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3019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学习作者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3、学会感受母爱

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感悟母亲深切的爱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亲爱的同学们,人生往往难以时时、事事顺利,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不幸。

面对挫折和不幸,是什么?

是谁给予我们抗争命运的勇气和力量?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作出精彩的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去深切感悟作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去感悟深切的母爱。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赴陕西插队。

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我与地坛》

等。

3、研读浏览课文第一部分

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明确:

近,静

在人口密集,喧嚣的大都市里,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

2、地坛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后半内容: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来的响动,片刻不息……”

明确:

在这里,小昆虫和草木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累了就休息,无声中有轰然的动响,这一切都向人们展现缤纷的生命世界,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诉说着生命的美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感受到“园子荒芜并不衰败”。

追问:

那么,这些生机勃勃的景物,这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又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明确:

不衰败有生命

↑感悟↑

园子我(珍惜生命)

生命

↓↓

荒芜残疾

总结过渡: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了,但也是有生命的所以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着。

地坛这座荒园,以它的和谐、宁静和充满生命力的景色让独处其间的作者感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说,地坛是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是它给了脆弱如纸的作者活下去的勇气。

那么,除了地坛,作者还拥有生命中的其他支点吗?

还有谁支撑着作者,让他勇敢地活下去?

(母亲)

老师:

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解读一下母亲。

4、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母亲的相关语段。

(2、3、8)

2、品读母爱

讨论、理解:

对于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

因此,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

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

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

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一下。

师:

我们说等待有很多种,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乞求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那种等待的痛苦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下面就请全体女同学朗读第2部分第8段,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全体女同学齐读。

师:

可以说,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沉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懂了吗?

明确:

懂了

追问:

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懂的呢还是……

明确:

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懂的。

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懂他的母亲,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读着母亲这一生质朴、真实却又热烈的诗篇……我想请全体男同学读一下第2部分的第7段,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做“倔强而羞涩”的男孩,让你们的母亲伤心难过。

生:

(男生齐读第2部分第7段)

追问:

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对儿子而言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是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给母亲下一个中肯却又哀伤的定义。

那么,儿子给母亲下了一个怎样的定义呢?

明确:

坚忍、毫不张扬的爱

老师:

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自己患有严重的肝病,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在她临终之前她还努力的要说服儿子,要推儿子去北海看看菊花。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史铁生关于母亲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

老师:

这样伟大的母亲并不只有史铁生的母亲,她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去认识一下她们。

(幻灯片1)1962年斯拉夫战争爆发后,饥饿、贫穷、疾病笼罩着非洲大地。

图片上这位母亲在镜头前面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她的意识开始模糊了,可是她怀里婴儿因饥饿而发出的啼哭声却又把她的意识唤了回来,她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乳头塞进了孩子的嘴里;孩子满足的吸吮着,小手还幸福的搭在母亲干瘪的如同枯萎的梨的乳房上,可是他不知道即将枯萎的生命之泉又怎能再涌出甘露,他更不知道自己的每一下吸吮都将给母亲带来怎样的痛彻心扉……然而,我坚信这位母亲一定会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她是一位母亲。

(幻灯片2)正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一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

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生命,但当消防官兵把她们从废墟中刨出来时,她们僵硬的身体依旧保持着紧紧相拥的姿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母亲依旧保护着她的女儿……

(幻灯片3)这位母亲和史铁生的母亲一样,都有一个残废的儿子。

有一天,懂事的儿子在方便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股甜甜的味道,儿子顿时惊呆了,他知道这对于一个残疾人而言将意味着什么。

母亲看到这一幕,立刻明白了,她端起便盆就往外走,不一会儿,她跑着进来,兴奋地喊道:

“儿子,你没得糖尿病,妈尝过了,一点都不甜……”儿子呆住了,半晌才颤声问道:

“妈,你不嫌脏吗?

”母亲摇了摇头说:

“因为我是你妈啊!

老师:

同学们,我一直坚信: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种独特的“母爱的姿势”,她们就是用这种独特的姿势默默地爱着她们的孩子。

地坛和母亲就是作者生命中的两个支点:

地坛,让独处其间的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母亲,这位沉默而不张扬、含悲而不外露、坚忍而伟大的母亲,载负着心灵的沧桑血泪,在儿子面前展示了“生存”的真谛。

正是是地坛和母亲,给了他生的勇气和希望,从而支撑起他那残破的人生。

3、下面同学们谈谈自己与母亲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

4、寄语: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

5、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6.课后作业: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描写细腻。

板书: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地坛:

让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母亲:

给儿子展示了“生存”的真谛。

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课文节选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生命的感悟。

第二部分是对母爱的体验,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最长的一篇课文,讲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课本将它定为自读课文,许多教案书上也将其课时定为一课时。

我选择这篇课文上公开课是因为我喜欢它,大学第一次阅读到它时,我为史铁生的生命体悟感动,为史铁生那坚忍地活着的母亲感动。

我想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和学生一起分享。

为此我对课文作了较为精细的讲解,对生命的感悟,也是结合了现在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生命感悟不深或对生命存在困惑来设计的。

这次公开课较为成功之处是实践了我的教学理念及教学风格,即用富于感染性的语言加强学生对生命的体悟。

个人素质也在课上有了充分的体现,即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了学生在教师感染下的学习,同时举生活事例,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关注生活,让语文课走向生活的能力。

我的教学也存在着经验上的不足,这体现为对课文宏观的把握还不够。

指导学生对课文宏观的把握还应加强。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