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790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docx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

”,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

“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

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

大声诵读。

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

出声背诵。

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

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

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

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

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

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

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

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第六步:

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

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学生为文言文阅读而苦恼,怎样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呢?

这是不少学生都想知道的,其实只要多背诵,多练习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今天我们来就来谈谈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第一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

“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

“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

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

“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

“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

“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

“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

“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拥毳衣炉火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事、景、情有机结合,令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呼之欲出。

B. 作者以舟子喃喃之语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

这是一种很妙的正面描写。

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幅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

D. 这篇小品文叙事生动传神,“拉余同饮”的“拉”与“余强饮三大白”的“强”,都能体现湖中奇遇双方的喜悦。

【答案】

(1)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B

【解析】【分析】

(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更:

还。

白: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2)注意关键词:

俱:

都。

绝:

消失。

惟:

只有。

痕:

痕迹。

芥:

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而已:

罢了。

(3)B项,“正面描写”错误,这是侧面烘托。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⑵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

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

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平时对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做到“信、达、雅”。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

吏白:

“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

”德秀曰:

“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族弟结哭之恸,或曰:

“子哭过哀,礼欤?

”结曰:

“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

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①擢第:

科举考试得中。

②湩(dóng):

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

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

②会虎为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2)B

(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

(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

会:

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得祀:

得到祭祀;何……为:

做什么。

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语气。

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若:

你;过:

过分,指失礼;至:

极点。

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结合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可见其尊老爱幼;从“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可以看出其诚信务实;从“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可见其廉洁爱民。

故答案为:

⑴①搭建庐舍; ②适逢,正赶上。

⑵B;

⑶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⑷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附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

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

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

“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

小吏说:

“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

”德秀说:

“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

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

”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

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

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

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

“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

”元结说: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

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日更定矣     ②是金陵人     ③见余大喜     ④拉余同饮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陈者(陈列、摆开)  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  野蔌(野菜)  余住西湖(我)   拥毳衣炉火(细毛)

B. 临溪而渔(捕鱼)      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客此(客人)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余拏一小舟(撑)

C. 觥筹(酒筹)  阴翳(遮蔽)  宴酣(畅饮)  一芥(小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

D. 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守谓谁(说的)  更定矣(止,停)  颓然乎其间者(于) 余强饮三大白(痛快) 雾凇沆砀(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野芳发而幽香     

B.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溪深而鱼肥     

D.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C

(2)A

(3)D

(4)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分析】

(1)①代词“这”;②判断动词“是”,与现汉同;③第一人称代词“我”;④第一人称代词“我”。

所以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故选C。

(2)B.丝:

弦乐器的代称。

苍颜:

苍老的容颜。

客:

客居,旅居。

C.觥:

酒器。

芳:

花。

D.谓:

是,叫。

强:

尽力,勉力,竭力。

故选A。

(3)A.表承接。

B.表递进。

C.表并列。

D.加点的“而”与题干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转折。

故选D。

(4)本题考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强”:

尽力。

“白”:

杯。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

高踞。

还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的翻译。

(5)《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醉翁亭记》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 D;

⑷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⑸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

一般来说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都在文末。

【附参考译文】

(一)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