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docx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
“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
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
检,拾。
③尝:
曾经,④轩冤:
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
④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
(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
通假字词,同“否”。
“顾”:
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
放弃。
去:
离开。
乃:
才。
子:
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
⑴①同“否”;②回头看;③代词,代指金子;④原来,从前
⑵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
⑶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
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
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
2.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
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寔(shí):
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 君 形 状 非 恶 人 应 由 贫 困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
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
【答案】
(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
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
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分析】
(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
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
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⑷元方:
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
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
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
“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
”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
陈寔说:
“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3.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练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 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④不逾矩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写出一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常用成语。
(5)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
那么,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句话你感受最深?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答案】
(1)丘;春秋或春秋末
(2)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3)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4)示例:
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5)示例:
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
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与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春秋或春秋末的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
通“悦”,愉快。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越过,超过”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自”:
从。
“亦”:
也。
(4)根据诗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
如可从“吾日三省吾身”提取“三省吾身”。
可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取“温故知新”。
可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提取“三十而立”等。
(5)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说我们班吧,有各方面的人才。
有学习成绩优异者、绘画高手、书法好手、象棋大师等。
多向他们学习,一定会获益匪浅。
故答案为:
⑴丘;春秋或春秋末
⑵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⑶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⑷示例:
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⑸示例:
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
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积累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知识的理解和自觉的积累能力。
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孔子说: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
孔子说: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词。
①诫子书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2)翻译下面语句。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答案】
(1)书信;增长;轻薄
(2)①不淡泊世俗的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3)D
【解析】【分析】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年代:
三国。
(1)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其中“广”意思是“增长”。
(2)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中,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句意为: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②句中,与:
跟随;驰:
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句意为: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项表述错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表达了作者希望儿子不虚度年华,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书信;增长;轻薄;
⑵①不淡泊世俗的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
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
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
“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
狐亦不击之。
或对语问其故,狐曰: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刘乃令仆妇居此室。
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知州:
官职名称。
②取困:
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有书室为狐所据________
②然公爱民________
③辄自往驱之________
④公休矣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为”是“被”;“休”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
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故正确的句读是: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这一语句可知:
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
⑴①被;②然而;③就;④停止。
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⑶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
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
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
”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
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
”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
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
狐狸说:
“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
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