疗法

1.急性发作期

(1)针灸疗法:

主要取定喘、天突、内关等穴位。

2.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1)穴位敷贴

适应症:

年龄在3~16周岁;未合并其他病症;对治疗药物或治疗仪不过敏。

操作方法:

取白芥子、细辛、甘遂等中药按一定比例加工粉碎,用生姜汁调制成干湿适中的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3cm、厚度为0.5cm左右的药饼,敷在患者双侧定喘、肺俞、膏肓等穴位上,每次数十分钟至数小时,每周治疗1~2次,共治疗3~6次。

可加用经络导平治疗仪等仪器。

注意事项:

治疗时避免电扇、空调直吹;治疗当日忌食酸冷、辛辣、油腻等食物。

敷药后,有些患儿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些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

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应及时取下药物,用温水冲洗局部。

(2)膏方(冬至时开展)

推荐方药:

玉屏风散、人参五味子汤、四君子汤、补肾地黄丸、二陈汤等。

胶类主要用阿胶,配料主要为冰糖、料酒等。

制作方法(可由定点的中药店代为制作):

将药浸一宿,武火煎取三汁,沉淀沥清;文火收膏,加入料酒烊化的阿胶、冰糖,熬至滴水成珠为度。

服用方法:

一般在冬至前2周开出膏方,冬至后开始服用,每次一汤匙,2次/d,用温开水调服。

每料膏方约服2个月。

注意事项:

期间如遇感冒、食滞、腹泻等需暂停数天。

(三)预防调护

1.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应用阿司匹林药物及食用含添加剂的食物等;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被动吸烟、漆味,饮用冰冷饮料等。

2.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小儿哮喘密切相关。

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病灶,如及时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扁桃体炎、龋齿等。

3.避免过劳、淋雨、剧烈运动及精神情绪方面的刺激。

4.注意气候变化,居室宜空气流通,保证适宜湿度,阳光充足。

冬季要保暖,夏季要凉爽通风。

5、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酸甜及鱼虾等海鲜食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痊愈:

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平时基本不发作,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也不需用药即可缓解,两肺听诊无喘鸣音。

2.显效:

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时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两肺听诊偶闻及喘鸣音。

3.有效:

哮喘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发作时症状较前有所减轻,两肺听诊可闻及少许喘鸣音。

4.无效:

哮喘发作次数及发作时症状均无改善,两肺听诊时闻及喘鸣音。

(二)评价方法

小儿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临床疗效的评价主要以发作次数、病情程度等方面为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作为参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

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