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572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2013)九年级上学期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A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2)概念解析:

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整式方程,即等号两边都是整式,方程中如果没有分母,那么分母中无未知数;

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3)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应注意抓住5个方面:

“化简后”;“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项的系数不等于0”;“整式方程”.

A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c叫做常数项.一次项系数b和常数项c可取任意实数,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这是因为当a=0时,方程中就没有二次项了,所以,此方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

(2)要确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A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的意义:

能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因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这个方程的根,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一元二次方程一定有两个解,但不一定有两个实数解.这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实数根,则下列两等式成立,并可利用这两个等式求解未知量.

ax12+bx1+c=0(a≠0),ax22+bx2+c=0(a≠0).

21.2解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平方法

形如x2=p或(nx+m)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可采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如果方程化成x2=p的形式,那么可得x=±

如果方程能化成(nx+m)2=p(p≥0)的形式,那么nx+m=±

注意:

①等号左边是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而等号右边是一个非负数.

②降次的实质是由一个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方法是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开平方.

知识点二: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1)将一元二次方程配成(x+m)2=n的形式,再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①把原方程化为ax2+bx+c=0(a≠0)的形式;

②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使二次项系数为1,并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③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④把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化为一个常数;

⑤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来求出它的解,如果右边是一个负数,则判定此方程无实数解.

A7:

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

(1)把x=-b±b2-4ac2a(b2-4ac≥0)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2)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公式法.

(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

①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进而确定a,b,c的值(注意符号);

②求出b2-4ac的值(若b2-4ac<0,方程无实数根);

③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求出方程的根.

注意: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条件有两个:

①a≠0;②b2-4ac≥0.

A8:

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

(1)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用,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先把方程的右边化为0,再把左边通过因式分解化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的形式,那么这两个因式的值就都有可能为0,这就能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这样也就把原方程进行了降次,把解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了(数学转化思想).

(2)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移项,使方程的右边化为零;②将方程的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③令每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④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都是原方程的解.

A9:

换元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

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2、我们常用的是整体换元法,是在已知或者未知中,某个代数式几次出现,而用一个字母来代替它从而简化问题,当然有时候要通过变形才能发现.把一些形式复杂的方程通过换元的方法变成一元二次方程,从而达到降次的目的.

AA:

根的判别式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b2-4ac)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b2-4ac有如下关系:

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两个实数根;

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两个实数根;

③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

上面的结论反过来也成立.

AB:

根与系数的关系

(1)若二次项系数为1,常用以下关系:

x1,x2是方程x2+px+q=0的两根时,x1+x2=-p,x1x2=q,反过来可得p=-(x1+x2),q=x1x2,前者是已知系数确定根的相关问题,后者是已知两根确定方程中未知系数.

(2)若二次项系数不为1,则常用以下关系:

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时,x1+x2=-ba,x1x2=ca,反过来也成立,即ba=-(x1+x2),ca=x1x2.

(3)常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以下问题:

①不解方程,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②已知方程及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个根及未知数.③不解方程求关于根的式子的值,如求,x12+x22等等.④判断两根的符号.⑤求作新方程.⑥由给出的两根满足的条件,确定字母的取值.这类问题比较综合,解题时除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a≠0,△≥0这两个前提条件.

AE:

配方法的应用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公式a2±2ab+b2=(a±b)2

配方法的关键是:

先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2、利用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时所含字母系数的值.

关键是:

二次三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则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3、配方法的综合应用.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AC: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全面、系统地申清问题的已知和未知,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并全面表示问题的相等关系,设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AD: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所列方程求所列方程的解,检验和作答.

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中常见问题:

(1)数字问题:

个位数为a,十位数是b,则这个两位数表示为10b+a.

(2)增长率问题:

增长率=增长数量原数量×100%.如:

若原数是a,每次增长的百分率为a,则第一次增长后为a(1+x);第二次增长后为a(1+x)2,即原数×(1+增长百分率)2=后来数.(3)形积问题:

①利用勾股定理列一元二次方程,求三角形、矩形的边长.②利用三角形、矩形、菱形、梯形和圆的面积,以及柱体体积公式建立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比例关系,列比例式,通过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得到一元二次方程.(4)运动点问题:

物体运动将会沿着一条路线或形成一条痕迹,运行的路线与其他条件会构成直角三角形,可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列方程求解.

AF:

高次方程

(1)高次方程的定义:

整式方程未知数次数最高项次数高于2次的方程,称为高次方程.

(2)高次方程的解法思想:

通过适当的方法,把高次方程化为次数较低的方程求解.所以解高次方程一般要降次,即把它转化成二次方程或一次方程.也有的通过因式分解来解.

对于5次及以上的一元高次方程没有通用的代数解法和求根公式(即通过各项系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和乘方和开方运算无法求解),这称为阿贝尔定理.换句话说,只有三次和四次的高次方程可用根式求解.

AG:

无理方程

(1)定义:

方程中含有根式,且开方数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

(2)有理方程和根式方程(无理方程)合称为代数方程.

(3)解无理方程关键是要去掉根号,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无理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无理方程转化为有理方程来解,在变形时要注意根据方程的结构特征选择解题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乘方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设辅助元素法,利用比例性质法等.

(4)注意:

用乘方法(即将方程两边各自乘同次方来消去方程中的根号)来解无理方程,往往会产生增根,应注意验根.

第22章二次函数

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H1:

二次函数的定义

(1)二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y是变量,a、b、c是常量,a是二次项系数,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y═ax2+bx+c(a、b、c是常数,a≠0)也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首先是要看它的右边是否为整式,若是整式且仍能化简的要先将其化简,然后再根据二次函数的定义作出判断,要抓住二次项系数不为0这个关键条件.

(2)二次函数的取值范围:

一般情况下,二次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对实际问题,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需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H2:

二次函数的图象

(1)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的画法:

①列表:

先取原点(0,0),然后以原点为中心对称地选取x值,求出函数值,列表.

②描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表中的各点.

③连线:

用平滑的曲线按顺序连接各点.

④在画抛物线时,取的点越密集,描出的图象就越精确,但取点多计算量就大,故一般在顶点的两侧各取三四个点即可.连线成图象时,要按自变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画抛物线y=ax2(a≠0)的图象时,还可以根据它的对称性,先用描点法描出抛物线的一侧,再利用对称性画另一侧.

(2)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看作由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向右或向左平移|b2a|个单位,再向上或向下平移|4ac-b24a|个单位得到的.

H3:

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对称轴直线x=-b2a,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具有如下性质:

①当a>0时,抛物线y=ax2+bx+c(a≠0)的开口向上,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x=-b2a时,y取得最小值4ac-b24a,即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

②当a<0时,抛物线y=ax2+bx+c(a≠0)的开口向下,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x=-b2a时,y取得最大值4ac-b24a,即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③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的图象向右或向左平移|b2a|个单位,再向上或向下平移|4ac-b24a|个单位得到的.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HB:

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步骤是:

(1)作出函数的图象,并由图象确定方程的解的个数;

(2)由图象与y=h的交点位置确定交点横坐标的范围;

(3)观察图象求得方程的根(由于作图或观察存在误差,由图象求得的根一般是近似的).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H8:

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常见形式:

   ①一般式:

y=ax2+bx+c(a,b,c是常数,a≠0); ②顶点式:

y=a(x-h)2+k(a,h,k是常数,a≠0),其中(h,k)为顶点坐标; ③交点式:

y=a(x-x1)(x-x2)(a,b,c是常数,a≠0);

(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在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关系式时,要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设出关系式,从而代入数值求解.一般地,当已知抛物线上三点时,常选择一般式,用待定系数法列三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或对称轴时,常设其解析式为顶点式来求解;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可选择设其解析式为交点式来求解.

HD: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次函数关系式

根据实际问题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关键是读懂题意,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实例中的函数图象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确定.

①描点猜想问题需要动手操作,这类问题需要真正的去描点,观察图象后再判断是二次函数还是其他函数,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相关的问题.

②函数与几何知识的综合问题,有些是以函数知识为背景考查几何相关知识,关键是掌握数与形的转化;有些题目是以几何知识为背景,从几何图形中建立函数关系,关键是运用几何知识建立量与量的等式.

HE:

二次函数的应用

(1)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问题

在商品经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求最大利润,最大销量等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通过题意,确定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确定其最大值,实际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因此在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时,一定要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

几何图形中的二次函数问题常见的有:

几何图形中面积的最值,用料的最佳方案以及动态几何中的最值的讨论.

(3)构建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抛物线形的隧道、大桥和拱门等实际问题时,要恰当地把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据落实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抛物线上,从而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通过解析式可解决一些测量问题或其他问题.

HF:

二次函数综合题

(1)二次函数图象与其他函数图象相结合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时,先根据给定的函数或函数图象判断出系数的符号,然后判断新的函数关系式中系数的符号,再根据系数与图象的位置关系判断出图象特征,则符合所有特征的图象即为正确选项.

(2)二次函数与方程、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

将函数知识与方程、几何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类试题一般难度较大.解这类问题关键是善于将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善于利用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定理和二次函数的知识,并注意挖掘题目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3)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

从实际问题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创建,建立直角坐标系下的二次函数图象,然后数形结合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自变量及函数的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第23章旋转

23.1图形的旋转

R1: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1)旋转的定义:

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O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2)注意:

①旋转是围绕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的图形变换,因而旋转一定有旋转中心和旋转角,且旋转前后图形能够重合,这时判断旋转的关键.

②旋转中心是点而不是线,旋转必须指出旋转方向.

③旋转的范围是平面内的旋转,否则有可能旋转成立体图形,因而要注意此点.

R2:

旋转的性质

(1)旋转的性质:

  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③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旋转三要素:

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

  注意:

三要素中只要任意改变一个,图形就会不一样.

R3:

旋转对称图形

(1)旋转对称图形

    如果某一个图形围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小于360°)后能与原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旋转对称图形.

(2)常见的旋转对称图形有:

线段,正多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

23.2中心对称

R4:

中心对称

(1)中心对称的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2)中心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②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R5:

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注意:

中心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不同,中心对称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而中心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自身的特点,这点应注意区分,它们性质相同,应用方法相同.

(2)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

R6: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1)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是P′(-x,-y).

(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或图形属于中心对称,它是中心对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它具有中心对称的所有性质.但它主要是用坐标变化确定图形.

注意:

运用时要熟练掌握,可以不用图画和结合坐标系,只根据符号变化直接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R7:

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P(x,y)⇒P(-x,-y)

(2)旋转图形的坐标

    图形或点旋转之后要结合旋转的角度和图形的特殊性质来求出旋转后的点的坐标.常见的是旋转特殊角度如:

30°,45°,60°,90°,180°.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P8: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关键是要熟悉轴对称的性质,利用轴对称的作图方法来作图,通过变换对称轴来得到不同的图案.

Q5:

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确定一个基本图案按照一定的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连续作图即可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通过改变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可使图案变得丰富多彩.

R8:

作图-旋转变换

(1)旋转图形的作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对应角都相等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也相等,由此可以通过作相等的角,在角的边上截取相等的线段的方法,找到对应点,顺次连接得出旋转后的图形.

(2)旋转作图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决定图形位置的因素较多,旋转角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任意不同,位置就不同,但得到的图形全等.

R9:

利用旋转设计图案

由一个基本图案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以及中心对称等方法变换出一些复合图案.

利用旋转设计图案关键是利用旋转中的三个要素(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设计图案.通过旋转变换不同角度或者绕着不同的旋转中心向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旋转都可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RA:

几何变换的类型

(1)平移变换:

在平移变换下,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两对应点连线段与给定的有向线段平行(共线)且相等.

(2)轴对称变换:

在轴对称变换下,对应线段相等,对应直线(段)或者平行,或者交于对称轴,且这两条直线的夹角被对称轴平分.

(3)旋转变换:

在旋转变换下,对应线段相等,对应直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4)位似变换:

在位似变换下,一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一条线上的点变到一条线上,且保持顺序,即共线点变为共线点,共点线变为共点线;对应线段的比等于位似比的绝对值,对应图形面积的比等于位似比的平方;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即一直线变为与它平行的直线;任何两条直线的平行、相交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圆变为圆,且两圆心为对应点;两对应圆相切时切点为位似中心.

第24章圆

24.1圆的有关性质

24.1.1圆

M1:

圆的认识

(1)圆的定义

定义①: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O点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定义②:

圆可以看做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

(2)与圆有关的概念

    弦、直径、半径、弧、半圆、优弧、劣弧、等圆、等弧等.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圆弧,简称弧,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条弧都叫做半圆,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3)圆的基本性质:

①轴对称性.②中心对称性.

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

M2:

垂径定理

(1)垂径定理

    平分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垂径定理的推论

    推论1: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2: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3:

平分弦所对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M3:

垂径定理的应用

垂径定理的应用很广泛,常见的有:

(1)得到推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相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可解决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等问题.

这类题中一般使用列方程的方法,这种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即几何代数解的数学思想方法一定要掌握.

24.1.3弧、弦、圆心角

M4:

圆心角、弧、弦的关系

(1)定理:

在同圆和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2)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说明:

同一条弦对应两条弧,其中一条是优弧,一条是劣弧,而在本定理和推论中的“弧”是指同为优弧或劣弧.

(3)正确理解和使用圆心角、弧、弦三者的关系

三者关系可理解为:

在同圆或等圆中,①圆心角相等,②所对的弧相等,③所对的弦相等,三项“知一推二”,一项相等,其余二项皆相等.这源于圆的旋转不变性,即:

圆绕其圆心旋转任意角度,所得图形与原图形完全重合.

(4)在具体应用上述定理解决问题时,可根据需要,选择其有关部分.

24.1.4圆周角

M5:

圆周角定理

(1)圆周角的定义: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注意:

圆周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①定点在圆上.②角的两条边都与圆相交,二者缺一不可.

(2)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3)在解圆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构成直径所对的圆周角,这种基本技能技巧一定要掌握.

(4)注意:

①圆周角和圆心角的转化可通过作圆的半径构造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和底角的关系进行转化.②圆周角和圆周角的转化可利用其“桥梁”---圆心角转化.③定理成立的条件是“同一条弧所对的”两种角,在运用定理时不要忽略了这个条件,把不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错当成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

24.2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M8: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3种.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