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1053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

《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 努力学好通识课.docx

中国信息大学杨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努力学好通识课

【引入】

由于我们从事的是德育老师的工作,每到学生选课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对我们学校开设的“六史”有强烈的不满和不解。

我们学院的是理工科性质,学硬笔书法、学“六史”,跟自己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必须学习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的课程呢?

有很多学生说:

“如果作为选修课程,可以理解,根据不同的专业,比如说新闻,六史就必须要学,可以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我一个该程序设计的学生,学文学。

”,有的学生学这些课程仅仅是为了凑学分,按个指纹就走,根本就没有上课等等。

对于我们大家对学校的通史课有那么多不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史教育?

一、什么是通史教育

通史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识教育”。

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

在看完研究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及其命运的时候,可以注意到老一代知识分子大多是主张通识教育的。

比如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早年负笈美国,怀着“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愿望,分别攻读电机工程和气象学专业,成为本世纪第一代学有所长的杰出人才。

可是他们当了大学校长之后,却没有囿于所学专业,反而不遗余力地提倡起通识教育来了。

我想,这显然与其教育背景即留学经历有关。

最近浏览《美国校园文化》,使我对他们的深意有了进一步理解。

该书作者亨利•罗索夫斯基,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并在该校文理学院担任院长达11年之久。

据他介绍,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别重视通识教育,即便是本科大学也不例外。

他说,如果你进大学的目的是想得到一张职业证书,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话,那就错了;因为“美国的四年大学生活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接受通识教育的最好机会”。

这对于那些痴迷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们,是很好的劝戒。

通识教育又叫普通教育或文理科教育。

罗索夫斯基认为,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教养的人。

为此,他不但为学生安排了“与专业性或技术性课程不同的、以讲授全面知识和发展全面智能为目标的”课程设置,而且还对什么是“有教养的人”提出五条标准:

第一,有教养的人能够清晰准确地使用书面语言,并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第二,他们对宇宙和社会具有判断鉴别的能力,并且不乏自知之明。

第三,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第四,他们经常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并能在这方面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第五,他们在某些知识领域拥有较高的成就。

反之,倘若不能对学生实行通识教育,而是过早地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或者职业训练的话,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不会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一个缺乏鉴别能力和自知之明的人,一个孤陋寡闻、心胸狭隘、才疏学浅的人,一个不懂得伦理观念、不讲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什么成就的人。

阅读该书,并参阅有关资料,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通识教育观念其实是由来已久的。

早在南北战争时期,尽管政府制定了旨在创办农学院和工学院的《毛利法案》,但是主张实行通识教育的还是大有人在。

比如有一位大学校长就对学生们说:

“你们与其说是在追求知识,还不如说是在批判的精神下进行思维活动。

……进一所好的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和习惯。

”这其实是对专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最好批评。

到了19世纪下半叶,由于受德国教育制度的影响,通识教育在美国有了长足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更是把通识教育视为制止战争的最有效的途径。

战前,有识之士就明确指出:

实行通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谦虚、仁慈和幽默等美德。

他们认为,由于谦虚要以知识为先决条件,仁慈是对人性的深刻尊重,幽默需要过人的智慧,所以通识教育对于猖獗一时的法西斯主义,对于“把自己吹嘘成神仙,把他们浅薄的想法说成是神圣的启示”的独裁者,对于企图扼杀人性,以便让人民在国家机器中沦为工具和奴隶的阴谋,是最有效的抵制。

战后,一位著名的语言学教授又进一步指出,通识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生活目标的文明化,情感反应的纯静化,……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成熟化。

”他甚至说:

“如果我们能够解决普通教育(即通识教育)的问题,我们就肯定能够免除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种说法,与林语堂所谓幽默能够避免战争的观点,如出一辙。

目前,人们对通史教育的内涵的认识主要包含一下三个方面:

1、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进行阐述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2、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

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3、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

1)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2)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

而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二、中美大学通史教育的发展状况

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美国各大学的基本教育思想,哥伦比亚大学的领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或“全人”,使之具有人文与科学知识的修养。

哥伦比亚大学虽然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但从不鼓励学生过早地一头扎到理工专科中去,因为它认为理工专科所学的是技能性的东西,受过教育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之后,基本就可以掌握。

这种教育理念曾在美国教育界激起过强烈的争论,但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推行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确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识渊博、举止高雅的人才,也使许多求知若渴的大学生终生受益。

因此,这也正是哥伦比亚大学不顾外界压力而坚持实行通识教育的最大动力和原因所在。

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戴尔电脑首席执行官迈克·戴尔,原本主修的是生物专业,却一手创办了戴尔电脑公司的直销模式,并最终推广到了整个电脑行业。

能在经济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就,戴尔自称是因为在大学时,他曾选过一门宏观经济课。

他说:

“那门课的教授讲的一点至今难忘,那就是,你永远不能以常规思维来认识世界。

这个世界上以常规思维来思考的人实在太多。

出身生物专业的戴尔,跟电脑行业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按理说也不太可能成为他的主业,然而因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他除了研习生物课程之外,更是对文学、科学、经济学等各方面均有所涉猎。

虽然他中途辍学创立了自己的电脑公司,但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学的各种思想已经互相融合,而且学校也培养了他这种善于融合不同知识的思维,致使他在研究电脑行业的同时,将其经济学思想引入其电脑营销中,创立了电脑的直销模式。

反观国内,同样以主修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通常出现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想必对电脑在编程、操作系统轻车熟路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一旦跳出了电脑行业的领域,与另一行业综合运用时,想必其无论在意识上还是能力上的缺陷就露出端倪了。

此外,现在中国的高校课程设置的确有些落后,由于条件所限而不能做到与社会同步更新,出现了过于陈旧的教育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行业,一些老旧的技术现在仍在学校开课。

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一门根本已经过时的技术,对未来的发展却没有什么帮助。

而这些,都是国内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办学思想上的最大差距所在。

同样的,惠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费奥里娜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她是其看待问题的广度还是深度,必然会窄浅得多,则她的事业发展也必然局限得多。

此外,从哥伦比亚大学出来的学生普遍认为,经过通识教育之后的哥伦比亚大学学子,其知识面之广,文化修养之深,日后学术底气之足,都是单科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所难以企及的,正是因为母校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才成就了自己广博的学识,也使得自己的“专”有了坚强的后盾和依托。

也正因为如此,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才,往往是社会各企业非常欢迎并争相录取的,因为“哥伦比亚学生”的身份,往往代表了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中学有所成,更有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具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更为宏观把握问题的视野。

2、中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的发展状况

为切实可行地推动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进程,推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了解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探索适应于中国国情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方法,上海大学中文系发起并主办了“通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全国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2009年4月25—26日在上海大学新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等30多所院校的60多位代表与会,就中国的国情与通识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以及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推行的现状展开了讨论。

(一)通识教育推行现状及部分高校经验

在主题发言中,甘阳教授首先对通识教育在现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评估;就通识教育怎么通、课程怎么设置、老师的课怎么上等具体问题发表了精辟见解。

甘阳认为,通识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基本情况是:

“现状比较可喜,未来不太乐观”。

中国通识教育第一阶段的讨论已经结束。

第一阶段指建立了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推行的必要性——包括经典阅读的必要性——的正确认识。

问题在于:

通识教育到底怎么做的具体操作问题。

而目前的现实是:

在大学一味强调“创新”理念而忽视本该秉持的“传承”功能的大背景下,本科生、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社会极度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大环境等都对通识教育的切实贯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而通识教育模式本身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也应解决如何坚持“少而精”原则、中国文化传统特别经典著作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应该占有怎样的地位和比重等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甘阳教授认为:

1.目前国内通识教育的兴起具有行政主导性的特征;

2.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动力匮乏的特点;

3.当前的通识教育实践具有通识教育理念与现行体制机制的妥协特征(如复旦学院将政治类公共课如“两课”、英语等课程也纳入通识课程体系,有的学院则侧重于汉语听说读写技能的教学等等)。

和美国哈佛、芝加哥大学等推行通识教育较早的西方名校相比,国内大学的课程数量是人家的4-5倍;已有的课程不经梳理,再去加上几百门的通识课程,大学的课程结构会非常混乱。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原则是:

不要单纯地做“加法”,不要再增加老师、学生的负担。

甘阳的建议是:

10%-15%的课程才需要去做新的开发,其他的通识课都要在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内调配。

最先从局部做起,建立文史哲共同基础课,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人类学等方面的通识课程。

进一步说,没有制度化的通识课最终会导致“通识教育”这个名称被败坏。

而其制度化的手段是:

首先把通识课考虑成一种广义的共同基础课。

从小到大,建立与专业课的关联。

大学通识教育应回应全球化问题和中国崛起论;除了重视创新,还应充分重视传承人类文明精华,让学生多读经典,一年级新生就应该开始经典学习;课程设置上,应尽量利用现有课程;在教学中也不应降低水平、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大牌教授先把风气带动起来,凡是系内称职的老师都应该胜任通识课的教学。

整个世界已经不可能抛开中国崛起来讨论全球化问题——中国人自己就要重新去想中国文明到底可以解决全球化时代什么样的问题,有可能提供哪些正面的贡献?

而通识教育课正是深入这一领域的途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跃红教授介绍了北大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良尝试以及通识教育教学体系概况。

北大的做法是变“史”为“论”,增加经典精读精讲和学科前沿课程;跨人文学科的平台课程完全按专业化方向建设,不降低水准。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熊思东院长以复旦学院的书院模式为立足点介绍了复旦通识教育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时尚追求与大学理念和人才培育目标。

要办好通识教育,最基本的是要明确其理念,并将其理念与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人才培养的定位相结合。

通识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还是要培养一些有文化有教养的知识分子。

通识教育的内涵体现与装饰性表达及庸俗化趋势。

怎么去挖掘通识教育的内涵?

如何把这些内涵落实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落实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上?

通识教育被搞成装饰某学校、装饰某专业,甚至装饰某教授个人——要避免通识教育成为一个装饰品。

通识教育的形式覆盖与理念贯穿。

要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而不是让人觉得通识教育不过是大学本科1、2年的事。

早期形式上的覆盖是必要的,但更要特别强调理念的贯穿。

关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设置,宗旨是突破单纯的专业知识视域,建立核心共同课,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修养。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实践还是活生生地长出来的,所以第四个基本的问题是关于通识教育的管理框架与现行体制。

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大学行政方面找突破口;避开行政手段,希望通过教授的学术研讨来让通识教育体系变成老师脑子里固有的东西非常困难。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曹莉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计划,探讨目前的课堂教学离通识教育的理想目标还有多远,认为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新的大学理念和改革之道。

上海大学文学院张寅彭教授从基本理念和具体措施两方面介绍了上海大学通识教育贯彻“培养21世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目标的行动经验。

针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有脱节、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不能互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相互匹配等问题,从理念角度的4项宗旨是:

1.以人文素质培养和通识教育为主导方向、以提高人文素养、完善整体人格为教学目标;

2.以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培养方式的创新为具体手段;

3.以训练和提高文本理解与阐释能力为抓手;

4.以拆除教学与科研、学校与社会、专业与专业、教与学这4堵墙为最终归宿。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海大学以原典精读为核心,通过对主干课程的调整,实行人文经典导读课的实验,建立全校性的通识教育大平台;配合特设的课程改革小组和本科生导师制,结合自身特殊的3学期制,在夏季实践学期举办“文学周”活动,鼓励广大本科生投入经典阅读等等。

(二)通识教育在国内推行的过程中存在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本次会议为了更广泛地听取各类大学通识教育实行的经验、意见和建议,除上述提到的多家综合性大学以外,也邀请了专科性、师范类大学通识教育方面的专家与会。

同时,突破了一线名校与二线普通高校、东部发达地区高校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之间的区隔,使各类高校奋战在通识教育一线的教育者们有了交流的空间。

通过这些教育者们的讨论交流,发现了如下3点国内高校通识教育施行过程中的问题:

1.国内一流大学与二、三流大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综合性大学与专科性大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3.东、西部大学之间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财经大学文学院张觉教授站在财经类大学的立场,认为通识教育在这些非综合型大学中面临边缘化困境。

他以财大的学生不愿意买人文类课程教材这一具体的例子说明“用什么方式来推行通识教育”在专业倾向性很强的大学中面临着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新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的徐默凡教授通过介绍该校的本科生导师制表达了对通识教育推广的经验和问题的看法。

他也着重谈了几点通识教育课程在师范类大学中推广所遇到的问题:

1.经费问题——面临免费师范生源扩招的压力,通识课开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到目前为止虽然还能维持,但未来压力更大;

2.师资问题——师资缺乏——不光是师范类学校,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的缺乏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3.时间问题——课程安排、导师安排等制度还未能达到美国大学硕士、博士助教体系那样完善的程度——与经费问题相结合,成为国内通识教育推广中的一大障碍。

同样是师范类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阎福玲教授从师范类学校实际出发,坚持不能将师范大学降格为教师培训所,要培养“文化人”,因为他们将来也会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山西大学郭万金教授认为内地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通识教育观念滞后,在物质资源上也很匮乏,通选课、必修课的计划在修订,但发展缓慢。

他由此认为,通识教育的推行在这类二线高校要注重切合实际。

(三)中国通识教育的总结

中国之所以要积极地推动通识教育,因为教育背后的力量出现了变化:

过去需要专业人士,现在需要终身学习的通才。

而出于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担忧——原子化的社会、利益维持的社会关系等——人们认识到通识教育所培养的文化共同感是拯救之途。

通识教育还有一重重要性,就是要扭转“大学变成了市场,学生成为消费者,大学不育人,变成开学店”的危险趋势。

此次会议请来各层次的学校参与讨论,是为了创造不同的通识教育措施——不要把通识教育理解为精英教育,这不是所谓名校的专利。

没有事情是条件具备了才去做的,通识教育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的危机产生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被逼无奈迫在眉睫,所以行政、教学等诸多的领导者要有这样的认识:

困难大,但这种事情必须要做。

(四)中国信息大学[参考李江萍校长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中国信息大学自2005年开始实行学分制,并逐步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到今年已经满五周年了。

我们学校本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2008年7月正式将通识教育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当中,要求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全校通识课程,并且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应用,以求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素质,使学生知识基础深厚,社会适用面宽,在就业和生存竞争中处于又是地位。

目前,我们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还比较少,开课课程比例不足40%,开设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类、外语类和人文类。

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包括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基础、计算机VB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训练学生掌握现代高端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充分适应高科技时代的要求。

外语类通识课以听说为主,以大量地、反复地熟读和背诵经典短文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久的词汇和句型储备,强化学生的记忆调动能力,使学生在进行外语交流时,能够做到脱口而出。

人文类通识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思想史、科技史、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殊途同归、世界各民族逐步融合的历史趋势,为中国和平崛起走向世界培养人才。

通过通识教育皆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优化大学生的素质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

这几年就业形势却不太乐观,问题出在哪里,因素很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

大学的确要培养专业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专业培养不可能完全跟着跑,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大学生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优化自身的素质,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需求。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会思考

通识教育培养的是人的思维能力、条理性和智慧。

心智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壮,越能领会观点,胜任智力工作。

不管是文学、社会学还是会计学的具体领域的心智锻炼,都将增强人的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学会以学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是一种非常必要的修养。

一个学生在某一学术领域中所获得的精神探险的经验,会成为他终身受用的素质。

即使他以后并不从事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活动,但他却可以是一个有学术精神的实际工作者,他能够以一个学者的态度来思考实际的工作问题,他拥有超越一般从业者的思想能力。

(2)学会学习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大追求,是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研究方法,让他们在感受科学探索的奥秘和愉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创造的习惯。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3)学会选择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

面对魔方般的世界,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

通识教育为实现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和谐提供了途径,它既表达了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又给个人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在多大程度上求同,在多宽的范围内允许选择,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量的问题。

哈佛大学曾经要求学生在核心课程的选修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未来专业期望最远的门类,可谓用心良苦。

学会选择,这本身就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目标。

总而言之,推行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形成趋势,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

对每一所大学而言,大学承担着民族文化精神继承和创新、为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新人的神圣职责,培养学生的思想精神是大学的首要使命。

能够培养能够关心人类命运、关心社会发展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正是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力量之源。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通过通识教育开阔视野,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对人生与社会进行反思,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

在人们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辩论中,有一段话很值得人回味:

“如果你有一块木板,你可以漂着过河;如果你有十块,百块木板,你可以搭一座桥过河;如果你有千块万块木板,你就可以造一艘船乘风破浪。

” 愿我们的大学生们都能够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乘风搏浪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