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146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 解读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11《论语》十二章解读学习专用

《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

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论语》的体例与儒家的内涵

很多同学很好奇这一课每一句后面都有《学而》《为政》等标注,这是什么意思呢?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每一篇一般取这一篇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

比如第一篇开头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学而”。

最后一篇的开头说“尧曰:

‘咨!

尔舜……’”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尧曰”。

《论语》起于“学而”,终于“尧曰”,这是儒家的一种体例。

又如《荀子》起于“劝学”,终于“尧问”。

学者称,这代表了儒家的一种认识:

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大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那他便算一个“君子”,君子求“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圣人(“尧”)。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说: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大概也是儒家不能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

宗教信仰的神祇或教主,都是高高在上、凌驾众生的,修信的教徒,甚至也是要分种族、种姓的;儒家则不然,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立志求“学”,你便是君子,只要你不断求“学”,最终你便可以达到儒家的最高层次——“圣人”。

因此虽然“儒”字最初的意思是“懦弱、宽柔”,但儒学实在是一门积极雄健、至大至刚的学问。

3.《论语》思想

(1)“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3)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

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4.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

有的是排比、反问句,对弟子作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本准则。

这十二章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

《〈论语〉十二章》语言积累与运用

1.理解并积累重要词语。

【重要字词】

子:

先生,指孔子。

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

按时。

说:

“说”通“悦”,愉快。

愠(yùn):

生气,发怒。

君子:

这里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日:

每天。

三省(xǐ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信:

诚信。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惑:

迷惑,疑惑。

逾:

越过,超过。

矩:

法度。

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是从。

殆(dài):

疑惑。

箪(dān):

古代用的圆形竹器。

堪:

能忍受。

之:

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

代词,……的人。

好(hào):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

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肱(gōng):

胳膊。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川:

河,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三军:

军队的统称。

古制,12500人为一军。

匹夫:

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笃(dú):

坚定。

切问而近思:

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

仁德。

【古今异义】

可以(可以为师矣)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可能、许可

疏(饭疏食饮水)

古义:

粗劣

今义:

疏通、疏散

水(饭疏食饮水)

古义:

冷水

今义: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

普通人

今义: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三(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多次

今义:

数词,三

【一词多义】

为:

1.当,做。

例句:

可以为师矣。

2.替。

例句: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1.了解。

例句:

人不知而不愠。

2.懂得。

例句:

温故而知新。

而:

1.表转折。

例句:

人不知而不愠。

2.表顺承。

例句:

温故而知新。

3.表并列。

例句:

博学而笃志。

其:

1.它的。

例句:

仁在其中矣。

2.他人。

例句:

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简析】对于这三句话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一种递进的关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自己潜心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是自己的学识修养提升之后,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前来,与我们切磋琢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的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人不了解我们,我们完全用不着生气,继续努力完善自己就好了,因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②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简析】当时的经典读物不多,一般都是就一个文本反复学习,因此儒家特别强调要从旧的事物中领悟出新的东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在我们当下,需要学习的知识数不胜数,更需要我们每次学习和温习都要有所得。

③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简析】学习和思考之中,孔子其实更注重的是学习。

在《论语》中,孔子唯一承认自己的优点就是“好学”,孔子论证自己学习和思考的体验时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他是反对不学习而只顾空想的。

近人杨绛先生也曾对年轻人劝诫说:

“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

当然,孔子反对的是空想,对于学习中的理解和思考他还是很提倡的,也因此他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使人迷惑。

④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简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大学的校训。

“切”字课本注解为“恳切”,但教参上将其理解为“切近”似乎更通:

“从切近的事情发问并从当前进行思考。

”因为孔子说自己是“下学而上达”,因此注重身边的事情要超过浮夸的大道理。

《论语》十二章写作分析

1.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涉及学习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及孔子思想等多方面内容,阐述了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重视实践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

从“其恕乎”中,可以想见孔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3.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几乎每一则都格言,大多数还是警句。

成语也有不少,如: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有的甚至在外交场合也被引用,我国领导人在欢迎外宾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经常被用到。

《论语》名句及解读

(1)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迁怒:

转移怒气。

贰:

再,重。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躬自:

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

责:

责备,要求。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欲:

想,希望。

勿(wù):

不要。

施:

加,给。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

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思齐:

想着要追上,看齐。

内自省:

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君子:

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

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

和这相反。

(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坦荡荡:

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

戚戚:

忧惧不安的样子。

(9)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

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10)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敏:

勤勉,快速。

慎:

谨慎,慎重。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

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13)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

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三:

多次

(14)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弘毅:

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1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解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雕:

同“凋”,凋零,零落。

(17)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

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1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论语•公冶长》[解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

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

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

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杇(wū):

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19)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学记》[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

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罔(wǎng):

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

疲倦而无所得。

(2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

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果:

坚决。

(22)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2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最后一个“知”(zhì):

聪明。

(2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

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26)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

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考点精析:

文言文阅读

考点:

文言文阅读

考点解析:

文言文阅读是历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2019版)》“评价建议”指出: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重庆市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考试说明》也明确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的考试内容与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和默写本《考试说明》“附录一”所列古诗词。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考试说明》“附录一”所列文言文,并能默写其中的句子(段)。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4.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

  5.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例题印证

【2019•福建省泉州卷】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5.下面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两狼之并驱如故

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下列的词。

(3分)

(1)古来共谈共:

(2)夕日欲颓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

(4分)

答案:

5.(3分)B(重要词语含义)

6.(3分)共同,一起坠落欣赏(词语含义)

7.(6分)

(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

(“歇”,“乱”各0.5分)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曲”,“亦”各0.5分)(句子翻译)

8.(4分)

甲文:

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

②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2分,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

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②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2分,答出一点即可)(分析、概括)

【2019•重庆A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重要词语含义)

(1)答谢中书书()

(2)晓雾将歇()

(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内容理解与分析)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思想情感)

答案:

9.

(1)书信

(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

10.

(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藏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11.C(“乱”在文中是此起彼伏的意思。

12.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019•重庆A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1]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2]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1][2]鄂版教材为句号。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重要词语含义)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徧()

(3)小大之狱()(4)故克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句子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内容分析)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居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土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