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静夜思.docx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静夜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静夜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静夜思
第三单元家人
家是一座港湾,让远航的船只躲避风浪;家是一缕阳光,给冬日的人们带来温暖;家是一盏明灯,为暗夜中的旅人指明方向……。
而家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存在。
寂寞深夜里,李白床前见月光,思念远方的家人;漆黑夜色里,怕黑的孩子有家人的陪伴,就有了直面黑夜的勇气;吃着香糯的端午粽,孩子体味到的是家人的心意、对伟大爱国诗人的追思;小妹妹飞上彩虹桥,满脑子装的都是帮助家人的念头,充满童真童趣。
本单元由一首古诗、一首儿童诗和两篇散文组成,学习时要注重三点:
一是语言的积累,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累。
如积累带月字旁的字,背诵《静夜思》《寻隐者不遇》。
二是能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
如《夜色》一课,“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可引导学生猜测“我”会看到什么;学习了《端午粽》,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的故事。
三是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本单元的长句子读好。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静夜思
本诗描写了在寂静的夜晚,诗人抬头望月时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2课时
夜色
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原本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战胜了恐惧,从此学会欣赏夜色。
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7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诗歌的意思。
2课时
端午粽
本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激发我们了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认识13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7个字;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2课时
彩虹
彩虹本文写“我”看到雨停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时展开的一系列联想,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7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家人间的关爱之情。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四
识字加油站
本部分要求认识与人的身体部位相关的生字词。
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读好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学写“主、门、书、我”4个带有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2课时
字词句运用
本部分要求读好最常见的几类轻声词语。
书写提示
本部分要求学写铅笔字,注意有“点”字的书写规则。
日积月累
本部分要求积累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和大人
一起读
本部分要求读绕口令《妞妞赶牛》,享受和大人一起阅读的乐趣。
8静夜思
文本分析
本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感情真挚的思乡曲。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触发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流传广泛,不少学生已经能够朗读与背诵,但往往是无心成诵,并不明白内容。
特别是难读的字音读不正确,读不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所以读正确和读出古诗的节奏,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指导。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应用所学方法自主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明月图)学生由图忆及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节选)》《赠汪伦》,再指名背诵并说说诗的大意。
2.认识诗人。
(1)学生交流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李白并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流传下来的有近千首。
3.板书课题(板书:
静夜思),了解题意。
(1)读课题,指导认读生字“夜、思”。
夜读“yè”,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组词识记:
夜晚、月夜、黑夜、夜色。
思读“sī”,整体认读音节,平舌音,心字底。
古人造字时,误认为是用心想的,因此,心字底的字一般都和思想、思考有关,如“想、忘、念”等。
(2)引导学生释题并齐读课题。
(静夜思,即在静寂的夜晚思念故乡之意。
)二、读诗文,识生字
1.学生圈出本课生字,(课件播放古诗朗诵音频)学生认真听生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由拼读诗句,多读几遍。
同桌互读互纠,教师正音。
“床、光、望”是后鼻音且都带有韵母“ɑnɡ”,其中“床”是翘舌音;“夜、思、疑”是整体认读音节,其中“思”是平舌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请会读的学生来当小老师,领其余学生认读。
4.和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汇报。
(1)识记字形。
①熟字加偏旁:
古+攵=故;木+广=床;田+心=思。
②形近字比较:
低——底;望——忘;疑——凝。
③利用生活经验组词:
举——举手、举例、举动;光——光亮、月光、灯光。
④创编字谜:
◇古文反着写——故◇心上一块田——思◇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木旁——床
⑤设置语境:
床头明亮的灯光驱散了夜色。
他登高远望,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2)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如小老师领读、齐读、接读、师生共读等。
三、写生字,明写法
1.(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回忆笔顺规则。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再封口。
)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并范写,学生跟着做书空练习。
上收下放。
书写时注意“田”的第二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
半包围结构。
“广”的点和“木”的竖都在竖中线上,“广”的横不宜过长。
上下结构,要写得上紧下松。
下部竖向笔画平行,“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上下结构。
上部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略往上扬,竖弯钩紧贴竖中线起笔。
左窄右宽。
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左右宽窄基本相等,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
注意反文与折文的区别,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独体字。
两个撇折转折处基本对齐,第一个撇折在竖中线上
起笔,第二个撇折略微上扬,长撇舒展。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提示:
一看二写三对照)
4.挑选学生的优秀书写作品投影,师生共评共议,学生再练写。
5.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思乡床头床前前后月光光明高低低头故人故乡水乡
四、配乐读,重拓展
1.(课件播放配乐朗读《静夜思》)学生边听边跟着小声地朗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一、忆旧知,识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同桌合作,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语。
3.同桌合作,听写词语,全写对了,就在听写本上画上一朵小红花;有错误,帮助纠正。
4.指几名学生接力读古诗,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注意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二、读古诗,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
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示范朗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读出古诗的节奏。
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节奏。
如第二句诗写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由此引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第四句诗中,诗人借明月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朗读时可以放慢节奏。
(3)熟读成诵。
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请班上的“朗读小能手”朗读,再配以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感染,让诗中之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有层次、有梯度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第一、二、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有“ɑnɡ”韵,读出味道。
2.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共同评选出“朗读之星”。
3.在读中感悟诗人的诗情,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如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以己情感诗情。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
我们读完古诗,是不是被古诗描绘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感受大诗人李白非凡的才思吧!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诗。
结合插图想一想:
这句诗写的是什么时候?
(有月亮的晚上。
)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
(床前。
)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明亮的月光。
)
(3)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床前)。
学生说一说:
这样的情景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4)齐读第二句诗,学生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5)指导理解“疑”“霜”的意思。
[疑]怀疑、好像。
[霜]教师在眼镜片上哈气,并解释眼镜片上蒙着的一层白色水汽是雾。
在秋冬季节,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6)(课件出示霜和月光的图片)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霜和月光的相似之处。
(7)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
生:
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霜。
(8)讨论:
月光如霜,这写出了月光怎样的特点?
(明亮、清冷。
)
(9)想一想: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点明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疑。
)
(10)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节奏和停顿。
2.学习第三、四句诗。
过渡:
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在干什么呢?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读诗的最后两句。
(1)指名读诗句,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举]抬。
[思]思念。
[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2)引导学生画出诗句中的动词(举头、望、低头、思),让学生理解“举头”“低头”是一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加以理解。
(3)(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学生结合图片及诗句,说一说对诗意的理解。
生:
抬头仰望着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起故乡。
(4)想一想: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念故乡。
)
(5)拓展:
诗人为什么望着明月会思念故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明月象征家人团圆。
诗人望着明月,想起自己身在外地,远离亲人,顿感失落,自然会思念故乡。
(6)思考:
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还会想些什么呢?
3.指名朗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想意境,演情境
1.(课件出示插图)在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引说。
师:
(话外音)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中国,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漂泊在外。
此时此刻,他在思念故乡的什么呢?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教师范读古诗,再现意境;学生模仿练读古诗,想象意境。
3.角色表演。
师:
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寂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
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诗吧。
(生双手放在背后,眼望明月深情地吟诵古诗)
(1)指名吟诵古诗。
(2)全体起立,望月状诵读古诗。
五、背古诗,多积累
1.练习背诵古诗。
(1)指导背诵古诗。
可以配乐、配动作加强记忆,也可以通过定位填空法帮助背诵。
(2)指名会背的学生背诵古诗,或指几名学生比赛背诵;不会背的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加深理解与记忆,再练习背诵。
2.读一读,记一记,积累关于月亮的古诗。
yuè月xià下dú独zhuó酌(jié节xuǎn选)
[tánɡ唐]lǐ李bái白
huā花jiān间yì一hú壶jiǔ酒,dú独zhuó酌wú无xiānɡ相qīn亲。
jǔ举bēi杯yāo邀mínɡ明yuè月,duì对yǐnɡ影chénɡ成sān三rén人。
zǐ子yè夜sì四shí时ɡē歌·qiū秋fēnɡ风rù入chuānɡ窗lǐ里
[nán南běi北cháo朝]yì佚mínɡ名
qiū秋fēnɡ风rù入chuānɡ窗lǐ里,luó罗zhànɡ帐qǐ起piāo飘yánɡ扬。
yǎnɡ仰tóu头kàn看mínɡ明yuè月,jì寄qínɡ情qiān千lǐ里ɡuānɡ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教学重难点)
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谁来读?
(指名读)
师: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床前的什么?
生1:
我仿佛看到床前洒满明亮的月光。
生2:
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床前。
师:
说得好!
来,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
让我们闭上眼,想象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透过窗子,洒在床前的情景。
一边想象,一边读。
(生齐读)
师:
诗人李白以为这明月光是什么?
生:
地上霜。
师:
你们见过霜吗?
霜是什么颜色的?
生:
霜是白色的,有点像雪。
师:
是的,天冷时,地上那白白的、薄薄的一层就是霜。
(课件出示秋霜图)你们看,这就是霜。
李白为什么把明月光比喻成霜?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1:
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2:
它们给人的感觉都很冷清。
师:
深秋的夜晚,李白独自一人客居他乡,看到这如霜的月光,心里是一种什么感受?
生1:
很孤单,很寂寞。
生2:
思念远方的亲人。
生3:
想念故乡。
师:
男女生比赛读。
(男生读,女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女生读,男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
赏析:
叶圣陶先生说:
“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
”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画面。
读者要想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
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本教学片段中,教师重在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所在的环境,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然后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通过朗读再现画面,进入诗境,为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做下铺垫。
《静夜思》这首古诗广为流传,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已经会读、会背了。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领读课文。
生生互动,互为师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指导朗读环节,我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渲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