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155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docx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肖显静

各位老师下午好!

下面我讲《大纲》的“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就本章《大纲》的总体思路、编写原则、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等相关内容向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本章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总体上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这个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体考察。

在进行这样的考察之后,再将视角深入到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这节的内容主要针对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活动展开的,包括:

第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第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第三,科学技术的伦理体系。

谈了这个之后,进入到第三节,将我们的视野延伸到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要想顺利实施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就涉及到下面问题:

第一,科学技术顺利运行需要社会的支撑;第二,在科学技术运行过程中,产生一些很好的正面效应,也要产生一些可能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对科学技术进行评价,并且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是必须要注意的;第三,科学技术的运用,它对我们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我们这样的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运行,又有紧密的关联,由此,第三个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也是必须要讲的一个方面。

具体而言,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当中第一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首先是阐述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功能观,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影响,由此勾勒出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的关系。

第二目是“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这里首先还是阐述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然后再阐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再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技术以及工业革命的关联,最后落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方面的三个表现

(1)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产业技术的变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形式的变化;(3)随着我们这样的科学技术用于社会的现状,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目是“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这里面涵盖的一个是“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一个是“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批判理论”,还有一个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包含三方面内容: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当然这里面涉及到新的科学技术的组织形式,比如大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化科学技术,e-科学几个方面;然后是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首先介绍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然后介绍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其中含“默顿四原则”、“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工程师的伦理准则”;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以及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以及我们的应对策略。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首先讲述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当然这个支撑涉及到很多方面,在讲述这些方面的时候,应该比较简略和概括。

其次就是“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这部分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而且是适合我们的社会科学技术运行的现实现状提出来的,其根据是我国目前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等与科学技术的关联。

可以说,文理科硕士研究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

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没有的或者说比较少的,但是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发生了很多次的争论,比如“科学主义”的争论,反对“伪科学”的运动,以及“反科学思潮”在我们国家的介绍,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这样的问题,还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这些问题都成了我们社会层面上争论的焦点。

对于我们这样的一门课程,我想这方面的讲述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本章的编写原则

本章编写的原则有三点:

1、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科学技术论的成熟成果;2、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关联的历史性和现实性;3、本着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

1、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科学技术论的成熟成果

根据我们整体大纲的要求,相对于04版的内容有所改变,在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学术研究前沿成果进行一些阐述,因为这部分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观,这部分内容也是通过查阅资料,比如写大纲的时候,我把一些相关文章下载下来,概括成这样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论。

比如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部分,涉及到的有: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科学技术政治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异化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第二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建制”部分,涉及到的有:

“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与伦理”;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部分,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社会运行条件”方面。

另外,就是把科学技术论的成熟成果,吸收进我们的《大纲》当中。

科学技术论是西方对科学技术相关研究的知识体系,由于它兴起的比较晚,它的政治性以及学术前沿性还可以,因此,应该把这样的知识运用到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论述中,其中很多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在这里,主要涉及到的理论有这样一些:

第一,有关技术化科学的论述,以及技术科学与第一生产力的关联问题。

技术化科学是指我们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是一种技术的科学化,由此它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科学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先导,科学与技术一道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二,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是技术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技术?

对于这样问题过去已经有相关论述,但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第三,是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它提出我们这样的科学,到了今天已经和传统科学不一样了,分成学院科学、政府科学和产业科学,针对这样的科学,他们的特点怎么样?

我们在三个部门里面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专家,他们的角色定位怎么样?

第四,有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技工作的社会分层以及性别分层,以及这样的分层所导致的马太效应或者歧视情况怎么样。

第五,在我们传统教科书里面,我们比较重视默顿的“四原则”,但是这样的原则在当今科学技术活动及其应用的背景之下,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对这样的四原则进行某种反思,以提出一个恰当的科技工作的社会规范。

第六,涉及到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这里有很多的方面在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大的热点,比如说核电站建还是不建?

水坝建还是不建?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克隆人以后其他一系列的相关问题,等等。

由此需要我们思考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又涉及到下面的一系列问题,如科学技术风险争论,争论的策略,专家的角色定位等。

以科技应用决策为例,科技专家的角色定位应该怎么样,西方的相关研究表明,有四种定位:

科学仲裁者、纯粹科学家、观点辩护者、诚实代理人。

对于中国目前的现状,科技专家的定位应该定位在哪里呢?

可能应该更好地还是把他定位在“诚实代理人”上。

第七,科学技术与文化方面。

就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性别化,也就是女性科学,男性科学,技术的女性化,技术男性化等,还有就是“殖民地科学与欠发达国家”问题。

科学在西方推行它的殖民政策,以及全球扩展过程中,到底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在进行全球化技术转移过程中,欠发达国家所处的地位,以及实际受到的影响怎么样,值得我们思考。

还有就是有关民族科学以及地方性科学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

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中医”,这个争论到今天依然没有结束。

2、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关联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所谓体现这种关联的历史性,主要从历史纬度展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建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历史的概貌。

所谓体现这种关联的现实性,就是说我们要总结历史,但是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然后再提出一些想法。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要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与社会关联的新问题。

比如这里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

技术科学化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怎么样?

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转型的意义如何?

科学技术运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如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研组织与社会分层或性别分层有什么新特点?

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以及新兴科技伦理有什么样的新特点?

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原则如何?

如何看待科技风险与国家治理?

科学争论以及科技专家的角色定位如何?

如何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

科学技术的性别含义以及对于欠发达国家的意义如何?

科学主义的失当以及西方反科学思潮的表现及其社会影响怎样?

为什么要加上对这些问题阐述,主要是因为这些问题直接与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现实的基本宗旨相一致。

3、

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对教学内容作了相应调整

这方面的调整集中起来有这样一些,就是没有涉及原先《大纲》当中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部分,因为这部分它主要的细则归到了本《大纲》的下一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二,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一些其他的直接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对相关问题的论述。

除了上述变动之外,主要增加了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在传统大纲或教材里,可能更多的涉及到默顿的“四原则”,对于其他科学技术伦理内容涉及的比较少。

本大纲增加了科学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以及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智慧应对。

另外,本章还增加了“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部分。

为什么要增加这些部分呢?

主要是考虑到既体现这门课程的政治理论性,也体现它的科学技术运行的结果考察,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具体、全面和辩证。

三、

本章教学要求

总的要求在《大纲》里面已经有了,概括起来就是: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之间关系,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性质的内涵和特征,认识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体察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明确科学技术风险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科学技术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在“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理解科学技术革命对于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意义和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的相关理论。

在“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内涵,了解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科研组织的特征以及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及其互动,理解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伦理规范,明确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策略。

在“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了解社会经济、政治、哲学、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认识科学技术应用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科学技术风险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等的内涵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

四、本章的教学重点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部分:

第一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因为我们针对的是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和文科硕士研究生,他们具体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具体研究的,因此只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可以。

另一方面是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革,如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面等。

第二目是“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部分,重点讲两点:

第一点,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作为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我想这个理念应该要向我们的学生进行阐述,使他们真正地了解这一点,即当今的科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

要厘清现代科技革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转型,包括产业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形式(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

另外要将科学技术发展与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紧密关联起来,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向集约性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目是“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部分,重点涉及到三种理论,这些我觉得是重点。

因为这些理论是非常经典的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是与我们科学技术社会论相关联的理论,过去我们讲得很少,这三个理论如果能够给学生介绍一下,应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

因为他们与下面的三个方面相关联:

第一,科学技术社会运用是否走向了科学技术的原来的目的的反面;第二,科学技术社会运用与我们的政治实施,意识形态的贯彻,以及社会的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的选择,是否有紧密的关联;第三,科学技术应用的环境问题产生是否与社会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是否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背景下,只有在一个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市场至上以及资本逻辑得到充分运行的基点之上,技术运用的环境问题才得到了强烈的呈现。

这部分应该是重点。

第二节“科学技术社会建制”部分:

这部分主要和我们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有关联,里面涉及到三个方面。

一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它的重点是在它的科研组织的特征上。

二是“科学技术伦理规范”,主要涉及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和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出及其应对。

三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重点在于:

(1)“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部分,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一个是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当然这方面也是比较难以处理的,因为它涉及到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我们的战略选择。

比如说什么叫基础研究?

什么叫应用研究?

什么叫技术开发?

什么叫战略性研究?

什么叫非战略性研究?

什么叫基础理论研究?

什么叫基础应用研究?

等等,这些概念要把它理清楚。

(2)“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部分,这方面重点在于阐述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利益,服务于民生,为提高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从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上来看,我们的科学技术既要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国防安全、工业发展、环境问题的解决等,也要服务于解决我们目前社会的一些不和谐方面,比如就业率比较低、贫富差距比较大等等。

从这些方面来考察,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的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应该如何去发展,当然这里还涉及到科技风险和公共政策的问题。

(3)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部分,我想重点可能有两点。

第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不言而喻,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科学文化肯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从一种客观现实的角度来看,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挤作用,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如何处理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不仅如此,还必须要用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比如对于工业化的科学技术,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而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事关最底层公民的生计的科学技术,又投入了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等这些方面,都和我们以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来引导科学技术发展相关联。

第二点是“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关的,但是又是不同的。

科学主义讲的是我们对科学持有科技万能论,并且把科学认识当成了完全的真理,认为科学的进步能够解决我们现在以及未来所面临的问题。

这样的观念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是需要我们去辨别的,我们在辨别的过程中,是不是有可能走向“反科学”或者是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这一点也是需要我们向学生介绍的,它与“马工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及对我们的要求还是相一致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应该也是一个重点。

五、本章的教学难点

本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内容非常广泛,既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也涉及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既涉及到科学技术历史纬度,也涉及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现实展现;既涉及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也涉及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收相关知识,来明确表达相关知识的关联,并拿出清晰的思维论述,是我们教学当中的难点。

另外本《大纲》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传统教材以及传统大纲当中,可以说涉及很少,甚至有些没有涉及。

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可能对我们老师也是一个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原来是按照传统教材来进行教学的,对这样的相关内容,可能过去关注的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吸收一些新的知识,进行新的学习,扩展我们的视野,来顺利地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

1、解决教学内容量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我们现在的课程总共只有18学时,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只有3学时。

如果严格按照这个规定的话,就比较麻烦一些。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可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针对理工科和文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的选择,比如说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节下面的目,目下面还有具体内容,我们都可以进行相关选择。

那么怎样进行相关选择呢?

对于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我觉得这个对文理科都可以讲,特别是对文科重点还可以放在第三个目“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上。

对于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我想可能对于我们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是一个重点,直接与他们相关联,但是对于我们的文科硕士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对于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这更多地与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相关联,与文科没有多少关联。

另外两个目“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都与我们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以及文科硕士研究生有关联,对于文科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的兴趣点可能更加集中在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这个方面。

以上只是建议,需要深入探讨。

总之,在目前的背景下,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行什么样的教学形式的改革,在有限时间之内,以达到我们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我们这门课程的教学老师需要思考的。

2、明确教学主题的难点所在,要有针对性的加以突破

比如说,对于第一节里面的难点是什么?

我想可能是第三目“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目中所提出的三个理论“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和社会批判理论”。

对于第二节它的教学难点是什么?

就是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比如转基因、医疗、克隆人、核电站等等所涉及到相关伦理问题。

第三节里面的难点,我感觉是有关“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方面,这方面虽然很热,而且我们探讨的也很多,但是,要想把它向学生讲清楚,还是比较困难。

另外这两部分还涉及到西方科学技术论内容,这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新的,还需要吸收、消化以及深入理解。

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这些方面需要我们重新学习。

3、对相关主题进行辩证分析,保证结论的客观全面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一章内容可能和其他几章还不一样,所叙的很多的主题都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内容,以及存在争论。

如此一来,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给出客观全面性的结论,就成为本章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

比如说,对于本章我们到底是以技术自主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科技乐观论、科技悲观论,还是采取相对折中的观念来进行教学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采取科技乐观主义的态度,那么给学生施加是一个科技乐观主义的影响;如果我们以科技悲观主义论的态度来进行教学,那么给学生施加的是一个科技悲观主义的影响。

我们不可以把我们教学对象培养成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或者是科技乐观论者,或者科技悲观论者。

当然我们也不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糊里糊涂的人,我们最后还是要以一个明确的观念和明确的思想,明确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以及进行相应的创新性思维,以给出相对确定性的结论给学生。

这应该是我们的取向。

比如在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中,我们讲科学技术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复杂的,有大小之分、正负之分。

如果我们过分夸大它的正面或者负面作用,从而得到不恰当的结论,这又是不恰当的。

另外我们讲到社会批判理论、异化理论等等,也存在我们对这样的理论本身的态度及其分析,这里也是我们要注意的,这里有一个建议,建议我们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批判,与对社会本身的批判结合起来,而且下面一点我认为更加重要,这种批判应该是在扬弃的基点上进行的,要不然的话我们批判这样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批判了社会,在批判的社会的同时,又批判了科学技术,这样就成为了完全的否定派,就会对我们的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加以了全盘的否定。

这是不恰当的。

再比如,在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教学中涉及到一点,就是默顿的“四原则”。

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我们把默顿的科学社会规范的四原则当成是我们科学家的信条,以及我们向科学家灌输这样的理想主义的原则,还是比较恰当的话,那么,在目前的科技运行及其相关的社会背景下,就需要反思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对默顿的四原则进行相应的考察,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规范,而不是把它与我们社会现实相脱离以完全理想化。

还有就是,目前新兴的科学技术,有一些是面临伦理困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要完全否定这样的科学技术,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这样的深思基础之上,我们阐述一个相应的伦理的抉择,这个本身也是我们的一个难点。

在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部分,比如说在强调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影响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也会产生影响,比如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太大了,产生了很多的网络流行语。

在分析科学技术的性别化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的“殖民含义”的同时,也要肯定科学技术对女性以及欠发达国家发展的正面意义。

在指出“科学主义”的负面意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正面意义的同时,兼顾到“科学主义”的正面作用以及“反科学思潮”的负面影响。

最后,感谢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和同志!

感谢提出宝贵意见的审议组专家!

感谢本大纲研讨过程中提出建议的编写组其他成员!

感谢给出本章大纲写作建议的许多许多同仁!

最后,也请参加培训的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