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1464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docx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年)

 

文本、图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寿光市规划局

2016年9月

 

项目名称: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委托方(甲方):

寿光市规划局

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141001)

 

法定代表人:

杨保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规划师:

张兵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二〇一六年九月

编制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主管院长:

郑德高,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所长:

周杨军,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

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

周杨军,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

毛斌,市政工程师

项目参加人:

宋源,市政工程师

赵祥,水利工程师

刘世光,市政工程师

景哲,市政工程师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年)

 

第一部分文本

第二部分图集

 

 

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年)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海绵城市建设条件3

第三章指标体系8

第四章海绵城市规划分区13

第五章区域海绵格局规划18

第六章低影响开发系统规划21

第七章海绵城市系统规划24

第八章规划管控与规划衔接30

第九章建设时序与重点工程32

第十章保障体系35

第十一章附则37

附表1寿光土壤类型一览表1

附表1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一览表2

附表2寿光市海绵设施适宜性一览表3

附表3寿光市不同用地类型海绵设施建设指引1

附表4中心城区蓝线规划一览表1

附表5海绵建设分区考核指标1

附表6中心城区规划新建污水干管一览表2

附表7中心城区规划污水提升泵站一览表3

附表8示范区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一览表3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编制目的

为指导寿光市建设成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及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编制《寿光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第1.2条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治水思路,按照国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实现“山水田林湖人”城市生命共同体为目标,转变传统治水理念,通过建设“两大体系”、构建“五大系统”,着力解决寿光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及水安全问题,全面提高寿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1.3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等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及管理条例

(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办[75]号文)、《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等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标准

(三)《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寿光市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2015—2030年)》等相关规划及研究成果

第1.4条规划期限

规划年限为2016-2030年。

其中,近期建设为2016-2020年,中期建设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及弥河中心城区段区域,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第二章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第2.1条海绵影响要素

(一)降水特征

寿光市地处中纬度带,北濒渤海,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干旱程度由东南向西北区递增。

寿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1.7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99.4毫米,全市干旱指数约为1.8~2.2。

1)年降水量

寿光市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年际降水差别较大。

多年降水年际变化率为4.30倍,目前有记录的最高年降水量为1286.7毫米(1964年),最低年降水量为299.5毫米(1981年)。

2)月降水量

寿光市年内降水分布同样极不均匀,降水高度集中在夏季(6、7、8月),夏季降雨量占比超过75%。

全年平均降水日数73.7天(≥0.3毫米为一降水日),7月份最多,平均13.6天;1月份最少,平均2.4天。

3)日降水量

寿光市日降水量差异性显著,超过90%的降雨事件中降雨量不足21.4毫米,但目前有记录的最高日降水量约为189.0毫米,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32.0%。

(二)土壤类型

全市从南到北,依次分布褐土、潮褐土、脱潮土、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砂姜黑土及滨海潮盐土。

中心城区土壤以褐土、潮褐土为主,土壤的孔隙度高,渗透性较好,适宜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见附表1,图集7)

(三)下垫面情况

寿光市中心城区现状综合径流系数为0.51。

其中居住用地径流贡献率最高,占比为27.2%;工业仓储和道路广场硬化程度高,虽然用地面积占低,但径流贡献率较高。

中心城区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60.2%。

其中,居住小区年径流控制率为69%,公共建筑年径流控制率为73%,工业仓储等产业用地年径流控制率为49%,道路系统年径流控制率为54%,广场年径流控制率为58%,绿地系统年径流控制率为80%。

第2.2条水系统概况

(一)水资源状况

1)水资源总量与可利用量

寿光市水资源极度短缺。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3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93立方米,产水模数为15.4万立方米/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6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1.82亿立方米。

2)水资源开发利用

寿光市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超采严重。

其中,年均供水量约为2.98亿立方米,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90%。

地下水源是供水主要来源,占比达到80%。

地下水年均供水量约为2.38亿立方米,超过允许开采量0.58亿立方米。

地表水年均供水量约为4500万立方米;引黄济青水源年均供水量约为1500万立方米;再生水现状回用量约为1200万立方米,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较广。

(二)水环境状况

寿光整体水质状况不佳。

地表水中弥河现状水质仅为V类水标准,其他15条河流多为劣V类水标准,地表水质皆不能满足水功能区划。

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都存在一定的污染,浅层地下水达标率不足50%,深层地下水达标率仅为78%。

咸水入侵和农业面源污染是主因。

(三)水安全状况

1)防洪系统

寿光市河流的防洪设施建设滞后,主要防洪河流为弥河和益寿新河。

弥河中心城区段的现状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部分河段防洪能力低于20年一遇;益寿新河现状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

2)排涝系统

现状中心城区各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堵塞现象,部分河道堵塞严重,防洪排涝能力达不到设计的标准。

丹河现状排涝标准仅为5年一遇,其他河流皆不足5年一遇。

3)排水管网系统

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覆盖率低,排水能力不足,近半数管道重现期不足1年一遇。

且大部分为合流制系统,管网溢流污染较高。

(四)水生态状况

1)水系萎缩

寿光市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城镇建设等原因,河湖湿地不断萎缩,正常生态功能逐步衰退。

除小清河以外,其他河流均出现断流现象。

2)地下水水位沉降

寿光市全市漏斗区面积已达14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

其中南部井灌区形成了813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北部沿海盐碱区有590平方公里的深层承压淡水区成为漏斗区。

3)生物多样性

寿光市沿海湿地生态系统敏感性强,近年湿地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群落结构趋向简单,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下降。

第三章指标体系

第3.1条总体目标

推进“水生态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发展战略,构建“示范性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滨海型海绵城市。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要求。

第3.2条核心指标

结合寿光实际情况,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径流污染削减率为寿光市海绵城市核心控制指标。

(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指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集蓄、利用、蒸发、蒸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结合寿光市实际情况,以及鲁政办发〔2016〕5号文的要求,确定寿光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对应控制降雨径流深为20.7毫米。

(二)雨水替代城市供水比例

通过将雨水作为绿化、冲厕等用水,来实现雨水替代城市供水。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雨水替代城市供水的比例不低于3.0%,主要在大型屋面的公共建筑和物流园区、重要市级公园内推行雨水资源化利用。

(三)径流污染削减率

径流污染控制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之一,规划寿光市径流污染削减率(以总悬浮颗粒SS计)达到60%以上。

根据《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雨水径流污染、合流制管渠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并达到以下要求:

1)雨水管网不得有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2)非降雨时段,合流制管渠不得有污水直排水体;

3)雨水直排或合流制管渠溢流进入城市内河水系的,应采取生态治理后入河。

第3.3条分类指标

寿光市海绵城市分类考核指标共4类,分别为低影响开发系统指标、水资源利用系统指标、水环境改善系统指标和水安全水生态系统指标,合计分项指标15项。

其中低影响开发指标6项,水资源利用系统2项,水环境改善指标3项,水安全水生态指标4项。

(见附表2)

(一)低影响开发指标

1)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每公顷用地面积雨水调蓄容积90~200立方米;

2)绿地率:

中心城区绿地占比不低于38%;

3)下沉式绿地率:

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新建绿地中应有30-45%作为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改建绿地中下凹式绿地占比不应低于20%;

4)透水铺装率:

考虑到冬季抗冻融要求,寿光不宜大规模使用渗透铺装,道路、广场与小区内透水铺装的比例取值为10-20%。

5)屋顶绿化率:

考虑到寿光气候特点,不宜大规模使用绿色屋顶,使用前应开展适宜绿色植物的应用研究。

规划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等建筑屋顶绿化率取值为5%~15%。

6)雨落管断接率:

结合寿光市建筑的常用排水方式,雨落管断接率取值为60%~90%。

(二)水资源利用指标

7)管网漏损率:

结合寿光现状管网漏损情况,规划至2030年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以内。

8)污水再生利用率:

规划至2030年寿光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50%。

(三)水环境改善指标

9)合流溢流口年溢流次数减少率:

规划至2030年雨污合流制地区溢流口年溢流次数减少70%。

10)污水厂尾水排放

规划寿光市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均不得低于一级A。

11)地表水水质:

规划中心城区内的弥河水质按照III类水进行控制,其他内河按照Ⅳ类水标准控制。

(四)水安全水生态指标

12)防洪标准:

规划弥河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益寿新河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13)防涝标准:

规划中心城区防涝标准为20年一遇。

地面积水设计标准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①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②道路中一条车道路面标高最低处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

超过内涝重现期的暴雨,应采取预警和应急等控制措施。

14)雨水管渠设计标准:

规划2030年寿光市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为2~5年一遇。

按上述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时,均采用年最大值法。

15)城市水系雨水调蓄水深:

规划至2030年寿光市内河水系调蓄水深控制不少于0.5米。

第3.4条海绵技术适宜性

结合寿光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地下水水位低、径流污染较严重等实际情况,在各类海绵设施技术中,“蓄、用”、“净”类海绵设施适宜性最高,“渗”、“排”类设施适宜性较高,“滞”类海绵设施仅适宜部分地区。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也应考虑不同的用地类型。

(见附表3、附表4)

第四章海绵城市规划分区

第4.1条规划分区

综合考虑寿光实际情况、排水分区、控规单元等要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时序,本次规划对中心城区进行海绵分区。

规划构建两级海绵城市分区,一级分区为海绵建设分区,二级分区为海绵管理控制单元分区。

一级分区规划为7个海绵建设区,分别为场地径流与污染控制区、雨水资源化示范区、合流制溢流污染削减区、综合海绵示范区、居住区海绵工程建设示范区、大型绿地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区以及中密度建筑径流与污染控制示范区。

各分区应根据本底条件和考核目标确定海绵建设策略及适用设施。

(见图集9)

二级分区规划为28个海绵管理控制单元,衔接中心城区控规单元,细化各管控单元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平均面积为2-5平方公里,便于实际的管理与建设。

(见图集10)

第4.2条一级分区指引

(一)场地径流与污染控制区

场地径流与污染控制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68%,径流污染削减率(以SS计)目标为60%。

本区面积约为9.7平方公里,主要为晨鸣工业园西部工业用地、西部高新农业组团以及文家街道的部分居住用地,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7.1%。

海绵城市建设以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为主要目标,重点提升区域西北地区教育科研用地中下沉式绿地率,推动雨水花园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二)雨水资源化示范区

雨水资源化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单位面积雨水调蓄容积不低于200立方米/公顷,雨水代替城市供水比例目标为6%,径流污染削减率目标(以SS计)为65%。

本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要为晨鸣工业园东部工业用地、西部物流组团以及部分居住用地,现状径流总量控制率57.6%。

本区以雨水蓄积利用为主要控制目标,主要推动物流园区内雨水调蓄设施建设;加强对晨鸣工业园工业废水的收集处理,控制污水直排;工业排水明沟宜采用生态化的建设方式,发挥绿地对初期雨水的净化功能。

(三)合流制溢流污染削减区

合流制溢流污染削减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2%,合流制溢流口年溢流次数减少率不低于70%。

本区面积约为20.7平方公里,主要为渤海路城市中心周边的商业与居住用地,该片区是寿光老城区的核心地区,现状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4.0%。

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溢流污染较严重。

海绵城市建设以溢流污染防治为主要控制目标,主要实施合流制管网改造,提升排水管网设计标准,管网溢流点治理和末端净化设施建设等方面。

(四)综合海绵示范区

综合海绵示范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8%,径流污染削减率(以SS计)目标为70%,绿地率目标44%,雨水代替供水比例目标为4%。

本区位于公园街以南,光明路以东,弥河以西的范围,面积约为18.0平方公里,主要为市级行政中心区及高密度居住小区、仓圣公园、规划铁路遗址公园等,现状径流总量控制率63.4%。

本区以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示范为目标,对建筑小区、绿地公园和道路系统重点实施海绵改造,提高区域径流总量控制率,实现水环境修复。

(五)居住区海绵工程建设示范区

居住区海绵工程建设示范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8%,绿地率不低于45%。

本区面积约为14.0平方公里,是教育用地和住宅用地的集中片区,现状径流总量控制率64.8%。

本区以径流总量控制为主要目标,重点推动住宅用地和教育设施用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

(六)大型绿地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区

大型绿地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7%,绿地率不低于47%,径流污染削减率(以SS计)为70%。

本区面积约为15.1平方公里,现状建设用地较少,是城市的用地新增的主要片区,现状径流总量控制率为64.1%

本区以径流总量控制、污染物削减为主要目标,重点加强绿地系统的海绵化改造,衔接场地竖向与绿地系统的关系,提升绿地系统的调蓄能力和径流污染削减能力。

(七)中密度建筑径流与污染控制示范区

中密度建筑径流与污染控制示范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径流污染削减率目标为60%,渗透铺装比例为18%。

本区面积约为14.35平方公里,东部主要为居住小区和绿地公园,西部为工业用地,现状径流总量控制率61.9%。

该区以径流控制和雨水净化为主要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重点是推动住宅用地用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之间的联动,发挥生态化的雨水调蓄功能。

各分区详细分项考核指标见附表6。

第4.3条二级分区规划指引

二级海绵分区主要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单元,与城市控规控制单元相衔接。

根据各管控单元的现状及规划情况,将年径流总量目标分解到各管控单元中,确定各管控单元的控制目标,分单元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通过数字加权平均法,计算各海绵分区的年径流控制率。

通过单元和分区的年径流控制率目标,核算寿光中心城区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能否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第4.4条海绵建设示范区划定

综合七个一级分区的改造难度和海绵要素分布状况,选取光明路以东、弥河大道以西,公园街及圣城街以南的综合海绵示范区作为寿光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海绵建设示范区是寿光市达到2020年海绵建设考核要求的重点地区,近期集中优势资源,在示范区内启动各类海绵城市新建、改建项目。

本区考核目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等3项传统指标以及下凹式绿地率、屋顶绿化率、渗透铺装率等5项特色指标。

第五章区域海绵格局规划

第5.1条区域海绵敏感性评价

根据寿光市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选取三类海绵敏感一级因子,分别为地质条件因子、水文条件因子、生态环境因子,通过这三类敏感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整体的、系统化的评价。

地质条件因子包含地形地貌因子和地质灾害因子两类二级因子,水文条件因子包含水资源因子、水环境因子、易涝淹没因子和水源涵养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包含生境植被因子和生物多样性因子。

结合上述因子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市域内的海绵空间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河网交汇处、生态农业区和滨海湿地区。

(见图集5)

第5.2条区域蓝道规划

(一)水系规划

构建区域生态水系网络,形成纵横交接的蓝道系统,优化配置地表水资源,增加地表水供水量。

规划建设北线-中线-南线三条骨干连接水系。

北线为塌河、弥河、小清河连通工程,实现弥河水、黄河水、长江水的联调;中线为引黄济青工程,该工程分配给寿光市黄河水4650万立方米、长江水3000万立方米;南线为溎河、丹河、弥河、益寿新河连通工程,在寿光南部地区形成回灌补源网络。

(二)水库规划

水库作为区域海绵系统的重要节点,具备较高的战略价值。

规划对市域内水库系统进行优化调整,其中保留现状双王城水库,总库容为6150万立方米,设计向寿光市年供水量为4000万立方米;保留现状清水湖水库,总库容为860万立方米;保留现状龙泽水库,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规划新建1座平原水库新港水库,总库容为1200万立方米。

(三)闸坝规划

规划适量利用闸坝来提升弥河的水面率,优化弥河干流沿线闸坝设置,实现弥河的梯级开发。

规划保留现状10座拦河闸坝,新建5座拦河闸坝,分别为鹿家橡胶坝、北孙云子橡胶坝、张北楼拦河闸、兴旺庄橡胶坝和东道口橡胶坝,增加拦蓄库容量2270万立方米。

第5.2条区域绿道规划

(一)郊野公园规划

规划构建郊野公园体系,维护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

以巨淀湖、双王城水库、清水湖水库为核心建设巨淀湖生态湿地公园;小清河入海口建设小清河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进行弥河综合整治,沿线建设生态公园。

(二)绿道分段保护规划

规划构建区域绿道体系,其中以滨河绿道为主要系统,划分为城区景观段和乡村修复段,分段提出保护策略进行生态建设。

城区景观段主要为弥河城区段、小清河羊口镇段等穿城区段河流,该段河流通过橡胶坝建设形成景观水面,布设生态景观护岸,提升绿道内的亲水空间和游憩设施。

乡村修复段主要为郊野段河流,规划在河流交汇处建设生态湿地,控制沿线农田面源污染,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三)绿道分层保护规划

规划分级实施绿道建设,其中一级河道两侧控制100-150米绿地,二级河道两侧控制50-100米绿地,三级河道两侧控制25-50米绿地。

保障河流生态廊道的合理宽度,充分发挥生态廊道的综合功能。

第5.3条区域海绵格局

构建区域的海绵安全格局,形成“两轴六廊六区多点”的区域海绵网络。

“两轴”为弥河海绵廊道与引黄济青海绵廊道;廊道控制宽度为300-500米;

“六廊”为益寿新河海绵廊道、丹河海绵廊道、溎河海绵廊道、南线水系连通海绵廊道、北线水系连通海绵廊道以及小清河海绵廊道;廊道的控制宽度为100-300米;

“六片”为南部果蔬田园海面功能区、中心城区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滨海盐田海绵功能区、水源涵养海绵功能区、侯镇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以及滨海滩涂海绵功能区;

“多点”为巨淀湖、双王城水库、小清河河口自然保护区、弥河生态公园等海绵调蓄节点。

(见图集6)

第六章低影响开发系统规划

第6.1条低影响设施系统规划

规划本次运用的低影响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和绿色屋顶等。

透水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下。

考虑到寿光冬季冻融的危险,透水铺装主要应用于建筑小区内。

下沉式绿地、植草沟主要结合道路广场改造进行建设。

湿塘与雨水湿地主要考虑在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溢流口处适当设置。

雨水罐,生态蓄水池在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公园绿地等地区使用。

本次规划对绿色屋顶率指标不做强制规定,可考虑适当在公共建筑内使用绿色屋顶。

第6.1条居住小区低影响开发系统规划

规划分类进行居住小区的低影响开发系统建设。

其中对近期新建小区,可利用现有低影响开发设施调蓄雨水;加强对现状老旧小区的低影响开发改造;对新建小区实施规划管控,以低影响开发设施为基础设计规划方案,满足径流控制的相关要求。

第6.2条公共建筑低影响开发系统规划

现状公共建筑的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新建公共建筑的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85%。

重点改造寿光商务小区、规划展览馆、建设局小区以及潍坊科技学院等公共建筑。

规划对新建学校全部推广低影响开发设施;现状学校宜结合学校校园特色进行海绵化改造。

规划增加广场的雨水调蓄能力;合理布置雨水调蓄模块或雨水花园,收集地块雨水,超过调蓄容量的雨水利用管道排除。

(见图集11)

第6.3条公园绿地低影响开发系统规划

规划重点改造铁路遗址公园、董家公园、永富公园和仓圣公园这4座市级公园,调蓄容量约为13万立方米,其中铁路遗址公园打造成海绵城市示范公园。

规划在公园内部构建活水系统,强化内部水系动力,提升水环境容量。

优选本土水生性植物,构建生态化的水生态系统。

规划形成以公园绿地调蓄为主,防护绿地调蓄为辅,生态绿地、附属绿地调蓄相结合的绿地低影响开发系统。

(见图集12)

第七章海绵城市系统规划

第7.1条水生态系统规划

(一)水系连通规划

规划重塑城市水系,构筑“一廊一环,三横五纵”的生态水系,提升中心城区水动力,增加水环境容量与调蓄能力。

规划北部开挖东西向连通渠道,将东跃龙河、工业排水明沟、张僧河西支与张僧河东支连通起来,形成五河串联的水系格局。

新建弥河与张僧河西支东部间的河渠通道,改造铁路遗址公园的排水水箱涵,构建中心城区的循环水系,提升区域排涝能力与生态景观价值。

规划对现状的河道水系进行疏浚拓宽,增加河渠排水能力。

规划建设2座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