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347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docx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

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

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

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

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

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

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

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

前221年灭于秦国。

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

在今山西省南部。

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

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

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

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

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

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

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

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

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

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

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

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

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

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

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

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

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

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

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

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附:

1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

前628年,晋文公驾崩,其子晋襄公即位

前627年,晋秦肴之战,晋国打败秦国

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

前607年,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

前600年,晋成公逝世,其子晋景公即位

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知氏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前349年,韩、赵两国杀晋君,晋国灭亡

后来的三晋就不说了,除了比较弱的韩,后来其他两国有哪些将军和战役,不用废话。

再说大多也是战国时候的事了。

魏国

在中国东周春秋时期是诸侯国名,处于现代的中国山西芮城,前661年被晋国灭亡。

东周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以後,在晋国的版图上,建立了新的魏国。

燕国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

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

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国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

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

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貭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

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

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

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

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

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

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

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

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

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

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

荆轲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

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

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

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前222年燕灭于秦。

楚国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

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

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

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

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

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

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

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

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

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

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

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

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

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

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

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

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

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

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鲁国

原为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旧奄国地曲阜,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

吴国

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

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

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

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

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越国

越国是以绍兴为核心地域建立的浙江大地上第一个古朝,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越国的势力范围曾北抵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于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公元前三一二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军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支援魏国。

这样运送大批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必须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知当时越的国力仍能控制邗沟和淮水的航行。

这时越王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

因此楚图谋灭亡越国,消除后顾之忧,并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

公元前三○七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越国。

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活动了五年,到公元前三○六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把越国灭亡了,把江东建设为郡。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

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

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

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但和其他四霸不同,其他四霸(齐、楚、秦、晋)称霸时都有强大的实力,召集各国会盟较为有成效。

宋襄公只是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想代齐作为盟主,但没有军事实力。

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

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

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

战国时期,宋国终被齐国所灭。

郑国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

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

两年后,犬戎杀死周幽王,并杀郑桓公。

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

郑武公以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

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

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势日衰,齐国才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对周边小国发号施令。

郑国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鄫国

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

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

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

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

襄公四年(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疆域:

驻苍山县向城西南,包括苍山大部分,枣庄部分,以及郯城沂河以西部分。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

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

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

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

次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邾国(邹)

颛顼帝之后代曹挟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最初附庸于鲁,春秋时渐强,进为子爵之国,称“邾娄”,后又改为“邹”,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

后来,春秋时鲁穆公改邾国为邹国。

因建都邹邑而得名。

曹姓,战国初亡于楚宣王。

莒国

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隐公元年,这一段的莒国历史,史文缺略,为空白期。

太史公多见旧籍,于此当有所见,惜他因莒国小弱,未立《莒世家》,后人于此空白期之史迹,无法妄测。

仅知自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之兹平公,共历十一世。

兹平公之后,始有国君世系,但是因为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为生前称号。

由此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欲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尚未收到显著效果。

自鲁隐公二年后,《春秋》经传始见莒之事迹,至战国楚简王灭莒(时在公元前431年),290年间,莒国大事可述者甚多。

兹仅就其与齐、鲁两大邻国关系及参与中原霸主盟会之主要事迹,略为综合排比之,以说明夷夏之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在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

为了便于了解莒与当时诸国之关系,分四个阶段叙述。

第一阶段,自鲁隐公二年(前720年)至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73年)。

开始时,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许是又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旧疆)。

它南入向(在今莒县南70里处),北伐杞,取牟娄。

杞,本为旧国,卜辞(《殷虚书契后编》下375)中有“杞侯”字样出现。

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

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

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

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遽吞杞,故取蚕食手段,先取其一邑。

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故齐鲁等国鄙之。

莒之西疆临鲁境,西北疆有州、纪二国。

州为小邦,姜姓,不久似被齐所灭。

纪(已)曾因调停鲁与莒的关系,与莒盟于密。

前715年,鲁与莒因而盟于浮来。

可见莒对西方及西北方之邻国,是维持着友好关系的。

但齐桓公即位后,齐为霸主,局面为之一变。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出奔莒国避难。

返齐为君之后,却不念旧德。

旧籍载桓公与管仲谋伐莒为东郭牙所觉之事②是否事实,姑置不论,而不久却向东方扩张,则是事实。

纪和杞首遭压迫,亦开始见“伐莒”之文。

莒似乎判明了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鄫发生纠葛。

当时,莒是齐鲁之外的东部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多爱暂奔莒国。

这一阶段,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及鲁庆父。

由于鲁人赂莒交出庆父,反又食言不送贿赂,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败。

鲁也有了戒心,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城诸及防(东防,在今费县东北40余里处)即所以备莒。

桓公由于标榜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

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准参加。

前660年齐逼迁阳(今沂水西南)国之民而有其地。

前644年,完全灭纪国。

齐向东扩张的面目已经不再掩饰了,莒国为了对抗咄咄逼人的齐国,便完全倒向新起的霸主晋国,这在下一阶段中表现得明朗了。

第二阶段,自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成公十四年(前577年)。

这是晋文公为霸主以及邲之战后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

莒国在这一阶段,历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个国君。

他们先后参与中原各国的一些会盟,是外交上初步活跃的时期。

  晋文公虽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却未在会盟中表现出来,因而莒国得以参加了有名的践土之盟。

与此同时,齐继续向东开拓国境。

见于记载的是前600年伐莱。

取根牟。

莱为东夷族,根牟又在莒之邻境,因而齐于前598年及前596年有两次伐莒之事。

《左传》对于后一次伐莒记曰:

“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部分地道出了齐、莒双方的打算。

原来,与莒同时被晋文公邀请参加会盟的小国邾,本是鲁的禁脔。

此后,齐欲并莒,鲁欲并邾,二大国会晤频繁。

前599年,鲁出兵伐邾,次年,两国连兵伐莒。

又次年,楚败晋于邲,齐国见莒失去了奥援,遂无所顾忌,复于下一年再次伐莒。

在这以后的十年间,齐恃其强,开始欺压鲁国,又侮辱晋之使臣,形势又为之一变,晋、鲁、卫、曹于前589年合兵伐齐,败齐于鞍。

于是,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为盟主的马陵之会及蒲之会。

这一阶段的后期,可能由于齐鲁交侵,也可能由于莒君渠邱公的无能,莒有三城一度为楚所攻破,但楚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了。

前574年渠邱公死,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第三阶段,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

这一阶段的前期,晋悼公复霸,后期,宋向戌倡议晋楚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

  晋势复强之后,30年间,大会盟24次,莒都参加了。

由于多次参加复盟,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开始对外用兵。

初期,即与邾联合,共同侵郐,郐在莒之西南,距鲁不远,便向鲁求救,然而鲁的兵力不能胜莒,郐终于为莒所灭。

鲁感到受到了威胁,开始修建东疆的费城。

前565、563、561年,莒三度侵犯鲁境,表面上看,似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

“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

”当时晋楚继续争霸,齐、鲁全参加进去,莒乃钻了空子。

由此看来,莒稍强之后,也会走上扩张领土的道路。

“春秋无义战”,莒也不例外。

莒国的兵力,这时似乎很强。

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国伐齐,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攻齐。

这一次齐兵不敢出,晋军焚临淄。

12诸侯之兵到达齐之南疆。

齐坚守城池,未导致大败。

然而齐开始有了向莒报复之心。

莒君黎比公之治民,《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

大约指的是他不顾国力,连年与齐鲁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吧。

黎比公处于齐、鲁两国大启疆土之际,利用强晋为援,以攻为守,还不失为较好的策略,因而这一阶段为春秋时莒最活跃之时期。

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了。

第四阶段自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这一时期,晋公室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亦失去了奥援。

莒君可考者,有展舆、著邱公去疾、庚舆、郊公与狂5人。

嗣后入战国,莒事无记载,公元前431年,楚灭莒。

这期间,莒之国土屡被齐鲁侵占,国势已弱,只好采取守势。

加上本身有内乱,展舆立为莒子后,夺群公子秩,群公子把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回,立为莒君。

展舆逃往吴国,其党羽务娄等3人奔齐,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二邑。

后牟夷又奔鲁,献了牟娄及防二邑。

前532年鲁伐莒,取郠。

郠位于今沂水县界,因此莒国西疆藩屏尽撤。

在此情况下,莒之内乱仍不止,国君去疾死,蒲余侯杀了公子意恢,从齐国迎回了去疾之弟庚舆,此后莒国依附于齐。

到了前523年,又想摆脱齐之控制,两次引起了齐兵来伐。

莒已不复比于列国。

入战国后,楚的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进而灭莒。

然而到底距其本土过远,不能长期占有,莒之全境终于入于齐。

吕国

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

周宣王时,吕国改名为甫国,春秋时甫(吕)国为楚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许国

据史书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西周灭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

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为楚国的附属;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前538年又迁荆山;前529年复迁叶地;前506年再迁容城。

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详细: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如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

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

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

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

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

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

大约到战国时期许元公在位时,便被楚国攻灭了,一说为魏国所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