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375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旅游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旅游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旅游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旅游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旅游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旅游2.docx

《陕西旅游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旅游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旅游2.docx

陕西旅游2

壶口瀑布所有的感官都被它征服

2008-6-30  旅游视频网

  黄河[视频]巨流一路奔腾,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曲折南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

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

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跌落深槽,形成落差达50米的壶口大瀑布。

  要说壶口瀑布[视频]的宽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们惊讶的是其流量却相当可观。

在冬季枯水期,秒流量最少时仅150至300立方米,这时河面冰封,细流涓涓,给人以俊美之感;四月初,一旦冰河解冻,秒流量骤增至1000立方米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这时,巨流夹着大量冰块冲击而下,如狮吼虎啸,震天动地;到夏季,秒流量增至1000-2000立方米之间,这时,由于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穹,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偶又显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剧增到3000立方米以上,全部瀑布连成一片,这时洪波怒号,激湍翻腾,声如奔雷,景象极为壮观。

  古时这里有“旱地行舟”、“飞鸟难渡关”之说。

原来,过去来往的船只,每逢行到壶口,人们都得在岸畔拉纤绕行;至于迎风展翅的飞鸟,因为瀑布呼啸四震,云烟迷漫,惊吓得也不敢飘然而过。

由此可见瀑布之惊险、磅磅。

  在壶口黄河水跌落的地方,也即壶嘴的正当中,有一块油光闪亮的奇石,人称"龟石",它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起伏,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着那么一点点,这又给壶口瀑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在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还有一块巨大的奇石,人们称它为“盂门山”。

巨石上镌刻着“卧镇狂流”四个大字,为北魏徐亘坛所书。

说来甚怪,河水至此,就乖乖地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然后又合流为一。

另外,这里又是人们观赏“孟门夜月”的地方。

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

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来。

  早就听说黄河壶口瀑布是世界上第一黄色瀑布,也是中国继黄果树瀑布之后的第二大瀑布,景色壮丽,气势非凡,我常心向往之.今年十一月份利用到陕西出差的机会,我有幸到了一次陕北革命圣地延安,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

在结束了老区精神的洗礼后,又驱车来了属于陕西省延安市下辖的宜川县壶口瀑布,又接受了一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震憾!

说实话,陕北之行最令我感觉到难忘的就是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在我陕北战友开车的陪同下,我们上午游玩了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凤凰[视频]山、清凉山等革命圣地后,与战友分别时已经中午一点多,我们立即驱车向宜川赶赴。

壶口瀑布所有的感官都被它征服

2008-6-30  旅游视频网

  一路上尘土飞扬,空气中灰尘多,外地人一般不愿久驻陕北。

哦!

黄土高原,以前我只能在文字中去想象,以为它们不过是黄土堆积成的土丘,不堪一击,想不到它们也是一种山,只是缺少石头。

我看到窗外一脉连一脉的翠绿,重峦迭嶂,不逊江南,心中涌起一阵阵暖流。

车子在崇山峻岭中盘旋,让人觉得很厚实,很安全。

估计两个小时后驶上了黄土高原的顶峰,在山脉上奔驰的我们伸出头去“一览众山小”,那种感觉真是爽极了!

这时太阳已经西落,我一路上不停的催促司机要快,晚了就看到了,也拍不了照片了。

又过了有两个多小时,大约五点多了,我们听到了一种如雷贯耳的声音,轰隆隆,轰隆隆。

司机说那就是壶口瀑布[视频]爆发出来的声音,十里外可闻。

令人称奇!

  下午五点半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壶口,这时只剩下天黑前太阳最后的余辉。

远远地,我看见了黄河[视频],这条被我们称作母亲的河流!

河床比较干枯,河面比我想象中的要窄。

司机介绍说:

“黄河是很宽阔的有500米宽,只是到了壶口被两岸苍山夹峙才变窄,只有50米左右。

春夏汛期河床就不会这么干枯了,壶口瀑布也会是另外一番更壮观的景象。

”我们走上干枯的河床,看到河中央不停地升起一大团蓝白色的烟雾,感到很惊奇。

司机说那是瀑布泻下后反溅起的水柱形成的,有“水中冒烟”之说。

  我迫不及待地来到河床中间,终于看到了壶口瀑布,心情一下被这么在气势所吸引,立即抓紧天黑前最后的时间,拿起像机照了好多照片,然后才细细欣赏起这雄伟的天然景观。

只见黄河巨流从远处排山倒海似地推来,浩浩荡荡,气势磅礴,不可阻挡,让人想起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巨流至壶口处渐渐聚拢为一束,突然间变得水势迅猛,惊涛骇浪,漩涡湍急,然后从悬崖上狂泻入下面的“龙槽”,仿佛一只神来之手拿着一把巨壶在倾倒黄水,故名“壶口”。

河水注下后形成落差达二、三十米的黄色瀑布,绝世无双,独一无二,景色蔚为壮观。

  瀑布泻入“龙槽”后,水流急溅,巨大的冲击力,使浊流激起百丈水柱,一束束,一线线,直上云霄,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西天之势!

与此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雷鸣之声,使人不由得想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词。

它犹如一个天然的音乐喷泉,与城市广场上人工制作的喷泉相比,美百倍、千倍。

水柱腾到一定的高处后,显得烟云缠绕,雾气翻滚,似乎有一座火焰山在下面日夜烧沸着这把巨壶内的黄水。

“烟雾”在太阳照射下,形成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真希望其中出现几个翩翩起舞的仙女啊!

    站在岸边观瀑,脚下是惊心动魄的波涛,左边是一泻千里的黄河巨流。

扭头看那瀑布,好似铺天盖地,扑面而来。

它以搏大的胸怀亲近你、拥抱你,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融化你、摄服你;那狂泻而下的浊流,如同一把坚韧的斧头,有力地劈开石质的河床;那冲天的束束水柱,像一把把金光闪闪的利剑直指苍穹,舞出一道道刀光剑影;黄色的水雾,似霄烟弥漫的战场,黄尘滚滚,遮天蔽日;轰隆隆的雷鸣声,犹如不甘引颈就擒的万匹战马在仰头嘶叫,又如狂放不羁的万条雄狮拦动着金色的鬃毛在发威怒吼。

那“烟雾”带着泥土的芳香,洒在我的头发上、衣服上,犹如仙女散下的花朵,浓浓地熏着我、浸润着我。

壶口瀑布所有的感官都被它征服

2008-6-30  旅游视频网

  瞬间,我所有的感官都被征服,眼中只有狂泻的瀑布,耳中只有轰隆隆的喧嚣声,脑中翻腾着风起云涌的黄河[视频]水,胸中只有黄色的波涛在汹涌澎湃。

我的灵魂被干干净净地洗刷,好象壶口之外无一物,只有那雄浑、豪迈、粗犷、神奇充满我的胸膛,荡气回肠。

难怪著名诗人光未然1938年9月在民族危亡之际来到壶口后,他的心骤然间被奔泻的瀑布征服,滔滔黄河水在他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立即写下了诗篇《黄河颂》。

回到延安后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

  这就是黄河,炎黄子孙的母亲河。

这就是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一颗泵血的心脏,跳动着中华大地的脉搏

骊山晚照难得一见的神秘霞光

2009-4-30  

晚照亭前有于右任题词的石碑

  对落日的感情,古往今来,人们的态度往往有两种:

或是流露出惆怅、幽怨,或是赞叹夕阳的温馨与从容。

属于骊山的一抹余晖,属于后者,千百年来,它早已收获无数溢美之词。

  

  在特定的时节,逢到夕阳西下,骊山便会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因此得到“骊山晚照”之美誉。

而前往骊山探寻骊山晚照,同样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站在山间,等待日落的那段时光,我的耳际仿佛有了唐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的绝响。

  

  奔跑在秦岭的一匹“骏马”

  

  关于骊山的得名,坊间这样解释:

这座山从远处看,形如一匹俊美的骊马,故名“骊山”,骊的意思,正是深黑色的马。

这匹“马”很俊美,长得却不很高,作为巍巍秦岭在西安[视频]市临潼区的一个支脉,它的最高处也只有1300多米,即使不坐缆车,两三个小时也可往返一次。

由于抱着探寻骊山晚照的目的,我们特意选择了下午登山。

而这个时候,不少游人已尽兴而归了。

  

  登骊山的过程,如穿越时光,远古、现代、传说、历史,在一瞬间滚滚而来,耳畔听到的是这样的故事:

女娲在这里补过天;周幽王烽火失天下;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动人爱情;西安事变的一声枪响……虽然清时的《古迹志》云:

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但接下来它却用另一段话让骊山的地位扶摇直上,“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帝王们青睐骊山的原因,除了苍翠秀雅的自然景色和居于关中腹地的优势,多是钟爱那一汪温泉水。

  

  虽然不少人因唐时“贵妃出浴”的华清池而对骊山温泉有所耳闻,但事实上,从周朝开始,这里已经成为“御用洗浴场所”:

幽王在此建有离宫,建立露天汤池,名为“星辰汤”;秦始皇当上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的时候,又在骊山重修离宫,引泉入室,更名“骊山汤”,据说,是为了治疗他自己的疮伤;到了汉武帝时再度依泉扩建了离宫。

唐时,这里的汤浴格局趋于完善,各汤池被曲廊小径相连,古树浓荫相掩,奇花异石点缀,湖水溪流相间,初名“汤泉宫”,后为“温泉宫”。

唐玄宗时“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正式改名“华清宫”,宫内的汤池也就是被后人熟知的“华清池”。

虽华清宫在此后毁于战乱,但唐华清池之名盛传天下。

  

  备受帝王们青睐的骊山,地理位置今天看来仍然独特:

西望长安古城,大国古都,周秦汉唐往事悠悠数千年;东观新丰,鸿门宴上刀光剑影、楚汉相争,仍似历历在目;北眺渭水,秦皇扫六合,身后陵墓的兵勇之阵让世人惊叹。

  

骊山晚照难得一见的神秘霞光

2009-4-30  

骊山顶部的烽火台

  

  “烽火戏诸侯”是否真实存在过

  

  骊山驰名的景点,除了华清池,还有烽火台。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让位于骊山西绣岭最高处的烽火台不同寻常。

据史料记载,周幽王是西周晚期的暴君,他为了逗宠妃褒姒一笑,在无战况时竟派人点燃了烽火台上的烽火。

各路诸侯以为天子有难,急忙率兵至镐京。

褒姒在城楼上看到诸侯的狼狈相,就放声大笑。

诸侯知道自己被戏弄,都十分不满。

后来,犬戎入侵镐京,幽王点燃烽火。

诸侯以为幽王再次戏弄他们,都不理会烽火警报,结果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妇孺皆知的典故,也有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异议。

曾上过“百家讲坛”的文学博士刘绪义就认为,幽王时的西周势力王畿千里,各国的军队根本不可能看到烽火同时到达。

军队的调动、集结、备粮、行军,再到最后赶到陕西境内,近则十天半月,远则一年半载,幽王和褒姒怎么可能在烽火台边等待几个月呢?

  

  对这一说法,记者采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商、周历史的张天恩博士,他告诉记者,也许后人为“烽火戏诸侯”一事增添了许多花边故事与细节,但这段史实确实是存在的。

对于刘绪义的疑问,张博士解释说,虽然远方军队到达确需要很长时间,但靠近骊山的不少小封国确实可以在半天之内赶到。

“西周诸侯国有一个特点,就是领地小,而且在陕西境内分布密度大——如今关中境内的不少小县城,在当年可能就是两三个诸侯国割分的属地。

因此当烽火点燃,即使交通工具是马车,不少诸侯国将士仍能在半天之内赶到骊山救主。

”但张博士也认为,不能将西周之亡,完全归罪于幽王为博红颜一笑的故事,“‘烽火戏诸侯’只是导火索,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申侯勾结卖国,幽王信用小人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诱发的。

  

  当年周朝的烽火台,早已无处可寻。

如今骊山之巅这座高约13米,底座10米见方,顶端有一个观景方亭的烽火台,是1985年在烽火台遗址上用仿古砖,仿照原貌,在原址修筑起来的。

据当地的村民说,修建前,这里只剩下了一个土堆。

“基座都已经看不出来。

”记者顺着黑洞洞的烽火台内壁楼梯盘旋登上有3层楼高的观赏方亭,顿感凉风习习。

向远方眺望,临潼区尽收眼底。

同在台上的,还有一群年轻人,一个个背着硕大的背包,大呼小叫地忙着拍影留念。

一个男孩打开了手机的扬声器,顿时,烽火台上满是韩国歌星李贞贤《阿里[视频]阿里》的歌声。

五千年的时光,就这样瞬间穿越,甚至连国境和语言都捎带着变了。

在这一刻,时间被分解成故事,故事又成为无数影像,历史穿越其中,让人有些恍惚。

骊山晚照难得一见的神秘霞光

2009-4-30  

骊山晚照的绚丽景色。

张共谊摄于2001年

  

  让人飘飘欲仙的美景

  

  也不知当年的美人一笑究竟是何等的明眸皓齿、动人心弦;更不知幽王罢命之际,是悔恨还是感叹宿命。

一切都在变化,唯有秦岭间一抹比火炽热的嫣红,亘古未变,也引来数千年来众多文人骚客笔墨间的溢美之词。

它,便是“骊山晚照”。

  

  这是一种被传说描绘得近乎奇异而壮美的景色——每至晴日黄昏,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时,山间便会层林红遍,光明一片。

而在峰谷相间之下,远望红霞之中,一条弯曲仰首的金龙,身披红纱,张牙舞爪,似有腾云驾雾之势,彼时彼刻,光明奇妙的美景,使人难以形容。

有人说,那是一种看过之后,会使人觉得飘飘欲仙,如入天堂的美景。

  

  虽然是清代“长安八景”的传诵让骊山晚照声名远扬,但实际上,早在元代,诗人刁白就在诗文《渭水》中以“渭水秋日白,骊山晚照红”提到了“骊山晚照”这一胜景,后来的明代诗人刘储秀也在《骊山晚照》一诗中写道:

“复此斜阳相映处,红云朵朵照芙蓉。

”观文而思,必是满山红遍,霞色遮天。

而杨鼎明的诗“丹枫掩映西阳残,千壑万崖画亦难,此是骊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几回看”,则让那抹余晖显得宁静而悠远。

  

  到了清朝,朱集义用一首“幽王遗没旧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

入暮晴霞红一片,疑是烽火自西来。

”让烽火从历史中燃烧到自然之景的天边,为壮美的山巅夕照平添了一分厚重与苍凉。

因此这首诗也成为了民间公认的写骊山晚照最好的佳作:

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和骊山晚照联系到了一起,让读诗者联想到当年美人一笑,犬戎东侵,骊山被烽火映红的情景,既写实,又写虚,怀古之幽思自然流露。

  

  有缘人才得一见的神秘霞影

  

  但在登山时,导游小王却说了这样一句话,“骊山晚照,是有缘人才得一见的”。

这又陡然增加了骊山晚照的神奇色彩,因为此行之前,在网上查阅许多有关晚照的资料,基本都是这样描写:

“每当夕阳西下,云霞满天……”这让记者一直认为,骊山晚照就是每天傍晚时分骊山的景色。

但事实上,它却像海市蜃楼一样难得一见。

  

  为了解开心中疑团,从烽火台下来,记者便往西直向骊山山腰的“晚照亭”“觅霞”,越靠近晚照亭,路边的红叶李和红枫愈加多了起来。

枫树,骊山古已有之,杜牧《华清宫》诗中有“零叶翻红万树霜”,至秋枫叶红,再加上夕阳映照,想必整个骊山在夕阳中也会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晚照亭位于骊山西绣岭老君殿北面,这座重檐攒尖顶方亭取“骊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旁边还立有于右任先生题写有“骊山晚照”字样的碑石。

小王告诉我,晚照亭初建时,从亭的北面,可以鸟瞰华清池、东花园、临潼全景和渭水。

但眼下,亭子西北方周围的竹柳早已生长得浓密,别说鸟瞰临潼,就连山体都被树枝挡得严严实实。

这又如何观霞?

登山前的第一个疑问还没有解开,第二个疑问又出现了。

  

  眼瞅着已近黄昏时分,太阳西斜,但“霞光满天,山体金红”的景色仍没有丝毫显现,难道真的是需要和骊山晚照有缘分,才能得以一见?

闲等的时候,跟亭子旁一位卖饮料的当地村民攀谈,问她有没有见过骊山晚照,她讲,自己在亭边摆摊这么多年是没有见到过的。

“据说只有夏天下过雷阵雨以后才能看到,而且听来山上锻炼的老人说,他们也只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见到过,再往后,就没人说过了。

再说如果下雷阵雨,我肯定慌着收摊子了,哪里顾得上看什么晚照呢。

”说罢,哈哈一笑。

  

  就连小王都说,当导游这些年来,从来没有见过骊山晚照,同事中也没人见过,“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虽然是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却很少被来这里的游客问起,我们也很少做解说。

游客们到了骊山,最感兴趣的还是捉蒋亭、烽火台这一类的实景。

骊山晚照难得一见的神秘霞光

2009-4-30  

傍晚,一抹夕阳照在晚照亭上

 

  骊山晚照是实景还是虚幻

  

  虽然没有探得晚照,却听村民们讲述了一个在当地家喻户晓的传说,为骊山晚照再添了几分奇幻:

相传唐高祖李渊在隋为臣时,因与太子杨广不和,辞京外调。

他刚走到临潼地界,就被杨广堵截围住。

厮杀鏖战正急,随军的窦氏夫人却生下小唐王李世民,窦氏夫人只好暂住金刚庙内。

一天,丫环把尿布洗净搭在外边绳索上,太阳已落山了,窦氏夫人发愁地说:

“晚上还要用尿布,这太阳再红一阵就好了!

”正说着,那已落的太阳又重在一个小山头露了出来,金色的阳光照在红色的尿布上,从尿布透过的红光照在骊山上,顿时骊山一片光明灿烂,色彩斑斓异常。

这便是有名的骊山晚照。

那阳光照射在尿布上,尿布一瞬间便干了,不久太阳落山了,骊山晚照也消失了。

传说李世民是真龙天子,所以生下他,连天公也来相助。

从此,“骊山晚照”这一美景,便和他的故事一起流传下来。

  

  难道骊山晚照只是美丽的传说?

千年来被盛传的美景只是一场被华美诗句堆砌起的海市蜃楼?

还是下山后找到已经研究骊山文化多年的李俊民老人,他的话才让记者把心又放回到肚子里,李俊民曾参与临潼地方志编撰工作,“我就见过不止一次骊山晚照,最早的一次,记得很清楚,是在1984年农历八月初九。

  

  那天下午4点左右,在临潼县城散步的李俊民在一阵白雨(雷阵雨)后,抬头发现,1公里外的骊山通体都变成了金红色,“山体和树木全部被金红色覆盖,云霞满天,山色绮丽。

简直是漫山披霞流丹,实在不是一个‘美’字所能承载的。

”反应过来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骊山晚照,他急忙往单位跑,想拿相机照下这难得一见的奇景,却发现骊山复又成了绿色的常态,“整个过程还不到10分钟。

  

  李俊民说,当时看到这一幕的人很多,根据后来人们的描述综合,从骊山西北方观晚照,是最好的观赏地点。

“怎么这个地点不是山上的晚照亭?

”记者十分好奇。

李老笑着说,这种理解实在是一个大乌龙。

“所谓晚照亭,并非说这个亭子是最好的观赏地点,而是从别处观赏骊山晚照时,晚照亭所处地点的景色是最漂亮的,建亭以示的同时,又让亭阁增添晚照折射的琉璃之色。

”就好比苏东坡“不识庐山[视频]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骊山晚照的真面目也要在其身之外观看。

  

  缘何骊山才有晚照之奇

  

  我国幅员广阔,名山大川不少,骊山之晚照缘何独独称奇?

李俊民认为,骊山之所以会形成不同于别处的晚霞景观,与它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很大关系。

要形成“晚照”,是自然景观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至少包含山体的形状、颜色、夕阳的照射、天空的映衬、晚霞的烘托等等要素,所以并非人人都有运气看到那动人的一瞬间。

一般认为,观看骊山晚照最好的时节是夏秋之际,尤以雷雨过后最佳。

  

  此外,李俊民也曾和自己的老朋友,现在已过世的原玉门矿务局秘书长陈榭探讨过为什么骊山会出现这一独特景观的原因,“我这位老朋友分析认为,骊山曾经是一个火山,组成它的岩体多为砾石,成分主要由石英岩、片麻岩和片岩,形态多呈现圆状,而尤其特殊的是颜色——它的色泽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会折射出一种特别的橘红色。

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夕阳会让骊山通体金红的原因之一吧。

  

  陕西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雷向杰,则分析了为何骊山晚照这一自然景观通常在夏季阵雨后“现身”,“西安[视频]以及周边地区平日阴霾天气较多,而通常夏季的阵雨后,空气清新,能见度也会较高,这个时候,不仅空气中的浮尘被雨水冲尽,整个骊山山体也如同被通体洗刷过,光彩鲜亮,再加上是夏季,植被本身茂盛,便更加翠坡盎然,这个时候夕阳洒下,骊山自然会比平日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至此,我的心中已没有遗憾:

历史沧桑变化,晚照依然厮守着骊山存在,而科学的解释更为这一景观,揭开神秘面纱的一角。

我们仍能抱有希望,何时成为骊山的“有缘人”,亲眼目睹那漫山金红的奇异之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