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9230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docx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事件

(1921年7月23日——1949年10月1日)

1.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确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历史意义: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历史意义:

第一次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密切了党同工人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和组织起来的。

这些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为党建立同其他革命力量的合作、掀起全国规模的大革命推备了一定的条件。

通过这些斗争,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密切了同工人阶级的关系,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同时,这些斗争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教训;第一,中国革命要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仅仅依靠罢工等合法斗争是不行的,必须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

  4.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历史意义: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历史意义: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

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但他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6.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的英国巡捕突然在南京路上向游行的群众开枪,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民众的愤怒,全国各地有170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反帝运动。

历史意义:

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发展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

  7.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

历史意义:

北伐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军事指挥而言,主要是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向北洋军阀实力较为薄弱的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吴佩孚军,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军,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雄厚的张作霖军;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

这次战争中途夭折的教训,使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8.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北伐军3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

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乏经验,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企图打开海口,争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代,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成为敌人各个击破等原因,最后遭至失败。

但这次起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它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9.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后,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

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左”倾错误观点和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情绪相结合,使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同时,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主要表现在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组织正确的反攻或必要的策略上的退却,借以保存和聚集革命力量,而是容许和助长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强迫工人罢工)。

在组织上则开始了宗派主义的过火的党内斗争,过分或不适当地片面强调领导干部的纯工人成分的意义等。

总之,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

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10.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

历史意义:

秋收起义的爆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创建了我党第一支工农军队,设计制作并率先起了我党的第一面旗帜,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诗词中所说的: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最后,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井冈山,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历史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它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锻造了一支体现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确立了我们党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群众路线,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革命斗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进程,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12.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历史意义:

中国六大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发展革命力量。

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并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

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3.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

历史意义:

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4.红军反“围剿”战争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军队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反革命“围剿”,红军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历史意义:

中央苏区和红军的5次反"围剿"斗争,以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4次反"围剿"的胜利,促进了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中国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辉煌;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对革命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而整个反"围剿"的实践,则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第一代善于治党、治军乃至治国的领袖。

  15.中央红军主力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实施战略大转移。

历史意义:

一、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二、长征胜利的军事意义:

长征的胜利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长征的胜利说明,只有思想、路线上的团结,才能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长征的胜利同样凝聚着军队建设和发展的丰富经验;长征血与火的斗争保存、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三、长征的精神意义:

长征精神是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精神,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典范;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的红军将士心系他人,无私奉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美容化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