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1946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

《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docx

如何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已逐渐成为广大市民感触最深、影响最大、积怨最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

大连交警支队曾派出调研组多次到各地进行调研,探索城市交通拥堵的因素,包括调研地机动车拥有量、道路资源量、路网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及交通管理等。

但不同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及城市文明程度的不同,其选择出行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造成交通拥堵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本文力求找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共性原因与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调查

  

(一)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道路资源供应缺口日益拉大。

1990年以前,我国车与路的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并不十分明显。

1990年以后,机动车保有量成倍增加,尤其是2000年后,机动车增量惊人,车辆的增长速度和道路资源供应严重不协调,逐惭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199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551.36万辆,2000年6000万辆,截止2008年底已达到1.699亿辆,年均增幅29.8%。

从我国公路总里程来看:

1990年是102.83万公里,2000年130万公里,2008年357.37万公里,年均增幅2.47%。

其中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增幅较大,城市道路由于城市结构的局限性,增幅还要偏低。

从车与路的发展这两组数据进行对比来看,道路资源的供应缺口较大。

更重要的,由于城市道路资源开发有限,而机动车数量仍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使得供给和需求呈“反比”式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二)城市规划不尽合理,路网结构总体布局失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多数城市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摊大饼”式的结构布局。

这种城市结构的特点是,城市的政治、文化、金融集中于城市的某一片区域,形成城市的中心区,城市道路大都以适应某一区域的需要来布建,这决定了我国多数城市道路均属于这种典型的“树状”路网结构。

它以主路为干,派生出多条仅服务于某一点的支路。

干路要为支路合流服务,同时又要担负着商贸交易功能,其效果必然是源头广泛,合流集中,支路不足,干路爆满的交通现象。

同时,由于干路又是出入城的基本通道,形成出入城的脖颈,如果拥挤堵塞发生在颈口,那么城内交通就不仅仅是拥挤和堵塞,还很可能是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三)出行工具结构发生变化,道路资源配置不合理。

1990年以前,城市居民选择出行的方式主要以自行车为主,公交车为辅,私家车和出租车为次的基本交通结构。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私家车增长迅速,交通构成比例发生变化。

以2008年中国公安信息网公布的数据为例,全国私人机动车保有量为1.293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76.14%。

其中,私人摩托车8732.28万辆,占私人机动车保有量的67.51%;私人汽车4173.39万辆,占私人机动车保有量的32.49%。

换一种说法,就是道路上每10辆机动车中,有8辆是私人车辆。

其中,5辆车是摩托车,3辆是私人汽车。

这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摩托车大多集中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城市中私人汽车的比值更高。

比如大连市,道路上7成以上机动车是私家车,摩托车不到1成,自行车基本已不作为出行工具。

有人作过统计,每4辆小汽车所占用的道路面积与1辆公共汽车所占面积是一样的,而后者的载客量是汽车的30-40倍。

运送同样数量的乘客,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比,节省道路资源3/4。

可以推算,私家车所占有机动车总量的近8成,超过道路资源50%,而承担的运载能力还不足10%,已成为道路拥堵的主要成因之一。

  (四)智能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引导运筹力低。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道路智能化程度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挥调度系统缺少高技术支撑。

指挥调度系统是智能交通的中枢,它起到整合各个子系统功能,实现1加1大于2的作用,它需要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支持平台。

其中包括各类交管科技设备、交管信息收集整理系统、通讯传输系统、后台支持软件等科学技术,当前我国多数城市仍在使用低效能的运行平台。

二是灯控信号还不完善。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应能做到,利用交通流量分析系统整理出的最优数据来控制警力配置,引导交通流,解决盲目行车、无序行车的问题,当前多数城市交通信号仍不能实现智能化,很多城市交通还没有车辆调流诱导屏。

三是信息发布还没有实现共享。

科技化水平高的信息发布平台,不但要在内部实现交通管理警务信息的收集、应用、整理、发布、共享机制,而且还要实现同气象台、广播电台、高速公路管理、市政部门等多部门的联动,达到资源共享。

现在信息处理“单打一”的现象仍然严重,造成驾驶人信息不灵,车流集中,甚至交通瘫痪。

另外,交通警察装备、驾驶人诱导等因素智能化程度的不足也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五)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交通违法者约束力不强。

在路上,我们随时可以看见,驾驶人抢时抢道占道、违规超车、随意倒车;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闯红灯等,破坏正常的交通秩序,这和国外一些发达城市相比,我们的出行文明程度还相差甚远。

从法律、法规的内容看,现行道路交通法规对一些交通违法行为也无明确的“罚则”;对不守法的交通参与者没有指导性的有效措施,又无处罚的震慑力,因而也无法有效地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情况。

比如,交警不可能对驾驶人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驾车时打电话等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时刻进行监督,即使监督到了也难以处罚,致使驾车时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大量存在。

另外,行人违章行走的情况大量存在,但由于处罚的震慑力不够,或教育措施不到位,致使对应的法规形同虚设。

从执法环境看,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执法环境越来越复杂,民警不怕身累,就怕心累,情大于法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正当执法遭受干扰的事件也屡见报端。

久之,法律、法规对交通参与者的约束力逐惭变小,也就造成了交通拥堵的病根。

  二、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对策

  在探索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时我们发现以上因素并不能涵盖所有城市的交通拥堵的主因,比如队伍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交通宣传不到位、路面警力的不足等都是影响交通畅通的因素,它是城市发展管理中诸种矛盾的综合反映。

因此,在探讨对策时也难免挂一漏万,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是要合理控制汽车的上路量,降低道路资源需求。

鉴于城市道路资源发展的局限性,控制汽车尤其是私家车的上路量是降低道路资源需求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大城市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启动“停车再乘车”计划。

即在城镇外围修建大面积的停车场,鼓励市民将车停放在停车场,然后再乘坐公交车进入城镇,从而有效避免小汽车直接进入市中心,加重城市道路的负担。

二是实施拥挤收费。

在城区划分收费区域和收费时间对私人汽车、货车进行收费,不仅可以增加市财政收入,而且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三是调整上下班制度。

政府可根据交通流或交通拥堵的时间性、方向性和区域性对不同单位实行弹性上下班制、错峰上下班制、轮流公休制等,达成交通流量的均分,降低对道路资源的需求。

四是在中心区收取高额停车费。

比如,欧洲许多城市中心区都普遍实施了计时收费,且费用高昂,目的是增加以中心区为出行终点的小汽车出行费用,减少该地区的小汽车交通量。

  二是要调整城市发展思路,科学布局城市交通网。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问题。

城市规划应该做到城市静态功能关系与动态功能关系相互协调,做到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协调一致。

要以居民居住区靠近机关、科研单位集中的地区为原则,尽量减少跨区域交通量;从政策和规定上提倡拆除单位、小区外围围墙,开放区域内道路,增加放射性道路和城市道路的通行面积,使支路横纵相连,为主干道分流,最大限度提高道路交通利用率;要加强停车规划与管理,完善和落实配建停车场法规,积极、合理地推行路边停车计费制度,商场、饭店、写字楼、住宅区及其他公共设施在规划中均应建立保障交通流量的停车场设施,使城市交通网达到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配置动力结构。

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具有运输效率高、成本低、建设用地少,环境破坏性小特点,是调节动力结构的重要筹码。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仍然较低,一般不足20%,发达国家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比例约40%。

而根据建设部的要求,特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要超过30%。

要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一要多元化发展公共交通,要构成集地铁、有轨电车、城市快轨、公共汽车等于一体的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让出行变得方便、快捷。

二要采取公交车道的保护措施。

比如,法国首都巴黎则采取保护公交车道、违者重罚没商量的措施,立杆见影。

三要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保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让公共交通真正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和支柱。

  四是要着力提高交通科技含量,增强道路通行能力。

交通管理智能化是未来交通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它也是解决当前道路资源条件下交通拥堵的重要砝码。

我们除了在交通指挥系统、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上提高科技含外,还要着眼于新产品的研发,实现人人主动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

比如,国内有些城市已经研发出一种带有上传功能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将该系统安装到每辆机动车上,将城市几十万个实时在线的道路信息来源,经智能化管理中心计算后,通过广播频道发出,让所有装有该系统的运行车辆,无偿地接收道路实时信息和智能化指挥,从而达到合理均衡分配整个城市车辆的流量,合理地配置城市道路资源,对城市交通起到主动式智能化管理的作用。

  五是改善执法环境,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从民警不愿管,群众不服管以及法规不完善的问题入手,逐步改善执法环境,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要建立民警激励机制,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力求达成从“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转变;要研究可行的勤务模式,将主要警力用在动态监管巡逻,疏导交通、处理事故、纠查违章上,以有效缓解当前日益繁重的交通监管任务和警力不足矛盾;要依法严处各种造堵的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对撞红灯、双黄线掉头、逆行等严重造堵交通违法行为的严管力度,迅速形成严管重罚的工作态势,形成震慑力;要制定罚之可依、罚之有度、罚之有效的法规,让安全、有序、文明的交通秩序则变为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