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0801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案教学设计

 

第20课《电路的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2课。

本课活动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认识电路,引导学生用基本的电路元件连接电路,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观察和比较这些电路的连接方法,通过取出其中一个灯泡的方法来认识到连接方法有两种,从而引导学生对闭合回路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本课共由2个活动和1个实践活动组成。

活动1“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

活动2“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取出一个灯泡,观察和比较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的特点。

实践活动自制“数学游戏机”是让学生进一步利用闭合回路的原理,自制“数字游戏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基础上,已经知道了用导线如何连接灯泡、电源能使灯泡亮起来,本节课增加一个灯泡,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对学生来说不算很大难度。

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是串联的方法,而并联的方法他们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或者激发他们发散思维,让他们想多些可能的连接方法。

通过取下其中各灯泡再观察另外一个灯泡的观察方法,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串联和并联的不同,这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进一步了解闭合回路。

自制“数字游戏机”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游戏机是十分感兴趣的,能积极主动思考怎么利用简单电路的原理去设计这个游戏机。

三、教学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连接方法让电路中的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2.通过多种方法对简单电路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电路形成的条件。

3.愿意与同学合作,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

 

2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设想、实践,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让它们同时发光。

教学难点:

通过设想、实践,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让它们同时发光。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有两个灯泡的电灯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灯泡、导线、电池、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

晚上,几个小朋友在玩电灯笼,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小车电灯笼中的两个车灯灯泡都在发光,其他小朋友的电灯笼只有一个灯泡发光。

问题:

这个灯笼里的两个灯泡是怎么连起来的?

交流:

对教科书中妍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

连接电路,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出示:

有两个灯泡同时亮的灯笼实物或图片。

提示:

这个灯笼有两个灯泡,两个灯泡能同时亮起来。

前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电源、导线、灯泡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后,灯泡就会亮起来了。

任务:

用导线连接灯泡、电池,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要求:

把可能的方法画下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何连接两个灯泡才能两个灯泡亮起来。

汇报:

展示连接方法的记录单。

评价:

根据连接图上的方法是否能形成闭合回路、是否能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进行评价。

任务:

根据自己的想法连接电路,观察是否成功让两个灯泡亮起来。

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连接图的方法进行连接,验证自己的想法。

交流:

是否能成功连接。

2.活动2:

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提出:

有多种方法都能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这些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任务:

比较不同连接方法的不同。

要求:

取下一个灯泡,观察另一个灯泡是否仍在发光。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活动:

学生取下其中一个灯泡,观察另外一个灯泡是否发光。

汇报:

展示观察结果,提出分析理由。

评价:

根据学生是否能够从闭合回路的方面来分析和解释进行评价。

小结:

这两种连接方法都能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但是一种方法是有一条闭合回路,另外一种方法是有两条闭合回路。

3.实践:

自制“数学游戏机”

出示:

“数学游戏机”的图片。

任务:

根据简单电路的原理,设计并制作一个用于学习数学公式的游戏机,用灯泡亮与灭的方式来表示答案正确与否。

要求:

先构思用什么材料制作,再想硬纸板的背面应该怎么连接才能让“数学游戏机”正常使用。

根据自己的需要,除了这四个数学公式外,还可以用其他的公式替换。

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与制作。

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一边讲解设计与制作过程,一边展示如何使用。

七、板书设计

第20课电路的研究

 

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取下一只灯泡后,另一个灯泡会怎样?

不亮

继续亮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0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教学设计

 

第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1课。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并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是第2单元的起始课,从引导学生到户外收集岩石开始,带领学生开始探索岩石的学习之旅。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寻找岩石”、活动2“观察岩石”等教学环节。

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彬彬在公园里找到各种岩石的情景,激发学生到周围环境寻找岩石的兴趣。

通过到户外观察和收集岩石,学生可以体会到岩石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

活动2“观察岩石”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一些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观察岩石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能识别几种常见的岩石。

二、学情分析

岩石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们虽然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如户外的山上、公园、路边等,室内的大理石桌子、地砖等,但是许多学生对岩石并不了解。

由于对岩石了解不多,因此当学生看到别人收集到一些有趣的岩石,他们又会充满好奇和向往,很想收集岩石进行探究。

但到哪里可以收集到岩石、怎样观察岩石的特征,则是孩子们可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另外,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收集岩石的一些细节、安全问题可能会考虑不周。

四年级学生在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时,可熟练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但是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探究岩石的表面特征,他们可能没有经历过,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细致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户外采集岩石的简单方法。

2.知道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岩石。

3.认识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4.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5.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刻划的方法判断岩石的硬度。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教学课件,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

学具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

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讲述:

彬彬和波波到公园玩耍,彬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岩石。

波波对这些岩石感到很好奇。

问题:

这么多种岩石,都在哪里找到的?

交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简单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媒体:

出示本课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寻找岩石

提出任务:

我们也到户外收集一些岩石吧。

(1)问题①:

哪些地方合适我们去收集岩石?

你准备到周围的什么地方收集岩石?

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问题②:

户外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收集岩石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媒体:

课件展示户外不同环境的岩石。

交流:

教师从采集岩石、收纳岩石等方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互相补充。

(3)问题③:

大自然中存在着大小不同的各种岩石,采集多大的岩石比较合适?

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收纳盒子的大小、方便携带、便于观察等方面讨论采集和

收纳多大的岩石会比较合适。

(4)收集到岩石后,要怎样处理才带回学校?

交流:

学生交流怎样处理收集到的岩石,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媒体:

课件出示如何处理收集到的岩石。

小结并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①在家人的陪同下,准备好收集岩石的袋子、铲子等工具,到户外采集大小合适的岩石。

②采集的岩石带回家,洗净,晾干,放入盒子,做标签,标注采集地点。

③完成本课学生活动手册“任务1”的内容。

在收集岩石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到地势危险的地方采集岩石;同时,在采集岩石的过程中,要做到不破坏当地环境。

2、活动2:

观察岩石

提出任务:

这是老师课前收集的岩石。

它们分别是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

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怎样认识它们呢?

媒体:

实物展示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的标本。

(1)问题①: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三种岩石?

这些方法分别能观察到岩石的哪些表面特征?

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从多种感官、使用简单工具等方面交流观察岩石的方法,并说说每种方法分别能观察到岩石的哪些表面特征。

例如,眼睛能观察到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花纹等,而手能感受到岩石的轻重、粗糙、温度等特征,而利用放大镜能更清楚地观察岩石内的颗粒组成。

(2)问题②:

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岩石的软硬特征?

交流:

学生根据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指导:

用刻划的方法可以观察物体的软硬特征。

我们可以用铜钥匙在三种岩石上分别进行刻划,并根据岩石上留下的痕迹深浅来判断岩石的软硬。

用铜钥匙刻划,如果岩石只留下浅浅的印痕,说明这块岩石比较硬。

如果留下比较深的印痕,说这块岩石比较软。

如果刻划不出印痕,说明这块岩石很硬。

媒体:

展示刻划的方法。

(3)活动:

学生运用感官和放大镜、铜钥匙等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中。

(4)交流与展示:

各小组分别介绍观察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等三种岩石后的发现,教师引导各组学生互相评价、质疑和补充。

小结:

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我们可以观察到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三种岩石在颜色、形状、颗粒组成、硬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三)总结与拓展

问题:

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

有什么发现?

交流:

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拓展:

请课后按要求到户外收集岩石,下节课带回学校。

并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观察收集到的岩石。

七、板书设计

第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

1.收集岩石硬度:

刻划

2.观察岩石:

感官+工具砂岩花岗岩大理岩

发现:

不同的岩石表面特征各不相同

 

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案教学设计

 

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5课。

本课活动是让学生通过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判断身边的材料中哪些容易导电,哪些极不易导电,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并让学生了解电的重要用途以及如何安全用电。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主要是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了解导体与绝缘体;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常见的物品的导电性,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活动2“安全用电”是让学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认识到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知道什么是安全用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接触导电这方面内容,但认识的层次比较浅显,而且对材料的认识也不会涉及导电性能上。

经过前一节课的操作使用,学生已经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也能容易理解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能。

学生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如果提供检测物品是两种或以上材料构成的物品,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从材料上去检测,因此需要强调检测的某种材料,不是具体物品,建议直接提供单种材料的物品。

学生对交流电、高压电等的名词会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加以说明。

由于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在交流“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内容时,学生想到的内容可能并不多,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加以分析,以此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如何安全用电。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2.能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

3.能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4.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5.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2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

简易电路检测器、不同材料的物品(含木材、金属、塑料、布纤维等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

小组实验时,电路出现故障后正在用电路检测器,琪琪拿着一根导线说应该剥去导线两端的塑料外皮露出金属芯。

问题:

塑料不能导电吗?

交流:

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

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以及各种身边常见物体的导电性。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什么物体可以导电出示:

导线实物和放大图。

提出:

导线由金属芯、塑料外皮组成。

金属芯外面包裹着一层或数层的塑料。

问题:

将未剥开两端塑料外皮的导线直接接入电路,灯泡能发光吗?

交流:

从导线中的金属、塑料两种材料是否容易导电方面进行讨论。

任务:

将木块、金属、塑料等材料分别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

提示:

可以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容易导电的属于导体,极不易导电的属于绝缘体。

要求:

每个材料的检测至少两次,检测一次记录一次。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

汇报:

根据实验结果将不同的材料分别归类,找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评价:

根据学生是否能正确检测并判断进行评价。

2.活动2:

安全用电

出示:

使用电的场景和用电器的图片。

提出:

电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轻松地按一下开关,就可以看电视、听音乐、烹饪食物……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有触电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

而高压电更是具有危险性,更加需要注意。

出示:

教科书中的两个场景图。

问题:

为什么要按照图上的做法呢?

交流:

能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讨论。

任务:

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安全用电?

要求: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对图示的5种不同的用电情境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

交流:

能进一步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判断。

评价:

根据是否判断准确进行评价。

拓展:

阅读历史故事“富兰克林与避雷针”。

要求:

了解富兰克林这个科学家研究、设计和发明避雷针的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