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975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x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学海无涯。

第二课《匆匆》(散文)

 1.《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2.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课后第2题)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仿写1:

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仿写2: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6.背诵《明日歌》。

  7.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三课《桃花心木》(写作特点:

借物喻人)背诵第4、13、14自然段。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

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课后第2题:

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答:

“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父母下岗、遇到自然灾难等。

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③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

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

作者桔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背诵第7、11、12自然段。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腊月初八、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四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回顾.拓展二》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写的是除夕时的情景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时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佳节还有清明、端午、乞巧节等。

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7.藏戏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它的作用是强调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

文章还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8.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说明文。

作者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9.和田的维吾尔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作用是突出了维吾尔的豪气与乐观,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文章出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反问。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录)背诵第5、7、17、19、22自然段。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联系是:

首尾呼应。

这样写的好处:

使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议论文)背诵全文。

  1、《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本文的作者是毛泽东,是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本来。

或:

有的。

于:

表示比较,比的意思。

3.课后第3题: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

这段话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只要是正确的。

第四句话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第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背诵1、2、3、5、6、7、9、10、11、12自然段。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

《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

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特点: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

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第十五课《凡卡》背诵第6、8、21自然段。

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下美丽的夜景;二是和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

  本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

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16课《鲁滨孙漂流记》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让我们初步了解了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表现了鲁滨孙(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

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战胜了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第1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

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

突出地表现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背诵2、4、5、6自然段。

  1.本课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课题中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容貌,更是她所体现的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2.课文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1)答: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

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美丽的含义:

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执着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淡泊名利。

  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背诵1、2、6、7、8自然段。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课文填空

本文写了两个孩子的(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写了孔子的(实事求是)

孟子(战国)时期人.(思想)家(教育)家。

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合著。

孔子(春秋)时期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编为《论语》。

《匆匆》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

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想: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速流逝)的感慨和无奈。

《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台湾)作家。

本文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心理对人成长的意义)

《顶碗少年》作者赵丽宏,散文家、诗人。

上学期曾学过《山雨》就是她的作品。

本文一共写了少年(三)次顶碗。

少年成功的原因:

主观上(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客观上(宽容和关爱能帮助别人走向成功)

《手指》作者丰子恺。

浙江人。

现代作家、漫画家。

本文中所讲五指的特点:

它们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

(满族)人。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入选小学课文的有:

《林海》《猫》等。

说出具体时间:

腊月初旬(农历十二月第一个十天)、小年(腊月二十三)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

少数民族及习俗:

壮族(初一用粽子招待客人)、蒙古族(初一串蒙古包)、满族(大年三十包饺子)……

《藏戏》鼻祖是(唐东杰布)。

在藏戏里,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威严)、绿色象征(柔顺)、黄色象征(吉祥)、半黑半白象征(两面三刀的性格)、青黑色象征(压抑和恐怖)

地方特色剧种:

(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

各个省的简称:

福建(闽)、广东(粤)、浙江(浙)、上海(沪)、

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

元旦: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秋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清明节: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十课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

(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

课文写于(1943年),当时正值李大钊去世(16)周年。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于(1927)年4月28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

(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1、文章结构紧凑2、让读者印象深刻)本文体现李大钊的精神是:

(1、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2、对敌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3对亲人慈爱和善)●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第十二课课题《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做的演讲,号召谁?

(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要怎么做?

(我完全、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为人民服务})

司马迁:

代表作是《史记》。

他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本来)。

或:

(有的)。

于:

(表示比较)。

泰山:

比喻(死得很有意义)。

鸿毛:

大雁的毛,比喻(死的意义不大)。

本句的意思是: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

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精兵简政意思是: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死得其所意思是(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完全”在句子里的意思是:

(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在句子里的意思是:

(贯彻到底,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第十三课课题是《一夜的工作》本文主要讲了周总理的(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

14课课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安徒生),被称为(“童话之父”)我还读过他的其余童话《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野天鹅》。

●本文五次擦然火柴,眼前出现四次幻景,第一次看到(火炉),因为她(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看到(烤鹅),因为她(饥饿),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看到(圣诞树),因为她(痛苦),渴望得到(快乐);第四次看到(奶奶),因为她(孤独),渴望得到(奶奶的关爱)。

15课《凡卡》作者(俄)国的(契诃夫)当时正是(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最黑暗时期,人民过着(穷苦)的生活。

写了凡卡的苦(学徒生活受尽凌辱)与乐(乡下生活的快乐),苦与乐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以(凡卡的梦)结尾,说明这不过是梦,(终将破灭)!

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

一是告诉爷爷自己悲惨的学徒生活;二是乞求爷爷早点送他回去。

在写信的过程中,凡卡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二是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

●契诃夫《变色龙》《凡卡》●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儒尔·凡尔纳《神秘岛》●笛福《鲁滨孙漂流记》●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都德《最后一课》

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波兰)物理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神五飞天时间(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

神六飞天时间(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

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哪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本文是议论文,文中举了(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波义尔发现盐酸溅到紫罗兰会变色,发明了酸碱试纸)(一位一生发现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三个例子,来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论点。

21课《我最好的老师》1、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2、终身受益的道理:

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科学精神的格言:

1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2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

3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科学精神就像居里夫人那样(不计名利,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就像中国航天工作人员那样(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就像谢皮罗、波义耳那样(善于观察、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像怀森特先生要求的那样(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册)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

《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1、作者:

李汉荣2、标题含义:

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

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

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

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

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

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

郭枫2、标题含义:

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

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

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

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4、中心思想: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

《詹天佑》《怀念母亲》

★《詹天佑》人物评价:

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工作严谨,热爱祖国)的人。

3、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采用的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开凿八达岭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

4、中心思想:

课写了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怀念母亲》1、作者:

季羡林2、标题含义:

怀念两个母亲:

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

3、重点问题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答:

“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