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086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将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不在指定区域答题的不给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

因此ABC都是社会矛盾的内容,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

故选D。

2.1919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被称为《枫丹白露文件》的文件中强调:

“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

”它反映了英国

A.维护欧洲大陆均势以便控制欧洲

B.对德国政策发生变化及其保守性

C.防止德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维护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它国家统治”说明英国仍然奉行大陆均衡的政策,A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

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

B.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

C.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地增强

【答案】B

【解析】在雅典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贵族对广大平民进行经济上的盘剥,许多农民沦为"六一汉",还面临着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故B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其他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4.范仲淹说:

“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需要以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

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B。

A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C项中的增强军队战斗力、C项中的适应士大夫改革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5.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中,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群众控制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答案】A

【解析】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故答案为A项。

保马法的实施使军队的马匹数量和质量得以提高,排除B项;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排除C项;设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排除D项。

6.《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B项正确。

北宋冗官,吏治腐败的现象主要是宋加强中央集权引起,与材料不符,排除A。

北宋时期,政治统治相对稳定,故“混战不休”的说法错误,排除C。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佛教寺院强占民田,排除D。

7.1921~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A.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B.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国

C.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D.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

【答案】D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出卖了中国的权益,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故A错误;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又形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中国的主权再次被出卖,B不是最大影响,排除;《九国公约》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C不是最大影响,排除;《九国公约》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故D正确。

8.“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答案】C

9.埃及地处尼罗河平原,具有发展农业经济的良好条件。

为此,穆罕默德·阿里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

①推广改良农具

②大力兴修水利

③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

④实行按劳分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在农业上主要针对的是土地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工具以及生产力。

①②选项是针对生产工具上的改革,③选项是农作物的改革。

④选项错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确立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并不是按劳分配的方式。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10.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B.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C.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

D.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答案】A

【解析】从图表数据看出,19世纪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和铁路里程与英国相比相差很大,说明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A正确;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经济,B不符合史实,排除;CD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11.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的信息,可知宗教改革并非反教皇、反宗教,故AC排除;从“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的信息,联系课本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本质上是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故D项正确;宗教改革不是民主革命,排除B。

12.在日本的武装倒幕运动中

A.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领导力量

B.中下级武士积极参加了斗争

C.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伏见、鸟羽战役彻底消灭了幕府武装力量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倒幕运动是日本近代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运动是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故B项正确;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不是领导力量,故A项错误;倒幕运动后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项错误;伏见、鸟羽战役消灭了幕府武装的主力,但是没有彻底消灭幕府武装,故D项错误。

13.穆罕默德·阿里于1805年登上了埃及的最高政治舞台,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但不包括

A.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

B.马木路克控制着国计民生

C.西方列强对埃及虎视眈眈

D.农民对阿里政权极度不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从整体上看,农民支持阿里政权,并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在他的领导下能够取消包税制,获得土地。

故答案选D。

埃及面临西方殖民者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故AC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马木鲁克反动势力控制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14.下图反映的历史事实与日本发动的哪一次侵略战争有关

A.日本侵略琉球

B.日本侵略朝鲜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D

【解析】从图片中“邓世昌”可以看出,图中反映的是黄海海战的情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战役,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

15.毛泽东说:

“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这主要是基于

A.莫斯科保卫战击败德军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C.中途岛海战打败了日军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德国走向失败的转折点,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莫斯科保卫战击败德军只是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并不意味着它的生命也就完结,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中途岛海战不涉及德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6.1841年,奥斯曼素丹颁布敕令,内容包括

①穆罕默德·阿里家族享有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力

②准许穆罕默德·阿里管辖苏丹

③对军队人数、军舰建造等有限制

④所有军官的任命必须得到素丹的批准

⑤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

⑥废除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的专卖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⑥

【答案】D

【解析】据敕令规定可知①②③是正确的。

敕令规定埃及军队上校以上的军官的任命必须得到素丹的批准,所以④是错误的;接受1838年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的条约,因为⑤⑥属此条约内容,所以⑤⑥也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选D。

17.梭伦改革虽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他不得不出走他乡,主要是因为哪些阶级或阶层的反对

①贵族

②工商业奴隶主

③下层平民

④奴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贵族在梭伦改革中利益受损较多,对梭伦十分不满,故①正确。

梭伦改革中下层平民由于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广泛参政议政的愿望未能充分实现,对梭伦也有很多抱怨。

故③正确。

工商业奴隶主是梭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②排除。

奴隶在当时的雅典没有公民权和私有财产,并未受到改革的直接影响,④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的行为是面对中国民族危机的一种积极回应,故反映的是实业救国的进步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CD项。

所以答案选A。

19.1864年,沙皇签署法令,正式开始实施司法改革。

之后,俄国一公民有一诉讼案件,将可以实现

①实行公开审判

②可以请律师

③按等级进行审理

④可由陪审团陪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1861年改革在司法方面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废除了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理。

③错误,①②④正确。

故应选C。

20.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给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和以摆脱天主教会束缚为目的的宗教改革运动,故答案选D,A项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重要背景,BC两项说法不够准确,当时罗马教廷与封建王权之间确实存在权力之争,但并非与“各国”王权的矛盾都激化,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两者有着一致性。

21.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

“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了世界的主宰!

”罗斯福说:

“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

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

”斯大林说:

“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A.苏联实力最强

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

D.三国争霸意图显现

【答案】D

【解析】三个统帅的对话都反映出主宰世界的意愿和对战后世界的争夺,大国争霸的意图显现,故答案为D项。

对话反映的是各国的意愿,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地位,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当时的最主要矛盾依然是世界人民同法西斯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

22.美国总统柯立芝说:

“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

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

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柯立芝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

B.加深了美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黄金时期,恰巧在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再结合“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即知为后面的经济危机买下了隐患。

23.南朝谢灵运曾说: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因此选B。

24.俾斯麦早就承认:

“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

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

”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

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一战前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最主要矛盾,故D正确。

俄国和奥匈帝国矛盾不是世界性的,故A排除。

一战前夕英国和法国是协约国盟国,故B排除。

一战前夕法国和俄国是协约国盟国,故C排除。

25.美国和越南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表示尊重越南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双方完全停止敌对行动是在

A.1969年6月

B.1973年1月

C.1975年春

D.1964年8月

【答案】B

【解析】据教材可知,美国、越南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是在1973年1月,故选B。

 

26.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应用和提倡的思想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仁政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法家的集权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被统治者所采纳,C正确;ABD均不能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需求,因此没有被统治者所接受。

27.二战之前,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但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

下列对这一结局出现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力量弱,且各自为战

B.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同盟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依据题干可判断A、C两项是交战的双方,故正确,排除;B项是纵容侵略也可确定正确,排除;而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选项。

28.与“尼克松主义”相比,里根对苏联政策发生的新变化是

A.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主张实行缓和政策

C.多种手段遏制苏联

D.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美苏争霸一直持续,美国到现在都没有放弃争夺世界霸权;B选项错误,这是尼克松主义的观点;C选项说法正确,里根从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对苏联进行了遏制;D选项不符合里根的战略态度,故排除。

29.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这种结局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1939年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步伐,英、法、苏三国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也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故①②正确;英、法、苏三国本身就存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其谈判未果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故③正确;由于谈判未果,苏联转而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故④正确。

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D。

30.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

“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

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

”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击死奥地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反映了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故①正确;“如意大利之中立”反映了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故②正确;“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反映了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故③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一战参战国多、范围广,故④排除。

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瑞典大科学家、发明家和实验家诺贝尔生前曾这样写道:

“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条约,所有国家的政府都签约保证,任何一个国家一旦被攻击,它们就共同来保护它。

这将逐渐导致部分地解除军备。

”带着这样的理念,他死后将所有财产的五分之一“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1896年临终遗嘱)。

材料二当得知美国在日本投放了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时,爱因斯坦曾说: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将用什么武器,但我能确认,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用石头和棍子来打。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诺贝尔设想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他的“理念”是否落实了?

为什么?

(2)分析爱因斯坦作出这番“预言”的原因,表达了他的什么理想?

【答案】

(1)一战后。

美国倡议签订《国联盟约》,成立国际联盟;二战后,美苏主导签订《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

没有。

因为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存在。

(2)核武器拥有足以毁灭世界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表达了爱因斯坦爱好和平,利用科技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解析】试题分析:

(1)问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中“所有国家的政府都签约保证,任何一个国家一旦被攻击,他们就共同来保护它。

这将逐渐导致部分地解除军备。

”诺贝尔的解决办法实质上是消除战争,维护和平,第二小问可联系史实,20世纪又爆发了一战和二战等大规模战争,所以说没有落实,但人类社会也在为此而努力。

(2)问分析材料,可以这样理解,爱因斯坦的意思实际上是第三次肯定是核战争,人类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而世界被毁灭后的人类只能从头开始,从最原始的社会阶段重新发展,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爱因斯坦的预言——“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用石头和棍子来打”,这表达了爱因斯坦对核武器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

“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

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

“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市易务。

一方面平抑物价,另一方面政府收购客商不能出售的货物,然

后客商从官府赊取货物出售,向政府交纳一定息钱。

(3)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

换和商品经济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但是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解析】

(1)结合材料中的“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并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析解答。

(2)根据“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得出措施是设市易务。

(3)依据所学王安石变法中设置市易务的作用和结果解答即可。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后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终能“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所维持的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海军。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表示:

“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

”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的巨大压力,将海军预算提高到国家支出的1/3,开始实施建立“八八舰队”的计划。

材料二《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现象?

这一现象的后果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五国海军条约》的主要内容。

(3)综合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五国海军条约》。

【答案】

(1)现象:

美、英、日三国展开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影响:

加剧了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紧张,使美、英、日三国经济面临严重压力。

(2)明确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美、英不得在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要塞。

(3)《五国海军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