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精神.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1287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气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血气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血气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血气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血气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气精神.docx

《血气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气精神.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气精神.docx

血气精神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6学时)

l灵枢·本神

l灵枢·营卫生会

l灵枢·决气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1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血气精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说:

“人之血气

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精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脏腑

气血盛衰。

血属阴,气属阳,血与气互根互用。

精属阴,神属阳,精能化气

生神。

血气精神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

因此,血气精神是《内

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足气旺精充神茂,是健康的保证。

调养血气精

神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神的概念及其分类,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运行和功

能等内容。

【教学要求】

1.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

熟悉神

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失神伤脏而致病。

2.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

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3.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熟

悉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4.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

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5.熟悉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内容】

1.针刺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2.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2

3.五脏与神的关系。

4.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证及五脏虚实的病证。

5.“六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六气”脱的病理表现;“六气”化源与

胃的关系。

6.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7.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8.汗和血的关系。

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病理。

10.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

之常平”的特征。

11.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

原文导读

《灵枢•本神第八》

[篇解]

本,即本原、根本。

引申为推求之意。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神,指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并

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

即心神。

广义的神,指心神,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魂、魄、意、志,以及

思、虑、智、忆等精神思维活动。

本篇论神以广义之神为主,且篇首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

理论观点,故篇名以“本神”命之。

[主要内容]

3

1、阐明了神的产生及指出人的精、神、魂、魄、意、志、思、智、虑等精神

活动的涵义及其与养生的关系。

2、七情之变对五脏的影响和危害。

3、强调“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之后,才

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的施以针刺治疗,对神在针刺疗法中的重要意义,作

了全面分析。

[原文]401一级

黄帝问于岐伯曰: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

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

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与?

人之过乎?

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

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

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

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

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

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

[校注]

1、本于神:

治病首先必须以病人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

2、淫泆离藏:

淫泆,指七情过度,任情放恣。

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

全句意为若人的七情过度,任情放放恣,则五脏精气就不能安藏而耗散流失。

3、魂魄飞扬:

即魂魄不安而飞扬。

4、志意恍乱:

思想混乱,茫然无主。

5、智虑去身:

智谋和思考决断能力丧失。

4

6、德气:

即天之德和地之气。

7、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两句为互文。

成瑾《箬园日札》:

“夫

天亦何尝无气,地亦无偿无德,经分属之,亦互文见义耳。

”应作天之在我者

德也、气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也。

德,指自然法则、规律;气,指成形

物质。

说明自然赋予了形成人类生命的物质与自然法则。

8、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

化之机,产生生命。

这是古人的自然观和生命观。

9、生之来谓之精:

《灵枢·决气》说: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

谓精。

”即产生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

10、两精相搏谓之神:

两精相搏,指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张介宾注:

“两

精者,阴阳之精也。

搏者,交结也。

”神,生命活动。

本句意为父母生殖之精相结合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生命活动。

11、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魂是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

境等。

意为在神的支配下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叫做魂。

12、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感知和动作

等。

意为伴随着精出入运动而发挥先天本能的感觉和动作的生命活动形式,

叫做魄。

13、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任,担任、主管。

意为用来担当认识、分析和处理外界事物的思维能力,叫做心。

14、心有所忆谓之意:

忆,追忆。

意为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

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叫做忆。

15、意之所存谓之志:

意念积累之后形成志向的思维活动称之志。

存,积累。

志,志向。

16、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称为思。

存变,

5

反复思量。

17、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深思远虑的

推想,称为虑。

远慕,即深谋远虑。

18、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意为经过深思远虑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就叫做智。

智,智慧、明智。

19、节阴阳而调刚柔:

节阴阳,即节制房事。

调刚柔,即调节性情。

意为要

节制房事调和刚柔的性情,以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

20、僻邪:

即致病的邪气。

僻,不正之意。

21、长生久视:

即长生久活。

指寿命绵长,不易衰老。

视,活之意。

[分析]

1、原文提出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原则,其含义是:

大凡运用针刺的一般法则,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状况做为根本,即一定要

本源于病人的神气。

因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也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

治疗技术的施用

及取效与否,除了治疗措施正确外,更主要的取决于病人神气的盛衰。

如果

病人气血精神竭绝,神机衰败,则高超的治疗技术也将无能为力。

此句说明

了神的盛衰,决定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强调了神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2、原文提出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德,指法也、规律。

气,指成形的物质。

流,流动。

薄,相交。

天地自

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

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

才能有生命的产生。

这是古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3、原文论述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灵枢•本神》篇云: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

6

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

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本段指出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作用。

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

虑的概念,神的产生,以及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由

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思维过程。

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

以形体为基础。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于心,并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

质基础。

这些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心身疾病,以及中医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有

重要的指导价值。

4、论述了关于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

原文:

“故智者之养生也„„长生久视。

(1)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应四时之气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

(2)和喜怒而安居处——调和七情,起居有常。

(3)节阴阳而调刚柔——节制房事而调和刚柔的性情。

如此,则阴阳平衡,就能够达到健康长寿而不衰老。

[原文]403二级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

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

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必审五藏之病形,

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校注]

7

1、血舍魂:

比属倒装句,即魂舍于血。

2、经溲不利:

指二便不利。

[分析]

1、论述了五脏藏精、藏神的功能及五神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的机理。

原文曰:

“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

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说明了五脏各有所藏(血、脉、营、气、

精)、各有所舍(魂、神、意、魄、志)。

2、论述了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

原文云: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

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

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肝能贮藏血液,魂寄附于血液之中,肝气虚的病人则表现惊恐,肝气盛

则出现善怒。

肝藏血,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而魂又是神志中的一部分,所以

说,魂是附于血液之中,亦即“血舍魂”之意。

肝气虚,应理解为肝血不足。

肝血不足,魂无所依附,亦即血不养心,故病人惊恐不安。

肝气实,失于条

达则易怒。

脾为后天之本,有化生和贮藏营气的作用,精神活动中的意念是依附于

营气的,所以说“脾藏营,营舍意”。

如果脾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营气

不足,四肢肌肉失养,故四肢不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土灌四

脏”若脾气虚则不能输精于四脏,致使五脏功能不能调和,故曰:

“五脏不安”。

如果脾气虚,气机滞塞,升降失常,就会出现腹部胀满,二便不利。

心气虚,心血不足,营血亏耗,心神失养则心志不足而悲。

心中有热,

煎熬成痰,痰火上扰神明,则神志不宁,狂妄,笑不休。

8

肺主气,肺开窍于鼻,肺气虚,肺失宣降故见鼻塞,少气不足以息。

气壅盛,肺气上逆,故见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张口呼吸。

肾气虚,阴气或阳气衰于下,则发生热厥或寒厥。

肾阳虚,气化不利,

水液内停,故见四肢肿胀,腹部胀满,或全身肿胀,甚至最终影响五脏。

3、原文强调了脾肾二脏的重要性。

五脏虚实证候各有特点,均是临床常见病证,但其中强调了脾肾二脏的

重要性,脾肾之病均可以直接影响诸脏,出现“五脏不安”。

这一理论观点对

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这一论述为后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说

提供了理论依据。

《素问•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篇解]

营卫,指营气和卫气而言。

生会,即生成与与会合。

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了营卫二气的生成和会合,故篇名曰:

“营卫生会”。

[主要内容]

1、营卫的生成、特性、功能及运行规律,并以老年与少年的生理特点为

例,说明营卫之气与睡眠的关系。

2、营卫与血、汗的关系。

3、三焦与营卫气血的生成、敷布、转化的关系。

[原文]404一级

黄帝问于岐伯曰:

人焉受气?

阴阳焉会?

何气为营?

何气为

卫?

营安从生?

卫于焉会?

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伯答曰:

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

9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

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

五度,分为昼夜。

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曰:

日中而阳陇为

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

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

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万

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校注]

1、营安从生?

卫于焉会:

互文。

营卫之气在哪里产生,在哪里会和。

2、老壮不同气:

老年人和壮年人营卫之气的盛衰不同。

《灵枢•卫气失常》:

“五

十以上为老,三十以上为壮。

3、阴阳异位: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运行道路不同,故曰“异位”。

4、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水谷精气中之精纯柔和周行者为营,慓疾滑利捍护

者为卫。

此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

营为水谷之精气所化,其性精

专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慓悍滑利,故充实于皮

肤分肉为卫。

5、营周不休:

营运周行不止。

6、五十而复大会:

营卫二气别行两道,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但在一昼夜各

行五十周次之后,便会合一次。

五十,指营卫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

周次。

7、阴阳相贯:

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

张介宾注:

“其十二经脉之次,则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迭行相贯,终而复始”。

阴阳,

此指阴经和阳经。

8、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指卫气昼行于阳经则人寤而起动,夜行于阴经则

10

人寐而静止。

张志聪注:

“气至阳则卧起而目张,至阴则休止而目暝”。

起、

止,言寤与寐。

9、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即中午是阳气最盛之时,半夜是

阴气最盛之时。

10、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营卫之气的循行,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经复会

于手太阴经,故曰太阴主内。

卫行脉外,起于足太阳经复会于足太阳经,故

曰太阳主外。

11、合阴:

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2、与天地同纪:

纪,规律。

指营卫二气日夜运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的运

转一样,是有规律的。

[分析]

1、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其区别

经文指出营卫二气皆由水谷精微化生。

其中“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谷精气中之精纯柔和周行者为营,慓悍滑利捍护者为卫。

此清和浊,指营卫

之气的性能而言。

营为水谷之精气所化,其性精专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

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慓悍滑利,故充实于皮肤分肉为卫。

2、营卫二气的运行。

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

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

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

如环无端。

两者虽各行其道,但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

(1)营气运行,除本篇外,《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灵枢·脉度》

等篇均有记载,综合各篇,营气运行的主要路线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沿十

二经脉次序运行,又复合于手太阴肺,如此“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一昼夜

运行五十周次。

此外,尚有一“支别”,与其并行,即从手太阴肺经始,经过

11

督脉、任脉,复人于手太阴肺经。

营气一昼夜如此运行五十周次。

(图4—1)

见《指要》P109页的图示。

(2)卫气昼夜调节运行的规律是:

卫气循脉而行,昼行三阳,夜行三阴。

合《灵枢·五十营》、《灵枢·卫气行》等篇,可知其具体循行。

即每日平旦

阴尽阳受气时,卫气由阴出阳,出于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其气经面部手

足三阳经穴位,一部分散行于手三阳经,一部分沿着足三阳经的路线由上向

下运行,从足三阳抵足入足心,经内踝下,循阴蹻脉,上行至目内眦之睛明

穴,此为卫气昼行于阳一周的路线,卫气在白昼如此运行二十五周。

卫气夜

行于阴分,即傍晚阳尽阴受气时,卫气从足心经过肾经进入肾脏,之后以五

行相克之序周流五脏,即肾→心→肺→肝→脾→肾,此为卫气夜行于阴一周

的路线,黑夜如此运行二十五周,次日平旦阴尽阳受气时、卫气从肾经通过

阴蹻脉出于足太阳之睛明穴。

此为卫气一昼夜循行人身五十周次的顺序。

(见

图4—2)见《指要》P110页的图示。

3、原文提出营卫二气“五十而复大会”

五十,指营卫二气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

大会,指营气与卫

气的会合,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虽别行两道,但在一昼夜各

行五十周次之后,便要会合一次,于夜半子时会于手太阴肺。

“五十而复大会”

说明了人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与昼夜阴阳变化息息相关,是人体适应昼夜变

化而形成的一种人体生理日节律。

[原文]405二级

黄帝曰:

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

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

气使然?

岐伯答曰: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

12

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

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代,故昼不精,夜不瞑。

[校注]

1、气道:

营卫之气运行之道。

2、昼精:

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精,精明。

3、五脏之气相抟:

五脏之功能不相协调。

4、卫气内伐:

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

[分析]

1、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的道理。

原文曰: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

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即老年人营卫之气不足,运行不畅,尤

其是卫气不能按时出表入里,营气不足,故白天精力不足,夜里睡眠不安。

2、论述少壮之人“昼精夜瞑”的道理。

原文曰: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

精而夜瞑。

”即少壮之人气血盛,气道畅通,营卫运行正常,尤其是卫气能昼

行于阳,夜入于阴,五脏之气调和,故白天精神饱满,夜里睡眠得安。

[原文]406一级

黄帝曰:

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岐伯答曰:

营卫者

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校注]

1、有两死:

两,指夺血、夺汗。

有两死,指既夺血,又夺汗,预后不良,故

是死证。

13

2、无两生:

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夺血、夺汗只见其一,尚有

回生之机。

[分析]

1、原文提出“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营卫二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水谷

精微之气奉心神化赤而成。

营卫二气与血是同源而异名,均来源于水谷精微。

张志聪注云:

“营卫者,水谷之精气也。

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

气之所化也。

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同类焉。

”即血与营卫二气皆生于水

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质不同,所以名称也不同,故曰:

“血之与气,异

名同类。

2、原文阐述了“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两,指夺血、夺汗。

有两死,谓既夺血,又夺汗,是死证。

无两生,谓

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两者不同见,尚有可生之机。

3、原文“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句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无者,勿也,禁止之意。

夺,古通脱,急骤散失之意。

本句意为对失血

的病人,勿再发其汗;对大汗伤津的病人,勿再耗其血。

这是根据血与营卫

之气异名同类的理论,提出的治疗原则。

因为在生理上两者关系密切。

汗为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二者均来

源于水谷精微。

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成分,故二者关系密切。

在病理上两

者相互影响。

若出汗太多,必然伤津,化血无源而血少;而失血之人必伤津

液,津液亏损,汗出无源而少汗。

因此,在治疗上,对失血、血虚患者,不

能再妄夺其汗;对于汗出太过而伤津者,也不宜再用耗血动血之品或针刺放

血等疗法。

此论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如《伤寒论》中的“衄家不可汗”、

14

“疮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等汗法禁忌原则,即导源于此,告诫医

生对血虚或失血感受外邪者,当用养荣发汗的治法。

后世医家据这一理论,

提出了“血汗同源”的论点。

[原文]一级

406“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校注]

1、上焦如雾:

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

身。

2、中焦如沤:

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

化。

3、下焦如渎:

形容下焦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如同沟渠流行畅通。

《灵枢•决气》

[篇解]

决,区分之意。

气,泛指精、气、津、液、血、脉而言。

此六者虽名称、性质、功能、

病理有别,然总由一气所化,即本于先天真元之气,而生于后天水谷之气。

篇中将一气分为六,分别论述了六气的概念、生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其化源。

故以“决气”名篇。

[原文]一级

黄帝曰:

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岐伯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

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曰:

腠理发泄,

15

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岐伯曰: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

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

岐伯曰: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岐伯曰:

塞遏营气,

令无所避,是谓脉。

[校注]

1、两神相搏:

即男女媾合。

搏,交、合的意思。

马莳注:

“男女媾精,

万物化生,盖当男女相媾之时,两神相合而成人,生男女之形。

2、宣五谷味:

宣发布散水谷之精微。

3、熏肤:

温煦肌肤。

熏,同薰。

4、汗出溱溱:

形容汗出很多。

溱溱,众盛貌。

5、淖泽:

指水谷精微中质稠浊如膏泽的部分。

淖,泥沼。

6、泄泽:

即渗出汁液,滋润补益脑髓。

张介宾注:

“盖津者,液之清者

也;液者,津之浊者也。

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

阴。

7、壅遏:

限制、约束。

[分析]

论述了六气的生成、作用及临床意义。

《灵枢•决气》云: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

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发泄,汗出

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

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

谓脉。

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源于先天,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

16

气在上焦宣发作用下,输布全身,温养脏腑肌腠皮毛。

津较清稀,能变为汗,滋润肌肤。

液较稠浊,注于骨骼与脑,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润泽皮肤。

血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具有营养、滋润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

脉是

血液运行的道路。

六气同源而异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这一论述为临床治疗六气亏损病证从六气相互关系角度分清主次,审因

施治,提供了依据。

[思考题]

1、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2、如何理解“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试述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

4、讨论了营卫二气的循行和会合规律?

有何意义?

5、指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及其临床意义?

6、原文指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7、原文阐述了“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8、论述了六气的生成、作用及临床意义?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