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二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政治必修二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政治必修二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教学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政治必修二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教学文档
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一、选择题
1.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
《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说明( )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D.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天人合一,顺时而食。
”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
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家规是孩子行为培养的根基。
老北京也有很多家规,例如:
不许吧唧嘴儿;不许叉着腿儿;不许搅菜碟儿;不许筷插碗儿;不许不称长辈您;不许说瞎话儿;未嫁姑娘不许站在窗前往外看……对于这些传统的家规,我们应该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固守传统,独树一帜
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④摒弃传统,顺应时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徽派古村落、古民居是徽文化的“活化石”。
在长期保护实践中,黄山不仅创造了异地搬迁的“潜口模式”,还创造了西递、宏村的整体保护开发和呈坎等原地保护重点维修成片开发等多种模式。
黄山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是因为( )
①传统建筑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承袭中国传统文化
④传统建筑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中国人闹洞房习俗由来已久,而如今婚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恶俗陋习。
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推陈出新,革除传统D.各取所需,求同存异
6.2019年7月8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遗项目--“鼓浪屿:
历史国际社区”正式通过世界遗产大会的终审,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对“鼓浪屿:
历史国际社区”认识正确的是( )
①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有利于展现我国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
30年前,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20世纪90年代,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MSN、QQ等方式总有一种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
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传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③现代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8.当今时代,网络己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我们不是“自投罗网”,就是被“网罗其中”。
网络发展使人们的信息传递、诉求表达、社会交往、思维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科技进步对文化传播有重要影响
②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③科技进步是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现代传媒取代了传统传媒的作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9.如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闽南话是闽南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
但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原本丰富多彩的闽南话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现象告诉我们( )
①闽南话文化只是闽南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流失是必然的
②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方言文化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
④文化是多样的,在不同文化融合过程中应重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台风“莫兰蒂”来袭,浙江泰顺三座国宝级古廊桥相继被洪水冲毁。
当地政府号召民众抢救古廊桥木构件。
国家××局表示在资金、技术上全力支持廊桥修复工作,短短几天民间捐款超过300万元。
修复古廊桥的依据有( )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继承性
③古廊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温州是个好地方,四季八节有名堂。
拜年送礼纸蓬包,拦街福斗台眼看花爻。
清明踏青塌饼儿,重五龙船斗南塘。
七月七喜鹊咄巧食,中秋赏月走麻行。
登高做节恁闹热,你讲看爽看不爽。
”民谣重新唤醒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上面歌词中介绍的温州文化现象属于( )
A.传统文艺的继承B.统习俗的继承
C.传统思想的继承D.传统道德的继承
13.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轻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
这说明传统美德( )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B.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1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
这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排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15.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自春节开播以来,好评不绝。
在这档节目中,《登鹳雀楼》、《将进酒》、《陋室铭》等经典诗词抑扬顿挫的古调,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择传唱,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让观众记住了优美歌曲的同时更是了解了诗词的内涵。
材料说明( )
①新媒体多样化的表达使之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自信源自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③经典诗词的内涵表达要与新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
④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二、简答题
16.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家有儿女的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
“孝”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17.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2019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举办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
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
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
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1.【答案】B
【解析】
A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符合题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说明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表述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优秀的也有糟粕,因此不能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故选B
2.【答案】D
【解析】
①符合题意,“天人合一,顺时而食”的古老智慧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表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②说法错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
③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符合题意,老字号食品蕴含传统文化,广受人们欢迎,带来了经济效益,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故选:
D。
3.【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知识,考查学生再现课本基础知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审题。
对于传统的家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故①③符合题意;固守传统说法错误,故排除②;摒弃传统说法错误,故排除④。
故选B。
4.【答案】C
【解析】
①说法错误,应该是传统思想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②④符合题意,徽派古村落、古民居是徽文化的“活化石”。
所以,黄山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是因为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因为传统建筑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说法错误,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承袭中国传统文化。
故选:
C。
5.【答案】A
【解析】
A符合题意,中国人闹洞房习俗由来已久,而如今婚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恶俗陋习.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不合题意,选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C错误,革除传统说法错误;
D不合题意,选项各取所需,求同存异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故选A.
6.【答案】B
【解析】
①③符合题意,中国申遗项目--“鼓浪屿:
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说法错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故选:
B。
7.【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的影响、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材料强调不同时代,由于科技进步人们道别的方式变化,道别中抒发别情,说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①④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习俗,故排除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排除③。
故选D。
8.【答案】A
【解析】
①②符合题意,“网络发展使人们的信息传递、诉求表达、社会交往、思维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表明科技进步对文化传播有重要影响,也说明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③说法错误,科技进步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说法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旧传媒仍在发挥着作用.
故选:
A.
9.【答案】D
【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来做。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不是自然现象,①是错误的,排除;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是错误的,排除;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
故选:
D。
10.【答案】D
【解析】
①错误,闽南话文化只是闽南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流失是必然的说法错误;
②④符合题意,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原本丰富多彩的闽南话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现象告诉我们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日益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是多样的,在不同文化融合过程中应重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③错误,方言文化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说法错误;
故选:
D。
11.【答案】B
【解析】
①④符合题意,古廊桥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家之所以要化大力气修复修复古廊桥,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
②不合题意,文化的包容性强调的是对待外来文化,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对待传统文化;
③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故选:
B.
12.【答案】B
【解析】
A、C、D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中体现不出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继承;
B符合题意,民谣中涉及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可看出属于对传统习俗的继承.
故选:
B.
13.【答案】D
【解析】
A说法错误,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因此A观点错误;
B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应适应时代变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据此可判断B观点错误;
C说法错误,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不一样,C观点错误;
D符合题意,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体现了D。
故选:
D。
14.【答案】D
【解析】
A、C不合题意,这两项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无关排除;
B不合题意,“排除陋习,移风易俗”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D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孝”文化内涵的变迁正是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结果,D应选。
故选:
D。
15.【答案】D
【解析】
①错误,新媒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而不是途径。
②错误,文化自信源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而不是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③④正确,经典诗词抑扬顿挫的古调,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择传唱,古典诗词和观代音乐水乳交融,让观众记住了优美歌曲的同时更是了解了诗词的内涵。
说明经典诗词的内涵表达要与新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故选:
D。
16.【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养儿防老”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
②对待“养儿防老”观念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应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剔除其愚昧思想,增加时代内涵,使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养儿防老”观念要与时俱进。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本题为认识类试题,考查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相关知识。
该知识点是高考考试的高频考点,一定要引起考生的注意。
本知识点包括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等等。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性的表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加以改变、创新。
所以本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征、意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回答。
本题为认识类试题,高中政治中就常常针对某一现象,某一时事,某一热点要求谈谈学生对此类题的认识,此类题一般提供材料内容很普遍,贴近现实生活,但是问题本身无任何提示语言,因此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失分较多。
解题方法与技巧:
策略一:
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
策略二: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
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17.【答案】①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此题是开放式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问题指向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措施建议类题目。
解题时要注意符合题干要求即可。
如: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