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0198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1、教材分析:

月球表面突出的特征是广泛分布的环形山。

在月球上到处可以看到环形山。

无论是月球的正面,还是月球的背面,无论是明亮的高原,还是低平的月海,都有环形山分布。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这部分采用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这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可以借此对他们的推测进行比较和反思。

2、教学背景: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

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

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3、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2.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科学词汇:

环形山、月球地形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

2.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

4.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科学方法:

推测成因、模拟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

3.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核心价值观:

充分表达观点、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实验的差距。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具:

简单课件。

教师准备:

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水等。

学具:

给每组学生准备:

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水等。

 

5、教学过程:

(一)、认识环形山

1.提问:

谁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叫什么?

对于月球你又知道些什么呢?

2.分组观察图片:

老师这里有一张来自月球表面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想)那好,(观察课件),我们一起来分组仔细的观察一下。

谁来说说,从这张图片上你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

环形山)

3.分组观察并讨论环形山特点:

谁能来说说月球上的这些环形山又有哪些特点呢?

哦这样吧,还是让我们先分小组再一次仔细观察讨论一下吧。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特点。

(2)、模拟造环形山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环形山的这些特点,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特点来模拟造一造环形山?

(能)(教师板书:

我们来造)那你们又有哪些造山的方法呢?

2.学生汇报造山方法,教师板书。

3.看来,同学们还真有些方法,不过在这节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每一个小组每一种方法都去做,这样好了,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去做,这样行吗?

(行)那我们先来统计一下:

(想选择“撞击”方法的有……(板书小组号)

4.好,方法已经定下来了,那需要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呢?

我给同学准备了这些材料(一盘沙子、一杯大小不一的各种物体、一盘通过我加工过的沙子、一个注射器、)

5.为了使我们造出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更加符合。

你认为你们小组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教师补充:

镊子取、安全方面、注射器的活塞先拉开、记录纸等)

6.小组里的“环形山”造好后,派个代表端过来。

7.分小组造“环形山”。

8.我们造的“环形山”都在这里了,你们想不想来欣赏一下其它组的环形山呢?

(想)不过,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务,在欣赏的过程中,请你记下哪个组造的环形山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最为相似,好吗。

(3)、交流,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

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

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2.提出假说:

现在,对环形山的成因(板书)你是否有什么推测了呢?

你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3.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认为有哪些证据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的?

(4)、呈现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老师这里还收集到了一些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我们一起看一看。

2.对与环形山的成因你了解了吗?

(哦看来,陨石撞击说是环形山形成的一个主流观点。

3.科学家提出假说时用了哪些证据?

4.我这里还有一点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影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5.你需要重新修改你的推测吗?

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6.其实,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还一直进行着。

 

6、板书设计:

环形山

《我们来造“环形山”》板书撞击说

火山喷发说

 

7、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环形山的特点,思考怎么去造环形山时,大多数的人只能想到用撞击的方法来模拟制造,几乎没人想到用喷水的方法,经过我提醒之后才想到。

在造环形山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很多人是乱造的,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拿到什么就造;2、喷水方法要注意不要弄脏桌子等,可是还有个别把座位弄得非常脏,这必须在上课之前重点强调。

刚开始学生对环形山的形成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看完视频之后,大家就非常清楚了,因此,有些时候看视频比看资料效果好。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一、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

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

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

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

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

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

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

用什么方法?

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

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

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

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

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

1、喷水法:

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

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

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

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

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

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

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

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

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

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

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六、板书设计

环形山特点:

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我们来造“环形山”》板书

成因:

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七、教学反思:

本课以课程为标准,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习,我认为以生为本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发挥各类型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先学”的目的是为了“后教”的有的放矢,如何有效开展“先学”。

我将以《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为例来阐述:

1、课堂先学,激发兴趣“课前先学”,在学习本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了解月球表面的地形特点。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知道了月球的显著地形特点是布满了环形山,为本课顺利开展教学提供了基础。

“课堂先学”,本人认为课堂内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习惯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时,我用“嫦娥一号”拍摄的月面图激趣导入后,给每个小组分发了学习单,在上面有四幅月面图,并设置了两个学习任务:

观察月面图,找寻“环形山”的特点;对于月球的“环形山”,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利用导学单,让每个孩子有目的地先学。

  

2、营造问题氛围,让学生敢“说”当找到环形山有“大大小小、深深浅浅、近似圆形”等特征后,学生自然有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那么多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最终他们提出了不下5种猜想:

陨石撞击、自然形成、火山喷发、引力作用、外星人挖的坑、内部高压气体喷射等。

面对这么多的猜想,如何才能求证呢?

不可能去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教室里最切合实际的就是根据原型特点进行模拟实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模型。

  

3、提供材料,模拟求证为了解决猜测种类多,而模拟材料少的矛盾,也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我将孩子们的猜测分为“支持陨石撞击说”和“反对陨石撞击说”,给学生面粉、各种球和石块,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造“环形山”。

  

4、重视思维提升,优化质疑问难科学课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点燃思维,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造好“环形山”后,举证研讨交流阶段,我采用一条能激发矛盾引起兴趣的主线,让正反双方分别来用证据说话。

  

辩论片段:

  

正方: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造出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的具有月表显著特点的环形山。

  

反方:

可是我们造环形山时,“陨石”撞击“月面”后仍然留在月表,而真实的月球表面,并没有陨石的痕迹,请问它去哪儿了?

  

正方:

正因为月球的引力小,它撞击后又飞向太空别处去了,所以没有留下痕迹也正常。

  

反方:

那月球离我们地球那么近,为何地球没有遭遇到那么多陨石的撞击呢?

而且当我们用不是球形的石块撞击“月表”时,造出的“环形山”形状并不近似圆形啊,也没有中央峰和辐射纹?

  ……  课堂上足足研讨了15分钟,正反双方各执一词,有理有据,通过这样辩论式的研讨,发展了学生的求证意识,发散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秉持了自己的科学态度,学生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也敢对权威质疑,直到课的结束,学生对于目前科学家所持的“陨石撞击说”也持有怀疑态度,因为他们从模拟实验获取了自己的证据,敢为自己说话。

  

综上所述,我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趣味、轻松、自主的课堂氛围,将课堂还给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