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663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docx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关于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

中期评估报告

北仑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何国丹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北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

和任务实施情况评估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实力北仑、生态北仑、平安北仑和法治北仑”为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五大突破”和“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

为全面分析总结“十一五”规划前半期实施的效果,保证规划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规划继续顺利实施,有必要对“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次评估在时间上立足于五年规划期时间中点,而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诸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多数只能在年末产生,故在下文报告中对具体指标的数据评估截止到2007年末。

规划纲要中经济社会各方面对应的具体项目由于是动态变化的,为能实时反映其进展情况,报告中的时点为2008年6月30日。

“十一五”规划实施前半期,北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全区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从“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规划中制订的各主要预期目标绝大多数将如期实现,部分指标执行结果甚至将在规划期末显著高于期初预订的目标值。

但也应看到,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对外开放面临新的体制挑战,全区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也难以到位,“十一五”规划中部分约束性指标囿于产业结构和环境变化,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难度较大。

“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执行完成情况见附表一。

二、“十一五”规划重点任务的实施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步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扩张期。

2006年北仑地区生产总值为318.5亿元,增长15.4%;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77亿元,增长15.3%;2008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12亿元,增长15.8%。

“十一五”前半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5.3%,均超过规划提出的年均递增15%的目标。

以现有发展速度,结合全区产业结构和经济支撑要素判断,全区生产总值总量完全可以提前达到并超过“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

2007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5259元,不考虑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汇率变化,以“十一五”规划纲要发布时的汇率换算后人均生产总值为7891美元,两年完成预期目标的50.4%。

产业结构协调优化,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强。

2007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1%,年平均提高1.1个百分点。

在临港大项目密集开工和大量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支撑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较高水平,2006年和2007年两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4亿元,达到规划目标的44.4%。

2007年全区完成自营出口额49.5亿美元,年均增长28.3%,高于规划目标年均增长15%近一倍的速度;前两年实际利用外资均为6.1亿美元,略高于年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的规划目标。

财政收入连年上台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06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1亿元,2007年为70.1亿元,年均增长20.7%,高于规划目标四个百分点。

200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307元和10345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5%和13.7%,明显快于7%和8%的规划目标要求。

(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临港大工业建设成效显著。

钢铁、石化、纸业、汽车及配件、船舶和能源等六大临港工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临港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呈现,对全区经济的引领和有效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

石化产业:

台塑台化一期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逸盛石化年产120万吨PTA生产能力形成。

钢铁产业:

宁波钢铁已经形成钢铁热轧400万吨生产能力,一期二阶段及配套工程建设正在推进;宝新不锈钢年生产能力已达60万吨冷轧不锈钢,深加工不锈钢焊管项目正在建设;华光不锈钢年产30万吨热轧圈带不锈钢生产能力形成。

汽车及配件产业:

吉利汽车自主开发CVVT发动机并形成年产10万台规模的整车生产能力,FC—2/3系列技改项目正抓紧建设,08年底基本建成,以整车为龙头的汽配集群产业基地成形。

造纸产业:

白板纸三期工程一阶段年产75万吨高档白板纸生产能力已形成,年25万吨生产能力的二阶段工程正全力建设,届时将形成年产100万吨高档白纸板的生产基地。

船舶产业:

恒富蓝天造船基地已经竣工,年造船能力达到37万载重吨;三星重工修造船三期建成投产,四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能源产业:

北仑电厂三期2×100万千瓦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将于2009年建成投产;LNG发电项目正在协商落实气源。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水平加快。

传统优势产业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提升进程加快,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产业水平提升。

塑机产业开发出节能、全电动新品,节能成效显著;模具产业搭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更新采用数控设备;纺织服装行业调整结构,产品高档化、品牌化比重提高。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条件,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创新型企业数量、创新成果和高技术产品产值稳步增长,专利、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扎实推进,200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85亿元,比重达44%。

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带初现格局,临港大工业依规划沿港口布局,高新技术向科技创业园区集聚,传统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三)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十一五”前半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特色农业产业群优势明显。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基本建成,柴桥花卉、春晓名茶、梅山蔬菜、小港蔬果等基地建设加快。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明显,农产品品牌建设突出,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稳产高产能力得到保证,农业产业化和效益进一步增强。

2007年农业实现增加值6.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下降为1.7%。

服务业发展加快。

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物流体系发展迅速。

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启动建设,已引入多家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园区;充分发挥港口在运输物流中大进大出的特点,水运、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密切配合的综合运输物流网络初步成形;依托临港大工业生产基地,筹措建立钢铁等大型生产资料的资源配置中心。

召开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制定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商贸业引入大型综合百货企业,完善格局,提升业态,连锁超市网点扩大,并实现了向农村的延伸和全面覆盖。

房地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居民住房质量显著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自然景点与人工乐园景点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初步形成,滨海游、农家乐、工业游等旅游线路不断推出;金融业向深层次拓展,商业银行依托发达的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兴的保险机构纷纷入驻拓展业务,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担保、典当等业务在规范引导下有序发展;积极鼓励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软件与信息化企业向软件园区集中,引导企业主动承接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搭建科技创业平台,有力支撑创意产业和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各类中介代理服务业蓬勃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不断完善提升。

(四)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前半期,每年均安排落实固定资产与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任务,并围绕重点项目开展工作,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到2008年6月底,“十一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均如期进行,交通路网:

穿咸线穿山至干岙公路、骆霞线北仑段一期、港务局四期码头连接线、泰河路至春晓公路等四个项目建成投用;梅山大桥动工兴建;梅山环岛公路、白洋线大涂塘至中宅公路、白中线童家峙至长浦公路、江南公路和通途路北仑段拓宽改建等项目均在开展前期工作;农村康庄公路分期分批实施改造。

电力项目:

北仑电厂三期扩建项目进入工程后期;新建500千伏春晓变和220千伏沙湾变,完成北仑区域配网规划,各个电压等级的电网工程稳步推进。

水利:

全面完成区内小浃江、岩泰河和芦江三条水系清淤整治;红卫碶、穿山碶外移扩建工程即将完工;七姓涂、峙南围垦工程抓紧建设;黄龙坑水库改建进行前期工作,综合整治修缮沿山区域水毁河道,高标准完成海塘加固,全区水利防洪御潮治涝和抗旱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供水:

北仑水厂三期扩建工程完工,大工业用水工程DN2200输水管线北仑段已经建成,大榭段正在建设;岩东污水处理厂10万吨中水回用工程建成投用,穿山半岛供水管线工程柴桥段已完工,春晓、梅山片区供水设施正在建设。

(五)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面贯彻。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农村道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交通出行实现公交全覆盖;农村二次改水工程全面完成,饮水实现城乡联网供水;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有线电视和固定电话网实现全覆盖。

城乡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

农村各类连锁超市和放心店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已建成农村信息化示范村13个;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免费体检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等多层次医疗卫生格局形成;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和清水河道整治,农村垃圾收集面、动态保洁率达到100%,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

新农村多元参与机制逐步形成,村企结对实现全覆盖,农村经济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累计已完成181个村股份制改革;建设模式不断创新,“十百工程”第一轮建设圆满完成,先后建成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4个,在九峰山区域和高塘片探索开展连片推进和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加强。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培训和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力度,两年间共完成对2.4万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农业技能培训9000人。

(六)人民生活

城市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全面实施“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战略,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

2007年,全区城市化水平60.4%,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一半。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大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大幅改变。

“十一五”前半期,新建改建一批水、电、气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城市生产生活的承载能力增强,城市路网格局更加便捷完善;优化调整城区产业格局,服务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各类商业设施、服务设施和功能设施逐步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宜居宜业的生活品质;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区港联动发展拓展了城区功能,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大批新建住宅拔地而起,老小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绿地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面貌显著美化。

2007年,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达45万吨/日,城市用水普及率10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37%;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2%,绿化覆盖率37.9%,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1平方米。

社会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全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5%,与规划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进程快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进程。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大类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2.2万人、14.3万人、9.1万人、15.5万人和11万人,农村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达9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保持在100%,该约束性规划目标提前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年度目标内,2006年、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4%和3.3%;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前两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保持在1.66‰和2.55‰,已经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并在农村开展计划生育奖励辅助政策,受益覆盖面已达数千人。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区发展战略核心,2007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

突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加强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和各种形式的扶持,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和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举办技术信息创新类论坛活动,深入开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和技术中心的科技孵化和示范作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互动的多层次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行业检测中心6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8家。

专利、品牌、技术标准等知识产权培育和创建成效显著,两年累计获专利授权608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省著名商标1件,18家企业参与了40项国家或行业标准修订。

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高水平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全力扩大义务教育覆盖面,促使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的免费教育,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始终保持100%。

高质量实施15年普及教育,高中段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提前达到预期性规划目标的要求,普通高中优质化进程加快,高考上线率均保持在95%以上。

职业教育特色显明,中等职业教育被列入市样板,毕业生就业率达100%,高等职业教育借助产业优势,依托宁职院,校企结合的“定单式”教育模式获国家教育部肯定推广。

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列入规划中的11个教育建设项目均正依计划实施并能完全如期交付使用。

人才强区工程有一定进展,通过人才平台搭建、国内外智力引进、柔性与刚性机制结合、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等多渠道、多方式来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两年间共引进各类人才6800多名,其中硕士和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150多名,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繁荣。

大力弘扬“创新、争先、包容、守信”的北仑创业文化,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实施,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先进人物不断涌现。

扎实推动文化阳光工程实施,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城乡文体设施实现了村村有标准化文体活动场所的目标。

借助成功承办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和新一轮奥运周期女排主场落地为契机,加快女排训练基地、篮球基地等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打响了北仑的赛事品牌。

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围绕“卫生强区”的建设目标,建成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实现了到社区和行政村的全覆盖,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2007年,规划目标中两大约束性指标每千人医生数和每千人床位数分别为1.42人和1.59张,完成规划目标的26.8%和13%。

规划中确定的11个卫生建设项目已迁建完成公共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其余重点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

(八)节能降耗减排与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严格执行各项资源节约政策,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坚持建设用地“双控”的标准,土地使用实行“招、拍、挂”并举,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多渠道盘活闲置厂房,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企业节水技术改造进程加快,中水回用工作推进顺利,全省规模最大的中水回用工程—岩东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基本建成,水资源重复利用效率提高。

节能降耗减排扎实推进,全力促进“生态北仑”建设。

按照“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思路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相当显著,被评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先进区。

率先建立循环经济网、节能服务网和节能降耗工程技术中心,借助高校智力建立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的高层合作机制,循环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在全省率先成立能源监察大队,加大清洁生产推广力度,已经完成了对26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对103家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源审计。

多渠道、多手段并用,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废气综合利用水平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工业初步形成“电厂—脱硫石膏—水泥”“污泥焚烧发电”、“中水回用”等废物循环链,固体废弃垃圾通过固废处理站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试点探索运用分类技术对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处理,推动循环经济向纵深迈进。

环境保护执行力度加大,并以《北仑生态功能区规划》为指导,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在春晓工业园率先建立循环指标体系,从源头上控制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落地,全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排放指标下降明显,水体和大气质量基本稳定,环境逐步改善,并荣获浙江省污染物减排先进单位称号。

生态环境规划项目进展顺利,大气环境治理项目北仑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竣工投用,水环境治理项目岩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通过验收,固废治理项目北仑工业固废处置站建成使用,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处理水平,而且也成为推进全区循环经济向深层迈进的关键节点。

规划中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完成进程存在一定差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7%,完成规划目标的18.5%;单位生产总值水耗累计下降19%,完成规划目标的31%;2007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天,高于320天/年的规划目标;水功能区达标率为71%,完成规划目标46%,但三大水体芦江和小浃江水质为Ⅳ类水,岩泰河水系为Ⅴ类水,均不能满足近期水环境功能区Ⅲ类水的要求;城市垃圾处理率始终保持在100%。

(九)体制机制和改革开放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

改革行政审批办法,全面推行批管分离,在全省率先运行电子行政审批和监察系统,全面完成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稳妥推进街道乡镇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开展加强街道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试点。

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财政支出制度,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服务型政府转换进程加快。

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发挥,经营主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内外资企业并税改革平稳过渡,外资和民营资本竞争的公平性得到加强。

民营资本投资经营范围不断拓展,金融、医疗、教育等经营领域逐渐向民营资本开放,制定了企业上市扶持政策,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寻求在资本市场开展融资,推进企业上市的做法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重点区块建设进程加快,开发开放步入新阶段。

春晓工业园区贯彻南加速战略,将象山港区域利用与保护、滨海特色功能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结合在一起综合实施,在项目落户选择和循环指标体系制定上走在前列。

梅山保税港区成功获批,发展港口物流和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定位不仅对优化完善全区产业结构起到促进作用,也为进一步提升全区开发开放水平提供了新的平台,当前各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正扎实推进。

实施东拓展、西联动战略的白峰区块和小港区块开发建设依规划顺利启动,中提升重点项目和工程抓紧实施,输电线路改造、疏港第二通道等基础项目动工建设,丽晶酒店、君临购物中心等商贸项目建设继续进行,女排训练基地一期完工投用、二、三期正在建设,泰河商务中心建设启动,人民医院、科技文化中心和客运中心等民生工程开展前期工作,核心商务区土地开发、土地转让和项目招商正在进行。

开放型经济取得新成效,从规划前期外经外贸工作成绩看,自营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规划年均增长速度,外资利用水平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存在的主要

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规划在前半期总体实施顺利,但执行中力图解决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化解,且随着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出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明显受抑,部分约束性指标如期完成难度增加。

(一)产业结构不均衡性未能得到有效转变。

积极发展临港大工业的战略步入收获期,随着众多百亿工程和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区工业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工业产值总量和经济效益连年快速增长。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千亿元,预计“十一五”后半期产值总量和增长速度还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工业领跑全区经济的格局只会逐年强化。

同期服务业尽管也在港口物流为中心,交通运输仓储、批零商贸、金融房产等产业带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工业经济的大总量、高增速而言,发展明显相对滞后。

为实现协调发展,区委、区政府就加快服务业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多元化、长周期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业很难有工业经济的整体规模性,也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实质性的增长点,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的不平衡性还将继续。

从“十一五”后期发展来看,工业对全区经济引领和支撑作用还将增强,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不协调短期内也难以得到有效转变。

(二)要素供求平衡难度增加,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临港大工业在带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对要素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各类废弃物的排放也处于高水平。

两年来,电力、供水等要素年度消费需求的几个指标变化均呈现大总量、高增长的特点,需求增长之快远超过规划的预期,过快的增长给全区要素资源供给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供给能力和消费需求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

随着钢铁、石化等大工业产能的进一步释放,要素资源供给平衡难度还将加大,如何来,何处来的瓶颈矛盾是“十一五”后期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废水、废气和工业固废等各类废弃物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尽管通过烟气脱硫、中水回用等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项目工程能够降低排放水平,但总的来看,有限的环境容量承受的压力依然在加大。

前两年,规划中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单位生产总值水耗两大约束性指标累计下降水平仅分别完成了规划要求的3.7%和19%,结合我区重化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和规划后期产业发展水平预期,节能减排的压力还将上升,这一方面的约束性指标要如期完成难度很大。

(三)统筹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协调不足。

从战略层面上看,“东拓、西连、南进”是规划中提出的城市化思路,区六次党代会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发,扩展为“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但从实施结果看,中提升得到扎实有效落实,南加速取得突破性进展,东拓展开始起步,西联动则相对滞后。

在具体操作过中,也存在以下的不协调:

一是城中村与城市整体形象不协调,城中村改造步伐不够快,尚需进一步攻坚克难;二是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协调,内生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辐射能力受到限制;三是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不协调,本地农村人口城市化主动性不强,外来人口则因各种障碍城市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客观上制约了城市服务功能效用在更大范围的发挥和城市集聚水平的提高。

四是软实力与硬件环境不协调,城市规划因历史原因,城市化推进过程总体比较被动,实施过程也很难有明确的引导方向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段。

城市化的深刻内涵未形成广泛共识,现有的硬件设施与内在的城市精神、人文素养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城市管理水平总体还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市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向居民观念的转变还需要长期培养。

(四)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发展方式未获根本转变。

企业层面即使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并非都具有相应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来开展创新,除塑机、电缆等少数行业的重点企业有实力,多数传统行业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外观专利、品牌培育上,带有行业先进性、关键性的自主创新总体还不太强。

政府层面财政对创新的补贴扶持重点多集中于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的政策兑现,科技创业园区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孵化培育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还需要一个过程。

全区自主创新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科技进步对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临港大工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相结合的产业格局,对水电油气路等要素资源需求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增加,消费量连年呈现大总量、高增长态势,既增加了资源供给协调的难度,反过来又提高了排放水平,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压力。

总起来看,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