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近代中国学生材料.docx
《专题四 近代中国学生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近代中国学生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近代中国学生材料
专题四近代中国——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
【考纲导读】
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4)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的对峙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
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8)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新增)
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考点分布】
时期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近代前期(1840-1919)
近代后期(1919-1949)
专题综合
【专题综述】
1、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
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3、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①先天的不利条件: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准备不足;缺乏科技支持,技术准备不足;欠缺技术人才,人才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思想准备不足。
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封建专制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
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特征。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学“器物”到学“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840年—1919年)
【考点过关】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1、政治: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探索复兴道路——求民主
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背景、过程、影响、《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注意思考:
鸦片走私与鸦片战争的关系;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史实有哪些?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上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过程、影响),注意思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关系;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过程、《马关条约》及危害、影响),注意思考:
从战争的过程看,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是什么,据此能不能说洋务运动毫无意义?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思想界有何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过程、《辛丑条约》、影响),简单回忆: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分析为什么没有沦为殖民地?
太平天国运动:
(原因、过程、《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失败的原因和史实)
辛亥革命:
(背景、武昌起义、结果——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历史意义)
思考:
两次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有何不同,列强在侵华方式上有何变化,列强与清政府的关系有何变化?
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有何特点,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有何显著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地位?
2、经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表现:
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时间、原因、表现、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原因、代表、活动、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时间、原因、企业、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短暂春天:
(初步发展:
时间、原因、表现、影响;短暂春天:
时间、原因、表现、结果、影响)揭示:
工业化与民族独立之间的关系。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衣、食、住、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铁路、公路、交通和通讯工具)
报刊及作用:
(《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的作用)
影视:
(电影的产生)
3、思想文化:
“师夷长技”的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师夷长技”思想的代表、实践活动、评价;维新思想的代表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内容、影响。
)
总结: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特征。
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阶段特征:
【例题导练】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简明广东史》记载,1846年,广州进口货物价值(不含鸦片)12,390,213元,比1837年减少33.2%,出口降至23,198,493元,比1837年减少了35.7%。
导致广州对外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广州贸易地位相对削弱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外患不断、战乱不止
3.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
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
其中对1889一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4.西方某史学家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派别时说:
“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该派别应是
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5.中国社科院收藏的《镜山野史》是一本近代史书,李汝昭评价当时情景:
太平军出示安民,开科取士,禁头变服,按例征粮,农工商贾各安其业,俨然有王者风。
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①太平天国采用科举制度取士②《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实行
③太平天国实行“断发易服”④作者对该政权持否定态度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6.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19世纪末,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B.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转变
C.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要求D.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
7.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
“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近代国家思想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D.殖民外交思想
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
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B.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业分离
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D.中国社会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0.这是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
【观点一】中国人自编的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
【观点二】它对西方民主制度有了浮光掠影和支离破碎的认识……这部著作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天演论》D.《变法通议》
1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
”“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新”在哪方面?
()
A.注重经典考证B.针砭社会时弊
C.批判理学旧说D.学习西方文化
12.“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
”该观点应该出自()
A.曾国藩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
13.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
14.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A.培养人才B.开启民智C.普及科学D.废除八股
15.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
“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
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A.引进西方学说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C.提倡文学革命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
16.由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政府创办展览会;1910年,中国人首次在南京创办了博览会。
被称为“南洋劝业会”。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文化B.开阔人们眼界C.发展民族工业D.抵制西方侵略
17.从晚清到民初,“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
对这一现象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革命”的目标彻底实现B.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C.“革命”造成社会各层面剧变D.“革命”话语拥有了至高地位
18.孙中山在1915年给第二国际(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写了一封信,信中要求第二国际赶快派专家到中国来,“帮助我将中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共和国”。
这表明孙中山()
A.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早领导者B.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C.希望利用国际因素推动民国建设D.从学习美国道路转为学习俄国道路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
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
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
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
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
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力地位。
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
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
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它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以15-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3例)。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
其理由是什么?
(6分)
(3)如何看待“外部海上国家……施加影响”给中国带来的“益处”?
(4分)
(4)结合材料,分析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2分)
第二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919年—1949年)
【考点过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
原因、概况、意义;中共诞生:
条件、过程、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
原因、标志、政治基础、意义;北伐:
时间、对象、结果。
)
国共政权的对峙:
(南昌起义:
时间、原因、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八七会议的内容及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史实、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长征和遵义会议:
长征的原因、时间、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长征胜利的标志、意义。
)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战的胜利及原因和历史地位。
)
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的原因、结果;内战爆发的标志及防御阶段的作战;战略反攻的标志、意义;三大战役的概括及意义;渡江战役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
2、经济: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期间、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概括及原因。
)
报刊与影视: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进步作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中国电影)
思考: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史实、意义)
新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
(时间、论著、内容、意义)
思考:
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阶段特征:
重要概念: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近代化的主要内涵及与民族独立之间的关系。
【例题导练】
1.下图展现的是近代中国某—时期延安大礼堂门口的场景。
这—时期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A.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成为时代的潮流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国共两党的政治追求
C.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空前团结D.召开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成为各党派的共同需求
2.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
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1935年清明节前夕,国民政府规定每年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由中央政府派要员前往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祭扫。
这一做法旨在
A.东北沦陷,誓师抗日B.表彰先贤先圣功绩,鞭策民族自信心
C.向中共表达合作抗日的意愿D.消弭国民党内派系纷争
4.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
“嗟我将士,尔肃尔听。
国民痛苦,火热水深。
土匪军阀,为虎作伥。
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
”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A.北伐战争B.百团大战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5.颁发勋章、奖章是我军的一项重要奖励制度,下列纪念章按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八一勋章②独立自由勋章③解放勋章
A.②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②D.②③①
6.蒋介石一生曾先后10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其中1942年6月《时代周刊》封面的文字标题最有可能是()
A.“在孙陨落之后升起”B.“挺过了艰苦的五年,接下来会更艰苦”
C.“一旦犯错即犹如爆竹爆炸”D.“一切为了抗日,没有什么牺牲是过于昂贵而不能舍弃的”
7.1924年,孙中山说:
“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
”“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B.联合君主立宪派
C.建立责任内阁D.实行新三民主义
8.近年来有一封张学良写于1946年又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密信公之于世:
“别来十年,实为想念,兄(周恩来)当有同感。
现日寇已逐出,实(为)最快心事。
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者)也。
”对于“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的正确理解是
A.国共第一次合作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国共重庆和谈D.中苏友好合作
9.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该宣言的发表()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10.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
“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
”此处的“开始”是指()
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