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docx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引导语: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下文是这首词的原文教案与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篇1: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读词文谈印象,整体感知;
二、设情形懂意绪,走进词境;
三、读资料解疑惑,读懂词情;
四、展想象问作者,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以故事形式叙述苏轼生平,引出词作《水调歌头》。
(说明:
故事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可让远古的伟大词人生活化,也更能打动学生,较快走近作者、走近词作。
)
二、诵读中对话读词
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与“无眠”的细读;
③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④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12下一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导入正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
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诵读词作,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代表反复朗读后,各组代表进行比拼,老师点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理解词作的主要内容
(一)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对照课文注释书面翻译全文,让他们交流,教师提供译文参考校对:
【翻译一】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
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翻译二】
丙辰年中秋之夜,欢畅痛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之怀念弟弟苏辙。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四、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探究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开头两句有何意蕴?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只是赞美月夜吗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何理解?
6、苏轼原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背贬为地方官,加上与其弟分别六年之久,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多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他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标志苏轼思想起伏变化的关键词有那些
【老师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之争相互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
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
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
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翩翩起舞。
8、哪几句由望月过渡到怀人?
9、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10、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胸坦荡,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
作者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11、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12、全班齐读:
归纳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讨论明确: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二)【赏析上阙】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足见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和飘飘欲仙的感觉。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之争相互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
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
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
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翩翩起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中秋月景,人们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还有月光的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提示注意】我们可以抓住“不知”“归去”,才能读懂词人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板书】上阕:
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赏析下阕】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板书】下阕:
责月—怀人。
(抒情)
【词作主旨】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五、拓展探究
(1)与文本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
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
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
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
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
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
你的提问很有深度。
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
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
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
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
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
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与作者对话
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
问题
(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明月)
“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
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例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
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例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写得很平实。
师:
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3)与环境对话
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
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
李白还说: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
“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
”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
同意!
师:
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
六、阅读方法小结。
师:
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
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
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让我们共同欣赏有着首次演绎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
我爱东坡!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明天检测。
八、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