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005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两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词两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词两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词两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词两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两首》教案.docx

《《词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两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两首》教案.docx

《词两首》教案

《词两首》教案

导读:

  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体会红军战士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3.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二、“词”的文体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

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三、题解与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是词牌名。

世传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名句,故名。

又名“秦楼月”“碧云深”等。

双调四十六字,分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词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一叠韵。

娄山关,一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中,位于峻拔山峰之间,此处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地势极为险要,自古为川、黔两省交通要道。

  这首词是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四、整体感知

  结构图表:

  ┏西风猛烈┓

  ┏上片┫空雁霜月┣娄山关战斗中行军┓不怕困难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压倒敌人

  忆秦娥·娄山关┫┏雄关如铁┓┃

  ┃┃从头越过┃┃

  ┗下片┫苍山如海┣越过娄山关的情形┛气概豪迈

  ┗夕阳如血┛

  五、难句讲解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明确】秋风猛烈,大雁在霜晨冷月的季节里鸣叫,此时出征作战,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和惨烈。

这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借景写季节和出征的时间,从侧面写出征的悲壮。

  

(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明确】苍山像大海一样翻腾涌动,落日像血一样的鲜艳明亮,此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意思是说今后的革命征途中还会遇到如苍山大海一样多的关隘、困难,战胜它们还需要更多的革命英雄为此献出一腔热血。

  六、课堂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该词的词牌名是_____,题目是____,它描绘的是____战役中娄山关战斗的场景。

  2、上片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用______渲染进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意思是____________。

  4、下片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何理解?

  5、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词作,请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一首战争年代的词作?

  【参考答案】

  1、忆秦娥娄山关遵义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嗽叭声咽恶劣天气

  3、不要说雄伟险要的娄山关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

  4、这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分,红军跃过娄山关,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波澜壮丽、色彩浓艳、气魄雄伟的图景。

这个画面既是写实,又是在实感之外,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5、如《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4]

  沁园春·雪

  从容说课

  《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毛泽东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词作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学习这首词,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发挥想象,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切体会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

在熟读中,悉心揣摩词作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是教读的难点。

诗人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历史英雄加以委婉的批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抒发了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为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可联系八年级下册中岑参的咏雪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能力目标

  1.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

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目标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气势恢宏,意蕴丰富,颇显豪放风格。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实现心灵探求,激发读诗、品诗的兴趣。

  2.比较鉴赏法咏雪之作,文人墨客多有名章俊语,然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胸襟浩阔,意境高远。

堪称大家风范。

试就其与八年级下册中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比较赏析。

引导学生深层体察词作的艺术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词意,把握词作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同学们,散文诗《雪》中鲁迅先生以富于抒情的文笔绘写了“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而“如粉、如沙”地旋转飞腾的北国的雪则蕴含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寄寓了先生的炽热追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相信大家一定能尽览雄浑壮阔的北国雪景和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伟人的豪迈胸襟。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

(二)

  多媒体展示雪景及毛泽东诗词手迹: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

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

《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2.背景情况

  诗人作这首词的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峻的关头了。

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至1932年侵占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

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在中国政治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冬天(12月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

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三、诵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听读全词,要求闭目静听。

潜心感受。

  2.学生默读,疏解字词。

  投影:

  

(1)注音

  莽莽(mǎng)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

  [4]

  分外(fèn)数风流人物(shǔ)今朝(zhāo)

  分别(fēn)数目(shù)朝代(cháo)

  

(2)释义

  莽莽:

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词中用第②义。

  妖娆:

娇艳美好。

  折腰:

①弯腰行礼。

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词中用第②义。

  风骚:

①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②指妇女举止轻佻。

词中用第①义。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作示范诵读。

  5.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词作意味。

  教师提示:

  全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雪中银装世界,再写想象中红装素裹之江山,虚实结合描绘多姿多彩之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四、研读赏析词作上片

  1.学生感情诵读上片,思考:

  多媒体逐条显示:

  

(1)词的上片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

这些诗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2)总写雪景的句子,注意了动静结合。

试指出写动、静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3)诗人对雪景的描绘,山哪个词领起?

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此句子?

  (4)“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日光所及,这是为什么?

淡淡你的感受。

  (5)山,原,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驰”和“舞”。

这样化静为动,给你怎样的感受?

  (6)上片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二句写出怎样的意境?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明确: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

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3)对雪景的描绘,由“望”字统领,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4)“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

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

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

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6)“须”借助想象。

写出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2.学生吟诵体味。

熟读成诵。

  五、研读赏析下片

  1.学生自由诵读下片,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对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诗人作了怎样的评价?

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3)你如何理解“俱往矣”的含义,那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

  

(1)下片开头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2)诗人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自己的评论。

  “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问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必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过前人,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

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人民的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2.学生背诵全词。

  [4]

  六、布置作业

  以“雪”为题,多角度思维写一篇散文,揭示出“雪”的特征。

如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品质;赞美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鞭挞雪的冷酷无情,它所到之处千山枯寂、万木萧条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