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829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猪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表、附图:

一、项目区位置图

二、项目财务表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项目摘要

1.1.1项目名称:

万头微生态发酵床养殖猪基地建设项目

1.1.2建设性质:

新建

1.1.3项目建设单位:

有限公司

1.1.4法人代表:

1.1.5项目建设地址:

1.1.6建设期限:

2009年3月~2010年11月

1.1.7建设内容与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设备购置,配套辅助工程和种猪引进四方面;土建工程包括新建饲料加工车间及仓库3790平方米,新建标准化猪舍64475平方米,建设办公生活用房1500平方米,修建1000M3的沼气池,引进先进饲料加工生产线2条;设备购置:

饲料加工及饲养机械设备;猪舍内设备及其他设施;引进优良种猪1175头。

建设规模:

年养殖规模为6万头,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猪7920头,商品猪28506头;生产生猪配合饲料3万吨。

1.1.8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5012.7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923.68万元,流动资金900万元,建设期利息189.11万元。

1.2编制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1.2.1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1.2.2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

1.2.3《地区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1.2.4《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2.5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1.2.6《猪养殖技术》;

1.2.7项目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微生态万头猪养殖基地利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发酵床养猪技术进行标准化生态养殖生猪,具有“三省一增零排放”(即省工省料省水,农民增收,减少污染物和能源排放直至到零)的优势。

该技术是一种无污染、环保型高效畜牧业养殖实用技术,非常适应于青海乃至广大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首要选择,也是当前国家提倡依靠科技、促进节能减派、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微生物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不仅解决了生猪养殖的粪尿处理和恶臭的难题,能够减少猪的疾病,提高猪肉的品质,以此来促进养猪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采用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可变废为宝,通过节约能源来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项目建成运行后,年新增生产生猪配合饲料3万吨,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猪7920头,商品猪28506头。

正常年销售收入为5652.16万元,创利税327.70万元。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24%,财务净现值7698.44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6.61年,可有效促进生态养殖规模化发展,增加企业和农户养猪效益,加快畜牧业科技推广步伐,提高人民的群众生活水平。

经济效益显著。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背景

养猪业是青海省广大农民种地之外赖以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多项扶持养猪的政策和措施之后,青海省养猪业始终保持了平衡发展的态势。

据统计,2006年底,全省共存栏生猪105.55万头,与2001年相比,增加2.35万头,增长2.28%,其中适繁母猪存栏8.41万头,增加1.13万头,增长15.53%。

2006年共出栏生猪128.44万头,出栏率达到122.18%,与2001年相比,出栏量增加27.04万头,增长26.67%,年均递增4.84%,出栏率提高14.68个百分点。

全省猪肉产量达到9.09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3.46%,与2001年相比,产量增加2.05万吨,增长29.12%,年均递增5.24%,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1.56个百分点。

但由于受自然生态条件制约,适宜发展养猪生产的区域集中在东部农区,养猪生产中主要的饲料原粮如玉米、豆粕本省产量有限,需大量从省外购入,使我省生猪生产成本高于外省,加之我省生猪养猪生产目前仍以分散养殖为主,饲养随意性强,饲喂不科学,造成猪肉质量相对较差,市场竞争力弱,在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下,难以与省外生猪形成竞争,造成饲养不能满足本省需求。

据相关资料反映,我省每年需从省外购入约50万头肥猪、30万头仔猪以平衡本省市场。

因此,如何选择先进实用的养猪技术,进一步节约饲料和人力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和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最大化的养猪效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采取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来增强生猪生产市场竞争力,促进生猪养殖发展,提高自给能力,是我省今后必需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改变农业生产中投入品使用随意、生产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国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建设,发展标准化生产,对于解决我省目前养猪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模式。

通过大力推进微生态养猪生产基地建设,统一养猪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统一品种构成、统一饲料使用;相比传统的养猪技术,采用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养猪不仅能节约70%的用水,还可以节约1/3饲料和50%的劳动力,而且排放少,污染也少,可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有效增强我省生猪市场竞争力,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发展。

1、国家产业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继续实施种子工程。

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

我省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也着重畜牧业良种推广、示范基地、科技入户等项目建设。

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延伸和拓宽,各类资源的使用量逐年扩大,保护环境和资源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循环农业则是解决资源不足的和浪费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目前国家扶持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2、行业发展规划

养猪业是我国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养猪业符合国家的畜牧业发展规划。

近几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以及饮食结构的不断优化,人们对猪肉品质和猪肉的生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猪肉深加工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猪肉制品受到人们的关注,肉制鲜嫩的瘦肉型猪肉已经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消费量最大的主要肉食品之一,人们对高品质猪肉的数量需求也出现了大量的增加。

同时由于全球在关注环保问题,人们的绿色、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

如何在增加猪肉产量的同时又兼顾环境因素,已经突出的摆在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首要位置。

与此同时,现代养猪业已经向节约、环保、健康、经济的方向转变,采取新型发酵床养猪普遍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新型发酵床养猪技术,是新型的环保养猪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发酵床主要依靠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猪的粪便,来开发新的饲料,让猪的排泄物能够更多的被重新利用,不仅排放少,污染轻,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约养猪的饲料和成本。

通过建设微生态万头猪养殖基地项目,向社会提供优良种猪和猪肉不仅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也符合畜牧业养殖行业发展长远规划所提出的要求(2008年国家出台了生猪养殖的优惠政策:

新建出栏万头以上,5000头以上,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分别一次性给予40万、20万、10万元的奖励)。

根据《平安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该县畜牧业工作突出疫病防治,优化畜种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良种繁育、动物疫病控制、畜产品安全和饲料生产等体系建设步伐,强化科技服务,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畜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基地化养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宗旨,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畜牧业商品化、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发展“两高一优”畜牧业。

因此,本项目符合也国家、省、地、县有关畜牧养殖业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2.2项目建设的理由

2.2.1是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及时把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把畜牧业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当前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畜产品品种结构,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资源、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把畜牧业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来,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生猪养殖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猪肉也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副食品,发展并稳定生猪生产、是妥善解决生猪市场供应问题,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2.2.2是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海东全区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畜产品已从长期数量短缺和解决温饱型向追求高质量高品质方向转变和发展。

畜产品市场竞争,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都决定了畜牧业必须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本项目充分利用循环农业的运行机制,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减少投入,循环利用,这样对于提升产业层次,改善生态环境,增进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对加快对海东地区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生猪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猪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质猪肉产品出口创汇以及迎接市场挑战和竞争等方面,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2.3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畜牧业对社会的作用和发展意义不难看出,加快发展畜牧业发展可以使粮食作物转化增值,也可以促进种植业尤其是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的发展。

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不仅可以带动饲料、食品、皮革、加工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快速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可以说,畜牧业既是支柱产业,又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能够促进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对周边地区起到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通过改变农民养猪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提升群众养猪的积极性,以此来鼓励和推动全区生猪的品种改良进程和养猪产业的发展势头,对提高全区的生猪良种覆盖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养猪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很产业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2.4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

本项目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按照“一村一品”进行产业布局,“同源引种、分段饲养、全进全出、四良配套”方式组织生产,实现生产过程及产品的双绿色生产模式,完成从农村小生产,到城市大市场的产业化发展。

通过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统一市场生产行为,实行电脑化和网络化管理,及时向农户发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市场信息新动态等,为农户的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同时进一步加快标准化生产体系、产业化运作创新体系和产品品牌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为促进海东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畜禽养殖生产方式转变、品牌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示范。

2.3项目法人基本情况

有限公司是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而成立的一家专门从事农牧业收购、加工和经营以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综合加工企业,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占地面积25亩,企业总资产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50万元。

现有员工50余名,其中:

专业技术人员8名。

公司于2008年6月开始组织专人进行市场调研,决定多方筹集资金引进目前最先进的微生态养猪技术,在行署所在地县建设实施本项目,将本项目建设成为集良种繁育、种猪生产、循环农业、科研于一体的海东地区最大的生猪标准化生产养殖基地,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带动农民群众收入的快速增加。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海东地委、行暑所在地平安县,属于湟水二号阶地。

地理位置东径101°49’~102°10’、北纬36°15’~36°34’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23公里,平均海拔2066—2300米。

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300—600毫米之间。

西部距离省会西宁市35公里,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

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八乡一镇。

3.1.2自然资源状况

项目区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干旱少雨。

热量资源水平分布不均衡,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

年平均降水量285.17mm,年平均蒸发量1566.4mm;年平均气温6.8℃;平均最高气温24.7℃;平均最低气温-l4.4℃;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2.7m/s;最大风速22m/s,多为东风。

最大冻土深度1.34m。

平安县境内水资源较丰富,湟水自西向东流经北部地区,成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境内流长31.2公里,过境段平均径流量12.14亿立方米。

县内地表水来源于三合沟、白沈沟、巴藏沟3条主要沟道,集中了全县95.8%的水量。

项目区各乡耕层土壤养分平均值有机质为1.63%,耕作土壤养分,以耕种淋溶黑钙土、耕种黑钙土养分含量最高。

但是耕种淋溶黑钙土有缺钾的趋势,应注意施用钾肥;氮磷均丰富,因此脑山应控氮并适量施用磷肥、钾肥。

耕种栗钙土、白黄土、红黄土肥力为中等,缺氮、磷面不缺钾。

其它各种土壤也缺氮、磷要素。

是耕地和农村城镇主要分布区,小适宜进行多种经营。

优越的气候和饲养环境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3.1.3社会经济状况

平安县辖五乡三镇,行政村111个,城镇人口约34889人。

2007年平安县国民生产总值15.91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52亿元,占总产值的5.1%,第二产业产值6.61亿元,占总产值的15.59%,第三产业产值7.78亿元,占14%。

全县财政收入5056万元,同比增长33.8%,其中: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35万元,同比增长13.5%。

项目区地理条件独特,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

3.1.4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平安县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这个目标,以增强畜牧业生产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全面推广“建保温棚、种优质草、喂配合料、养良种畜”的养殖模式。

进一步扩大牛羊“西繁东育”规模,在继续实施投资20万元的“畜禽良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平安县骆驼堡村仔猪繁育建设项目”和“沈家村生猪养殖示范项目”。

同时,以扶持龙头企业和养殖协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产业化,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养殖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

因地制宜,着力构建城郊奶牛、川水地区瘦肉型商品猪、浅山地区肉牛、脑山地区肉羊四个畜牧业特色产业区,全面提高牲畜品质,优化畜种结构,促进全县畜牧业经济大发展。

 畜牧业作为平安县农村的重要经济来源,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得到重视和发展,养殖范围遍布全县,养猪业相当发达。

据统计,截至2007年10月份,全县草食畜存栏10.9万头(只),繁殖草食畜4.98万头(只),出栏草食畜6.7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5739.8吨,禽蛋611吨,牛奶2264吨。

3.1.5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平安县小峡镇柳湾村及周边地区。

小峡镇选择基础较好的行政村与农牧公司建立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合作养猪的关系,以满足本项目建设和农户生产的需求,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户经营,科学养殖,配套服务”的原则,养殖基地址选择在小峡镇柳湾村,租赁该村土地200亩,该地东西走向,坐北向南,距离109国道1.5公里,距离居民生活区500米以上,东、西、北面为村民耕地,南面为南山,地势南高北低。

场区周围5公里范围内无采矿场、大型化工厂等污染源。

该处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

该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原材料及加工成品进出方便,通讯设施齐全,水、电供应充足,拟建养猪基地地点选择较为理想,适合养猪产业的发展。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政策环境

“十一五”期间平安县将通过采取先进、实用技术的畜牧业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措施,将畜牧业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末,猪出栏达6.73万头。

实行发展农业产业化道路,并把此项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相应制定出一系列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本项目的建设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3.2.2资源优势

平安县海拔2066—4167米,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464—2881小时,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电力供应充足,通讯发达。

平安县是暖棚养猪的发源地,群众育肥牛羊和养猪经验丰富,“石沟沿式养猪法”在全省得到了推广,已成为“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的“双赢”工程,暖棚畜舍逐年增加,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分散养殖,群众传统养殖观念改变和科技应用推广意识的提高,科学饲养和原种培育技术日趋完善,生猪种苗大多数采用二元、三元杂交繁育选种,已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3.2.3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项目区陆路四通八达。

镇乡之间互通地级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形成了一个通畅方便的陆上交通网络,运输方便。

同时,邮政通讯网络发达,网点分布广,通讯便利。

3.3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3.3.1主要制约因素

3.3.1.1  区域经济体总量不大,缺少支柱产业的带动,发展后劲不足。

3.3.1.2  农村人多地少,人口密集,单个农户的养殖习惯,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3.3.1.3  环境污染治理有难度。

养猪场主要污染源为猪的粪便和污水,由于没有采取循环经济的手段和措施,治理难度较大,特别是达到一定养殖量时,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3.3.1.4  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困难。

一是本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市场调研和前期费用使的企业积累少;二是申请银行贷款比较困难;三是引进“三资”有一定难度。

3.3.2对策措施

3.3.2.1平安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区域经济,规划在“十一五”期间采取各种措施来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一是认真抓好重点农牧业项目建设,壮大经济总量;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扶持有带动力的劳动密集型支柱企业建设和利用外资,增强经济实力;三是努力实施“引进来”战略,争取外引内联;四是发挥专业市场作用,扩大流通渠道。

3.3.2.2针对人多地少,人口密集不利养殖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拟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鼓励养殖专业户扩大养殖规模,推广建设集中沼气池,综合治理利用,减少养殖业对环境污染;二是大力推广猪—沼—果立体农业,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三是大力推广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发展生态养猪业。

3.3.2.3目前在金融部门降低投资风险的情况下,资金筹措难度加大。

为此,可以通过返租倒包等土地流转方式来解决由于土地征用而耗费大量资金的问题,减少投资。

加大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多方开辟资金筹措渠道,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生猪养殖方面的资金扶持,解决养殖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四章市场分析

4.1市场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世界的肉类总产量中,我国肉类的生产数量和增长速度已多年稳居第一。

目前,我国肉类行业拥有资产近600亿元,有屠宰加工企业3700多个,肉制品生产企业2000多个。

年屠宰加工能力为生猪两亿多头,牛1000多万头,羊6000多万只,生产肉制品200万吨。

畜牧业和肉类加工形成了稳定发展的综合生产能力,我国肉类产量持续增加。

据统计,200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为7200万吨;肉制品产量将达到400万吨;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全国人均收入将在现有水平上提高一倍,肉类消费每年平均递增3%—5%。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消费需求量日益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人均年肉类占有量30公斤,同比2000年上升20%,但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已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初期,随着人们收入的逐年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主食消费需求减少,畜产品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习惯消费猪肉的大国,猪肉产品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大,特别是目前经济水平和肉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的西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更大。

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入世之后,国内的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其中猪肉价格低60%,猪肉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和很大的出口发展空间。

所以,我国养猪业仍将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养殖业会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销量的快速增长而得到较快发展。

以我国现有近13亿人口年计划递增率计算,到2010年我国人口达14亿以上,人均消费猪肉为45千克(占肉类消费量的6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猪肉的需求量为6300万吨,以胴体重82千克计算,需出栏肉猪7.68亿头。

从而大力发展养猪业,市场前景广阔。

4.2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随着我国CPI数据的逐步走高,猪肉价格也相应的出现了波动。

目前青海本地市场上的猪肉平均价格为16元/公斤,以一个小猪仔出栏为3个月的标准计算一年可以出4栏猪;一个小猪仔的售价大约是60元/公斤购得一只10公斤小猪需要花费600元,投入饲料500元,以100公斤出一栏,生猪的市场价格约为16元/公斤,那么100公斤的生猪可以售得1600元,最终毛利润每头猪可以获得1600—1100=500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公司将围绕畜牧业结构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高起点、高档次建立具有现代化、标准化的猪原种繁育及养殖场,利用发酵床技术来建立和完善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注重生产和经济效益,依靠科技,加大繁育,养殖研究力度,提高种猪质量,推广先进技术,促进生猪生产向高产、优质、高度方向转变和持续稳定发展,降低成本,保障质量安全,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

4.3销售策略、方案和营销模式

4.3.1销售策略和营销模式

销售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产品销售和管理。

制订出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是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自身的能力确定生产规模,分期发展,留有余地;二是在电视台、报纸、因特网等媒体作广告宣传;三是通过建立示范点建设和标准化的养猪小区,给群众建立示范,促进养猪业的产业化发展。

4.3.2销售方案

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定销售规模,坚持微利多销原则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企业滚动发展的总目标。

4.3.3销售队伍与销售网络建设

建设单位具有丰富的生猪生产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具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丰富的经验。

可以依托现有的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在省内个主要城市和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

也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积极开拓自营渠道,逐步扩大外销市场。

第五章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5.1建设内容和规模

5.1.1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土建工程,设备购置,配套辅助工程和种猪引进四方面;土建工程包括新建饲料加工车间及仓库3790平方米,新建标准化猪舍64475平方米,建设办公生活用房1500平方米,修建

M3的沼气池,引进先进饲料加工生产线2条;设备购置:

饲料加工及饲养机械设备;猪舍内设备及其他设施;引进优良种猪1175头。

5.1.2建设规模:

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猪7920头,商品猪28506头。

生产生猪配合饲料3万吨。

5.2建设规划与布局

选址综合考虑到充分利用基地自然条件和生产要求进行布局。

布局设计则根据项目性质特点,地形地貌特点进行科学布置,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总体排布做到整齐有序,纵横成行,间隔适合,方便车辆通行。

各建筑物根据不同层高,用途选用不同的建筑结构。

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三通布置,采光及通风,环保等条件,做到设计科学、美观大方。

此外,还充分考虑了在项目区内预留一定的绿化园地,以美化环境。

5.3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工艺流程

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