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1760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5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docx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大气污染定义:

如果大气中的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测量的不利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

空气污染指数(API):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①基本计算式:

设I为某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为该污染物的浓度。

则:

式中:

C大与C小:

在API分级限值表中最贴近C值的两个值,C大为大于C的限值,C小为小于C的限值。

I大与I小:

在API分级限值表中最贴近I值的两个值,I大为大于I的值,I小为小于I的值。

②全市API的计算步骤

a、求某污染物每一测点的日均值

式中:

Ci为测点逐时污染物浓度,n为测点的日测试次数

b、求某一污染物全市的日均值

式中:

l为全市监测点数

c、将各污染物的市日均值分别代入API基本计算式所得值,便是每项污染物的API分指数。

d、选取API分指数最大值为全市API。

③全市主要污染物的选取

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出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则该项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API=max(I1,I2…Ii…In)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一节燃料的性质

1、分类

按物理状态分为气体燃料、固体燃料、液体燃料

2、燃料组成对燃烧的影响:

C、H、O、N、S、水分、灰分

碳:

可燃元素。

煤形成的地质年代越长,其挥发性成分含量越少而含碳量则相对增加。

氢:

是燃料中发热量最高的元素。

硫:

以三种形态存在:

有机硫、硫化铁硫和硫酸盐硫。

前两种能放出热量,称之为挥发硫。

水分:

表面水分(外部水分)和吸附水分(内部水分)组成。

外部水分可以靠自然干燥方法除去。

内部水分要放在干燥箱中加热到102~105°C,保持2h后才能除掉。

灰分:

是煤中不可燃矿物物质的总称。

它的存在降低了煤的热值,也增加了烟尘污染及出渣量。

3、煤的分类和组成

(1)煤的基本分类:

褐煤、烟煤、无烟煤含碳量:

褐煤<烟煤<无烟煤

(2)煤的成分分析

üa.工业分析:

测定煤中水分、挥发分、灰分和固定碳。

Ø水分:

•一定重量13mm以下粒度的煤样,在干燥箱内318~323K温度下干燥8h,取出冷却,称重→外部水分

•将失去外部水分的煤样保持在375~380K下,约2h后,称重→内部水分

Ø挥发分:

•失去水分的试样密封在坩埚内,放在1200K的马弗炉中加热7min,放入干燥箱中冷却至常温再称重

Ø固定碳:

从煤中扣除水分、灰分以及挥发分后剩余的部分为固定碳

Ø灰分:

是煤中不可燃矿物物质的总称。

b.元素分析

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去掉外部水分的煤中主要组分碳、氢、氮、硫和氧的含量。

(4)煤的成分的表示方法

常用的基准有:

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煤质资料常用)

收到基:

锅炉炉前使用的燃料,包括全部灰分和水分“ar”

空气干燥基:

以去掉外部水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即在实验室内进行燃料分析时的试样成分“ad”

干燥基:

以去掉全部水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干燥基更能反映出灰分的多少“d”

干燥无灰基:

以去掉水分和灰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daf”

4、其他燃料

石油:

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含碳和氢,还有少量硫、氮和氧;氢含量增加时,比重减少,发热量增加

天然气:

典型的气体燃料,一般组成为甲烷85%、乙烷10%、丙烷3%

燃料最重要的两个属性:

热值、杂质

第二节燃料燃烧过程

1、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3T1E)

ü空气条件:

提供充足的空气;但是空气量过大,会降低炉温,增加热损失

ü温度条件(Temperature):

达到燃料的着火温度

ü时间条件(Time):

燃料在高温区停留时间应超过燃料燃烧所需时间

ü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Turbulence):

燃料与氧充分混合

2、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l空气过剩系数:

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以α表示,α通常>1

空燃比:

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3、燃烧设备的热损失:

排烟热损失、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散热损失;在充分混合的条件下,热损失在理论空气量条件下最低;不充分混合时,热损失最小值出现在空气过剩一侧。

第三节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第四节燃烧过程中硫氧化物的形成

1.硫的氧化机理:

H2S的氧化

2.SO2和SO3之间的转化

燃烧后烟气中的水蒸气可能与SO3结合生成H2SO4,转化率与温度密切相关;H2SO4浓度越高,酸露点越高;烟气露点升高极易引起管道和空气净化设施的腐蚀

第五节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

Ø碳粒子的生成

积炭的生成

1.核化过程:

气相脱氢反应并产生凝聚相固体碳

2.核表面上发生非均质反应

3.较为缓慢的聚团和凝聚过程

燃料的分子结构是影响积炭的主导因素

积炭的生成与火焰的结构有关

提高氧气量可以防止积炭生成

压力越低则积炭的生成趋势越小

火焰的结构:

预混火焰、扩散火焰、层流火焰、湍流火焰

石油焦和煤胞的生成

燃料油雾滴在被充分氧化之前,与炽热壁面接触,发生液相裂化和高温分解,出现结焦

Ø燃煤烟尘的形成

烟尘:

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包括:

黑烟(未燃尽的碳粒)、飞灰(不可燃矿物质微粒)

煤粉燃烧过程:

理论上碳与氧的摩尔比近1.0时最易形成黑烟;在预混火焰中,C/O大约为0.5时最易形成黑烟;易燃烧又少出现黑烟的燃料顺序为:

无烟煤焦炭褐煤低挥发分烟煤高灰发分烟煤

碳粒子燃尽的时间与粒子的初始直径、表面温度、氧气浓度等有关

影响燃煤烟气中飞灰排放特征的因素:

煤质、燃烧方式、烟气流速、炉排和炉膛的热负荷、锅炉运行负荷、锅炉结构

ØNOx的形成

燃料型NOx:

燃料中的固定氮生成的NOx

热力型NOx:

高温下N2与O2反应生成的NOx

瞬时NOx:

低温火焰下由于含碳自由基的存在生成的NOx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一、大气垂直结构

对流层(~10km左右):

Ø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全部的水蒸气,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Ø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m平均降温0.650C

Ø强烈对流作用

Ø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

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km)

Ø同温层-对流层顶35-40km,气温-550C左右

Ø同温层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Ø集中了大部分臭氧

Ø没有对流运动,污染物停留时间很长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暖层(中间层顶~800k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气体分子高度电离-电离层

散逸层(暖层以上):

气温很高,空气稀薄;空气粒子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二、主要气象要素

1.气温(p66):

天气预报中:

1.5m高、百叶箱内气温。

2.气压——单位:

mb(毫巴)大气的压强,1atm=101326Pa=1013.26mb=760mmHg

3.气湿

Ø绝对湿度-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Ø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湿度的百分比

Ø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包含的水汽质量

Ø水汽体积分数-水汽在湿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Ø露点-同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4.风向和风速

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叫做风(垂直方向-升降气流)。

风的来向叫风向(16个方位圆周等分)

风速:

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距离(2min或10min的平均值)

5.云:

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现象叫做云(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小)

云量:

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10分,国外8分)

云高:

云底距地面底高度。

低云(2000m以下)、中云(2000-6000m)、高云(6000m以上)

云状:

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雨层云(无定形)

6.能见度:

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的水平距离

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

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太阳以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形式辐射热量

•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表面

•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

•近地层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变化

二、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

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

定义: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逆温:

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分类:

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

烟流型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波浪型(不稳)、锥型(中性or弱稳)、扇型(逆温)、爬升型(下稳,上不稳)、漫烟型(上逆、下不稳)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和风

1、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直接作用力:

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间接作用力:

地转偏向力、惯性偏向力、摩擦力

2、近地层风速廓线模式

m—稳定度参数;

—对应高度平均风速

3、地方性风场: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4.1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一、湍流的基本概念

扩散的要素:

风、湍流

湍流是指大气的无规则运动,分为垂直方向风速分配不均及地面粗糙度引起的机械湍流、由于垂直方向温度分配不均的热力湍流两种形式

(a)是烟团受小尺度湍涡的搅动,烟团缓慢地扩散。

(b)是烟团被大尺度湍涡夹带,烟团本身截面变化不大。

(c)是烟团同时受到大、中、小三种尺度的团涡作用,扩散过程进行较快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

目前可用梯度输送理论、湍流统计理论和相似理论来处理这个问题。

4.2高斯扩散模式

一、高斯模式的有关假设

1、坐标系

高斯模式的坐标系原点为排放点(无界点源或地面源)或高架源排放点在地面的投影点,x轴正向为平均风向,y轴在水平面上垂直于x轴,正向在x轴的左侧,Z轴垂直于水平面oxy,向上为正向,即为右手坐标系。

在这种坐标系中,烟流中心线或将x轴重合,或在xoy面的投影为x轴。

2、基本假设★

(1)污染物浓度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分布)

(2)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的质量是守恒的

二、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三、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坐标原点为地面排放点或高架源排放点垂直地面投影点(像源法)

H为烟囱高度加气体抬升高度,即

上式即为高架连续点源正态分布假设下的高斯扩散模式。

下风向任一点浓度为:

(1)高架连续点源地面浓度:

令式上中z=0,可以得到地面浓度计算公式:

(2)高架连续点源地面轴线浓度(y=0)

(3)高架连续点源的最大地面浓度:

常数时,则可求出计算地面最大浓度及其出现距离的公式

四、地面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H=O)

五、颗粒物扩散模式

以上

均为算入烟囱抬升高度后的平均风速,之后的为烟囱高度处的平均风速

4.3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1、烟气所达到的高度称为有效烟囱高度,而烟气上升的那段高度称为烟气抬升高度。

因此,有效烟囱高度H应为烟囱的几何高度HS加上抬升高度ΔH,即

2、烟气的抬升过程如图所示。

烟气抬升分为四个阶段:

1)喷出阶段2)浮升阶段3)瓦解阶段4)变平阶段。

3、影响烟气抬升的主要因素有烟流本身的热力和动力性质、当地的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前面二种因素与工厂有关,后二种与环境条件有关。

4、烟气抬升高度公式

1.霍兰德式

式中,ΔH是烟云抬升高度,m;Vs是烟气出口速度,m/s;D是烟囱出口直径,m;

是烟囱口高度上的平均风速,m/s;QH是排出烟气的热量,Kw;TS、Ta分别是烟气和空气的温度,K。

2.国家标准推荐式

1)当QH≥2100kW,ΔT=Ts-Ta≥35K时;

式中,n0、n1、n2是系数,按表4-2选取;

Pa是大气压力,hPa;

Qv是烟气排放量(实际状态),m3/s

二、扩散参数的确定

1.P-G扩散曲线法

首先根据太阳辐射情况和地面风速,将大气的扩散稀释能力划分为A-F六个稳定度级别。

然后根据大量扩散实验的数据和理沦上的考虑,用曲线来表示每一个稳定度级别的δy和δz随距离的变化

对该标准的几点说明如下:

a稳定度级别中,A为极不稳定,B为不稳定,C为弱不稳定,D为中性,E为弱稳定,F为稳定

b稳定度级别A-B表示按A、B级的数据内插

c夜间定义为日落前一小时至日出后一小时

d不论何种天气状况,夜间前后各一小时算作中性,即D级稳定度

e强太阳辐射对应于碧空下的太阳高度角大于600的条件;弱太阳辐射相当于碧空下太阳高度角为150-350,在中纬度地区,仲夏晴天的中午为强太阳辐射,寒冬晴天中午为弱太阳辐射。

云量将减少太阳辐射,云量应与太阳高度一起考虑

P-G扩散曲线适用于平原地区,对于粗糙度较大的地区,则应向不稳定方向提高1-2级后再查表

3.国标推荐的扩散参数

(1)大气稳定度的分级方法

首先,计算太阳倾角和太阳高度角,再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查出辐射等级数,然后由辐射等级与地面风速按表查出稳定度等级

(2)扩散参数σy和σz的确定

平原地区农村及城市远郊区的扩散参数选取方法

A、B、C级稳定度直接由表4-8(P-G扩散曲线幂函数数据)查出扩散参数σy和σz幂指数。

D、E、F级稳定度则需要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查算

工业区或城区中的点源扩散参数选取方法

A、B级不提级,C级提到B级,D、E、F级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再按表4-8查算

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扩散参数的选取法同城市工业区

4.4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一、封闭型扩散模式

不接地逆温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

上部逆温层就像一个盖子使污染物的铅直扩散受到限制,扩散只能在地面和逆温层底之间进行,所以又称为“封闭”型扩散。

设xD为烟羽边缘刚好到达逆温层底时该点离烟源的水平距离,则:

(1)当X≤XD时,烟流扩散不受逆温的影响,扩散公式采用式(4-9)进行计算

式4-9

(2)当X≥2XD时,污染物经过多次反射后,在z方向上浓度渐趋均匀,水平方向仍呈正态分布,地面浓度的计算公式为:

(3)当XD

4.6烟囱计算

一、烟囱高度的计算

1.按地面最大浓度的计算法该法以地面最大浓度不超过规定要求为依据,直接由最大浓度公式求出烟囱高度,这种方法简单快速,应用广泛。

在上式中,需要确定五个因子:

可参照前面各节内容进行选取,在进行烟囱设计时,一般设σz/σy=0.5~1,一般取0.7(不随距离x而变)

2.允许标准C允的设置

式中C0是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CB是当地现在的本底浓度;f是该项目可占的污染权重;p是地形因子。

3、烟囱出口直径的计算

式中,D是烟囱出口直径,m;Qv是烟气排放量,m3/s;Vs是烟气出口速度,m/s。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颗粒的粒径

1、粒径定义方法:

显微镜法:

定向直径dF>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M投影面积直径dA

筛分法—筛分直径:

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筛孔的宽度

光散射法—等体积直径dV:

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的直径

沉降法:

ü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s:

同一流体中与颗粒密度相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体直径

ü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

在空气中与颗粒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1g/cm3)的球体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与颗粒的空气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

2、通常用圆球度表示颗粒形状与球形不一致的程度。

圆球度:

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的表面积和颗粒的表面积之比Φs(Φs<1)

二、粒径分布:

个数分布、质量分布

三、平均分布

四、粒径分布函数:

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罗辛-拉姆勒分布

第二节粉尘的物理性质

一、粉尘的密度:

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kg/m3或g/cm3

Ø粉尘体积不包括颗粒内部和之间的缝隙-真密度

Ø用堆积体积计算——堆积密度

Ø空隙率——粉尘颗粒间和内部空隙的体积与堆积总体积之比

二、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n安息角:

粉尘从漏斗连续落下自然堆积形成的圆锥体母线与地面的夹角;滑动角:

自然堆积在光滑平板上的粉尘随平板做倾斜运动时粉尘开始发生滑动的平板倾角。

安息角与滑动角是评价粉尘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

n安息角和滑动角的影响因素:

粉尘粒径、含水率、颗粒形状、颗粒表面光滑程度、粉尘粘性

三、粉尘的比表面积

四、粉尘的含水率

n粉尘中的水分包括附在颗粒表面和包含在凹坑和细孔中的自由水分以及颗粒内部的结合水分;含水率-水分质量与粉尘总质量之比;含水率影响粉尘的导电性、粘附性、流动性等物理特性。

含水率与粉尘的吸湿性有关。

五、粉尘的润湿性

n润湿性-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够互相附着或附着的难易程度的性质。

粉尘的润湿性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六、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

荷电因素-电离辐射、高压放电、高温产生的离子或电子被捕获、颗粒间或颗粒与壁面间摩擦、产生过程中荷电

天然粉尘和人工粉尘的荷电量一般为最大荷电量的1/10

荷电量随温度增高、表面积增大及含水率减小而增加,且与化学组成有关

比电阻对电除尘器运行有很大影响,最适宜范围104~1010cm

七、粉尘的粘附性

n粘附力:

分子力(范德华力)、毛细力、静电力(库仑力)

八、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粉尘发生爆炸必备的条件:

Ø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构成的可燃混合物达到一定的浓度:

最低可燃物浓度-爆炸浓度下限、爆炸浓度上限

Ø存在能量足够的火源

第三节净化装置的性能

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

技术指标:

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压力损失

经济指标:

设备费、运行费、占地面积

第四节颗粒捕集理论基础

颗粒捕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作用力:

外力、流体阻力、颗粒间相互作用力

第六章除尘装置

第一节机械除尘器

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体分离的装置,常用的有:

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

一、重力沉降室

1、层流式重力沉降室(沉降室内气流为柱塞流)

对于stokes粒子,重力沉降室能100%捕集的最小粒子的dmin=?

提高沉降室效率的主要途径:

降低沉降室内气流速度、增加沉降室长度、降低沉降室高度

2、湍流式重力沉降室

重力沉降室的优点:

结构简单、投资少、压力损失小(一般为50~100Pa)、维修管理容易

缺点:

体积大、效率低、仅作为高效除尘器的预除尘装置,除去较大和较重的粒子

二、惯性除尘器

机理:

沉降室内设置各种形式的挡板,含尘气流冲击在挡板上,气流方向发生急剧转变,借助尘粒本身的惯性力作用,使其与气流分离

三、旋风除尘器

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普通旋风除尘器是由进气管、筒体、锥体和排气管等组成。

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Ø计算分割直径是确定除尘效率的基础;在交界面上,离心力FC,向心运动气流作用于尘粒上的阻力FD

•若FC>FD,颗粒移向外壁

•若FC

•当FC=FD时,有50%的可能进入外涡旋,既除尘效率为50%

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

Ø二次效应-被捕集粒子的重新进入气流

•在较小粒径区间内,实际效率高于理论效率;

•在较大粒径区间,粒子被反弹回气流或沉积的尘粒被重新吹起,实际效率低于理论效率;

•通过环状雾化器将水喷淋在旋风除尘器内壁上,能有效地控制二次效应;

•临界入口速度。

Ø比例尺寸

•在相同的切向速度下,筒体直径愈小,离心力愈大,除尘效率愈高;筒体直径过小,粒子容易逃逸,效率下降。

•锥体适当加长,对提高除尘效率有利

•排出管直径愈少分割直径愈小,即除尘效率愈高;直径太小,压力降增加,一般取排出管直径de=(0.4~0.65)D。

•旋风除尘器排出管以下部分的长度应当接近或等于1,筒体和锥体的总高度以不大于五倍的筒体直径为宜。

Ø除尘器下部的严密性:

在不漏风的情况下进行正常排灰

Ø烟尘的物理性质:

气体的密度和粘度、尘粒的大小和比重、烟气含尘浓度

Ø操作变量:

提高烟气入口流速,旋风除尘器分割直径变小,除尘器性能改善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

进气方式分:

切向进入式、轴向进入式

气流组织分:

回流式、直流式、平旋式和旋流式

多管旋风除尘器:

常见的多管除尘器有回流式和直流式两种

第二节电除尘器

一、电除尘器的主要优点:

Ø1、压力损失小,一般为200~500Pa;2、处理烟气量大,可达105~106m3/h

Ø3、能耗低,大约0.2~0.4kWh/1000m34、对细粉尘有很高的捕集效率,可高于99%

Ø5、可在高温或强腐蚀性气体下操作

二、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1、三个基本过程

Ø悬浮粒子荷电-高压直流电晕

Ø带电粒子在电场内迁移和捕集-使其通过延续的电晕电场(单区电除尘器)或光滑的不放电的电极之间的纯静电场(双区电除尘器)

Ø捕集物从集尘表面上清除-振打除去接地电极上的粉尘层并使其落入灰斗

2、电晕放电

影响电晕特性的因素:

(1)电极的形状、电极间距离

(2)气体组成、压力、温度

•不同气体对电子的亲合力、迁移率不同

•气体温度和压力的不同影响电子平均自由程和加速电子及能产生碰撞电离所需要的电压

(3)气流中要捕集的粉尘的浓度、粒度、比电阻以及在电晕极和集尘极上的沉积

(4)电压的波形

3、粒子荷电

(1)电场荷电——离子在静电力作用下做定向运动,与粒子碰撞而使粒子荷电

(2)扩散荷电——离子的扩散现象而导致的粒子荷电过程;依赖于离子的热能,而不是依赖于电场

粒子的主要荷电过程取决于粒径

Ø大于0.5μm的微粒,以电场荷电为主

Ø小于0.15μm的微粒,以扩散荷电为主

Ø介于之间的粒子,需要同时考虑这两种过程。

(3)异常电荷现象

沉积在集尘极表面的高比电阻粒子导致在低电压下发生火花放电或在集尘极发生反电晕现象,破坏正常电晕过程

三、被捕集粉尘的清除

粉尘沉积在电晕极上会影响电晕电流的大小和均匀性,一般方法采取振打清灰方式清除

从集尘极清除已沉积的粉尘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粉尘重新进入气流

在湿式电除尘器中,用水冲洗集尘极板;在干式电除尘器中,一般用机械撞击或电极振动产生的振动力清灰

四、电除尘器结构

1、除尘器类型:

双区电除尘器、单区电除尘器

2、电晕电极:

电晕线的一般要求:

起晕电压低、电晕电流大、机械强度高、能维持准确的极距、易清灰等

3、集尘极——性能良好的集尘极应满足下述基本要求:

•振打时粉尘的二次扬起少•单位集尘面积消耗金属量低

•极板高度较大时,应有一定的刚性,不易变形

•振打时易于清灰,造价低

五、粉尘比电阻

高比电阻粉尘会干扰电场条件,导致除尘效率下降

克服高比电阻影响的方法:

(1)保持电极表面尽可能清洁

(2)采用较好的供电系统

(3)烟气调质:

增加烟气湿度,或向烟气中加入SO3、NH3,及Na2CO3等化合物,使粒子导电性增加。

最常用的化学调质剂是SO3

(4)改变烟气温度:

向烟气中喷水,同时增加烟气湿度和降低温度

(5)发展新型电除尘器

第三节过滤式除尘器

使含尘气流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