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9226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指导思想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读,无疑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法宝。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读懂读进;回读,读深读透。

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

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3.设计理念

这首词由景见人,因人及事,以事传情。

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以明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田园美景。

对于这样意境优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4.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了,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古汉语文本有畏难情绪。

他们往往能把一篇古诗背下来,但却不能很好的体会和分析文章美在哪里,但他们对朗读文本还是很感兴趣的。

鉴于此,课堂上我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平台,引导学生品析《清平乐•村居》,并能向同学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吴音、相媚好、亡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方法与途径:

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情感与评价: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多层次的诵读、想象中,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童年生活的趣味。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入,简介作者。

1.背诵诗《村居》,引出词《清平乐•村居》

2.正音:

乐(yuè)音,“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3.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

4.介绍词人:

辛弃疾是南宋一位伟大的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

重点正音:

翁媪亡赖剥莲蓬

3.读流畅,注意停顿。

(上下阙的停顿)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1.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清平乐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学生评价,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2.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

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红色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好韵脚。

3.读好平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讲究平仄。

在朗读时,平音超微拉长一些,仄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3)指名读,配乐,师范读,齐读

(四)精读全词,理解词意。

过渡:

同学们,一首词,一幅画,在这首词中,每一句都是一个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有些是写人的,边读边用“----”画出写景的句子。

1.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

茅屋、小溪、青草。

(随机板画)

(2)脑中景:

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过渡:

读着,想着,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村居的景美,“人”更美,有哪些人呢?

边读边用圆圈圈出来。

2.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感悟大儿的勤劳,二儿的心灵手巧

①“豆”是豆田里,锄豆是什么意思?

可以看出大儿怎样?

②中儿是什么意思?

可以看出二儿怎样?

③练习朗读。

(2)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①卧

“卧”可能什么姿势?

(躺趴)

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的?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

②无赖

A、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B、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③体会“喜”

谁“喜”?

爸爸妈妈,两个哥哥,还有作者。

补充作者简介:

他一生都在打仗,他写的词大多慷慨激昂,大多数都是描写边塞、战争的,当他看到孩子童真童趣,心里面的“喜”。

④指导朗读:

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过渡:

一家五口人,我们看到(大儿锄豆溪东),多勤劳的大儿子,我们还看到(二儿正织鸡笼),二儿子心灵手巧,最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

那翁媪呢?

我们一起看看。

(3)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理解“吴音”“相媚好”

“吴音”: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相媚好”是互相逗趣、取乐。

词意:

老爷爷老奶奶用吴地的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

②感悟“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模拟聊天情景。

小结:

这一户普通的农家,住着矮小的茅屋,过着清贫的日子,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劳动,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玩耍,这对翁媪白发苍苍,但感情很好,和和气气。

你觉得这一家五口人生活怎样?

(幸福、快乐、安宁、美好、和谐、惬意……)

(4)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

(五)品读词眼,感悟词境。

1.出示词眼,书写“醉”字。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

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

白发翁媪生活喝了点酒,可能有点醉意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

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是南宋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他出生在一个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年代,二十岁便奔赴战场,为国杀敌,屡次向朝廷上书要求一致抗金,不仅没被采纳,却遭受奸臣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他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说一当他看到这样一户人家过着幸福、快乐、安宁的生活,怎能不醉呢?

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词。

4.感情朗读,体会词人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过渡:

感受了这首清新欢快的田园小令,再请同学们欣赏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

1.自由读,体会作者最渴望的是什么?

(安居乐业)

2.小结:

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3.齐诵《清平乐•村居》

(七)布置作业:

(播放歌曲《清平乐•村居》

1.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精彩的故事。

2.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

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词境。

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

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1、对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总怕孩子们答得不够精彩,有时想帮助他说完整,就有些抢学生的话。

2、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

3、课堂安排有点不合理,造成了前紧后松。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

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