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0078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docx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篇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公益事业的出现和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解决社会分配不均问题,对和谐社会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1

  摘要:

文章主要从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特征出发,总结新型公益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探究其合理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公益传播;特征;发展探究

  1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发展特征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普及度大幅提高,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__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手机用户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1]。

由此可见,线上网络平台对于公益传播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公益活动,降低了活动成本,跨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同时也能更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总结来看,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传播主体多元

  传统的公益活动主要是由政府单位进行,而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主体则呈多元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NGO组织兴起,不论是企业、个人都可以借助相应线上平台进行公益活动[2]。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依靠网络平台的新型公益组织不断涌现,也为个人募捐提供了便利,如产生了水滴筹、轻松筹等新型公益平台。

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主体多元丰富。

  1.2传播便捷

  传统的线下公益活动碍于活动场地、活动时间等原因的局限,无法将所具备的资源良好整合,因此其曝光率有限,难以将曝光度在最大程度上转换成有效的公益行为。

而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则打破了这一局限性。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平台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因此公益活动发布后,可以立即快捷的传送到受众中,使得普通大众能及时了解到相关的公益信息,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中间商"噪音,提高了传播效率。

  1.3传播成本低

  新媒体时代的线上公益活动相比较传统公益活动而言,其传播成本更为低廉,甚至可以说是零成本。

传统的公益活动需要提前进行策划,有具体的传播时间、场地、物料等,所需成本较高,产生的效益可能还不尽如人意。

而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只需发布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相关的公益活动信息,解释清楚具体的公益活动内容,大众即可自主参与进来。

  1.4传播效果较为显著

  新媒体时代,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不断蓬勃发展,如今的媒介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特点。

由于网民所具有的从众、从新心理,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相对于传统的公益活动而言效果更好。

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只需大众点点手指,就能即刻完成一次公益行为,新颖丰富的活动形式提高了大众对公益活动的参与性,同时在从众心理的诱导下,普通大众容易跟着一起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

比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活动,用户根据每天进行的低碳生活体验可收获不同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的能量即可在现实生活中种下一颗树,联动线上线下的公益行为,受到不少大众的追捧。

  1.5透明度相对较高

  在以前,大众无法及时了解到传统公益活动的善款流向,或需要登录公益组织的官网进行自主查询,耗时耗力,对于了解公益善款的落实情况困难重重。

而新媒体时代的公益活动,公益组织可以将善款的落实情况及时更新在线上平台,总体来说相对之前传统的公益活动透明度更高。

比如支付宝的春柳计划、爱心午餐计划等,公益组织会及时公布善款的流向,并附上具体情况说明和照片,让大众放心做公益。

  2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产生的问题

  2.1商业性大于公益性

  新媒体的发展更新了公益传播的方式手段,现在人们只需打开手机点进公益平台,即可完成一次公益活动。

因此很多公益事业都选择和新媒体合作,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开展公益事业。

但这些活动的信源大多不明确,或故意弱化大家对信源的关注度,利用大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心理实则完成一次商业性的营销。

比如之前刷爆朋友圈的"小朋友的画",它打出"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宣传口号和规定每次捐款仅为1元的手段吸引到无数网友投身公益。

但这些活动容易让人们忽略掉这些公益活动的信源是否明确,是否可以信任其活动单位,保证善款真正落到实处,从活动上看,商业性大于公益性,其"关爱自闭症"的宣传口号沦为噱头。

  2.2难以辨别公益活动的真实性

  公益传播最重要的是保证传播者的公信力。

从霍夫兰所提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来看,传播者的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则越强,影响力也越大。

而新媒体时代,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环境,网络信息繁杂,网民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成为虚假信息诞生的摇篮,导致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这一点,博取网民的关注和同情,公益事业弄虚作假,实际上成为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手段,甚至宣传炒作自己。

如之前的"罗一笑事件",就是不法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虚假公益信息,以此谋取自身利益,产生一系列的媒介失范事件。

  2.3网络公益活动性质变味

  在网络群体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仍然适用。

同时由于从众心理和群体压力的强迫,容易导致网民一窝蜂盲目做公益,表面虽乐意投身慈善事业,但内心对此却产生抗拒排斥心理。

如"小朋友的画"这个活动,在捐款以后会"自动"发朋友圈消息,这给好友树立了一种自己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对自闭症儿童的关爱的个人形象;同时在此类画作刷屏之后,出于对孤立的恐惧,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活动,为了显示自己的合群,使得其余网友也纷纷捐款。

从公益活动本身来看,这些活动虽都达成了公益募捐的最终目的,但或多或少都有在"逼迫"大众进行捐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公益性质有所变味。

类似一种"无形的压力"逼迫更多的人募捐。

  2.4公益活动数量过多,鱼龙混杂

  新媒体平台上的如轻松筹、腾讯公益、微博公益等公益平台数量过多,每个平台上都有上百甚至上千种不同的公益活动,由于公益活动的数量大大超出了人们可接受的信息数量,由此呈现出一种"信息爆炸"的状态,从而引起"信息缺乏"。

使得一些真正需要网友们去呼吁、发声的公益活动和事业,难以受到大众关注。

如支付宝里的春柳计划,是旨在关爱留守女孩生理期的公益项目,通过卫生物资发放与陪伴教育,助力生理期留守女孩的健康成长。

该活动发布已久,但直到前段时间被微博大V转发推送,才被大众所知晓。

  3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问题的解决对策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要实现其最大价值,必须依托政府、企业、媒体和大众四方。

  1)平台方加强自身监管,媒体平台作为公益传播的主体,对于一些真实的公益项目应予以支持,对一些过分宣传炒作或引起公众舆论的项目应及时进行核实和排除。

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更容易出现"泛娱乐化""商业化"等现象,不少公益项目噱头十足,赚足公众眼泪,要努力减少甚至是杜绝此类公益活动的出现,媒体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坚守自身专业主义。

  2)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

新媒体时代,政府首先要保障企业、媒体平台开展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制定和颁布法律,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益传播的公益性和真实性。

对于虚假内容进行严重打击惩罚,提高不良企业、媒体进行虚假公益活动的成本,以此规避虚假公益事件的再次发生。

  3)网友们擦亮眼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网友们也要提高对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的辨别能力,公益活动鱼龙混杂,具有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能够有效保证自身的利益不被不法分子利用。

  4)对于企业来说,要求其一味追求公益性是不现实的,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其活动的商业性。

但要注意公益传播过程中商业性与公益行的比例,不能让商业性喧宾夺主,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新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公益传播的渠道,丰富了公益传播的方式,简化了公益传播的流程。

但是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仍处兴起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但相信随着媒体平台方、企业方、政府方和网民方四方联动合作,一定能促进其发展,规避其问题。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方公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__-02-28].:

//360kuai/pc/9ee87f927f2440aa0?

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2]王琼瑶.网络公益的传播特征及发展对策[J].新闻世界,20__(4):

66-69.

  相关刊物《新媒体研究》NewMediaResearch(半月刊)20__年03月01日创刊,原:

硅谷;是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重点刊载新媒体传媒技术、传媒特点、传播形式、传播规律、传播渠道以及新媒体发展趋势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经验,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2

  100多年前,全球也遇到很多的社会问题,也面临一场很大的技术进步,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社会形态,甚至包括幼儿园、社会保障等等,这些社会创新很大程度都是出现在那个时候,社会潮流和技术进步两个潮流汇集之下所形成的社会创新。

  今天,我们看到历史又在重演。

我们今天一方面面临很多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很多新技术正在崛起和兴起。

这两种力量同样也在驱使着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创新。

论技术进步,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以及最近这两年,大家所关注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越来越让我们不能容忍,我们要去解决,解决的办法或者解决的最终结果,一定会带来一场新的社会创新。

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这个时代谈论公益和谈论公益传播的一个非常大的时代背景。

  社会创新的三大动力

  就互联网而言,我们看到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未来不论我们在思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还是我们思考公益、公益传播,以及我们在思考整个社会创新的时候都特别重要,可能与我们在座的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公益等等都离不开。

  第一,新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互联网、移动终端,作为新的基础设施,这在商业领域已经取得越来越大的共识。

但是我同样认为这也正在成为整个公益的基础设施。

  第二,新的要素。

以前我们谈整个发展的时候,我们谈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等,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数据开始成为特别重要的因素,这个对于公益界同样如此,我们有些做公益的朋友他们很好地把数据这个资源和要素用起来,比如我们用在水资源的保护上,包括家庭和儿童教育如何把数据汇集起来,然后有针对性地为我们的家庭和儿童的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个越来越不可忽略。

  第三,新的结构。

什么新的结构?

共享。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包括公车也好、滴滴也好、专车也好等等,其实都涉及到分享经济或者共享经济。

它所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我们怎么去打车和出行的问题,它可能带来整个经济结构或者社会结构的大转型。

  以上三点,从经济到社会,到整个公益行业都在发生重要的影响,就是新的基础设施、新的要素、新的结构。

这些东西如何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今天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段,每当一个技术开始发展的时候都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技术创新。

第二,商业创新。

第三,社会创新。

  互联网催生新一轮社会创新

  互联网对整个社会创新的推动作用,应该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传播。

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且是开放的、对等的、共享的、尽力而为的信息系统,在这样的信息系统上,做一个传播系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需要我们看得更深的是互联网所带来的传播,绝对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首先从博客的产生,我们意识到自媒体的出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传播的源头,但是再往后发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媒体,还有群媒体。

群媒体以聚合、社群、社交网络的形式出现。

我们不能完全仅仅局限于自媒体、群媒体上,我们要进一步看到在互联网发展之下出现的泛媒体化的群势。

实际上就是因为互联网有这样的信息系统的特征,几乎所有的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站都有媒体的属性,不管做什么,哪怕是卖货的都有互联网的属性,你能说天猫不是媒体吗,淘宝不是媒体吗?

都有媒体属性。

实际上我们从公益的角度,我们充分地把这些商业网站的媒体属性用好,对我们公益传播可以带来非常大的价值。

从一定意义来说,中国最大的媒体就是那几家互联网公司,因为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有上亿的公司,如果我们眼界打开一点,我们公益的路会走得更宽。

  第二,赋能。

实际上在每个时期,每个新技术的出现,都有可能对一些边缘群体、弱势全体、低层群体赋予一种新的能力,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会问题,贫富悬殊也好,各种各样的鸿沟也好,各种各样的机会不均等也好,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能力本身受到了严重的局限。

那么一种新技术的出现,能不能对这些边缘和弱势全体赋予新的能力,让他们在新的能力之上,如何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案例我看到很多,这些年主要是在上山下乡、包括偏远的山区,我们看到在最偏远的地区,最低层的地方,最弱势的群体,比如残疾人等等,已经能够用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尤其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上升通道不畅的情况之下,用新的技术,能够赋予我们新的能力。

比如在深圳的残友集团,实际上现在很多大量的残疾人,我们可以让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家里足不出户就能在互联网上担任客服。

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安徽合肥的一个人脑瘫,本来自己解决就业都很困难,但现在他是几百人的老板,拥有两个服装品牌,数以千万计的交易额。

还有在很多偏远的地方,包括甘肃、贵州等很多偏远的农村,新技术的赋能,都是一个机会,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

  第三,聚合。

这恰好是互联网的优势,包括公益在内,不一定是大家伙来参与,也需要小角色参与,这样我们可以把微小的主体、微小的行动、微小的资源、微小的想法聚合。

我们可以看到,做什么都有成本,但当成本很高的时候,很多行善就成为不可能。

互联网也在降低行善的成本,以前你拿一块钱、两块钱是没有办法捐的,但现在在手机上就能捐出去。

比如我们要筹1000万,原来可能需要找10家,1家出100万,现在可以找100万家,1家出10块钱,这就是互联网的聚合优势。

  最后,是大规模的协同,这是互联网很重要的特点。

比如古村之友,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能够聚集上万人,甚至超过10万的古村保护志愿者,但如果没有互联网,你很难想象这种协同需要多大的成本才能做这些事情。

  我们今天看到传播、赋能、聚合、协同方面,互联网在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创新、主体、组织形态。

通过我们这些年的观察,从几个方面也能够看到一些社会创新的雏形。

首先是平台化的机构,大家注意,平台化的机构本身就是在互联网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创新。

  第一、平台公益。

平台本身怎么做公益?

在平台上都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组织起来做公益,聚合能力非常强,一夜之间就能聚集大量资源,所以将平台跟公益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动员和聚集上面的人和资源。

  第二、公益平台。

平台能够把公益各个方面的需求对接起来,整合起来,本身也是社会创新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不少公益组织希望能够做这样的平台。

整个互联网的公益传播就不多说了。

  第三、互联网公益,包括筹款、众筹、动员、组织,还有很多慕课,把城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以慕课的形式做下去。

还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让专家们教课,然后以慕课的形式传播到全国去,这都是通过互联网方式来做,这种方式特别能够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第四,互联网社会企业。

我们在这里面看到不少的案例,比如微金融,是用大数据的方式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小微企业要担保没有担保,要抵押没有抵押,互联网就有这种方法,用数据的方式来解决信用问题,然后把信用转化为财富。

包括阿里小额贷款,这几年已经超过几千亿了,高的几十万,小的就几千块钱,这种事情如果没有互联网简直不敢想象。

  电商扶贫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下一个五年要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用一种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还有残疾人的客服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淘宝村,淘宝村是特别让人激动的事情,仅仅五年前全国的淘宝村只有3个,现在已经超过800个。

还有网络联盟、创新运动、乡村建设,这些都是已经可以看到的雏形。

所以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能有5个因素值得我们关注:

移动、云、数据、社群、新人类。

  未来社会创新五大特征

  未来互联网的应用和社会创新,可能会出现五大特征:

  第一,新大陆,巨空间。

我们讲地球村,地球村的人口太多了,我们的一切基于这样的巨大空间和新的基础设施。

  第二,海量的微主体。

现在空间虽然很大,但是里面的主体很少。

未来,大公司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小公司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还有一个趋势,就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自我雇佣者,不到公司上班,这种比例会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开始有海量的微主体存在,它是个体的存在,但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我们叫自由连接体,以这样的方式来从事社会活动、公益活动。

这也是未来必须面对的形态。

  第三,低边界成本。

我们可能在一瞬间就把我们的很多应用和服务扩展出去,这是我们跟以前在工业时代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现在有很大的成本,但是边界成本很低,有本书叫《零边界成本》,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碎片化,多样性。

这是我们未来会面临的特征,我们做公益的时候同样要考虑需求方和各方的多元化,碎片性的特征。

  第五,后喻文化。

这个东西还没有引起我们很大的重视,我们在农业时代知识增长水平很慢,年龄比别人大,就懂得更多的知识,这是前喻文化时代。

但到工业时代,整个知识增长水平开始快起来,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水平差不多,相互学习。

现在,知识增长是指数级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成为老年人的老师,这是后喻文化时代。

它会带来什么影响,现在很多大学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尤其是跟互联网相关的挑战导致的整个社会权力结构会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呢?

我想这都需要我们思考。

但是不管怎么说整个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和特征,都会对未来的创新、公益、公益传播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巨大的机会。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益传播探究3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公益事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文章对我国"互联网+公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立足于"互联网+公益"的实际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监管、提高互联网公益组织专业化程度以及提高网民对"互联网+公益"项目的持续关注度等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公益";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__)217-0132-02

  1"互联网+公益"的含义及特点

  1.1"互联网+公益"的含义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并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

20__年3月,马化腾在提交给全国人大的《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中对"互联网+"给出了较为权威的定义,他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①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的公益事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面貌。

"互联网+公益"并不是简单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公益,而是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公益的开展模式方法进行深度改造的过程。

  1.2我国"互联网+公益"的特点

  第一,去中心化,人人可公益。

传统公益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或NGO牵头发起,其传播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互联网为人人公益提供了可能性和工具平台,组织、个人均可成为发起者,参与公益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更多的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而存在。

  第二,小额捐款剧增。

20__年以前,各个公募组织的捐赠中,大额捐赠占主导。

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支付平台的发展,使得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降低,随手公益成为可能。

20__年移动支付的网民从2亿增长到了4.7亿人。

自此,公益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完成,方便快捷的网络小额捐款剧增。

  第三,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广泛。

"互联网+时代",公益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不受限制,通过自媒体能带来大规模的影响力,微博、微信、QQ等新型通信工具提高了项目的传播速度,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受众,从而为传统的公益组织提供低成本、广覆盖的筹款渠道、沟通渠道、传播渠道。

例如阿里这样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通过其技术、商业模式和平台影响力,加上适当的公益模式创新,短时间内就能够影响到上亿人参与,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第四,捐赠人话语权越来越强。

在传统的公益行业中,公益项目从发起到筹款再到执行,基本都是由公益组织所主导。

捐赠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选择有限。

而在"互联网+"时代,捐赠者不仅能够在大量的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同时还能够通过便捷的通讯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公益机构和爱心网友的连接越来越便捷和透明。

  第五,公益形式创新,更显创意。

在传统公益时代,公益行业所满足的需求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共性需求,如贫困山区失学儿童受教育问题、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等等。

许多小众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关注和满足。

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得一些需求者主动寻求帮助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和便捷,同时为一些有个性和创意的公益项目提供了广泛传播的空间,并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2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公益的法律法规,包括《慈善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和《信托法》等。

特别是20__年施行的《慈善法》,其作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基本法,对我国公益慈善相关事物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

但"互联网+公益"是一个新鲜事物,发展速度非常快,有很多出现的新情况目前还并没有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因此造成了一些新事件无法可依的情况。

  2.2政府监管比较薄弱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慈善事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和不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以慈善名义开展募捐活动的,必须联合具有公募资格的组织进行。

但由于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几乎没有门槛,在社交媒体上,不具有公募资格的个人或组织公布受捐账号、直接接受捐款的现象普遍存在。

互联网传播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对信息真假的确认也存在极大的难度。

互联网公益捐款是否用于所承诺的用途,以及在实现救助目标后多出的善款如何处置等,均缺少必要监管。

  2.3网络公益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

  "互联网+公益"时代,网络公益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其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但这些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却参差不齐。

公益组织管理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其内部决策机构的科学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还体现在是否能更好的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进行专业化管理。

但目前我国公益组织对互联网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如何发布信息及筹集资金,而对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管理资金物资的使用效率、走向、降低内部管理成本等问题,却关注的较少。

特别是很多互联网公益组织存在于网上虚拟空间,其组成成员都是业余参与公益活动,其时间精力有限,推动组织专业化的动力不足,更是极大的限制了网络公益组织的专业能力的提高。

  2.4广大捐助人缺乏长期关注项目进展的意识

  "互联网+公益"为人人参与公益提供了平台和便利,使得参与公益的捐赠人剧增,网络筹款变得更加容易。

数据显示,慈善法自公布以来,一年时间之内就有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实施捐赠。

④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公益游戏和网络宣传活动就可以捐出款项,虽让公益捐款变得简单快捷,但因捐赠者是随手完成或因有趣才完成捐款,因此极少有捐赠者在捐赠之后继续关注项目的进展。

  3我国"互联网+公益"健康发展对策

  3.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应尽快完善"互联网+公益"相关法律法规。

在信息发布方面,除目前《慈善法》规定的公开募集资金需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指定的平台上发布信息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