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772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docx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

广西桑蚕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1-2015)

发布人:

自治区经管总站发布时间:

2012-04-09

桑蚕产业是广西农业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全区蚕茧产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推进桑蚕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双百亿”产业,加快推进蚕业强省建设步伐,结合广西实际,制定本规划大纲。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进入新世纪,广西紧紧抓住“东桑西移”良好机遇,积极推进桑蚕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

2000年全区桑园面积30万亩,蚕茧产量2.95万吨,产量全国排名第六位。

到2005年,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十一五”期间,广西桑蚕产业更上新台阶,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被誉为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初步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新格局。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全国最快。

2005年,全区桑园面积达141万亩,蚕茧产量14.8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85%。

“十一五”期间,广西蚕业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2007年桑园面积达到202.11万亩,蚕茧产量20.52万吨。

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蚕桑生产总量有所下降,但2009年,全区桑园面积仍保持有193.27万亩,蚕茧产量达17.29万吨,占全国比例首次突破30%。

2010年全区蚕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桑园面积达到210万亩,蚕茧产量21.4万吨,均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蚕业生产第一大省、世界重要的原料茧生产基地,规模优势更加明显。

2010年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2005年增长了48.94%和44.15%。

2.茧丝加工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广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茧丝绸加工业的发展,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和投资商来广西投资。

一批缫丝、捻线丝、绢纺、织绸、蚕丝被等深加工企业陆续建成投产。

2010年,全区有已核发鲜茧收购资格证的鲜茧收购站816家,已核发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的缫丝企业72家(生产规模为自动缫丝24.4万绪),全区自动缫丝机总装机规模约26万绪,约消化区内蚕茧量的70%,年产生丝约1.82万吨,与2005年茧丝加工企业52家,生丝产量不到6000吨比,均有大幅提升。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54.42亿元,为城镇居民和吸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4万个岗位。

同时一批茧丝精深加工企业正加快推进,广西已开始朝着生丝大省迈进。

3.茧丝单产质量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广西坚持自主创新,科教兴蚕,加大技术创新及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一是加强蚕、桑基础品种和实用品种的研究。

先后自主育成抗高温多湿、茧丝质量优的家蚕品种“桂蚕一号”、“桂蚕2号”等和桑树优良品种—超高产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二号”等新品种,并被作为主导品种大力推广,实现广西蚕桑品种更新换代;二是坚持先进适用技术创新和集成配套,重点解决高产高效难题。

研究出速成丰产桑园栽培、良种繁育及冷藏、小蚕共育、蚕桑病虫害防治、高产优质蚕茧生产、省力化养蚕、方格蔟营茧等先进实用技术。

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形成了一套广西特色的高产高效技术体系,极大提升了广西茧丝单产和品质,张种产茧量由六十年代的10公斤左右提高到35公斤左右;缫丝级别由2A级以下提高到4A、5A级,部分达到6A级,且解舒率好,上车率高,改变了广西茧丝质量的落后局面。

4.良种实现安全生产足量供应。

广西通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升良种繁育能力,以满足蚕业大发展时期对桑种、桑苗和蚕种的需求。

一是进一步完善广西蚕种良种繁育制度,严格实行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二是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全区蚕种实行统一检验检疫;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桑蚕原种场、区域重点蚕种场建设及优良桑品种繁育基地建设。

2010年,自治区桑蚕原种场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0万张以上;全区30家一代杂交种场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张;全区有蚕种冷库3家,年冷藏、浸酸处理能力600万张蚕种;建成超高产杂交桑种子园共500多亩,年产新品种桑种15000公斤。

5.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

“十一五”以来,广西把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作为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增加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重点推进。

重点加大桑枝、蚕沙、蚕蛹、桑果、废丝等的开发利用。

一大批资源综合利用加工企业先后建成投产,桑枝造纸、制造板材,蚕沙制造沼气、生产有机肥,蚕蛹食品、保健用品,桑叶茶、果桑开发,蚕丝被开发等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年全区有蚕丝被加工厂家120家,年产20万条,产值9000万元;有蚕沙加工企业4家;桑枝造纸、制板企业3家;年生产桑枝食用菌约7000万袋。

现初步形成了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蚕业生产链。

6.蚕农增收成效显著。

桑蚕业是典型的脱贫致富项目。

2010年,全区产茧21.4万吨,蚕农售茧收入67亿元,全区共有80万户蚕农,户均收入超过8000元,其中年养蚕收入超万元的有20多万户,超5万元的有近6000户,涌现出一大批蚕业生产专业村(屯)和种桑养蚕专业户。

全区蚕茧烘烤产值约50亿元,利税约4亿元。

桑蚕业比较效益优势明显,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蚕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尽管近年来广西对桑蚕业的投入虽有所改善,但与其它省区、其它产业相比,经费总体投入不足,影响了良种繁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的建设、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2.专业人才短缺。

蚕桑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茧丝绸加工专业人才短缺,2010年全区平均每生产3.2万张蚕种仅配有1名技术人员,约为全国的64%;每生产1万吨蚕茧仅配有52名技术人员,约为全国的15%;每生产100吨丝仅配有2.5名技术人员,约为全国的38%。

3.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尽管农业部门加强了蚕种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但由于蚕种管理办法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小蚕共育还未能规范管理,个别地方蚕种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蚕茧收购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蚕茧收购秩序还比较混乱,没有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政策,收售“毛脚茧”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蚕茧质量提高。

4.精深加工发展滞后。

广西茧丝绸加工还处于初级水平,主要以缫丝为主,织绸刚起步,印染、丝绸服装等加工还是空白。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只能通过内销或由外省代出口国外,同时尚有30-40%的蚕茧需调往区外加工,茧丝销售对外依赖度高。

桑蚕产业链短,资源利用不足,产业集群小,规模效益不明显,严重制约茧丝绸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分析

丝绸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历经五千多年而不衰,未来世界丝绸需求呈增长趋势。

蚕丝因其为蛋白纤维,具有轻柔、滑爽、华丽、富有光泽等外在美和吸湿、透气、保健、美容等内涵,被誉为“纤维皇后”。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趋向于绿色、环保的服饰消费,因此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及蚕丝新用途的不断开发,丝绸消费将得到恢复和持续稳步增长。

研究结果表明,蚕丝产量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比例约在0.17%-0.19%之间。

按照蚕丝产量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比例为0.175%、鲜茧出丝率平均为12%,可预测未来几年世界蚕丝和蚕茧需求量;按照近几年我国蚕茧产量、蚕丝产量分别占世界蚕茧总产量、蚕丝总产量的76%,“十二五”期间世界和中国蚕茧与蚕丝生产量预测如下:

“十二五”期间世界和中国蚕茧与蚕丝生产量预测(单位:

万吨)

年份

世界纤维

产量预测

世界蚕丝

产量预测

世界蚕茧

产量预测

中国蚕丝

产量预测

中国蚕茧

产量预测

2011

7644

13.4

111

10.2

84.7

2012

7904

13.8

115

10.5

87.6

2013

8173

14.3

119

10.9

90.6

2014

8450

14.8

123

11.2

93.7

2015

8738

15.3

127

11.6

96.8

(二)有利因素

1.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

广西大部分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整体上雨量比较充沛,桑园灌溉用水和养蚕用水的资源比较充足。

全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桑树生长。

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可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还有可以调整一些旱地、低水位土地等用于发展蚕业。

广西年可养蚕7-10批,比长江流域地区多养3-4批;与国内其它蚕区相比,广西蚕茧早2个月上市,延迟1个半月收市,且蚕茧解舒较好,有利于蚕茧销售和加工消化。

2.科技创新能力强,蚕桑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广西已建立健全从自治区一级到市、县(市、区)的蚕业科研、技术推广、良种繁育体系。

蚕业科研成果丰硕,育成的桑、蚕品种及配套技术达到世界亚热带地区先进水平;建立了冷藏浸酸、检验检疫等机构;已初步形成自治区、市、县、乡四级推广网络。

3.市场需求空间大,产业发展机遇好。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蚕丝多元化开发,丝绸将以其绿色天然、无污染,蕴藏着巨大持久的消费潜力。

而目前广西蚕丝产业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综合开发刚刚起步,在织绸、印染、服装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大有作为。

同时由于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实施,将为广西蚕业发展开拓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市场前景。

(三)不利因素

1.比较效益有所降低。

桑蚕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和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养蚕成本快速增加,再加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蚕茧价格却徘徊不前。

随着广西蚕业快速发展,蚕桑病虫害危害增加,蚕区和桑蚕加工企业治污投入增多,加上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桑蚕产业与其它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投资收益率有所下降。

2.茧丝绸市场易受波动。

丝绸作为外向型产品,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

2007年以来,受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经济出现疲软现象,丝绸消费增长受抑,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给丝绸商品出口带来巨大压力,导致市场波动加大。

3.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把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向印度、巴西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这些国家蚕丝业的迅速兴起,我国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减弱。

加上国内云南、安徽等省区蚕业在快速发展,都将给广西蚕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调整契机,围绕蚕业强省(区)建设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产量、质量、效益并举,大力发展茧丝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推动广西桑蚕产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桑蚕产业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使广西从蚕业大省发展成为蚕业强省。

(二)目标任务

1.总目标

2015年桑蚕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比2010年桑蚕产业总产值120亿元,增加80亿元,增长66.67%。

2.产业目标任务

(1)第一产业目标任务

①产值。

2015年达90亿元,比2010年67亿元,增加23亿元,增长34.33%。

②规模。

2015年达280万亩,比2010年210万亩,增加70万亩,增长33.33%。

③产量。

2015年达30万吨,比2010年21.4万吨,增加8.6万吨,增长40.19%。

(2)第二产业目标任务

①产值。

2015年生丝产值达80亿元,比2010年53亿元,增加27亿元,增长50.94%。

丝绸、丝绵等产品产值达20亿元。

②产量。

2015年生丝加工能力达2.5万吨,比2010年1.7万吨,增加0.8万吨,增长47.06%。

实现70%以上的蚕茧在区内缫丝,坯绸、针织和印染丝织品、服装等深加工产品有较大发展。

③规模。

2015年加工企业90家,比2010年80家,增加10家,增长12.5%。

全区茧丝绸加工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上交税金15亿元。

(3)第三产业目标任务

2015年产值达15亿元,比2010年10亿元,增加5亿元,增长50%。

四、区域布局、产业链及其关键环节

(一)区域布局

1.原料茧基地建设布局。

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原则,把广西蚕区划分为优势区域和次优势区域,其中优势区域包括桂西北、桂中和桂南三大蚕区,次优势区域包括钦州市、梧州市、贺州市、玉林市、桂林市、崇左市等地。

(1)三大优势产区

桂西北蚕区:

为石山地区,主要包括河池市的宜州、环江、罗城、都安、金城江、东兰、巴马、凤山、南丹、天峨、大化等县(市、区),百色市的靖西、凌云、那坡、平果、隆林、田林、西林等县。

本区域重点发展优质原料茧,打造茧丝品牌,延伸蚕业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桂中蚕区:

为丘陵、石山地区,主要包括来宾市的象州、忻城、武宜、兴宾、金秀等县(区),柳州市的鹿寨、柳城、柳江、融安、融水、三江等县,梧州市的蒙山县等。

本区域重点发展优质原料茧,打造茧丝品牌,延伸蚕业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桂南蚕区:

多为丘陵坡地,间有平原盆地,主要包括南宁市的横县、宾阳、上林、邕宁、武鸣、马山、良庆等县(区),贵港市的平南、港南、港北、覃塘、桂平等县(市、区)。

本区域重点发展高产高效蚕业。

(2)次优势区域

除优势产区外,钦州市的钦北、灵山、浦北,梧州市的蒙山、苍梧、藤县,贺州市的钟山、昭平、八步,桂林市的永福、临桂、灵川,玉林市的容县、兴业、博白、陆川,北海市的合浦,防城港市防城区,崇左市的宁明、天等。

本区域重点打造蚕桑特色乡(镇)、村,生产茧质优、丝质好的特色原料茧。

2.蚕种生产区域布局。

根据全区蚕业生产总体规划和优势区域布局,将蚕种生产区域布局划分为区域性重点蚕种场和一般性蚕种场,根据所处区域和现有规模及发展潜力把位于桂北蚕业优势区域的河池、宜州、环江、东兰东巴凤,桂中蚕业优势区域的来宾、柳州、象州华佳、柳城六源、蒙山华虹,桂南蚕业优势区域的崇左、邕宁、横县、上林、贵港、平南和具有一定规模或较大发展潜力的玉林、百色、桂林共18家蚕种生产单位列为区域性重点蚕种场,其它为一般性蚕种场。

3.茧丝精深加工区域布局。

实行因地制宜、相对集中布局。

缫丝加工基地布局:

在河池、南宁、柳州、来宾、贵港、梧州、钦州、北海等蚕茧产区大力发展缫丝工业,加速蚕茧资源就地转化。

以宜州、环江、鹿寨、横县、象州、柳城、忻城、合浦、浦北、平南、蒙山等县(市)为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集蚕茧生产、收烘、缫丝加工农工贸一体化的茧丝生产龙头企业。

丝绸工业园区布局:

新引进的丝绸加工企业相对集中在宜州、鹿寨、横县的自治区级丝绸工业园内。

通过招商引资,推进捻线丝、织造、服装、印染、绢纺及相关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

4.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区域布局。

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全面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桑枝综合利用,在桂西北蚕区、桂中蚕区、桂南区培育10-15家大型桑枝食用菌加工企业,培育2-3家桑枝加工板材生产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力争60%以上的桑枝得到综合循环利用。

蚕沙综合利用,在宜州、柳城等县(市)培育2-3家以蚕沙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肥、提取叶绿素,力争70%以上蚕沙得到无害无害化加工利用。

蚕茧下脚料综合利用,在宜州、鹿赛、象州、横县、蒙山等县(市),依托大型缫丝企业利用蚕茧下茧、缫丝下脚料等制作蚕丝被,培育3-5家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蚕丝被生产企业。

(二)产业链

(三)关键环节

1.桑蚕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快新品种选育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强化桑蚕产业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同时,完善茧丝绸产品检验能力,提升茧丝及丝绸产品检验检测能力,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高广西茧丝产品质量,加快茧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2.组织化专业生产。

大力发展桑蚕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捻丝、绢纺、针织、丝绸、服装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整合、聚集,加快推进茧丝绸产业化经营。

3.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加大蚕桑资源在食品、医药、化工、化妆品、特殊用途产品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高桑蚕产业的综合效益。

五、工作重点

(一)抓好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

以优质高产标准化蚕茧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集中资源优势,建立完善桑园灌溉、蚕房等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全力打造规模优势、质量优势,培育和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优质蚕茧基地县(市)。

重点推广普及优良蚕桑新品种、桑园高效丰产栽培、小蚕共育、省力化高效节本养蚕、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格蔟上蔟以及桑园间套种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蚕农标准化意识和科学种养水平;配套完善桑蚕良种繁育体系、质量检验检疫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等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蚕种、蚕药、蚕茧收烘流通等市场管理;积极引导和扶持蚕农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二)推进桑蚕产业科技创新

发挥“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作用,建立自治区级蚕业重点实验室和亚热带区域蚕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大与知名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力度,联合国内外产、学、研相关单位协同攻关,重点解决现阶段广西蚕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鼓励扶持蚕桑重点县、茧丝加工重点企业建立蚕丝科技研发中心。

加快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桑、蚕新品种,开展实用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控、茧丝绸加工、蚕丝资源多级利用等科技攻关。

加快新型蚕药、蚕具、烘茧设备以及茧丝精深加工的先进设备、工艺等研发,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蚕桑专业和茧丝绸加工开发的科技人才。

依托广西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一批教学、科研、管理、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三)抓好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强桑、蚕、蛹、蛾、茧、丝资源在造纸、食品、生物材料、饲料、医药、美容、保健等方面的开发。

重点加大桑枝、蚕沙、蚕蛹等蚕桑资源副产品的研发力度。

大力发展桑枝培育食用菌、造纸和制造木地板、纤维板,蚕沙制造生物肥、提取叶绿及桑叶茶、桑果饮料、蚕蛹的开发利用等。

积极利用冬闲桑园示范推广间套种,千方百计增加蚕农收入。

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拓宽蚕业发展新领域,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四)抓好茧丝绸精深加工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自治区级丝绸工业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茧丝绸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以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宜州)示范基地为突破口,辐射带动鹿寨、横县、柳城、象州、蒙山、浦北、平南等县的发展,培育和扶持一批年产500-1000吨桑蚕丝、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缫丝龙头企业。

整合资源,推动绢织、针纺、丝绸、印染、服装等深加工的有效有序发展,逐步拉长产业链,拓展茧丝绸产品生产领域,提高茧丝绸加工的整体水平。

培育1-2个产值超过10亿元,带动能力较强的大型茧丝绸企业集团,打造具有广西区域代表性的茧丝绸新品牌,全面带动全区茧丝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六、重大项目

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带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广西桑蚕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保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县建设

建设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蚕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重点支持宜州、环江、柳城、鹿寨、象州、忻城、横县、宾阳、上林、蒙山、平南、港南等“三高”蚕业原料茧生产基地县和罗城、金城江、靖西、凌云、那坡等发展潜力较大的基地县建设。

主要是推广桑、蚕优良品种和高产配套技术,加大高产示范基地建设,使基地县(区)年产鲜优茧超万吨,辐射带动全区蚕业发展。

(二)桑、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选育优质强健蚕品种,在巩固现有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上,对自治区桑蚕原种场和区域性重点桑蚕普种场进行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完善基础设施、原蚕基地建设,支持现有蚕种冷藏处理保护库及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的改造升级,建立桑树种苗繁育基地和示范园区,通过项目带动确保优质蚕种、桑种(苗)足量供应。

(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开展蚕桑资源多极利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重点支持发展桑枝食用菌、桑枝合成板材、蚕蛹食品及保健品开发、蚕沙提取叶绿素、蚕沙制造生物肥及沼气、桑果系列产品、桑叶茶、饲养用桑等开发,使广西蚕业生产的副产物如蚕、桑果、桑叶、桑枝、蚕沙、蛹、蛾、茧、丝等实现多元化、多用途利用。

(四)桑蚕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完善提高蚕业研发实验设施设备条件,建立健全功能研究室,以推进亚热带桑、蚕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加大科技项目攻关,形成包括蚕桑良种、种养技术、蚕茧收烘、茧丝绸加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发中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自治区级桑蚕培训中心和重点县(市)培训中心,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一批教学、科研、管理、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人才。

同时以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和蚕业创新团队为载体,吸引、聚集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多学科领军人物。

(五)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及预警体系建设

支持广西蚕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及预警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蚕桑主要病虫害(如家蚕病毒病、家蚕微粒子病、桑树花叶病、桑树青枯病、桑蓟马、桑粉虱等)的综合防治工作,在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个蚕桑主产市建立蚕桑主要病虫害预警体系,到2015年,力争将广西蚕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率控制在3%以下。

(六)桑蚕茧丝绸产业(宜州)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宜州)示范基地建设,到2015年,按照蚕农组织合作化,桑蚕优质原料茧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要求,桑园发展到30万亩,年产茧量达到5.4万吨。

培育发展茧丝绸加工企业12-15家,产业链延伸至丝绸、服装等领域,年产生丝3800吨,生丝质量达4A-6A级,坯绸1000万米、蚕丝被20万床。

扶持发展桑枝、蚕沙、蚕蛹、废丝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0-13家。

力争到2015年,宜州市蚕茧生产、茧丝绸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突破40亿元。

七、政策保障措施

(一)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将现有的农业基本建设基金、财政支农专项基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扶贫专项基金、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等专项基金向蚕桑产业重点项目倾斜;争取国家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的扶持。

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丝绸工业园区建设、茧丝绸出口贸易、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良繁体系、基层蚕业技术服务以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投入。

(二)落实信贷优惠政策

协调各有关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把扶持茧丝绸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增加贷款规模,采取灵活多样放贷方式,积极解决茧丝绸加工企业的技改贷款及蚕茧收购流动贷款。

对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培育品牌给予资金扶持、贷款贴息。

把园区相关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问题。

(三)建立完善蚕业风险调节机制

加快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依托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蚕种场、蚕农合作社,带动广大蚕农参与蚕业保险,减少天灾、疫病给蚕业生产带来的损失;积极探索和推进蚕桑良种补贴,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建立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机制,维护蚕茧价格稳定,保护蚕农利益,确保桑蚕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建立自治区茧丝储备机制,加强对茧丝绸生产的宏观调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完善法规保障

修改完善《广西蚕种管理办法》,颁布出台《广西蚕种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蚕种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